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第664节

被围城之后,占城王这才登城乞降。

其实他在收到明军开始进攻的时候,已经派人带着贵族的人头,还有自己的陪礼,准备求和。

但是使者一见明军如此雄威,当即就把人头扔掉,钱财私吞,赶紧跑路。

在他们看来,占城必亡无疑,该为自己提前找好出路了。

占城王如果没有伤害到明军,那作为主帅的柳升对于投降自无不可。

可现在海军的盛铭不同意。

他当然也不会同意,如果占城不付出应有的代价,大明的威望何在?

以后不是还有其他人会效仿,这种行为必须遏制,杀一儆百!

没有办法投降,占城王只能召集全城可用之兵,殊死一搏。

占城能够成为中南一霸,和曾经黎朝打得有来有往,还是有一定军事实力。

全国其他地方的溃兵汇聚在此后,还是聚集了一支两万多人的大军,也让占城王安心了一点。

至少从人数上,占城方占据了上风。

大明这次南征,整编后交趾镇,派出了一万五千人,加上海军陆战队的两千余人。

看上去好像还没有守城方人多,但就是这些军容齐整的大明军队,让占城王根本不敢出城。

绝望之中,他让死士四处求救。

以前有过冲突的真腊,暹罗,阿瑜陀耶都发出了求救。

不求他们能够对抗大明,只求看在过往大家有过交道的份上,帮忙说点好话。

还没等这些求救文书送到对应的国家手上,明军就发动了攻击。

在明朝的火炮面前,南洋这些低矮的城墙,就和纸糊的一样。

不过数轮过后,全部坍塌,明军一拥而入。

城墙一破,占城王自知大势已去,怕被俘后遭受各种侮辱。

他在王宫自焚,随后守军缴械投降,都城轻松被破。

有过前面的经验,大明朝廷依葫芦画瓢,很快就开始了吸收消化占城国土的行动。

改设占城为宣慰司,并入交趾行省。

至此后世越南的国土,已经基本并入大明。

以徐闻的谋划及大明现在的掌控力,将来绝不会再出现一个越南国。

于谦对于这些新占领土的军事重新部署能力,经过三个边镇,已经得到了朝廷上下的一致认可。

没有意外,他以兵部左侍郎的身份,再次前往占城善后。

而经过交趾,占城两战,柳升也终于完成由侯爷向公爷的进阶。

在庆功封赏中,数功并赏,柳升由安远侯升为安国公,让他老泪纵横。

没想到近花甲之年,还能有机会再升一级。

他的升爵,也让其他武人看到了希望。

大明正在飞速扩张,大家都有机会。

自徐华开始,这已经是大明近年来因军功而封的第二位国公。

在加快扩张的同时,大明的内部建设也没有放下。

在徐闻的主持下,四海商会研究所的一些关于民生项目,也慢慢流入民间,在悄无声息地改变大明的生活。

同时徐闻也在积极地培养后辈,于谦就是其中一位。

而他的儿子徐谦,也是朝中新一代的文官明星之一。

除了入阁外,徐谦还兼任吏部右侍郎。

现任吏部天官,是老臣蹇义,和徐闻一样,都已经历经四朝。

但蹇义不像徐闻一般名扬天下。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自从永乐元年,蹇义就开始执掌吏部,在官员任命方面,朱棣就没有操过心。

只要官员出缺,蹇义这边总能提供出合适的人选。

正因为有他在人事方面,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徐闻才能配合朱棣北伐,然后巡边,建立大明海军等一系列事务,基本不用为国内的事情而操心。

两位都是永乐帝麾下重臣,交情非比寻常。

徐闻看重蹇义的稳重踏实,而蹇义欣赏徐闻锐意进取。

只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二者除了平时朝堂上的交流外,并没有太多的私交,都是过年过节时的日常随礼。

徐谦任礼部右侍郎,也是蹇义登门造访所求。

徐闻初时也奇怪,自己家中和朝中都无大事,这位老友所为何事。

两人落座寒暄一番后,两人多年共事,也不需要绕弯子。

蹇义直接提了自己的要求,想让徐谦来吏部。

按理说徐谦既已入阁,为大学士,兼任也是六部尚书级别。

吏部虽然特殊,尚书被称为天官,潜规则也是高看半级,难不成蹇义不相干了?

徐闻提出自己的疑问。

蹇义叹了口气,说出了自己的困扰。

他在吏部天官位置上,已经待了二十多年,委实太长了。

虽然宣德帝依然信任他,但他自己内心却有些倦怠。

加上随着年岁增长,身体也每况愈下,他需要考虑自己接班人的事情。

第805章 国有二谦

蹇义其实很羡慕徐闻。

兵部一直默认是越王的地盘,现任兵部尚书陈洽也是徐闻一手提拔。

这位本应和柳升一样,殒命在西南的能吏,勤勤恳恳执行徐闻在任上就定下的各项政策,支持明军南征用兵,各项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

徐闻之后还提拔了一个于谦,这位也用给自己的表现证明越王从不走眼,各项事务完成得很出色。

现在几乎就成了战争善后专员,目前在占城干得也不错,眼见下一届的兵部尚书就是他。

可是自己的吏部,因为自己什么事都一力承担,想着不出差错。

现在左右侍郎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其实从能力来说,能够做到侍郎这个位置上,也是大明万里挑一的人才。

可站在蹇义的角度,还是感觉差了点什么。

蹇义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能力去要求继任者。

蹇义这种能够坐稳天官二十多年的政治手腕,一般人哪比得过。

看来看去,他最终在年轻一代中相中了徐谦。

这位现在不过三十岁,自己还能扶他上路一段时间。

以徐谦的年纪,至少还能服务大明二十年,年龄上就太合适了!

至于徐谦的履历,和天子一起长大,深得宣德帝的信任,和天家的关系不用多说。

而且徐谦的父亲是徐闻,越王何等权势,随便找个朝中官员,都会给你说得明明白白。

能力方面,是蹇义最不担心的。

且不说徐闻入阁以后所办的事情,都能完美解决,内阁中其他三杨都对他赞不绝口。

蹇义几乎就是看着这小子长大的,在这批勋贵官二代中,徐谦也算是极为拔尖的人物。

他们兄弟三人,哪怕是现在在海上漂着的徐明,也是经常被其他家庭念叨的别人家孩子。

不欺男霸女,不惹是生非,不打着家中的旗号招摇撞骗。

就这三点,就已经超出大部分勋贵子弟,关键还上进,有能力。

兄弟三人关系也不错,三位同父异母的兄弟,从未听说闹过什么矛盾。

实话说,蹇义都有些好奇,徐闻究竟是怎么教出这三兄弟的。

以上这些综合起来,蹇义认为能够接任自己礼部天官的最好人选,就是徐谦。

就看徐谦愿不愿意接受吏部右侍郎的位置。

老友几乎是请求性质的要人,徐闻无法拒绝。

而且那可是六部之首啊!

其他人想要接任这个职位,哪怕是朱瞻基钦点,也得要蹇义点头。

二十多年的经营,没有他的首肯,其他人哪那么容易接手。

首节 上一节 664/8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最强皇子我有最强开挂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