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860节
“而都察院作为朝廷之重器,监察百官,审计财务,责任重大,更需广纳贤才,不拘一格,绝不能墨守成规,走那故步自封的老路。”
“大将军英明!”
虽然知道苏曜接下来的打算,但听到这里,郭嘉与王凌等人还是不由齐齐拱手高呼一声,暖心至极。
荀攸和司马朗对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之色,顿了顿,还欲再言,就见苏曜一抬手,继续道:
“诸位的看法我已知晓。”
“确实,如今虽然御史台积弊已久,亟待重建,但因部分败类而排斥整个世家,也确实不是明智之举。”
“那大将军的意思是?”
荀攸听到这里,隐约间也有点回过味来,他目视苏曜,静静的等待下文。
只见苏曜豁然起身,朗声说:
“我苏曜用人,向来唯才是举,不问出身。科举之制,便是为了打破门第之见,让天下英才皆有出头之日。”
“这一次,对于都察院的扩编,依我看不如咱们也再搞一次考试好了。”
“考试???”司马朗瞪大眼睛失声道。
“没错。”苏曜说,“那些管理岗的高官们姑且不论,这新部门搭建总是需要人来干活的。”
“不管是在京中监察官员,还是出差地方来监察和审计河东普查一事,靠现在那点人是铁定不够的。”
说到这里,苏曜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胸有成竹的笑容:
“对于这些官吏缺口,我决定在之后召开一场统一的考试进行招募。”
“本次科举及第的士子,以及公卿世家们举荐的人才,都可以来参加这次考试。”
“不论世家寒门,大家同台竞技,公平竞争。”
苏曜环视一圈,目光落在荀攸和司马朗身上:
“世家子弟,若真有才学,自当不拘一格,予以重任,寒门子弟,若能力出众,也应破格提拔,委以要职,考试之中,无论出身,皆以才学论高下,择优录取。”
“如此之法,各位以为如何啊?”
众人听闻此言,先是一愣,随后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荀攸手抚胡须,微微点头,心中暗自思忖:这考试之法,倒也不失为一个公平之策。
既给予了世家子弟展示才学的机会,又能让寒门子弟凭借自身努力脱颖而出,如此一来,既能安抚世家,又能激励寒门,还能选拔出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充实都察院,可谓一举多得。
司马朗亦是目光闪动,他虽出身世家,却也明白苏曜此举的深意。
若以考试定优劣,世家子弟凭借多年的家学熏陶,在考试中未必会落于下风,如此一来,倒也能让世家颜面不失,还能避免与苏曜彻底对立。想到此处,他拱手道:“大将军此计甚妙,以考试选拔人才,公平公正,既能选出贤才,又能服众,朗以为可行。”
荀攸也随之附和:“公达所言极是,如此一来,各方皆能接受,都察院也能吸纳到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实乃良策。”
见荀攸和司马朗都表示赞同,郭嘉和王凌等人自是纷纷点头,卫觊也连忙表态:“大将军英明,如此安排,定能让都察院焕然一新,为新政的推行保驾护航。”
苏曜见众人意见达成一致,满意地点了点头:“既然诸位都无异议,此事便这么定了。”
计议既定,接下来众人就深入话题,就统计司还有新都察院的部门设置以及具体权责,还有下来扩招考试的其他事项深入讨论。
而越是深入,众人越对苏曜的发言感到心惊。
这一层层的设计,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直叫众人惊觉,原来大将军心中早已绘制出一幅宏伟蓝图。
苏曜条理清晰地阐述着,统计司要设立专门的人口普查科、经济数据核算科以及土地资源清查科,各科室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将全国的基础数据牢牢掌握。
而新都察院则分为京畿监察部、地方巡察部和财务审计部,不仅各司其职,还能相互监督制衡。
提及扩招考试的其他事项,苏曜更是目光如炬,言辞恳切:
“考试内容,除了经史子集,还要加入时务策论,考察考生对当下民生、经济、吏治等问题的见解,唯有能提出切实可行之策者,方是我大汉所需之才。”
“与此同时,都察院作为监督风纪的部门,首在清正廉洁。”
“其部官员,当以身作则,若有违法违纪之事,当罪加三等,严惩不贷!”
众人听苏曜这般斩钉截铁地强调都察院官员的纪律要求,皆是神情一凛,心中明白这是要从根源上杜绝监察机构的腐败,确保新政推行的公正性。
荀攸率先拱手赞道:“大将军思虑深远,都察院身负重任,唯有自身清正,方能监察百官,威慑群小。如此一来,新政推行之路,又多了几分保障。”
司马朗也面露赞同之色,补充说:
“不过严惩违法违纪者是一面,对那些公正执法、政绩卓著的官员,我们也应该予以褒奖,有奖有罚方能激励都察院众人一心奉公。”
话说到这里,之前众人争执紧张的气氛也早已不见。
荀攸一听司马朗如此说,当即打趣他,说他身为御史官员,这是来给自己谋福来了。
司马朗闻言也是哈哈大笑,摆手说:
“公达羞煞我也!”
“某这番话,纯是为了都察院的长远发展考虑。”
“公正执法的官员得不到表彰,长此以往,谁还愿意尽心尽力?这褒奖可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肯定,更是为我整个都察院树立榜样。”
郭嘉轻摇折扇,笑着接过话茬:“司马兄所言是极,赏罚分明方能让都察院上下一心,不过,这奖惩的标准细则,还需仔细斟酌才是。”
本来话说到这里,也就该就此打住,再议其他重要事情了。
然而谁知道,刚刚一直听他们说笑的苏曜却突然顺着话头接了下来:
“这奖惩之事,诸位言之有理,我这里正好有书一册,虽尚不完善,但作为都察院奖惩制度的基石或许可行,诸位但且一观。”
话音一落,苏曜便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顺手往怀里一摸,便掏出了一本装订精美的书册,上书“考成法”三个大字。
第800章 “好日子”走远
“考成法?”
首先接过书册的是荀攸。
他满脸的狐疑,不明白苏曜何时,又是从哪里搞来了这么部崭新且精美的书册。
据他所知,之前活字印刷几乎被董卓摧毁,在苏曜返京后虽然又安排工坊重制,但因为时间和成本问题,新的那个印刷坊似乎是采用雕版工艺,优先制作那些“考试资料”的经史子集等书,就这还没完成。
而眼前这本书册,不但装订精美,纸张更是洁白细腻,触手温润,一看便知是用上等材料制成,绝非寻常书籍可比。
虽然还没有看内容,但只看这工艺,就是真真切切的价值连城啊。
如此宝物,大将军从何而得?
总不能是他自己写的吧?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荀攸怀揣着满心疑惑与震惊,缓缓翻开《考成法》,目光刚一触及书页上的文字,整个人便如被定住一般,再也无法移开视线。
起初,他的眉头还微微皱起,似乎在思索书中内容的深意,可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表情就变得的凝重至极,尤其是当他指尖在“月有定考,岁有稽成“八字篆刻上划过时,他的手指更是不住的颤抖起来。
而当他翻到一个名为“三本簿”的条目时,瞳孔骤然紧缩:
“什么?!”
“这是要将司徒府总揽的上计大权也一分为三啊!”
听到荀攸尖锐的惊呼,本就在一旁心痒难耐的司马朗赶紧上前查看。
他凑近荀攸,伸着脑袋念道:
“诸衙署立三簿:一本送科道备案,一本呈内阁核验,一本存部院自查。”
说话间,司马朗的声音也突然拔高:
“凡六部题复、行勘等事,以道里远近、事体缓急立定程限,置立文簿存照!“
“嘶——”
司马朗话音一落,书房内抽气声此起彼伏。
他们为何如此震惊?
一切都要说道大汉的上计制度来。
所谓上计,就是年终考绩制度,它始于战国,计指“计书”,即统计的簿册。
没错,大汉朝自然也是有审计的,不过嘛,还比较原始。
“大将军!”荀攸急促道,“自高祖设上计制度四百年来,从来都是岁末由郡国呈报户口垦田之数,丞相府勾校虚实便算完结。”
“而眼前这薄薄的书册,竟要求从诏令签发就开始记录:某日收到某令,某日派员督办,某日完成初核每个环节都要经手人画押留档?”
“这如何使得?”
“这是要把三公九卿都架在火炉上烤啊!”
紧接着,卫觊也跑上前来,看着那“六科监督”条款喃喃自语。
按这考成法所说,除了都察院的监察审计官员外,过去只是作为加官的给事中也将成为常设,根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六科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
其中吏科给事中要带着原始档案到兵部查核军械账目,户科给事中则要实地丈量太仓存粮——这等于让六百石的小官拿着尚方宝剑督查二千石大员!
而且,他还是二次审核,在审计司之后再审一次!
在这层层审核之下,一旦事发,那会是多少人的脑袋落地?
荀攸的指尖微微发抖。
上一篇:明末:一分钟一两银,全球推土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