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第583节

但是他们不允许这面勋贵中旗帜被人质疑!

庞大的勋贵队伍在京中穿城而过,引人侧目。

早起干活的平民们,也纷纷低头路边躲避。

新皇登基,里长甲长都反复交代过。

今日乃大典之日,除了带领大家清早起来清水泼街外,还着重交代避开贵人。

京师之地,天子脚下,百姓也算见多识广。

但除了永乐帝御驾亲征,得胜回京时,也没见过这么多勋贵聚集在一起。

满眼的红色,张牙舞爪的各式补子,晃花了他们的双眼。

为首的那位留着三缕长须,雍容尔雅的中年人,稍微有点见识百姓们都认识。

永乐大帝班师回朝,出巡,他永远都是站在最靠近皇帝身边的那位。

越国公、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师,兵部尚书,领东宫詹事府詹事,前朝擎天柱,徐闻!

升斗小民得感谢徐闻,四海商会全力运转后,打通了全部南洋商路,日本的朝鲜也纳入了小三角贸易中。

整个东亚商业圈被全部盘活,海量的利润及商税,让大明朝也愈加富裕。

普通百姓尤其是京师之地的居民,也能喝喝小酒,吃吃小肉,谈天说地一番。

私下他们谈论越国公如何如何,可今天真正得见大明第一勋贵的威视,无不两腿颤颤,几欲下跪,只能低着头,不和那些目光如狼似虎的沙场悍将对视。

此刻他们才明白,贵人们只是不想和他们计较而已。

勋贵和文臣当初在规划时,就有不同的分区。

徐闻虽然想要一个其乐融融的朝廷环境,大家同心协力,努力为天下黎民百姓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文武勋贵混居,大家彼此熟识,联络感情。

但他也清楚,这不过是穿越者的美好幻想。

且不论皇帝会怎么看待,大臣们私自串联,光是文臣武将勋贵们的各种的思想,利益诉求就完全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所以徐闻也只有按照工部的计划,进行传统的划分。

文臣武将们最终在承天门前汇合,内阁本应以金幼孜为首,但他身体染病,不同于徐闻的装病,他是真沉疴在身。

所以朱棣病重之时,一直都是杨士奇在处理事务,今日也未能出现。

文臣们还是隐隐以杨士奇为首,一见徐闻,杨士奇恭敬地打招呼。

“恩师近段时间身体不适,士奇国事在身,未能前往探视,还望恩师原谅。”

徐闻笑了笑:“国事为重,不过偶感风寒,没什么大不了的。”

他哪能不清楚,杨士奇这是在给自己找补,帮自己称病不出背书。

有首辅开口,其他人再无需多言。

文官后排那些新晋低阶官员,因为徐闻长期巡边,朝会都很少参加。

对于鼎鼎大名的越国公只闻其名,不见其人。

每当朝中大佬提及越国公时,不自觉地换上恭敬语气,声音也会降低不少。

虽为勋贵,但各位言必称当朝第一文臣。

年轻人总是有些好奇,何人能当如此名号?

还有心中有些不服气,年轻气盛,总是以为自己有朝一日,也能走到那一步。

今日得见,心中只有一个字“服!”

第703章 新皇登基

且不说勋贵武将皆列队于后,一帮子战场上的骄兵悍将,在朝堂上能和文臣因为分歧,吵的口沫横飞。

要不是有皇上看着,文臣们的狗脑子都能被他们打出来。

此刻都安静如鸡,都挺直了腰板,端端正正坐在马匹上。

队列也是整整齐齐。

不用安排,自动安排爵位高低,品级先后,一字排列。

除了在朱棣的阅兵上,普通文臣们还没见过这些厮杀汉子如此老实。

单论杨士奇,大行皇帝故去,新皇登基典礼,明面上的主持都是他,士林之中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这种先皇信任,新君信赖的重臣,想不飞黄腾达都不可能。

这样一位注定会名垂青史的名臣,也态度恭谨对越国公执弟子礼。

当所有的东西结合起来,永乐朝第一权臣的形象,立体地出现在这些低级文官的面前,成为他们一生都难以磨灭的记忆。

有徐闻在,自然是他带头,下马入宫。

等候在一旁的司礼监主管太监,将早就准备好的劝进文书,交到他手中。

相关程序,徐闻已经经历过一次。

也是在场众人中,极少数有相关经验的。

他对主管太监微微一点头后,跨过了金水桥,进入紫禁城。

后面的诸臣,看着徐闻腰间的宝剑,无不露出艳羡之色。

剑履上殿,这就是人臣能达到的巅峰,大丈夫当如是!

具体事项,不用徐闻操心,自己的两个儿子已经安排得妥妥当当。

他只需要按照礼部官员,还有司礼监的内侍指引做好自己该做的。

朱高炽此时距离成为这个庞大王朝的主人,只剩着法理上的一步。

徐闻缓缓一步步地走上台阶,踏入巍峨的宫殿。

周边精挑细选的锦衣卫力士,手执皇家仪仗分立两旁。

端坐在龙椅之上的朱高炽也终于见到久违的老师。

说来也奇怪,哪怕是马上要成为万万人之上天子,他的内心始终还有点惴惴不安。

此刻见到徐闻,内心始终安定了下来,嘴角也忍不住上扬。

接下来就是繁琐的各式礼仪,祷告上苍,昭示天下。

大明朝的旧主已去,即将迎来新主。

礼毕。

徐闻明白,该自己上场了。

打开劝进文书,翰林院那些笔杆子写出来的东西,花团锦簇,读起来也是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整个大殿中,就只有徐闻清越的声音在回响。

朱高炽首先辞谢,自己德不配位,难当大位。

徐闻继续打开第二份文书。

如此的过程重复三次后,朱高炽勉为其难,接过皇位。

身旁的内侍将早就准备的皇帝冠冕给他换上。

此时轮到杨士奇登场,宣读新朝第一道诏书,定年号。

没有什么意外,朱高炽体弱,取‘洪’字,寓意洪福齐天,愿继承朱棣的遗志,励精图治,兴我大明。

取‘熙’字,寓意光明兴盛。

文武百官齐喝万岁。

洪熙朝正式开始了。

新朝第一件大事,便是封官加爵,大赦天下。

其他可以等,但是对于徐闻这个立下泼天大功之人,众人都知道,新皇必然会马上封赏。

司礼监的总管已经手持圣旨,开始宣告。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朕绍膺天命,统御万方,夙夜兢惕,思与贤臣共安社稷,兹有越国公徐闻,世笃忠贞,夙承勋烈,当国家危疑之际,翊赞朕躬,戡乱定策,光昭日月,其心膂之诚,实为股肱之倚;其经纬之略,堪为柱石之托。

昔周公辅成王而天下定,霍光佐汉室而社稷宁,今徐闻之功,不逊古贤。特晋尔为越王,锡以金册玉宝,增禄万石,世袭罔替。赐王爵冕服九章,尔其克勤克慎,抚绥黎庶,翊卫朝廷,俾山河永固,国祚绵长.......”

台下众人,在听完以后,都在交换着彼此惊诧的眼神。

这份诏书里面所包含的意思有点多啊。

虽然没有直说越国公拥立之功,但是戡乱定策,但戡的是哪个乱,定的什么策,就不好说了。

当然以徐闻的资历,要说戡乱建文,倒也没啥问题。

可那是在先皇手上,新帝再说一遍,有点不合适啊。

首节 上一节 583/8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最强皇子我有最强开挂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