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第629节
纵然心中有万般不愿,可面对胜利者,这位汉王还是跪在了自己侄儿面前。
看着终于低头认错的二叔,朱瞻基心中也是各种情绪夹杂在一起。
浑身通透那是肯定的,从他懂事开始,这个二叔就像是一个阴魂不散的魔障一样,萦绕在自己和父亲身边,时不时就会来找点麻烦。
不管是父亲还是自己,甚至是东宫的属官,也会被他找麻烦。
现在对方就拜服在自己脚下,当痛快过后,那就是痛恨了。
就为了这么一个货,京营开拔过来,耗费多少军资,还有乐安州的事后安抚,重建,又是一大笔钱。
这些本可用于改善民生的国库费用,都浪费在他身上了。
但只要朱瞻基亲自下令,处死朱高煦,他哪怕是心里有再多的恨意,也很难下手。
自己皇爷爷逼死堂叔,已经被骂了这么久。
虽然官面上统一了口径,但民间还是有各种传言,早就无法禁绝。
皇帝神色复杂地看着朱瞻基,旁边已经有聪明人领会了意思。
杨士奇站出来,启奏道:“朱高煦私造龙袍,皇宫,公然造反,对抗朝廷,罪无可恕,按大明律,当诛!”
主上说不出的话,自己这些臣子自然要分忧。
有大学士带头,其他人纷纷跟上,请诛朱高煦。
不过大家都注意到越王徐闻却一直沉默不语。
而朱瞻基也一直在等着他的表态。
当自己真正面对死亡时,朱高煦已经瘫软在地上,说不出话来了。
他偶然抬起头,用乞求的眼光看着徐闻。
朱高煦很清楚,自己唯一的生路就在这位老师身上。
这种眼神又让徐闻回到了许多年前,大家第一次见面的时候。
几百年后的纳兰性德的那句词:人生若只如初见。
虽是描绘男女之情,却可以完美地用在这里。
此后的种种,却是平添了许多的烦恼。
徐闻长长地叹了口气后,跪倒在朱瞻基的前面,长揖到地道:“臣愿用王位相抵,请陛下留朱高煦一命。”
众臣都用诧异的眼神看着徐闻。
如果说朝中在此前有坚定的反汉王派,那这位越王绝对是派系首脑。
他一直以来的所作所为,就是不遗余力地遏制汉王的势力,斩断朱高煦伸向军队里面的黑手。
洪熙、宣德两朝,徐闻都坚定地站在朱高炽、朱瞻基父子这边。
也因为三番两次拥戴之功,获封越王。
现在站出来保朱高煦的,还是他。
这就让很多人看不懂了。
只有徐闻的两个儿子,还有亲传弟子,杨士奇,杨荣这些人懂他。
在他们眼中,父亲、恩师一生骄傲无比,言必行,行必果。
反汉王,那是为了大明江山,天下百姓。
而保朱高煦,则仅仅可能只是为了那一份承诺。
徐华,徐谦两兄弟,在刚刚的浪潮中,没有跟着一起请斩朱高煦,就是想等老爹表态。
现在既然徐闻开口,他们自然也跟着跪下,保持统一战线。
杨荣也一直没有开口。
内阁中有一位阁老表态就够了。
更何况杨士奇还是首辅,其他人静观其变就好。
他观察了一下徐闻和朱瞻基的表情,最后选择和恩师站在一起。
此时杨士奇也松了一口气。
他请斩朱高煦那是迫不得已,总要有人站出来说这句话。
他身为内阁首辅责无旁贷,同时杨士奇也清楚朱瞻基还有徐闻和朱高煦。
这几个人之间复杂的情感,不是简单打打杀杀就能说明白的。
第756章 长子封侯
徐闻这番求情,朱瞻基也终于暗松了口气。
他虽然厌恶朱高煦,但是真要处死这个叔叔,年轻的皇帝还是有些下不了手。
至少不想让史书上记载自己弑叔,徐闻也给了他一个台阶。
朱瞻基将徐闻扶起:“诸位都起身吧,你们的请求朕都收到了。”
然后走到朱高煦面前,俯视着对方,平淡不带一丝感情地说道。
“二叔,你绞尽脑汁构陷父皇与朕,最后甚至谋反的时候,可曾想过有今天?朕只想教与你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今日有越王为你求情,念你和朕乃骨肉血亲,便饶你一命,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从即刻起,削去一切王爵,贬为庶人,送往宗人府大牢看管。”
能够保住一条性命,朱高煦已经大喜过望了。
不顾左右侍卫将他拖走,还在不停地连声道:“感谢陛下,感谢陛下。”
生怕说少了,朱瞻基会改变心意。
同时对城中的清剿还在进行,主犯落网,其他附逆者也不能放过,全部要捉拿归案。
还有相关谋反的证据也要收集,御驾亲征必须师出有名,这都是朱瞻基的武德体现。
大军得胜之日,除留下少量五军营随徐华继续大索乐安,将所有参与谋逆案的犯人全部捉拿归案外,朱瞻基率领大军返回京师。
每多耽误多一点时间,就是大笔的军费。
已经当家,知道柴米贵的宣德帝可是一点不敢多待。
在杨士奇的催促下,大军班师回朝。
特别是朱瞻基这次御驾亲征,是他首次领军。
除了把徐闻这种定海神针带着稳定军心外,还怕不够,将五位阁老中的三位,杨士奇,杨荣,徐谦都带了出来。
现在北京仅剩两位内阁坐镇,终归还是有些不放心。
此间事了,必然赶紧回京。
回京后,又是隆重的凯旋典礼。
刚刚继位没多久的帝皇,也用给自己的实际行动,打消了其他人对于他年纪的顾虑。
等徐华十天后,押送这数千名同案犯返回京师后,朝廷的庆功封赏才开始。
毕竟要等他这个头号功臣就位。
不管是冲锋陷阵,还是事后收尾,徐华都当记首功。
封赏榜上,徐华高居首位,第一次把自家老爹都压了下去,获封武定侯。
朝中众人也都知道,这并不是他的终点。
二十多岁的侯爵,还是一品武官,配上年轻的皇帝,大把的施展空间等着他。
再加上注定会封侯的小徐阁老,他们一门一王两公,甚至是三公都有可能。
徐闻也有了实职,朱瞻基还是觉得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这次平叛有徐闻在自己身边,他就感觉特别踏实。
所以徐闻直接入阁,为首辅,参赞军国大事。
杨士奇没有丝毫怨言,反而举双手赞成,甘愿帮老师打下手。
首辅这个位置看上去光鲜,但谁待谁知道,对于权力欲极强的人来说,是一种享受。
杨士奇当然也想要更高的职位,但是这短短时间的首辅当下来太累太忙,太需要政治手腕和施政能力。
他自认这两方面,比老师还差很多。
不如后退一步,在老师身边好好学习。
徐家此时可谓大明除朱家以外的第一世家。
群臣难得没有眼红的。
不管是徐闻的异姓王,还是徐华的武定侯,都是一刀一枪,实打实的功绩堆积起来的。
徐闻甚至还出现赏无可赏的情况,朱瞻基只能拼命给他加上各种虚衔。
有些臣子身后才能享受的荣誉,都放在了徐闻身上。
难怪朝中会有人调侃,现在徐闻就是活着的传奇,他一人便是半部大明史。
上一篇:最强皇子我有最强开挂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