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第630节
这么说倒也没啥问题,大明立国也才短短数十年,其中的大事徐闻经历一多半。
封赏完功臣后,朱瞻基改乐安州为武定,和徐华的爵位同名,可见对于这个童年玩伴的恩宠。
同时将数千附逆者,交于刑部牵头。
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司会审,定出罪责后,最后呈予宣德帝决定如何处理。
朱高煦父子被押送到北京后,被宗人府囚于皇城西安门内。
虽然不能杀他们,但是不妨碍朱瞻基亲自主持,编撰了一本《东征记》。
书中将朱高煦的所作所为,还有自己如何快速平定叛乱的事情,完全记录下来。
彻底把自己这位叔叔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这个消息,朱瞻基还特意透露给了朱高煦知晓,让这位曾经骄傲的前汉王羞愧难当,甚至想过自尽。
但终归好死不如赖活,好不容易捡的一条命,朱高煦还是想活下去。
至于其他人。
经过漫长的审理后,逆党王斌等人伏诛,同谋伏诛者六百四十余人。
因故意放纵和藏匿反贼而被处死或戍边的计一千五百余人,发配到边远地区的计七百二十人。
至此,宣德元年轰动一时的朱高煦谋逆案终于告一段落。
朱瞻基也能把注意力放到正常的国事中来。
徐华和徐谦两位哥哥在乐安州打得如火如荼时,唐赛儿和徐明这两个弟弟妹妹,已经到了郑和的驻地,南直隶太仓刘家港。
此时的刘家港,有“六国码头”“天下第一码头”的美誉。
坐拥长江入海口得天独厚的位置,加上官方力量。
郑和舰队,还有半官方,半民间的组织,四海商会的通力协作,将这里建设成为一个庞大的港口。
一些在京师重地不方便使用的设备,在这里大行其道。
当徐明看到遍布码头那些数丈高的吊架,还有一眼望不到头的船队。
他的心中除了兴奋,还是兴奋。
唐赛儿有些许不同,她除了兴奋外,还有一些巨物恐惧症。
这些数十丈宽的大船,横亘于码头之上,就如同巨兽一般。
船上的工作的水手,远远望去,就和蚂蚁差不多。
虽然已经做好充分心理准备,要下南洋了,甚至还幻想能够建立一番功业。
可是看到这些内陆地区无法见到的巨舟,她还是有些露怯了。
徐闻作为下西洋计划的推动者,还有四海商会的幕后首脑,这两方有什么新船型下水,都会在第一时间送一份船模到府上。
现在越王就有专门的一间屋子来存放这些。
徐明就是看着这些东西长大,对于航海的幻想,也是源自这些模型。
今日得见,他已经控制不住自己了。
第757章 进军南洋
往日那些微缩的船模,变成眼前现实存在的东西。
徐明拉着送他们过来的唐达,一个个指着。
“这艘应该就是最新结合西洋风帆优点的远洋丁型吧,我去年才看到模型,没想到今年你们就已经投入使用,速度很快啊。”
“旁边那艘小点,身材更修长的,应该就是父亲经常念叨的战列舰了吧,虽然比旁边的商船小,可也真大啊,我看看,二层甲板炮,光是铸炮用的铜,估计就能买下一个县城了吧。”
徐明就像是掉进米缸的老鼠一样,满眼透露的都是喜欢,想上去玩玩。
唐达都快应付不了他了。
这时郑和适时出现了,他赶紧把小王爷丢给对方。
自己就一个做生意的,要说什么商品挣钱,哪条航线盈利率最高,那唐达可以和你说道说道。
可是一谈到舰船,就不是他的专业领域了。
郑和下西洋的次数,远超过了历史上的七次,
对于泊位上面的这些船只,也是闭着眼睛都能说出他们的参数.
他开始一一解答徐明的问题。
“那艘确实是远洋丁型,不过也是改进款了,去年送给王爷的那个船模,是首版方案,在航行了几个月后,发现了一些问题,随后通知船厂进行改进。”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上个月才下水的新舰,小王爷也是赶得巧,再晚来一天,它可能就出航了。”
“至于旁边那艘战舰,还远远够不上王爷战列舰的标准,他最初给我们定的标准,是起码三层火炮,火炮总数达到八十门,才能称为战列舰。”
“目前这个级别,我们称之为巡洋舰,也是王爷亲自赐名,我觉得挺贴切,巡游四洋,护我海疆,王爷不愧是大明第一才子。”
“这艘长风号,现在是舰队中的旗舰,已经和以前老式的宝船完全不同,是专门为炮击海战而建造,从设计开始,它的主要用途就是战舰。”
“不论是武器还是船体材料,以及风帆桅杆,都是研究院航海部这么多年科研的结晶。”
“双层火炮布置,上层为八百斤炮,射程能达数百丈,下层则为千斤炮,射程更远,在陆地测试中,射程比八百斤还要远,但是海上射程还需要海试以后,才能知道。”
注视着长风号巍峨的身姿,徐明有些目眩神迷,询问郑和道:“那送我们下南洋的,就是这艘船吗?”
郑和纠正他话语中毛病:“小王爷你现在可动不了,越王交代过来了,你必须在岸上的航海学校进行三个月的短期培训,初步熟悉航海知识,并且在沿海的实习舰上考察合格后,方能下南洋。”
徐明的精神,肉眼可见的萎靡了下去。
还有什么比看到自己心爱的东西,却不能马上接触还难受的事情?
而且他是徐闻幼子加嫡子,平时真可以说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今天算他难得吃瘪。
徐闻也是没办法,郑和船队还有四海商会每年因为海难而损失的船只人员。
这些数字都在他案头摆着了,让人看得触目惊心。
行船走马三分险,在这个时代,是一句切实存在的真理。
为了徐明的安全,徐闻不得不做出这种限制。
已经冒险让徐明出海了,万一要出了什么事故,不但自己会后悔一辈子,光是朱月蓉的眼泪,他就受不了。
现在安成公主已经在埋怨他为什么同意徐明远赴重洋。
徐闻只是想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梦想,不想当一个扫兴的父亲。
既然自己有能力,那就给他们最好的。
刘家港外的军营处,唐赛儿手下中不愿下南洋,或者是已经安家的,都留在了山东,被徐闻妥善安置,至少保他们温饱无忧。
最后只剩下八百人无牵无挂,愿意追随唐赛儿。
进到军营后,就开始了严苛的训练。
他们以前学的那些东西,在这里根本就不适用。
如果这世界上还有一个地方的士兵,是完全以徐闻的意志为转移,那就是郑和手下的战兵。
他们和四海商会的护卫,算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都是出自这个军营。
在这里,徐闻不用考虑到操典在大明范围内施行的普适性。
只需要专注四海商会的财力,和郑和船队的规模能够容纳多少战力,一切都是高标准严要求。
教官都是暗卫中精挑细选出来,有丰富战斗经验的老兵。
不论是海战,还是陆战都有对应的好手。
尤其是那些在战场上伤残后存活下来的兵王,在这里把他们宝贵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代,就希望自己的学生们能够多一丝存活的希望。
唐赛儿的这些手下,也都是厮杀过的穷苦出身,非常清楚这种机会的难得。
他们这些帝国的底层想学一点真东西太难了。
但是在这里,教官是生怕你学不会,哪怕你是文盲,也会用最简单的话语,让你们明白该怎么做。
实在不明白不要紧,一次次地去做,让身体去学会各种反应,所以甭管训练再难,他们也都扛了下来。
知道他们在训练,唐赛儿也跟着一起,身为主帅,她不想拖属下的后腿。
这样的特训,他们进行了一个月。
天气已经不允许他们再继续下去。
郑和和四海商会的船队,现在大多是以硬帆为主,必须借助东南季风,才能顺利到达南洋.
目前只有少数战船使用了软帆,才能逆风前行。
也不能怪研究所航海部门不给力,而是现在哪怕是西方现在也处于大航海的前期,各种技术也都是在萌芽中.
而且整个中东航线都被奥斯曼帝国所阻断.
直到郑和船队打通西非航线,和欧洲航海家初步接触后,才算是解锁了部分技术。
在此之前,航海研究所基本是在闭门造车.
上一篇:最强皇子我有最强开挂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