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第725节
票拟上明确了粮食从哪里调,调完以后,这个地方的粮食还剩多少,能够应付多大的灾害,后续的以工代赈需要多少人手,以什么方式让灾民们都动起来,事无巨细,一一写明,下面人照办就行。
杨士奇和徐谦,这两位首辅能力出众,还能跟得上这种节奏。
但到曹鼐手里,就彻底接不住了。
实在太卷了!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
自己没有这个能力,那就让有能力的人站在那个位置。
这就是王振的打算,私下里朱祁镇也和王振商量过。
“王伴伴,首辅职位不可久旷,必须有人承担起来,不知你有什么办法。”
办法?
王振就一个举人,让他哄哄孩子,拍拍马屁,倒是一把好手。
能有什么办法?
要他真有那能力,早就染指披红权了。
这不是徐谦一直盯着,他也怕露怯,才不敢胡乱动作。
皇帝问起来,王振也只能敷衍道:“陛下,此事不可操之过急,我们可以考虑下曹鼐的方案,扩充内阁。”
其实王公公都可以想象,要是朱祁镇在朝堂上抛出这个方案,会引起怎样的风波。
皇帝也不等了,直接在朝会上把这个方案抛了出来。
也是他刚刚亲政,威望不够,朝堂上能一言九鼎的徐谦,杨溥都不是站在朱祁镇这边。
换了他爹宣德在,哪这么麻烦?
朱瞻基提出方案,徐闻同意,然后就可以推行下去。
这就是君臣相得的高效。
朱祁镇偏偏要培植宦官势力,去争夺权利,和文官集团产生裂痕。
在所难免,所以这种事情只能放到台面上来说。
扩充内阁的方案,本就是曹鼐提出来。
几位内阁大学士都被折腾得欲仙欲死,自然没人反对。
但不出王振所料,朝中群臣有人不满意。
马上有人站出来。
“自永乐年间设内阁始,人数并未有大变动,可见其可满足陛下需求,臣认为,不可随意增加。”
朱祁镇看了眼,说话的是都察院一名御史,乃职业喷子。
这几年,无论朝会遇到什么事情,这厮都得跳出来说上几句。
好在朱祁镇习惯了,听听也就算了。
他关心的还是徐谦的看法。
“徐卿,此举你看如何?”
被皇帝点名,徐谦上前答道:“臣认为可行,自宣德年间南征后,朝廷事务日渐增多,臣任首辅时,已感到力有不逮,曾想过如有人分担那再好不过,故此臣支持扩大内阁人数。”
不管是朱祁镇还是王振,甚至是其他朝臣,都诧异地看着徐谦。
他们也不明白徐大学士脑子里面到底怎么想的。
换作其他权臣,这时候不应该坚决反对,然后和皇权博弈一番。
最后皇帝能后退半步,让自己能够重回首辅位置,继续掌权。
徐谦却反其道而行之,直接一口都同意,让王振准备好的后手都没用出来。
本来在他的计划中,最大的阻力就是来自徐大学士。
徐谦已经让出首辅的位置,自然就可以站在圈外,对内阁指指点点,大家也不能说什么。
其实徐谦想的也没有那么复杂,他就是按照自己的本心来回答,根本就没想过自己还能回到首辅的位置。
只要守住吏部天官这个位置,专心一意地卡住王振极其党羽的上升渠道。
以前有首辅这个位置拖累自己的精力,没有把全副精神都用在吏部上,也让王振钻了不少孔子,以后王公公就没那么好的机会了。
至于内阁,谁爱去谁去。
外界虽然称呼为相,但徐谦却看明白了,那就是去给皇帝作牛作马,当秘书去的。
有天子的信任还好说,那当起来很舒服。
可以现在自家和朱祁镇的关系,当首辅还不如吏部天官舒服,毕竟是六部之首。
既然徐谦都不反对,那其他人也不便说什么,朝堂上很快达成一致,扩充内阁。
正待进一步讨论选拔内阁的标准时,八百里加急直接到了大殿上,就连等朝会结束都等不及。
“长江连续降雨数月,江南多地发生水患,其中湖广,江西等多地出现溃堤,南京六部已经协调过一轮,可灾情严重,急需朝廷援助。”
听闻这个消息,还开什么朝会?
徐闻还在任首辅时,已经制定了相关预案,六部以及其他职能部门,按照原定计划,启动救灾程序。
本就缺额的内阁,此时更是雪上加霜。
人员还没有填充,又要开始协调赈灾,曹鼐根本忙不过来。
他连夜堵住皇帝的宫门,要么加人,要么就等着自己被累死。
原本进行好好的计划变成一团糟,朱祁镇的心里也很不爽。
但非常时刻,容不得他再拖延,处理不及时,怕是又会出现大批流民。
湖广熟天下足,现在洞庭湖,鄱阳湖两地,可是大明的粮仓。
江浙地区完全靠着两地的粮食撑着,可不能乱啊!
那么摆在年轻正统帝面前的,只有一条路。
第881章 皇帝妥协
朱祁镇根本就没有时间去选拔多余的内阁成员。
朝中想当阁老的大臣一抓一大大把,光是这几个名额就要明争暗斗一段时间。
可是灾情不等人。
倘若小皇帝真就是一个贪图享乐的昏君,他估计也无所谓。
你们闹就闹,反正和后世的万历一样,自己玩自己的。
偏偏朱祁镇不是那样的人。
小皇帝打小就受到宣德帝、张太后和徐谦的教导,尽管朱祁镇的内心有逆反心理,但他骨子里还是想做个明君的。
奈何能力有限,灾情当前,他自己根本玩不转。
思考良久,朱祁镇只有捏着鼻子下诏,请徐阁老归位。
为了江南的苍生黎民,徐谦这时候再去纠结什么铁牌,那就是愧对徐闻这么多年的教导,二话不说,直接上岗。
重新统领内阁后,徐谦亲自指挥整个大明开始防洪救灾。
杨溥也拖着病体,抱恙上岗。
在灾难面前,整个大明再次团结了起来,就连王振都没有作妖了。
朱祁镇的正统年间,虽然后世有诸多诟病,但不可否认是,经过永乐洪熙宣德三代人,加上明初三杨的共同努力,整个社会还是呈现出一种朝气蓬勃的姿态。
王振这个弄权的大太监,钱财当然喜欢,最大的愿望也是效仿三宝太监,建功立业,所以才会积极鼓动朱祁镇亲征。
徐闻加入这个时代,他的各种行为,也让这个特点更加突出。
被他亲自教导出来徐谦,也是秉承这个思想,民为重!
于谦这边也加快了工作进度,会同英国公,重新派遣了宣府总兵,把徐闻替换回来。
越王回京的那天,宣府的官兵,百姓还有商人,都自发组织起来,准备欢送这位为宣府换了一片天的好官。
孙连仲和连升号这两个毒瘤,就像是趴在宣府身上吸血的寄生虫。
除了那些阿谀奉承还有喜欢走旁门左道之辈,各个阶层都深受其害,无不想除之而后快。
可惜这两位背后站着的是当今天子力保的王振,他们的力量太过弱小,根本无法撼动对方根基。
徐闻的这一番动作,可谓是扫除妖氛,让大家都轻松了,这如何让人不真心拥戴。
可是他们在城门并没有等到越王。
去总兵府问后才知道,越王一大清早,在他们还没有聚集时,就已经轻车简从,出门了。
徐林回头看着视野中已经变成一个小点的宣府,有些不解地问道。
“爷爷,你不是一直都说,与民同乐,这次为什么却不和他们最后见一次面。”
少年心性,虽然经过徐闻这些年的言传身教,已经颇为沉稳,终究还是有那么一丝期待他人的鲜花和掌声。
上一篇:最强皇子我有最强开挂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