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957节

  于是乎,一个个念头在脑海中飞速闪过,他顿了顿,方才道:

  “诸位想想,‘晋’虽有进取之意,可其音同‘尽’,总给人一种气数将尽之感,此为其一。再者,这‘晋’字,念起来总让我觉得缺了几分磅礴大气,怎么念就怎么不爽。”

  “总之,晋之一号,许是与我八字犯冲吧。”

  “这”

  卢植没想到是这么主观好恶的说法,一时无奈。

  万年听得也是轻抚额头。

  他这位夫君真是哪哪都好,就是这个性子有时候实在让人捉摸不透。

  一片沉默中,卫明出列,拱手说:

  “闻大将军说法,臣亦觉这‘晋’字确实有些美中不足。既然如此,那依大将军之见,该用何字为宜呢?”

  苏曜闻言陷入了一阵思索。

  封国的名字非常重要,他决定了封地的位置,首先就必须,且只能从自己目前已经控制的这些地盘中选择。

  如此一来,其实可选项也就不多。

  除了中原京畿之地外,他现在真正完成实控的领土也就无非是关中、并州还有新得的幽冀之地。

  如此一来,在排除掉晋国后,可选国号基本也就剩秦、魏、赵四国了。

  在苏曜看来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但也各自有其美中不足之处。

  秦王横扫六合,一统八荒,但秦朝气数短暂,二世而亡,且秦为前朝总归有些不妥。

  而魏国乃是历史路线,魏有巍峨之意,暗合当时流传甚广的代汉者当涂高的谶纬之说,但曹魏同样也是个短命政权,其与司马氏的一系列恩怨纠葛,也让这个字蒙上了一层复杂的阴影。

  至于赵国,虽然没有大一统王朝使用,但其地理优越,幽州蓟县更是后世北京之地,可以说未来可期,但问题是现在那里饱经战火,甚至都不如他最早保护下来的晋阳周边来的富庶。

  苏曜正暗自思忖,一时陷入沉默。朝堂之上,众人见大将军久久不语,也皆面面相觑,气氛一时有些凝重。

  这时,贾诩眼珠一转,上前一步,恭敬说道:“陛下,诸位公卿,下官倒是有个想法。”

  “且说上古之时,尧帝初封于陶,后徙于唐,故号陶唐氏。唐者,大也,有广大、浩荡之意。如今我大汉在大将军的辅佐下,国力日益昌盛,诸侯纷纷臣服,恰似那浩荡之势,锐不可当。”

  “且晋阳之地,亦曾是唐国故地,以‘唐’为号,既能追念上古贤君之德,又能与大将军的功绩以及封地紧密相连,寓意我大汉如那初升之朝阳,光芒万丈,可谓一举多得,不知陛下与诸位意下如何?”

  “唐吗?”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众人交头接耳,对这“唐”字进行着考量。

  而苏曜更是微微一顿,没想到贾诩竟然能翻出这么个典故出来。

  他怎么就忘了呢,大唐不也正是自太原起家的吗?

  其大唐盛世,辉煌灿烂、包容万象,与那充满黑暗历史的“晋”字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见苏曜没有反对,甚至有暗暗点头之意,卫明连忙出列赞道:

  “贾侍郎此意甚妙!‘唐’字大气磅礴,寓意深远,既彰显了我大汉如今的气势,又与大将军渊源颇深,以此作为大将军的封号,实乃恰如其分。”

  紧接着,又一堆人纷纷响起赞同之声,卢植虽然对自己拟定的“晋”字被否有些许失落,但此时听闻“唐”字,也不得不承认确实更胜一筹,遂也拱手赞同。

  终于,朝堂之上意见统一,苏曜便也顺势接受。

  “陛下,既然诸位都认为‘唐’字合适,臣也是却之不恭,愿受此封号!”

  见大家终于达成共识,万年也终于展颜一笑:

  “准奏。改封大将军为唐公,都晋阳,置公国百官,另赐八佾之舞、朱户纳陛。待天下太平之日,再行九锡之礼。“

  “至于其他有功将士,就按大将军拟定的封赏执行便好。”

  众臣闻言皆是一滞,没想到陛下这一高兴,怎么又加封了?

  但苏曜已经领旨谢恩,这会儿也没人再出言扫兴。

  卫明和贾诩等人更是暗暗欣喜,这个折中方案显然满足了苏曜的要求,又给足了他的体面,甚至其他将士的封赏也都纷纷落实。

  一时间,朝堂之上恭喜、道贺还有谢恩声起此彼伏,吵闹争执了许久的朝堂终于迎来了一次喜气洋洋的气氛。

  不过嘛,这样的气氛却没有维持太久。

  南方战争的阴云始终萦绕在诸人的心头。

  于是乎,在散朝之后,诸位帝国中枢的核心要员便齐聚在政事堂,讨论起应对南方两袁之争的问题。

第877章 袁绍升官

  四月,洛阳南宫,政事堂。

  “拜见唐公!”

  苏曜一进来,就见卢植、荀彧、朱儁、王允和贾诩等重臣肃立在旁,躬身行礼。

  今日苏曜封公,不但意味着他得到了太原、上党、雁门、常山等实际封国领地,更由于加赐位在诸公上使得苏曜在礼制等级上正式超越了各地诸侯与朝堂诸公。

  如今,即便是名著海内,为天下之望的太傅卢植,在苏曜面前需执礼相见。

  不过,对于这些虚礼苏曜本人倒是不甚在意,他摆了摆手示意众人免礼,大步走了过去,直入主题:

  “诸位不必多礼,南方军情紧急,咱们直接谈正事吧。”

  贾诩闻言立刻呈上军报:“启禀唐公,陆康之子陆儁前日已入京示警。其言袁术提兵十万,围攻庐江,形势危急。而袁绍则已率军东进,声称要替朝廷讨伐叛逆。”

  “十万大军?”苏曜眉头一挑,“袁公路不是刚吃了败仗被咱们撵走了吗?哪又来这么多人?”

  荀彧上前一步解释道:“袁术占据淮南后,大肆征召流民,又收编了当地豪强私兵,号称十万,实际战兵约有四万之众。”

  “至于袁本初那边,他打着朝廷旗号,从南阳、汝南两地调集了一万余战兵,又征发了三万民夫,号称五万大军。”

  苏曜轻哼一声:“这两兄弟倒是会虚张声势。不过袁绍既然主动请缨,倒省了我们点事情。”

  淮南袁术公然反叛,其自然是苏曜目前最优先的打击目标。

  不过大军出征不是儿戏。

  不说北方新定,诸多事务亟待处理,人心尚未完全归附的问题,就说他麾下这支禁军的状态,那若是不经过充分休整,就贸然再次大规模调兵南下,就绝非是个明智的选择。

  是的,苏曜大军的状态不好。

  这并不是说战士们士气低迷,倒不如说恰恰相反,如今他的大军刚刚自冀州凯旋,那是士气正盛,但方向就有点微妙了。

  他们的兴头,此刻大多都是对准了京师周边的酒肆和妓院.

  毕竟,人生最大的悲剧就是人死了,钱却没有花完。

  战士们刚刚经历大战,手里拿了赏钱,这时正是人心思定的时候,没几个人想再次马上回到那生死搏杀的战场。

  就连那最是亡命的汉子,此刻的心思也是想先爽上一把,怎么说也要在下次上战场玩命前,把手中赏钱挥霍个差不多再说。

  故而,如今的洛阳城中正在迎来一阵狂躁的消费热潮。

  在这阵热潮退却前,不宜强行挥军南下,战士们的情绪和需求必须得到重视,否则的话那就要在开战前先面对一大堆厌战DEBUFF了。

  王允忧心忡忡道:“唐公,袁绍此人野心勃勃,此番出兵恐怕另有所图。若让他顺势占据庐江,恐成尾大不掉之势。”

  “王大夫多虑了。”贾诩微微一笑,“袁绍虽有些心思,但眼下还不敢公然违抗朝廷。我们不妨将计就计,正式下诏任命他为讨逆都督,节制江淮诸军。如此一来,他若胜了,是为朝廷立功;若败了,也是他指挥不力。”

  “文和所言不错,但朝廷也不能完全放手不管。”荀彧发言说,“庐江毕竟是朝廷辖地,陆康又是尽忠职守的忠臣,我们但有余力就应给予支援。”

  “确实。”卢植点头说,“袁本初到底兵力有限,想来他自己也没有必胜把握,否则也不至于送个女儿过来欲换朝廷援军。”

  苏曜闻言,微微一顿:“说到袁绍的女儿她现在何处?“

  贾诩拱手道:“回唐公,袁氏女已至洛阳,暂居驿馆。其送亲队伍声势浩大,嫁妆绵延数里,引得洛阳百姓争相围观,可谓是近日来除大将军凯旋外最惹人注目之事。“

  “呵,声势不小,袁本初倒是舍得下这本钱。“

  苏曜冷笑一声,随即话锋一转:

  “诸位觉得,这袁绍是真想联姻,还是另有所图?“

  荀彧沉吟道:“袁绍此举,一为表忠心,二为争取时间。其女入京为质,朝廷便不好立刻对他用兵。依臣之见,不妨顺水推舟,先纳其女,再观后效。“

  “文若此言差矣。“王允皱眉反对,“袁绍狼子野心,其女入府恐为其内应,泄露军机。唐公当以国事为重,莫要中了美人计也。“

  王允话音一落,卢植和朱儁等人也纷纷劝说。

  在他们看来,正所谓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袁绍这女儿一旦收下去,即便苏曜没有被美色迷惑,但言行间难免不会受其影响,滋长朝野间袁绍的势力。不如当机立断,拒绝联姻,不给其渗透的机会。

  对此,苏曜则是不置可否,转而问道:“那袁氏女是何来历,品性如何?”

  苏曜有此问自然是因为他已经深知,这个时代的联姻很多时候都是充满了算计,所谓女儿有时候更多都只是一个名分。

  比如大汉和亲匈奴,送的就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公主,王允献给董卓的貂蝉也不过只是个歌姬。

  袁绍在历史上苏曜并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女儿,此刻对于这个突然冒出来的袁家嫡女,自然也要先打上一个问号。

  不过显然,锦衣卫的已早有准备。

  一直敬陪末座的王凌上前一步,汇报道:

  “袁氏女名筱语,年方十五,乃袁绍正妻刘氏所出,自幼聪慧过人,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在袁家备受宠爱。此番入京,袁绍不但陪嫁丰厚,还特意派了十二名婢女护卫随行,显见重视。“

  “哦?“苏曜挑眉,“袁本初倒也舍得。“

  他思索片刻,突然问道:“那这袁筱语可有什么特别之处?比如与寻常闺秀不同的地方?“

  王凌微微一愣,顿了顿说:“据探子回报,此女虽养在深闺,但个性鲜明,听闻要嫁与唐公为妾,曾在府中大闹一场,后来不知袁绍夫妇如何劝说,方才勉强同意上路。“

首节 上一节 957/11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明末:一分钟一两银,全球推土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