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857节

  “你们两个又怎么看?”

  “也觉得我在异想天开?”

  两人对视一眼,皆露出一丝苦笑之色。

  两人身为苏曜一手提拔的亲信,这时候自然不会反对苏曜。

  但是,你要说他们对这所谓均田有什么信心,那也纯是扯淡。

  于是乎想了一下,王凌率先开口:

  “大将军,军国大事,凌不敢妄言,只是此事关乎重大,牵扯各方利益,推行起来恐有诸多阻碍。”

  “不过,只要大将军决定了,那凌定当全力支持。”

  王凌说的直白,郭嘉就滑头了许多:

  “嘉以为,大将军既然提出均田,必是深思熟虑后的决策,比之屯田更有益处,还望大将军明示。”

  苏曜见两人态度,轻笑一声讲道:

  “我所谓均田,并非是简单的平分土地,而是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设计。”

  说罢,苏曜他站起身来,目光扫过之前发言的司马朗、荀攸等人,缓缓说道:

  “诸位所言之困难,我又如何不知呢?”

  “古人云:智者因时而变,明者随事而制,治国之道亦当如此。”

  “井田制虽好,但那是先周之时的国策,至今时过境迁,业已不适应当今时代,那王莽托古改制的惨败便是其明证。”

  “但是,其中土地国有以及抑制兼并的思路,仍有可取之处。”

  说话间,苏曜闭上眼,看了眼自己系统里政策的简介,侃侃而谈:

  “我所谓之均田,便是在汲取古制精华、考量当下局势后,精心谋划而就。”

  “诸位试想,如今百姓流离失所,天下动荡不安所为何来?无外乎是贫富之差悬殊,土地兼并严重,贫者无立锥之地,富者田连阡陌。”

  “此次叛乱,已经让我们亲眼看到了世家豪强的危害,他们垄断土地,欺压百姓,甚至不惜勾结外敌,谋逆作乱,若不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天下将永无宁日!”

  苏曜睁开双眼,目光炯炯有神:

  “而我推行的均田制,便是要打破这一局面,将无主荒地与所纳官田,按人口、劳力等因素,合理分配给无地少地的百姓,以使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

  “如此,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百姓自然能安心生产,社会也能趋于稳定。”

  “而且,有王莽先例在前,我自知改革当徐徐图之。”

  “故而,这均田制眼下的核心便放在授田而非夺田之上。”

  “对于那些于国有功,以及遵纪守法之人,我们不但不会强行剥夺他们的土地,还会通过清查田亩,重新进行土地确权,保护其私有权益。”

  “什么?!”

  “土地确权?”

  “保护私有权益?”

  苏曜的话把众人听得一愣一愣的,土地确权和保护私有权益,这些概念对他们来说太过新奇,一时之间竟难以理解。

  也就只有王凌,听惯了苏曜那些稀奇古怪的词汇,没有过于震惊。

  最终,还是司马朗皱着眉头开口:

  “大将军,这土地确权,究竟又是何意啊?”

  “所谓土地确权,便是明确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其他权利的统称。”

  苏曜说完,众人脸上神情各异,多是似懂非懂之神色。

  “这与那平常人家的地卷又有何不同?”荀攸问。

  地卷,乃是秦汉时期土地和房屋交易的凭证。

  由于当时纸张极为珍贵,地券的制作也就更为不易。

  故而,当时的穷人多用木板,而富人则以石板刻制,再请当地亭长和主簿等司掌文墨的小吏见证后埋于地下,属于早期的地契和房证。

  但是,他既然是早期,那自然就着其极大的局限性。

  在打下了这么多地盘,也处理过很多土地分配的问题后,苏曜便一眼看出了其门道:

  “现今民间所用地券,只是交易的凭证,而土地确权,是由官府出面,对所有土地进行全面清查、丈量、登记,给每一块土地都确定合法的归属,并颁发具有法律效力的地契文书。”

  “这可不是简单的更新一下地券,而是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更加规范和严谨的土地管理制度。”

  众人听了,若有所思,那研究土地最多的司马朗最先回过神来,眼中闪过一丝兴奋:

  “大将军,如此一来,不仅能让百姓对其土地拥划分有更明确的认识,朝廷还能借此机会摸清全天下土地的底细,便于日后的赋税征收和土地调配,真乃一举多得的良策啊!”

  郭嘉听了也连忙点头:

  “而且,这土地确权,在我看来有效遏制土地兼并。”

  “以往那些世家豪强,仗着自己在本地的权势,翻云覆雨,视地券如无物,肆意改动、侵吞百姓土地,百姓苦不堪言却又无可奈何。”

  “如今通过官府出面,立契留档,明确土地归属,他们再想巧取豪夺,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面对郭嘉的兴奋,荀攸则依然眉头紧锁:

  “大将军这计策虽好,但推行起来恐怕还是困难重重啊。”

  主司文书工作的荀攸,几乎一眼就看到了问题所在:

  “这天下土地何其之多,要进行全面清查、丈量,谈何容易,更别提每户都要立契留档需要消耗的简牍纸张了。”

  “这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有时间的消耗,哪里是现在动荡时候咱们能实施起来的?”

  “诸位可别忘了,眼下我们能控制的也就是这两京司州之地罢了。”

  “就这中原世家和关中的世家们也未必会全心配合。”

  “到时候咱们外面火还没灭,家里再生一些战火,别说推行改革了,这新朝廷能不能立住那怕还要两说。”

  “依在下之间,眼下还是应以稳字当先,一切可能引起争端的政策都要不急推行,待到天下平定的时候再实施才是明智之策啊。”

  苏曜静静地听完荀攸的话,并未立刻反驳,而是走到窗边,望着窗外逐渐恢复生机的安邑城,陷入了短暂的沉思。

  “公达所言,不无道理。”

  苏曜缓缓开口:

  “推行均田制与土地确权,建立一套全新的土地管理制度,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非一日之功,而且可能会让本就心存不满的那些世家更加反对激进。”

  “但是呢,我们也绝不能因噎废食,眼睁睁看着土地兼并的问题日益严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却不加以干涉。”

  “这个问题绝不能拖到天下平定后才着手解决,因为土地兼并正是导致天下大乱的根源之一。”

  “昔年世祖重兴汉室,挽狂澜于既倒,在短短十二年便扫平四方割据,开光武中兴,功勋卓著,功业彪炳。”

  “但是,在这其中,他便是为了稳固统治,争取那些世家大族的支持在土地问题上多有妥协,以至于矛盾积累至今,终酿这不可挽回之祸也。”

  言毕,苏曜转过身,目光依次扫过众人,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心:

  “如今,我们绝不能重蹈覆辙!”

  “倘若不趁现在我们手握兵权、民心所向的时候进行改革,日后待天下安定,世家豪强重新站稳脚跟,我们想要推行改革就更加难上加难了。”

  苏曜的话语掷地有声,他的决心让在场众人皆陷入沉思之中。

  率先打破沉默的是王凌。

  这位年轻的锦衣卫长官,先整了整衣冠,然后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

  “凌才疏学浅,承蒙大将军错爱,委以重任,本不敢妄言。”

  “然今闻大将军壮志雄心,倾慕不已,此真乃救万民于水火、挽大汉于将倾之良策也。”

  “我锦衣卫人虽不多,却皆是忠勇之士,凌愿为大将军先驱,率麾下弟兄,深入民间,探查世家动向,但凡有敢违抗改革、暗中使坏者,定将其揪出,以正国法,为将军之志,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锦衣卫的率先表态把众人看的都是一惊。

  在这次平定河内与河东的乱局中,锦衣卫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

  尤其是荀攸,他更是摸着胡子暗暗盘算。

  大将军苏曜虽然看似行事不羁,常有跳脱之举。

  但是在大事决策上,却常常多能先人一步。

  这锦衣卫的设置,莫非就是为了改革而做?

  那大将军这想法,怕还真不是一时兴起之事啊

  一念及此,荀攸顿时就开始考虑自己是不是该变换下立场了。

  而就在荀攸沉思的时候,郭嘉则又先他一步,上前说道:

  “大将军高瞻远瞩,嘉深感佩服,推行均田制与土地确权,实乃扭转乾坤、解民倒悬之宏略,然荀先生所虑亦有道理。”

  “故而,依嘉之见我们不妨先在河东一地试行铺开。”

  “河东之地刚刚经历战争和叛乱,土地大量荒芜,世家豪强也几乎都被连根拔起,正是推行大将军政策的绝佳时机。”

  “我们可以将抄没的叛党田产以及无主荒地都统筹起来,按照均田制的规则分配给百姓,同时开展土地确权工作。”

  “如此一来,政策执行轻松,所耗资源也不至于无法承担,待此地初见成效后,我们再河内、洛阳,以及其他地区推行,则事半功倍也。”

首节 上一节 857/11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明末:一分钟一两银,全球推土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