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第585节
四海商会日进斗金,赚的钱他自己都有些害怕。
只能通过各种手段往内库塞,再就是给郑和更新装备。
在沿海以皇室和郑和的名义,开设各种航海学校,培训大批水手。
让他们能够开创属于大明朝的大航海时代。
在江南还资助了各式公学,不求出什么人才,只为让更多人识字。
经过前世那个工业克苏鲁的洗礼,兴学已经变成徐闻刻在骨子里面的本能。
名望?
徐闻就更无所谓了。
他很肯定,后世的史书上,自己必将留下浓厚的一笔,和是不是越王关系不大。
徐闻之所以不在乎这个时代别人所看重的那些,是因为他站在更高的位置上。
审视过这段历史,所求不过百姓安康。
华夏苗裔源远流长,后世炎黄子孙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朱棣在临死之前,就曾经试探过徐闻。
他有钱有兵,门生遍布朝野,又有暗卫这等少有的精兵强将。
北征漠北后,徐闻向朱棣坦白,自己养了一批卫士,是为保护自己家人,以及四海商会,顺便侦查海外诸国情报。
其实,朱棣对暗卫早已知晓一些,是当年纪纲秘密呈报越国公私养死士,想要搞垮徐闻。
朱棣对徐闻一直信任有加,一直等他坦白。
翁婿坦诚相待后,徐闻请旨暗卫听命于朝廷。
朱棣同意,仍让徐闻单独领导,专攻海外情报。
暗卫得以招兵买马,发展骑兵军士。
然而,暗卫虽然脱胎于锦衣卫,听命于朝廷。
但徐闻作为他们的建立者,直接管理者,其影响力甚至超越朝廷。
无论是金钱,权力,还是门生势力。
徐闻已经具备了谋朝篡位的资本。
当年朱棣在燕王府只有八百人可用,远不如现在徐闻所掌握的这一切,照样奉天靖难得了天下。
永乐大帝作为上下五千年都排得上的君王,自然居安思危,会考虑到如果徐闻犯上作乱,会有怎样的结果。
所以才会有那最后的试探,将后手藏在郑和手中,留下第二份遗诏:“徐闻若有不臣,立诛之!”
当初看到郑和被突然召回时,徐闻隐隐有猜测。
他只是没法和朱棣明说,自己对皇位毫无兴趣。
坐到那个位置,一言九鼎,天下尽在手中,看上去很爽。
但只有侍奉了三代君王的徐闻才清楚,究竟有多坑。
兄弟血脉之间相残不必说他,单就是那把全天下扛在自己身上的压力,徐闻就很不喜欢。
也就是这样,后世嘉靖选择了当个挂机皇帝,远程遥控。
最重要的是,自己一旦有意称帝,必然会导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经历过靖难之役的残酷,徐闻是真不想折腾了。
自己已经是一人之下了,何必为了一己之私,搅得天下大乱?
那样一个位置,谁爱坐谁坐,自己就安心当自己的逍遥公爷,好不快哉。
都劳累了半辈子,清闲清闲怎么了?
第705章 洪熙新朝
登基大典在众臣一片祥和的气氛中,落下了帷幕。
大明王朝,正式进入洪熙新朝。
按照进场的顺序,大家依次离开紫禁城。
杨士奇趁这个机会,凑到了徐闻身边,小声询问道:“嗯师,您是不是打算辞去兵部尚书之职?”
“嗯?”
徐闻略微诧异的看他一眼。
自己确实有这个心思,小杨怎么知道的?
看样子这些年,他成长不少,足以担当大任。
“你想知道些什么?”徐闻蛋蛋询问。
杨士奇赶紧解释道:“现在恩师父子三人同朝为官,且皆为朝中重臣,徐华贤弟更是执掌京营,以恩师一贯的稳重,想来会避嫌,向朝廷请辞。”
说得和徐闻想得差不多,但他还是想听听杨士奇想表达什么,所以点点头示意杨士奇继续说下去。
“我希望恩师暂时不要辞去兵部尚书。”
“此话怎讲?”
徐闻倒是没想到,杨士奇会提出这个要求,这个门生显然有自己的见解。
杨士奇道:“这不单单是我的意见,陛下也有类似的想法,只是和徐华,徐谦两位贤弟交流的时候,并未透露过,不想让他们两位为人子者难做,就只有把担子压在我身上。”
顿了顿,他接着道:“不管是陛下,还是太子,都希望恩师还能坐镇京师一段时间,待局势稳定后再做决定。”
稍稍一想,徐闻便明白为什么朱高炽不亲自对自己说了。
本来是封了越王之后,就能顺理成章把自己留在京师。
可自己拒不接受,就只有启动备选方案,让杨士奇出面。
新皇想把徐闻留在京师,也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初登大宝,需要前朝重臣来撑场子,没有什么比他更合适的。
第二层,则是很隐晦了。
朱高炽和徐闻一同成长,这位越国公有多大的威望,背后有多大的势力,天子一清二楚。
他身为一个帝王,哪怕是再信任对方,也要下意识地做好万全准备。
与其让徐闻辞官后,闲云野鹤一般不受控,还不如放在自己身边,时时刻刻都能看到,自己也安心一点。
朱高炽的这些政治智慧,除了朱棣传授的那些,不少都是自己摸索出的。
杨士奇一说这话,徐闻就大致想到原委。
“我可以答应陛下,但请陛下还是想找好人选,于理于情,我还待在兵部尚书的位置,都不太合适了,况且我想去山东走走。”
徐闻同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杨士奇也心领神会地答道:“好的,我会向陛下转告,其实恩师完全可以直接面呈圣上,不用我来当这个传话人。”
徐闻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笑了笑说道:“你再想想吧。”
这个门生是聪明,但他有时候还是没有带入徐闻的角度来看问题。
经过恩师的提醒,杨士奇稍微寻思,就惊出了一身冷汗。
自己就是个递话的工具人,多这个嘴干什么?
不管是徐闻,还是当今圣上,都是天下一等一的聪明人。
他们都不愿意见面,就是因为二者情况有些尴尬,亦师亦友用在普通人的交往之间,是个好词。
但是用在君王和臣子之间,就显得不那么恰当。
因为你到底算是帝师,还是天子近臣?
天子该怎么处理和你的关系?
太过尊敬,有失帝王尊严。
而不那么尊敬,臣子们虽然不会说什么,但大家都看在眼里,同样有失皇家威望。
朱高炽现在就处于这个阶段,还没有完全适应自己皇帝的身份。
对于和徐闻的相处,也还没有掌握好这个分寸。
所以徐闻对他避而不见,反而是朱高炽松了口气。
封越王,那是不得不封,做给天下人看的。
同时朱高炽内心未尝没有一点补偿的想法。
毕竟是自己的小舅子,也算家里人,封个王也说得过去。
想通这些关节,杨士奇都想给自己一嘴巴。
没事多什么嘴啊,当好自己的角色就行了!
上一篇:最强皇子我有最强开挂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