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第661节
徐闻把世界地图,还有大明海军和暗卫收集的东南亚诸国情报,一起摆在宣德帝面前。
没有废话,他直言当年洪武帝和永乐帝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恢复汉唐盛世的华夏威仪!
以往,因漠北残元势力拖住了两代皇帝的主要精力,才未能进行下去。
现在大明有钱,有兵,有时间,可以回头来处理这些事情了!
徐闻指着地图上面那一个个大家只在书中见过的地名,也不看资料,都能将这些国家的历史,还有当前的情况娓娓道来。
包括朱瞻基在内的众人,也在翻阅资料,跟上越王的思维。
从徐闻的这个开头,与会者都清楚,他肯定要搞大事。
果然,在把这些地方都介绍完,徐闻最后做了一个总结。
南洋的这些国家,尤其是交趾所在这个地区,我称之为中南半岛。
这里的很多国家名义上对大明称臣纳贡,暗地里一个个在当地都是称王称霸,横行无忌,有些甚至还经常越境侵占大明国土。
徐闻特意在地图上把占城,澜沧,阿瓦,暹罗这个小国都点了一遍。
大家也都从资料中看到这些国家干了什么狗屁倒灶的事情。
朱瞻基已经明白老师想干什么,他最后定了基调:“复先祖遗志,开万世太平!”
这句话就决定了中南半岛这些小国的命运。
以往大明被九边上的各种游牧民族拖住,没多少时间来管理他们。
只需要这些国家称臣纳贡,表面上保持尊敬,就足够了。
就是这样的宽宏,却给了小国们大明软弱的假象。
每次纳贡都是取一些本国的什么动物,植物等不值钱的东西,过来换一堆瓷器,丝绸等奢侈品,让朝贡变成了发财之旅。
在本土丝毫不尊重大明的侨民以及商人,这还是在有着强悍大明海军看着的情况下。
大明海军有记录每年都要处理数十起相关事情,都是小国的国王或者贵族,侵占大明国民的权利!
那些内陆国家就别提了,偷偷摸摸越境吞并部落,大明册封的土司,都是常态。
大明的册封,在这些小国的眼里,仿佛就只是一个摆设。
想起的时候就去拜拜,想不起,那就去他的,自己开心最重要,偶尔还能打劫下富庶的大明肥羊。
洪武年间,朱元璋还把有些国家设为不征之国。
既然他们不尊重大明,不尊重这个身份,那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关键一点,唐赛儿在自己土地上试种的部分新大陆种子,已经成功了。
这份资料只有内阁成员,还有宣德帝能看到。
这个不能宣之于口的理由就是,大明需要庞大的热带地区作为自己的原料基地,来为进一步发展提供养料。
只要大明能够蒸蒸日上,些许小国那就贡献自己的价值吧。
至此朝廷的高层的意见已经达成一致,贯穿整个宣德朝轰轰烈烈的南征开始。
朱瞻基同样有自己的野心。
祖父靠着北伐,建立起不世武功,以后史书上都会留下浓厚的一笔。
自己接过这个位置,那自己也要有属于本朝的武功。
北伐再往上就是苦寒之地,西域已经被全部拿下,现在一个诏书下达,都需要数月时间,已经到达一个极限。
唯有南征,才是最好的突破口。
有名有利的事情,朱瞻基没有理由不去做。
第801章 于谦再升官
南征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坚实的桥头堡。
鉴于于谦在新疆河中两镇建立时的卓越表现,他迁至兵部左侍郎,负责重设交趾布政使司的事宜。
这也是在徐闻的提议下,朱瞻基首肯,由内阁推动的一项改革。
主要针对需要跨部门的复杂事项,设立专门工作组,由专人负责,统领整件事情。
然后对分管的内阁大学士汇报,重要事项再由大学士呈报给朱瞻基决定。
针对现在大明越来越复杂的各式政务,需要这种能够跳出各种条条框框的工作小组,来打破部门之间的藩篱。
考虑到交趾本就是新收复地区,需要进行军管,所以由于谦来挑头。
也没人奇怪,他刚接过任务,就被徐闻叫去。
徐闻交代了一番注意事项,并且表示接下来对南洋的各项行动,都直接由内阁首辅,也就是自己负责。
南征牵扯面太大,朱瞻基最信任的,就是徐闻。
而且宣德帝也打听清楚了,徐闻在内阁主要就是负责一些决策工作。
那还不得给越王加点担子?
毕竟越王才五十岁,正是奋斗的年纪。
于谦听后大喜。
他还怕别的大学士来负责这些事情。
虽然现在大明的内阁,在徐闻有意操作下,真正可谓是群英荟萃。
三杨此时都已入阁,还加上徐氏父子,皆是国之栋梁,但于谦就是觉得越王对自己的胃口。
这位首辅能跟得上自己的思路,同时还能查漏补缺,每次都能说到重点上。
最重要的是,在徐闻手下,自己毫无掣肘,一心做事就行。
于谦主持交趾布政使司重设的首要大事,并没有如朝中其他人所料,重设交趾卫所,反而是拉着吏部和户部进行改土归流。
这也算是他在新疆镇和河中镇工作中得来的经验。
不管是军镇,还是卫所,能够设立,同时长久存在下去。
关键点有当地人的配合。
新疆歪思汗已经被彻底驯服,加上仅有不到一千亲卫,其他部族和居民,还能分享丝绸之路带来的红利,当然举双手赞成新疆镇成立。
河中镇也是同样的理由,强敌环伺,只有大明能够救他们,还能带来各种好处,河中镇的设立也顺理成章。
甚至在这过程中,撒马尔罕和其他河中重要城市,还在争抢军镇驻地。
想让明军都在自己的地盘上保护自己,同时还在垂涎明军带来的海量后勤供应需求,那都是钱啊。
两个军镇能够顺利建立,都是和当地有了共同利益,总结了成功经验,自然要将它发扬光大。
前交趾布政使司是黄福和张辅一手建立,两人精诚合作,其实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但因为这两位威望足以压制交趾的重量级人物先后离职,后继者再无此等威望。
而交趾本地士绅势力抬头,被一些野心家利用,这才有了黎利的壮大,驱逐当地明军。
于谦要做的,就是要拔除当地本土残余势力,把云桂和交趾交界土司改土归流,利用他们来压制交趾的本土势力。
这些人在利益驱使下,绝对会是明军的铁杆支持者。
他还遍访前任布政使司军政主官,黄福和张辅也很愿意接待这个后辈。
特别是黄福,他主政期间,大力推动了交趾布政使司的改革,极力推动交趾各项文化,教育工作。
目的很明确,想让这块和华夏若即若离的汉家故土,最终成为大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可终因身体问题,黄福必须回国养病。
再就是时间确实太短,自永乐年建立交趾布政使司,不过十多年,无法做到从根本上改变这片土地。
也就是这些残余问题,才有了后来的黎利反叛。
当听闻交趾叛军四起,境内明军节节败退时,内阁还没有做出决议,黄福就拖着病体,以詹事府事身份上书。
他从邸报中得知,朝廷在西北大胜,前后拓地万里。
怕朝廷短时间内不想再次用兵,所以在奏折中力劝不能放弃交趾。
作为西南藩篱,不管是国防,还是经济,人口上,交趾对大明都有重要意义。
直到柳升平定交趾,力克黎利的消息传来,这位老臣才放下心来。
现在于谦这个晚辈来请教,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几乎是把知道的交趾情况,都全数告诉于谦。
越听于谦越觉得,交趾还是得这位老前辈去镇守啊!
就是不知道他自己的意愿如何,和身体是否撑得住。
他试探地问了下,黄福拍着胸脯说没问题,自己是老毛病了。
这次回京以后,御医院那边应该是有了新方子,自己调理了这么长的时间,已经恢复了不少。
如若朝廷不嫌弃他老,黄福愿意再次上任。
于谦连连称他不老,这位前辈可是十多年前就升任刑部尚书的老资格了。
上一篇:最强皇子我有最强开挂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