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861节
他意识到了,最致命的革新就藏在“层层考成“四字里:
县令的政绩要府尹作保,府尹的考语要刺史具结,刺史的评核要尚书台联署。
倘若某县谎报垦田,不仅县令要问斩,连带作保的府尹、刺史都要追责——这分明是商君“连坐法“借尸还魂啊!
“大将军,您可知这'考成簿'要断多少人的命根?”
荀攸声音发涩,手脚冰凉。
弘农杨氏之所以能四世三公,靠的就是把控州郡上计时的“酌情处置”。
如今这层层画押的文书制度,简直是要把世家经营多年的关系网连根拔起。
就在荀攸和司马朗看的心惊胆战的时候,郭嘉却抚掌大笑:
“妙极啊妙极!”
“昔年黄巾之乱刚平,冀州谎报流民返乡五万户,结果刺史府核验时连个鬼影都没有。”
“若按此法,从经手小吏到州刺史都要在簿册留名,谁敢拿九族性命替人作假?”
“大将军这考成法,真乃拨乱反正、革新吏治的不二良方啊!”
郭嘉的赞叹让荀攸和司马朗的脸色更加难看。
他们深知,这《考成法》一旦推行,将会对现有的官僚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尤其是那些依靠关系网和人情往来维持地位的世家大族,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荀攸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缓缓开口:
“大将军,此法虽好,但推行起来恐怕阻力重重。”
“这三本簿制,倘若推行,不知要断多少人生路啊.”
荀攸话未说完,只听苏曜敲了敲案几,众人立即噤声:
“汉室何以衰微?地方失控乃是重中之重!”
“之前我查阅司隶校尉的档案,发现白波之乱前,河东大旱,朝廷拨粟百万斛,前任太守竟敢勾结豪强倒卖官粮——就因为上计时一句'仓储损耗'便糊弄过去。”
“如此之事,绝非河东一地个例,若不堵塞漏洞,我等大业岂不是处处漏风,都便宜了那些蛀虫?”
见苏曜态度坚决,荀攸叹了口气:
“大将军明鉴!”
“此法本意虽好,但各州郡文书浩如烟海,若真按'月有定考'执行,恐怕.“
话未说完,苏曜便将之前他们讨论的,写有统计司的竹简推到他面前:
“所以需要统计司与都察院联动。”
苏曜手指划过新绘制的《考成流程》:
“统计司按行业制定标准文簿,都察院训练算学吏员核查。”
“譬如河工验收,须同时呈递物料清单、民夫名册、钱粮流水三套文簿。”
说道这里苏曜抬起头似笑非笑的看向荀攸:
“上个月,你叔叔荀文若就在京中宅邸内新修祠堂,连每根椽木的来处都记得清清楚楚不是吗?这事儿就真有那么难吗?”
荀攸顿时汗透重衣。
一时间他颇为有些惶恐,搞不懂自家宅中之事就被大将军摸了个清清楚楚。
见荀攸被苏曜一句话堵住了嘴,司马朗不得不再次站了出来。
没办法,这个时候了,他硬着头皮也必须要上啊。
倘若按苏曜考成法,把所有政务都要留下可追溯的文书,那世代把持地方信息的世家大族就失去了最大的筹码,这这太可怕了。
“大将军三思啊。”
司马朗再次劝道:
“且不说此法牵扯甚广,具体细则难以落实一事。”
“就说如今在位司徒的杨文先(杨彪),那是四世清德,海内所瞻,有功于朝廷,倘若贸然处之”
“等会——你刚刚是跟我说杨文先四世清德,海内所瞻,是个清白世家?”
紧接着,苏曜就抽出锦衣卫密报的档案扔在桌上:
“那就来看看你口中这位海内所瞻之人的勾当:弘农杨氏在雒阳有粮仓十二座,在董卓入京时可以说是大力支持,方才有他平步青云以太中大夫职接替董卓为司空后又进司徒,这就是他有大功于朝廷的表现吗?”
苏曜的话说的众人沉默不语。
没错,杨彪一开始其实与董卓是一伙的,后来才翻的脸。
朝堂之上,人所共知,但是其实不算什么。
毕竟一开始董卓是袁家请进来的,而董卓初期也投桃报李,给世家大族们很多好处。
这些事情,只能说一码归一码吧。
当然了,心里这样想着,但这会儿让他们出来驳斥苏曜,那也没人来自找没趣。
甚至,以几人的聪明大脑,见苏曜如此快的拿出事涉杨彪的这些档案时,心中就已经生起了一丝警惕。
继苏曜在洛阳杀种拂,废司空后,这会不会他又加快了废三公的步伐,准备要对司徒杨彪下手了?
那事情的性质可就又不一样了啊。
一念及此,众人的神色都变得凝重起来,思虑该如何应对。
眼下外部战火未消,内部革新之火也熊熊燃烧。
大将军如此行事如此急迫,实在难言好坏。
诸事叠加,司马朗更加坚定要力劝的决心。
谁知,就这时:
“杨彪如此,其他人又如何呢?”
只见苏曜突然又拿出一份档案,递给司马朗:
“河内司马氏——据报也曾有多人在孟津渡目击其私运禁军制式甲兵到河内的坞堡,这岂不是司马防当洛阳令时的顺手牵羊?”
“啊?!”
第801章 考成法横空出世,将军府诸人飞升
正所谓吃瓜吃到了自家头上。
本来,对于苏曜旧事重提,拿出杨家那些事情,恐又加速废三公之意时,司马朗还想再力劝一下。
结果,在听到了老爹的名字后,司马朗是噗通一声瞬间就跪到了地上,脸色煞白如纸,不敢直视苏曜的眼睛。
他万万没想到,这件事情竟然会被苏曜知道。
没错,私运甲兵确有其事。
原因也很简单。
当时董卓在洛阳于苏曜的压力下已显颓势,有意迁都。
司马家作为河内世家,与朝中其他中原世家一样,都不愿意随他逃亡长安,于是司马防便做了两手准备,利用自己洛阳令的职权,悄悄往河内老家悄悄运送了些甲兵,武装族丁,以备不测。
在正史上,最终司马家在中原大乱,人民相食的时候得以保全,没有家道中落,司马防父子的未雨绸缪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只是,如今由于苏曜现在亮眼的表现,中原虽有战乱动荡,但秩序并未被摧毁,朝廷顺利的掌控了三河之地,司马防提前做的这些准备就显得比较扎眼了。
司马朗跪在地上,冷汗涔涔,一语不发,心中满是惊恐与懊悔。
他深知,私运禁军制式甲兵乃是大罪,一旦坐实,司马家族必将面临灭顶之灾。
苏曜看着跪在地上的司马朗,神色平静,既没有愤怒的斥责,也没有立即的定罪。
他缓缓开口:“如今天下大乱,诸世家大族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以图家族延续,我也不是不能理解。”
“但是,诸位且莫忘了,饮水不忘挖井人,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苏曜目光如炬,扫视众人说:
“大汉历经数百年风雨,为诸世家提供了庇护与发展的根基。”
“如今国家有难,正是需要诸位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时候,若只为一己之私,不顾大局,致使社稷崩塌,你们又能在这乱世中独善其身到几时?”
众人听了苏曜这番话,都默默低下头,不敢出声。
司马朗心中更是五味杂陈,他明白苏曜所言句句在理,可家族的安危此刻悬于一线,他的大脑实在是一片混乱。
沉默良久,司马朗抬起头,眼中满是恳切:“大将军所言极是,我司马家族世受汉恩,本不该有此等私心。”
“只是当时局势不明,家父实是出于对家族安危的担忧,才做出此等糊涂之事,绝无反叛谋逆之心。”
“朗身为人子,愿代父领罪,只求大将军能念在司马家族以往并无大过的份上,网开一面,勿要牵连他人。”
苏曜看着跪地请罪的司马朗,轻轻的闭上了眼睛,他捏着下巴,缓缓踱步,一时间,书房内安静得只能听见众人的呼吸声。
“起来吧,伯达。”
苏曜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我知你是忠厚之人,你父也是素有贤名的君子,我今日提起此事,并非是要定司马家族的罪,而是想让诸位明白,如今大汉风雨飘摇,正是需要各方齐心协力共渡难关之时。”
上一篇:明末:一分钟一两银,全球推土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