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第12节

身边跟着一群仆人,有的手捧食盒,有的手捧点心。

青年身着一件上好的丝绸长衫,那丝绸质地细腻,光泽柔和,一看就是价值不菲。

正是赵举人的儿子,赵三秀!

“宁可要钱,也不要脸,徐秀才当真令人刮目相看。”

赵三秀缓缓驱马,打量着徐闻,一副玩味模样。

出门遇到未婚妻的“前男友”,自然要羞辱一番。

“好狗不挡道。”徐闻翻了翻眼皮。

“你敢骂我?”

一激之下,赵三秀翻身下马,快步来到徐闻面前,趾高气昂,出言威胁:“你找死不成?”

亲爹是举人,赵三秀在清平县嚣张跋扈,几乎是横着走,便是吴典史也得舔他,主动当他大舅哥。

佃户们大气不敢喘,个个缩在后面。

这种级别的人物,不是他们普通老百姓能得罪的。

“来,打死我!”徐闻淡淡道。

赵三秀眉头一皱:“什么?”

“来打死我!”徐闻上前,将头伸了过去。

“什么意思?”

赵三秀一头雾水,仗势欺人多年,他还是第一次遇到主动要求打死的家伙。

佃户们也是一头雾水,愣愣在那看着。

“不是说要弄死我吗?直接来打死我!快点!”

“你疯了?”赵三秀瞪大眼睛,一度怀疑徐闻因退婚屈辱得了失心疯。

“不敢打你逼逼叨叨的跟我在这耍什么横?”

呵了一声,徐闻抓住赵三秀的后颈,晃着他的脑袋道:“秀儿,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

脑袋当众被晃,赵三秀何时受过如此屈辱,不由勃然大怒:“徐闻你猖狂!敢如此对我!”

徐闻冷笑道:“小三子,你要搞清楚,你爹是举人,你可什么都不是!”

他忽地喝道:“连个秀才都没考上,也敢在我面前吆五喝六的?狗胆包天的东西,滚一边去!”

赵三秀只觉脑瓜子嗡嗡的,下意识退后两步。

须臾反应过来,脸色青红道:“我已通过府试,明年院试就能考上了,你别太得意!”

“那你慢慢考,等考上了再与我说道,懂?”

徐闻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身后的佃户们立马跟上。

望着灰白长衫的背影,赵三秀脸色铁青。

他很想当街殴打徐闻,恨不能踩着他的小白脸狠狠羞辱一顿。

但他不敢。

徐闻身为秀才,代表的是读书人,一个高高在上的阶层。

他若打了徐闻,便是打了读书人的脸。

阶级的力量,可以轻而易举的将他摧毁!

刚才的闹剧,他就如同一个纸老虎,在人前张牙舞爪,却不敢下手。

被徐闻看穿,反遭羞辱。

“明年一定要考上秀才!”赵三秀暗暗发狠,倍感屈辱。

与此同时,徐闻同样在思考这样的问题。

若非自己是秀才身份,享有一定社会地位和特权,早就被唐员外、吴老爷、赵举人这样的地主豪绅收拾得死去活来。

普通人,如何能是他们的对手?

想要在这吃人的社会活出个人样,必须去参加科举考试!

中举人!成为人上人,跻身封建上流社会!

第10章 参加乡试

徐相公退婚的消息很快传遍永宁乡,引起热议。

不过这条日搜只霸榜了三日,很快被另一条热搜覆盖,当事人仍是徐相公。

徐相公要参加乡试了!

乡试,三年一次,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

大明的科举考试制度共有六级: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一个读书人,想要考取功名,首先要通过当地知县主持的县试,随后还得通过当地知府主持的府试。

两次考试合格后,成为“童生”,才有资格参加院试。

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三年考两次,通过院试者,方能成为“生员”,也就是秀才。

秀才可以称为“士”,脱离平民阶层,享受一定特权。

秀才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中了就是举人,可为官步入仕途,地位将更上数层楼。

得知徐闻即将赴省城济南参加乡试,吴老爷听闻后,只是笑笑。

秀才的功名已然来之不易,更何况举人?

整个永宁乡才两个秀才。

徐闻是其中一个。

另一个是个年过七旬的老头,名为范举。

这老头自元朝开始便参加科举,直到大明立国方中秀才,又考了三十年,始终没有中举。

今年又去赴考,听说已经让家人准备好了后事,扬言死也要死在考场上!

昨日与徐闻为伴,一老一少两位秀才,共赴济南!

由于举人地位崇高,拥有做官资格,故而朝廷对各省乡试举人的名额有限制。

每届乡试,大明全国有两万多名秀才参加,录取举人总数约为一千人。

山东省的名额,只有八十个,直隶省的名额则高达一百四十个。

并非地域歧视,而是根据各省人口决定的,陕西、云南等地,名额更少。

山东全省一千八百多个秀才,去竞争八十个举人名额。

相当于一百个同水平玩家,得杀进前四名,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吴老爷对徐闻不抱希望,不如去攀附一个现成的赵举人。

毕竟徐闻仅仅十七岁,十七岁的举人,纵观科举一千年来,唯有寥寥数人。

大明开国三十载,唯有状元公张信最年轻,二十岁中举,二十一岁高中状元,如今在翰林院为官。

张信被誉为文曲星下凡,二十岁中举已然逆天,徐闻纵然是神童,如何能与状元公相比?

或许徐闻将来有可能中举,那也是十余年之后的事情了,吴家等不了!

徐家庄。

听说徐闻前去参加乡试,徐二叔喝了口茶,淡然道:“等三年后,他有机会中举,再将田产还他不迟。”

和吴老爷一样,二叔徐贺也是读书人,深知读书难,科举更难!

整个永宁乡,唯有财主唐达亲自相送,并赠送驴车一辆,以资徐相公赴考。

唐达没读过书,压根不知中举的概率。

他只知道有厉害的爹,儿子肯定也厉害,徐相公中举不难,定要好生结交。

而且,唐达为商多年,眼光毒辣,坚信自己不会看错人。

通往济南的官道上,驴车悠悠晃动。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摇头晃脑,靠在驴车上念诵之乎者也。

“范老,您歇会儿吧?”

路途颠簸,徐闻生怕这位老秀才一口气上不来。

“哈哈!小友勿怕,老朽身体硬朗的很!”

每次参加乡试,老范就跟打了兴奋剂似的,心情格外激动。

首节 上一节 12/8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最强皇子我有最强开挂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