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第665节

不过徐闻还是想征得徐谦的同意,除了一些关键事情上,作为父亲,他还是很尊重儿子的决定。

把徐谦叫来,他一听,这还有啥好犹豫的,这可是蹇义啊!

虽然在徐谦心中,父亲自然是无所不能,但如果要让他选个最佩服的,那就是蹇义了。

能在吏部天官这个位置上,待这么久,不论上下,还没多少说闲话的,大家一致认为这位政治手腕了得,为人处世极有章法。

自己父亲虽然朋友满天下,对比蹇义却还是过于方正孤傲。

在能力上虽然无可挑剔,可在人情世故方面,徐谦觉得自己需要像蹇义学习的还有很多。

徐谦这边点头同意,蹇义老怀大慰,并表示后续的一切事情就交于自己。

对于他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没什么比找到一个接班人更开心了。

他这种亲自上门要人,对方一旦同意,差不多就是半个弟子,对自己家族大有好处。

徐家现在可是朝中的一棵参天大树,这也是他选择徐谦,但没有说出口的一个原因。

随后蹇义上书,请任徐谦为吏部左侍郎,朝中众人颇为诧异。

这对于已入阁的徐谦来说,属于左迁,不过蹇义和朱瞻基及内阁已经通过气,很快就通过这项任命。

一时间朝中有“二谦”之说。

徐谦和于谦,分为吏部侍郎及兵部侍郎,年岁也差不多,能力都为同年龄之中翘楚。

可以确定,这两位注定要成为一代名臣,支撑大明继续往下走。

同时这两位,于谦是徐闻一手提拔,徐谦本就是越王儿子,父子两人同为阁老,旁人还没有太多非议。

更是让天下人佩服徐闻的眼光,还有对年轻人栽培的力度。

以二谦为首,朝中年轻一辈的能臣,已经开始逐渐成长起来。

大明向外扩张的步伐,也从未停止。

宣德五年。

澜沧王兰亨登去世,朝中大臣摩柯黛维趁机夺权,随意废立王室,肆意镇压反对派。

澜沧王国,也就是后世的老挝。

澜沧国朝纲混乱,民不聊生,同时还打压朝中的亲明派。

其他大臣不堪其扰,以亲明派为首,开始秘密策划。

他们知道最近大明正在周边国家采取积极干预政策,作为澜沧的宗主国,想来只要己方求援,就不会置之不理。

至于干预进一步深入,整个澜沧有可能被吞并,对于亲明派来说,那不是大好事吗?

给谁当臣子不是当,背靠大明,可比澜沧这个小国好太多,能当大明的狗,简直太幸福了。

于是他们派人向大明求救,云南承宣布政使司收到求救后,不敢有丝毫怠慢,八百里加急汇报朝廷。

亲明派的使者也随之一同前往,一路上他见识过大明的大好河山后,更加坚定内心了想法。

只有大明才能救澜沧,不能再让摩柯黛维继续胡闹下去了。

朱瞻基在朝会之上,接见了澜沧使者。

听闻他的请求后,朝堂之上大部分人心中的想法差不多,看来澜沧也是大明的掌中之物。

经过交趾和占城之事后,潜移默化之下,朝中众臣对于南洋诸多小国,都抱有一种特殊的心态。

尤其是这些和大明接壤的,没事就喜欢在边境骚扰,边民们都深受其害。

以往朝廷的军事中心在北方,这些军情,就被当成小事忽略了。

现在到了算总账的时候。

既然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边患,还能扩展大明的疆域。

关键这几年交趾和占城的大米已经运抵京师,还有这海量的利益,那何乐而不为?

第806章 灭澜沧,征阿瓦

介入澜沧事务,符合大明南征这个大方针。

所以对于这个求救,朱瞻基积极回应,让云南出兵,扶植对方国内的亲明势力。

经过数次热带作战,明军已经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战方针,同时配套推出了相关装备。

用在对付澜沧这种小国上,简直就是杀鸡用牛刀。

明军进入澜沧国境内后,如入无人之境,短短半个月,便将支持摩柯黛维的军队击溃,解除所有武装。

至此,澜沧国覆灭。

接下来善后的事情,史书里面一找一大把。

不得不说,在文化领域,大明对于这些小国也是降维打击。

他们绞尽脑汁想出来的各种计谋,都是曾经记载在华夏史书上的,有着相应的解决办法。

比如说现在,从王室血脉中找出一个年幼的孩子,让他登基。

宣称那当然是大明除掉乱臣贼子,帮澜沧复国。

亲明派占据了新朝的所有职位,在他们的操持下,这些人迫不及待地和大明签订《琅勃拉邦条约》。

内容为澜沧放弃自主权,自愿成为大明的附属国,同意大明驻军本国,几乎就成为大明的一部分。

明军也因为这个条约,驻军湄公河,把触手伸进了中南半岛内陆。

作为兵部侍郎,于谦亲自过来考察了这片大明的新增领地。

如果说交趾是中南半岛诸国海上进攻的桥头堡,那么澜沧也就是后世的老挝,掌握着中南半岛重要的水运渠道湄公河,那就是陆上进攻的桥头堡。

通过湄公河,物资和兵力可以通过云南顺流直下,贯穿整个中南半岛的腹地。

不夸张说,这里就是大明南征的重要支撑点。

于谦考察过后,在徐闻的支持下,上书奏请建立湄公河水师。

有越王的背书,自然毫无悬念。

早就在大运河等内河上实验过的成熟战船,被应用在湄公河流域,大明直接在澜沧建立造船厂。

利用当地丰富的林木和水力资源,用最快的速度,将水师建立起来,巡游湄公河,威慑河流下游的其他国家。

南方在打仗。

大明的京师中,却是喜事连连。

出生不久的皇长子朱祁镇,被宣德帝册封为皇太子。

立下储君,国本确立,大明朝的一切都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宣德七年。

湄公河航运经过两年的发展,还有大明商人不辞辛苦的探索,已经变得很发达,大量商人与沿岸居民做生意。

既然这边生意好做,那和其他中南国家的交易就少了一些。

特别是更加内陆的比如阿瓦王朝,也就是现在的缅甸中北部一块。

那里是两国交接地,群山连绵,还是原始森林,常年瘴气不消。

哪怕是四海商会已经针对开发了不少药物,这条商路还是不太好走。

商人们的命,那也是命,挣的钱都差不多,选择路更好走的,也就正常了。

只是阿瓦王朝地对大明贸易减少,让它国内的贵族很不满。

去的商队一少,物以稀为贵,这些商人自然就坐地涨价。

用惯了大明瓷器丝绸的阿瓦贵族们,不愿意花更多的钱去买这些东西。

于是他们想了更简单的办法,有贵族直接截杀了一个商队,美滋滋的接手一队货物。

他还大大方方和其他贵族分享,在他们看来,明朝的商队就像路边的野草,哪怕是砍了一茬,也很快会有另一茬。

至于大明王朝?

阿瓦王朝的贵族们可不认为军队能够越过两国之间的天险,没看到哪怕是商队过来,都是九死一生,更别提大队人马了。

被劫杀的商队中,有人逃出生天,千辛万苦回到大明,告官恳求官府为自己主持公道。

事关两国外交,云南布政使司已经有过澜沧的经验,也大致知道上面的态度了,自然把这件事情,加急呈报京师。

对于中南半岛上面这些小国三天两头的作死,大明朝廷也都习惯了。

以前是大家没关注,可是自从宣德帝和内阁默默地推动南征策略后,这方面已经成为一个热点。

稍微有些头脑,想往上爬的官员将领,都在关注这方面。

大家都看着了,于谦就是因为处理交趾得当,接任兵部尚书,入阁,那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现在不过在侍郎位置上熬资历,柳升更是升为国公。

这不就是给大家指明了一条升官的道路?

关于中南半岛诸国的相关信息,也都被一一翻阅出来。

首节 上一节 665/8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最强皇子我有最强开挂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