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801节
然而,面对众人焦急的神色,苏曜只是微微一笑:
“诸位放心,我既然提出此议,自然已有腹案。”苏曜自信地说道,“首先,我们要从朝廷的中枢机构开始改革。”
“中枢?!”
众人听了一惊。
他们本以为苏曜会先从司隶校尉着手,没想到一上来竟然就是中枢?
“没错,中枢!”
苏曜目光坚定,继续说道:
“眼下朝廷之中,三公九卿制度承自先秦时期,两汉虽有改进,如废丞相置尚书台等分三公之权,但亦增设了多个重叠职位,尤其是孝灵皇帝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超品将军如批发一样同时存在,导致朝堂混乱,权责不明,相互掣肘,政令不通效率低下之事频频发生,而后董卓更自领相国独掌大权。”
“如今董卓既死,正该是整顿朝纲,革除弊政之时。”
“故而,我打算废三公九卿制,而改设三省六部也!”
苏曜的话音落下,整个议事厅内顿时陷入了一片寂静。
众人面面相觑,眼中满是震惊与不解。
废三公九卿制,改设三省六部?这简直是一个颠覆性的想法!
所有人都对这个突然出现的名词感到极其陌生。
王凌牵招等年轻人还好,那荀彧、钟繇和贾诩等人不是为官多年,就是饱读经史,对汉朝的官制了如指掌,深知三公九卿制的历史悠久,根深蒂固,其改革难度之大,无异于撼动国本。
有的人觉得苏曜是异想天开,也有的人在寻思苏曜是不是如王莽或武帝那般只是想给原来的官职改个名字。
在短暂的死寂之后,很快屋内就是沸腾一片,喧哗不已。
苏曜见此呵呵一笑,摆了摆手,示意众人稍安勿躁,紧接着就侃侃而谈的解释:
“我这三省六部制,既非空穴来风,更非只是简单的改名换姓。”
“所谓三省者,即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也。”
“其中,中书省掌决策,管中枢机要、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负责审核诏令,驳正违失;尚书省则是今尚书台,不过以后其只负责执行政令,统理六部,贯彻执行中央精神!”
“这三省之间,既相互制约,又互相协作,共同维护朝廷的运转。”
“至于六部者,则是在尚书省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掌管官员选拔、户籍财政、礼仪祭祀、军事国防、司法刑狱和工程建设等事务。”
“同时,在改革官制,重新划分职权的基础上,再将所有官员厘定出从正九品的品级,以使
苏曜的话语掷地有声,条理清晰,将他的改革蓝图一一展现在众人面前。
荀彧、钟繇和贾诩等人听得目瞪口呆,半晌无语,心中如惊雷跑马,震撼之感久久难平。
这当然并非他们无法理解苏曜所说的这些话。
毕竟苏曜拿出的这套三省六部制,本就是自汉制改革传承而来,乃是一代又一代的帝王为了分宰相与三公之权探索努力的成果。
虽然苏曜此时只是简单概括,但在座众人都是聪明人,一听就明白了这个思路。
其条理清晰,组织严密,尤其是明确划分三省与六部职能与如今大汉各官员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等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尤其是将尚书台改尚书省这一点,昔日的决策机构变成了执行部门,这一下子就可以在不动现有的那些高官的基础上将其权利削弱,使之名正言顺的边缘化。
也正因此,他们才会这般让人觉得惊掉下巴。
这些人完全没想到,眼前这个看起来吊儿郎当,似乎对除了战斗外他都不感什么情绪的冠军侯竟然对官制,还有权利制衡等事情能有如此清晰而令人深刻的见解!
这简直是振聋发聩啊!
荀彧和贾诩两人互相看了一眼,都在猜测这是否会是对面那个同僚给出的建议。
但是对方眼中的表情却绝不似作伪。
毫无疑问,这是冠军侯自己的想法。
天呐,恍然间,盯着对面眼睛的二人竟然突然生出了种给对方一个大耳光子,看看到底是不是在做梦的荒谬想法。
毕竟,一开始,他们听到官制改革,还以为冠军侯想要行那王莽之事,托古改制。
结果,苏君侯竟然拿出了这么一套新奇的说法!
荀彧首先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
“君侯此议,确实高瞻远瞩,令人耳目一新,只是,这改革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众多官员的切身利益,实施起来恐怕会困难重重。”
紧接着,贾诩站出来点头补充:
“文若所言不差,而且最关键的地方便是此次改革分权制衡,对朝廷对皇权自然都是大有裨益,大义为公之举令人钦佩不已。”
“但恕某直言,如今君侯虽与公主有婚约,却并非皇帝。”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也,一旦改革成功施行,公主登基践祚,届时君侯又要将置自己于何地呢?”
第751章 备大典,苏曜改制新军
面对苏曜改革官制的方案,众人震惊之余也都发现了一个致命的缺陷。
毕竟,三省六部制乃是皇权集中的改革,这层层制衡之下,固然提高效率,但是苏曜到底不是皇帝,他又该在其中扮演什么身份呢?
贾诩的话可谓一语中的,直指核心。
王凌也紧接着站了出来,直接言说苏曜的提案虽好,但在这之上,还是应该先恢复丞相职位,然后由冠军侯任丞相,统领百官如此才能算是名正言顺。
王凌的话说得荀彧和钟繇等人心中一紧,设立丞相,无疑是与这套改革方案背道而驰的决定。
一旦如此,冠军侯军政一把抓,再加上其改革官制以及皇帝丈夫的特殊身份,必将一跃而成为远超董卓,仅次于王莽一样的权臣。
如此一来,其必站于风口浪尖,虽能暂时稳定局势,但长远来看,恐怕会为朝纲埋下更深的隐患。
但是,他们倒也没有出言反对。
原因也很简单,时势如此,在这天下大乱,中央权威沦丧,诸侯割据之势渐成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大魄力之人,以强有力的手段掌控大局,重整朝纲,压制地方分离势力。
现在看来,不管是出于他们自身所在的阵营,还是出于对天下局势的判断,毫无疑问,目前并没有任何一个比冠军侯更适合担此重任的人选。
于是乎,在王凌与贾诩之后,他们也紧接着上前表态支持。
不过,苏曜的回应却让他们大感意外:
“没有那个必要。”
苏曜笑着点头:
“我既废三公九卿制,自然更不可能再开历史倒车,这丞相之位,我没有那个兴趣。”
“啊?”
“什么?!”
众人闻言,皆是面露惊愕之色,显然没想到苏曜会如此直接地拒绝设立丞相的提议,并且表示对丞相之位毫无兴趣。
“君侯此言何意?”
贾诩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不解:
“如今时局动荡,正需一位强有力的领袖来引领国家走出困境,君侯既有此才能,又为何不愿担此重任呢?”
王凌也紧接着说道:“是啊,君侯,您若是不愿任丞相,那这朝中又有谁能担此大任呢?”
苏曜微微一笑,目光扫过众人,沉声说道:
“诸位不必担忧,我并非不愿担当重任,只是不愿被丞相之名所束缚。”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
“丞相一职,权柄过重,一旦设立,便会为后世开此例之先河,虽能暂时稳定局势,但长远来看,却可能为未来埋下隐患。”
“如此作为,实与我革故鼎新的意愿背道而驰。”
荀彧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他抚须笑道:
“君侯所言极是,丞相之职,确需谨慎考虑,不过,君侯既不愿任丞相,那又该如何统领百官,推行改革呢?”
“谁说不当丞相就不能理政了?”
苏曜呵呵一笑,说道:
“我只需拿大将军之位,掌兵马之权,再待万年登基后与其大婚,以大将军之位暂行摄政事,如此一来岂不是两难自解吗?”
苏曜的话让众人眼前一亮,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大将军之位,虽不及丞相那般权柄滔天,但也足以掌控朝廷的军事大权,并且拥有极大的影响力。
而且,苏曜与万年公主成婚之后,以大将军的身份暂行摄政事,既符合朝廷的礼制,又能避免丞相一职可能带来的长远隐患,确实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君侯高瞻远瞩,此计甚妙!”荀彧拱手称赞道。
“不错,大将军之位,既能彰显君侯的威望,又能避免丞相之职可能带来的弊端,确实是最佳选择。”贾诩也点头附和。
王凌和赵云等人更是纷纷表示支持,认为这个方案既符合实际,又能有效推进改革,稳定朝纲。
苏曜见众人一致赞同,心中也颇为满意,便立刻拍板道:
“既然诸位都无异议,那此事便这么定了。”
“接下来,咱们就要开始着手准备改革的具体事宜了。”
他看向荀彧和贾诩,吩咐道:“文若、文和,你二人都是朝中重臣,对朝廷的官制和人事都颇为熟悉,接下来就由你们二人负责起草改革的具体方案,务必做到详尽周密,确保改革能够顺利推进。”
上一篇:明末:一分钟一两银,全球推土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