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第567节

"臣徐华,叩谢皇恩!"

"臣徐谦,叩谢陛下隆恩。"

两人上前领旨谢恩,朝气蓬勃。

殿内群臣神色各异。

文官们看着徐谦,眼中难掩羡慕之色。

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虽只是正五品,但掌管官员考课,权柄甚重。

更何况还兼着东宫右春坊大学士,这可是储君近臣。

武将们则盯着徐华,目光炽热。

羽林左卫指挥使,那可是京卫精锐中的精锐,直接负责皇宫安危。

更不用说还兼着东宫司经局洗马,这是何等信任?

徐闻站在文官首位,面色平静,心中却暗自思量:陛下这是要将徐家与东宫牢牢绑在一起啊...

朱棣高坐龙椅之上,目光在徐家父子三人身上来回扫视,嘴角含笑。

"越国公,你可是教导出了两个好儿子啊!虎父无犬子,在你身上彰显得淋漓尽致。朕甚是欣慰,他们就是我大明王朝的未来与希望。"

徐闻连忙上前,躬身道:"陛下谬赞了,保家卫国乃男儿本分,他们不过是尽了应尽之责。"

"好一个骄而不躁!"

朱棣拍案而起,环视群臣,"尔等可都看见了?这便是为何国公能教导出如此英才!若人人都能如此,何愁我大明后继无人?"

徐闻默不作声,心中却是明白。

这份恩宠背后,又何尝不是一道枷锁?

徐家已然成为东宫最坚实的后盾,从此徐家与太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接下来,继续论功封赏。

出征的文武官员,都有封赏,多是官升一级,立下大功的,官升两三级不等。

个个笑容晏晏。

封赏大典结束后。

礼部祭祀清吏司郎中周讷出列奏道:

“今天下太平,四夷宾服,民物阜丰,全是陛下之功劳,这功劳之大更是千古罕有,今日微臣斗胆请陛下封禅泰山,刻石纪功,垂之万世。”

此话一出,文武百官顿时眼睛一瞪,都被周讷这话给震惊了啊!

古往今来,有资格有能力去泰山封禅的也不过秦皇汉武等寥寥数位啊!

这若是封禅,那可是名垂千古的大事啊!

不过震惊之后就是懊恼了。

暗叹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件事呢?

一旦朱棣泰山封禅,那周讷的功劳可就大了去了啊!

甚至连带着他的后人都要跟着享福啊!

“这周讷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没想到竟然如此奸诈!”

“是啊,这么好的事情让他想到了,真是该死啊!”

“你们看这狗东西的眼睛,黑漆漆的,怕是昨天一晚上都没休息,就在琢磨这个事情了啊!”

不少官员在背地里暗暗嘀咕道。

徐闻一听,也忍不住眉头皱了一下。

朱棣的勤政放眼历朝历代也极为罕见的,可要谁封禅,似乎还差那么点意思。

毕竟他的老爹都没去,他去的话,可就不是那么个意思了。

尚书吕震见状也急忙从人群中走了出来,跪在地上,一脸诚恳的看着朱棣劝说道:“皇上圣德神功昭格上下,宜如周讷之请,封禅泰山正好可以显示咱们大明的国威,让陛下的名声流传千秋万代。臣等恳请陛下答应。”

此时文武百官也都回过神儿了,纷纷上前一步,齐刷刷的跪地请命。

“请陛下封禅泰山,刻石纪功,垂之万世”

百官简直就像是商量好的一样,整齐有力的高声喊道。

朱棣闻言眉头微微皱了皱,才却抬手阻止了众人。

他神色平静的说道:“诸位莫要再说了,虽然现在天下虽无事,然水旱疾疫亦间有之,朕每每听说到郡县上奏,未尝不惕然于心,岂敢谓太平之世?”

众人闻言,顿时面面相觑,却是不敢再说什么了。

毕竟这才刚刚北伐,如果不是周讷上言,根本没几个人敢去说这件事啊!

周讷和吕震也互相看了一眼,都老实的闭着嘴巴没有吭声。

朱棣才继续说道:“封禅的事,不用再提了,朕只希望天下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你们这些大臣能尽心尽力做事,这才是朕的心愿,你们都要记住这一点,一起努力。”

“况且圣经未曾言封禅,唐太宗亦不为封禅,魏徵常以尧舜之事劝谏太宗,你们欲使我居于唐太宗之下,与魏徵爱君之道迥异,你们应以古人自勉,不负宗伯之责任。”

别看朱棣看似粗人一个,其实自幼也是在皇宫大本堂里读过书的,懂的文化不比在座的少。

那时候老朱对子女教育十分注重,天天趴在学堂外看谁上课偷懒,课后一顿啪啪揍,属朱棣被揍的最多。

被揍多了,道理也懂得多,知道这封禅看似风光,实则一点好处没有,甚至可能遭后人骂。

他本来就是靠篡位得天下的,再去没脸没皮的去泰山封禅,岂不是......

朱棣根本不敢想,百年之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百官闻言,心里也明白皇帝这是真的不想封禅了。

否则不会如此煞费苦心,引经据典的来教导他们,来跟他们讲道理,当即纷纷齐声道。

“陛下圣明!”

第684章 天下太平

漠北一战,瓦剌贵族首领马哈木战败后,被明军追出数百里,损伤惨重。

自此,瓦剌部不敢与大明为敌。

首领马哈木遣使向大明认错,上贡马屁,以示结好。

为了永固漠北,朱棣实行徐闻所献之策,封马哈木为顺宁王,以示归顺大明安宁度日之意。

同时,朱棣又册封阿鲁台为和宁王,制衡马哈木。

早在几年前,阿鲁台第一个跳起来折腾,被朱棣御驾亲征,揍的四处逃窜,至今还活在永乐大帝的阴影之中。

漠北蒙古最大的两支武装力量,接受大明册封,一切往好的地方发展。

大明趁机多管齐下,在漠北进行全方位发展,严格落实越国公徐闻提出的百年大计。

经过数年的推行,漠北蒙古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密集,人口大面积流动南下,逐渐被分割,被汉文化同化,不复当年光复大元的志气。

尤其在马哈木死后,其子脱欢承袭顺宁王爵位,对大明更加恭顺。

“平定漠北,为子孙后代打出一个万世太平,乃父皇一生所愿,终于在朕手中完成了!”

武英殿中,看着顺宁王的奏报,朱棣感慨万分。

为了彻底平定北元,太祖高皇帝先后进行了十三次北伐,始终没有剿灭蒙古贵族残余势力。

如今,自己在有生之年,终于完成了这一目标。

“下去之后,总算能给爹一个交代了。”

北方再无战事。

自此,大明帝国迎来了长久的安定。

为了巩固胜利的果实。

朱棣再提迁都一事,举全国之力,将帝国的重心北移,天子守国门!

他觉得北京城建造的太过缓慢。

再度派出越国公徐闻,坐镇北京,加紧建造。

“迁都之事,兹事体大,需一重臣坐镇,此事非你莫属,朕的新都城,就全权交于你,莫要让朕失望。”

两人见面后,朱棣没有废话。

翁婿二人之前已经讨论过多次迁都事宜,徐闻知道老丈人很急。

但建造一座巨型城池,岂是短短几年就能完成的?

更何况,还是十四世纪最大的城池!

徐闻也清楚,老丈人觉得自己身体越发不行,想要在临死前,重回北平,住进皇宫,那个他梦想起航的地方。

北京紫禁城,就建在当年燕王府的地基之上。

“臣明日就举家迁往北京,日夜监工,保证三年内全部完工!”

首节 上一节 567/8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最强皇子我有最强开挂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