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567节
张谘叹了口气,继续说道:
“只是这董卓势力庞大,兵强马壮,坐拥雍凉二地,又有西凉铁骑为后盾,着实难以撼动。”
“而那冠军侯虽然勇猛无双,但毕竟势单力薄,仅有区区千余人马,如何能敌得过董卓的大军?”
“太守此言差矣。”
纲纪摇头反驳道:
“冠军侯虽兵力不多,但他向来是以少胜多,百战百胜。”
“董卓虽强,却失道寡助,天下诸侯和士人对其多有不满,加之卢公在士林中的威望,苏曜的号召力远非董卓可比。”
“我南阳乃天下第一大郡,此时响应讨董,堪称雪中送炭,事成之后,大人封侯拜相指日可待啊!”
张谘闻言,陷入了沉思。
这个前景是很诱人,但是张谘这些时日已经多方考察过了。
南阳虽号天下第一大郡,人口众多,但兵士久不知战,在前些年的黄巾之乱时损失惨重,前任郡守都被那贼首张曼成斩杀。
若非是朱儁等人率朝廷援军救援,南阳郡府宛城当时就要被攻破了。
故而如今的南阳,尚在战后恢复阶段,而他刚刚调任过来,屁股都没捂热,本地将校名字都没认全,贸然响应讨董,发兵救援,能发挥多大作用很成疑问。
而那苏曜偏偏又在距京师如此近的要命位置,一旦惹怒了董卓,被急攻而破,那他偷鸡不成蚀把米,怕是也要遭个大的了。
“太守,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纲纪急的跺脚:
“如今形势紧迫,我们不能再犹豫不决了。”
然而太守张谘仍旧犹豫不决。
就这时,一位中年名士站了出来:
“既然太守如此多顾虑,依我之见,我等不如就暂时保持中立,静观其变,待局势明朗之时在做抉择好了。”
张谘一看,此人正是近来新投到他手下的门客娄圭娄子伯,便点了点头,略有头疼道:
“我也有此打算,可是又担心得罪他们两方,到时不好交代”
“此事倒也不难。”
娄圭谋划道:
“伊阙乃京师南方之要冲,董卓绝不会长期坐视苏曜占领此地。”
“我等只需尽快发兵伊阙,大张旗鼓,但暂且不亮明旗号,只是暗中联络两方。”
“对朝廷的命令,我等只言大义,模糊目的,不承认也不否认,给他一种我们是站在朝廷一边的假象,让他放心进攻伊阙。”
“而对冠军侯和卢公,我等应明确表达善意和支持,但同时放缓行军步伐,步步为营,也不急于加入战团。”
“待那伊阙之战有个眉目,若冠军侯等人能抗住董卓的攻击,挫敌锐气,事有可为时我们便可加速进军,高举讨董大旗,行雪中送炭之举。”
“若是苏曜抗不住董卓攻击,丢了伊阙,向南逃窜,咱们或将其擒获交予朝廷,或收缴其残兵,由太守接过讨董大局,到时不管如何抉择,主动都在太守掌中。”
张谘闻言,眼前一亮,他没想到这个刚刚投来不过月余的娄子伯竟有如此见地:
“子伯妙计,咱们就按此办理。”
“不过此计需前线将帅临机应变,不知咱们这南阳之地,又有谁可担此大任呢?”
没错,张谘并不打算亲自带兵。
虽然作为一方诸侯,如此大事不该假手他人。
但是张谘对自己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文人出身的他对军事了解不多。
南阳本地情况他还没摸清楚,根本不是带兵出征的时机。
故而,这就需要一个可独挡一面的可靠之人率部前去了。
而说到这里,纲纪和娄圭几乎异口同声的报出了一个名字:
“军司马文聘,可担此大任。”
第538章 同盟分裂,董卓频频遣使
文聘,字仲业,南阳宛人。
若是历史不出岔子,他在未来成为荆州牧刘表的大将,而后与娄圭一样,两人一先一后的归属曹操,坐镇江夏。
不但在与关羽的战斗中不落下风,屡立战功,更是多次大破吴军,威震敌国,刷到了拜将封侯的功勋。
而现在的文聘正在南阳老家刚刚崭露头角,以勇猛善战闻名于当地。
不过这些事情对于初来乍到的张谘来说显然可说是未解锁情报。
只是因为两位谋士的举荐,他才派出文聘为此次南阳军主帅,负责率领大军前往伊阙,执行他们制定的计划。
而在军营中的文聘得到军令后自然是极为重视,迅速整顿兵马,点起五千大军,拔营出征。
至此,南阳太守张谘成为了这天下间第一个“响应?”号召,向战场进发的诸侯队伍。
而这个近在咫尺的诸侯表现都这么纠结,其他各地对苏曜的号召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多以口头声援为主,出兵会盟方面是犹犹豫豫,一副观望的局势的模样。
尤其是紧随着苏卢两人的讨董檄文后,袁绍也在河内发布了会盟令后,事情就变得更是有些微妙了。
诸侯们几乎是黄河南北分界。
河北之地的诸侯,在袁绍和逢纪等人的干扰和运作下多响应河内方面的号召。
而河南之地则表现的比较分裂。
除后将军袁术、东郡太守曹操、陈留太守张邈、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袁绍的关系者响应其召唤外,很多人都选择了苏曜这一边。
除了那个暗通款曲的南阳太守外,这些人还包括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徐州刺史陶谦、颖川太守李旻、广陵太守张超等人。
这些人,再加上苏曜遥领的青州牧管辖的太守们,以及并州的太原太守臧旻、黑山校尉赵四郎、河间相王柔和雁门太守以及度辽军和辽东等地诸侯.
这一下关东讨董联军阵容比历史上的十八路诸侯人数多了许多,但阵营上却又有分属两人,形成了一种分外微妙的关系。
两方讨董势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犬牙加错,各有分属,都为了同一个目的,互为盟友,却打着两面旗帜。
没人知道他们最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不过在这些诸侯群雄并起,蜂拥响应开始实质性的行动之前,最先进入下一回合的则是董卓。
此时的他刚刚得到南阳太守出兵以及袁绍也发起会盟倡议的消息,顿时连打两张手牌。
其一自然是派出朝廷特使,前往各地,说服当地诸侯,不要听信谗言,与造反派为伍,对抗朝廷。
其二便是把准备妥当的李肃派了出去,名义上继续招安苏曜,实际上则是收买吕布。
他必须要赶在苏曜得知袁绍那边的动作之前进行这一步计策,否则形势变化,那姓吕的见风使舵不上当怕就要糟了。
于是乎得令的李肃便带着董卓的重礼,快马加鞭地赶赴伊阙关。
然后他就理所当然的吃了一个闭门羹
这也难怪,他已经是董卓派去的第四波特使了。
都说事不过三,苏曜最初还会听听这些人的说词,看看有没有特殊事件,结果一来三波人说的都是些毫无营养的屁话。
无非是许以高官厚禄让他罢兵休战,交还伊阙。
而那董卓还是高高在上,既没有投降的意思,也不赶紧发兵过来让他开砍。
“见鬼了,我不会卡了BUG吧?”
苏曜喃喃自语:
“虎牢关的时候董卓不是挺猛的么,现在我换伊阙关了他怎么当起缩头乌龟了?”
“什么虎牢关?”
卢植和荀彧钟繇等人听的是一头雾水,不过他们倒也知道苏曜在为难何事。
本来他们这次大张旗鼓的发布讨贼檄文就不止是单纯为了号召天下群雄。
不然的话,他们悄默默的勾连不比这大张旗鼓有效率,何必发到京师,还是最先发往董卓那里。
无非是大家伙想要勾引董卓出城浪战罢了。
世人皆知西凉军乃天下之强兵,但卢植等人也是亲眼见过苏曜在战场上的表现的。
苏曜率领的赤云骑士,在平原野战上绝对不输当世任何一支部队,当日那平原县城外,苏曜八百骑直突二十万大军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而,对付董卓,最好的办法自然就是激他出来攻伊阙,利用关塞城墙先消耗其锐气,然后重演一番平原故事,在战场上一举擒杀国贼。
然而,显然这个计划并不顺利。
许是董卓畏惧冠军侯之军威,又或者是董卓军也有智谋出众之士,看出了他们的心思,这董卓就是迟迟不上当,跟他们打起了持久战。
虽然有着甄家紧急的供粮,后方梁县县令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他们送粮,但此地远对他们来说终究是个飞地,消耗战并非长久之计。
“君侯,若我等想要在此立足,颖川和南阳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卢植提议道。
“颖川卢公大可放心。”
荀彧与钟繇这两位颖川同乡对视一眼,笑道:
“太守李旻与我等有旧,发出檄文之时我等便已共署书信一封送去,想来他定会响应君侯。”
上一篇:明末:一分钟一两银,全球推土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