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566节
逢纪一看,心中暗笑,心知肚明道:
“然,若公有心于天下,那情况就又有不同了。”
“有何不同?”袁绍急问。
“将军若志在天下,就不可仰人鼻息,非据一州一地而不可成事。”
“如今苏董乱斗,公正宜乘势起事也!”
听到逢纪的话,袁绍跺脚道:
“我本就正有此意也。”
“然则那冠军侯抢先一步,先发了这狗屁檄文,着实是让人为难啊。”
“明公多虑了。”
逢纪解释道:
“谁说这讨董盟主只能一人了?”
“那董卓为害甚烈,自京师逃出者不知凡几。”
“他苏曜卢植可以发得这檄文,明公难道就发不得吗?”
“这”
袁绍不是傻子,他一听顿时明白过来:
“你是说让我也发一份,与他争取人心?”
“没错。”
逢纪笑道:
“明公乃四世三公,天下诸侯和州郡长官多是袁家门生故吏。”
“只要明公也打起旗号,就地组建我等自己的会盟,同时使人拦截他的书信,那他所能影响的也不过只是少数而已。”
袁绍听得当即是大为心动。
只不过他马上又意识到一个问题:
“组织会盟,我又该以何身份自处呢?”
“那冠军侯把卢尚书捧了起来,自己还封了个车骑将军。”
“我总不能用董卓给的渤海太守来起事吧?”
逢纪听了又笑一声:
“明公怎地这时又如此死板起来了?”
“他冠军侯可以矫诏,我们难道就不行了吗?”
“现在河内这么多京师出来的官员,随便找个人,让他伪个三公书信,给你也表个重号。”
逢纪沉吟了一下后继续道:
“冠军侯他不是车骑将军么,那您就拿了那骠骑将军。”
“如今汉室倾退,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
“董卓不过是做的最过分的那个。”
“举起起事,大家都只是需要个理由,只要面子上过得去的话,没人会深究这些的。”
袁绍闻言,眼中闪过一抹精光,他点了点头,显然对逢纪的提议颇为赞同,脑中甚至立刻想到了自己的小兄弟曹操。
“好,就依元图之计!”
袁绍拍板决定,随即又问道:
“那我们何时起兵,又该以何地为据点?”
逢纪微微一笑,早已成竹在胸:
“明公,河内乃兵家必争之地,北临冀州,南接洛阳,进可攻退可守,太守王匡又是咱们自己人,实为起事之佳地。”
“我等可在此地招募兵马,整军备战,待时机成熟,再挥师南下,直捣京师!”
袁绍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之色,他站起身来,环视四周,沉声道:“诸将听令,即刻开始筹备粮草军械,招募兵马,我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组建起一支足以与董卓抗衡的大军!”
众将纷纷领命而去,文人们去联系各方人士,组织讨董会盟,武人们则张贴布告,在各乡里招兵买马。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袁术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自己的起事计划。
袁术与袁绍虽为兄弟,但性格迥异,袁术野心勃勃,行事更为激进,他从一开始就没有像袁绍等人一样跑到河内观望局势,而是直接带人跑回汝南老家,以后将军的名义招兵买马,接着便向南阳方向移动。
这天下第一郡的南阳,才是他心目中最佳的发家之地。
而且在南阳这里,还是一个极好的观察苏曜与董卓两虎相争的地方。
不过唯一的问题是
“咱们现在这点新兵蛋子,想要拿下南阳实在是痴人说梦。”
“诸君可有何妙策吗?”
这时,主簿阎象当即便说:
“今这南方天下唯有一人手握强兵,然则其出身低微,不得重用。”
“故而,只要明公能够有心接纳于他,定可成公之助力也!”
“哦?此人是谁?”袁术急忙问。
“乌程侯——孙文台是也。”
第537章 风云际会群雄起(下)
乌程侯孙坚,江东人士,小霸王孙策的父亲,其家族世代在吴地繁衍,乃当地豪族。
但是,吴地的豪族在中原的高门眼中那自然是屁都不是。
故而,孙家数代人的顶点便是本地吏员。
而孙坚已是其中翘楚,连续三任都在周县做到了县丞。
若非是黄巾之乱中遇到了朱儁,被其提拔,他恐怕这辈子都要被按死在地方小县上了。
然而,朱儁之所以提携孙坚,不过因为他自身也是寒门借特殊时代上位的惺惺相惜罢了。
能让孙坚一路升至长沙太守,已经是朱儁所能做到的极限。
但是寒门跃居高位,势必惹人红眼。
他的顶头上司荆州刺史王睿便一直在找他麻烦。
袁术在得知此事后当即哈哈大笑:
“多大点事吧。”
“你们去告诉他,只要他愿意依附于我,为本将军打仗,那四世三公的袁家便是他的后盾。”
“区区荆州刺史,他自处便是!”
“只要他干得好,拿下京师,我表他豫州刺史!”
袁术的话音刚落,主簿阎象立刻心领神会,随即派遣使者快马加鞭前往长沙,向孙坚传达袁术的意愿。
而又数日后,长沙太守孙坚便响应了讨董的召唤,成为了最远的会盟诸侯。
而他干的第一件事却并非讨董,而是趁着大军北上,兵进荆州的机会,趁势逼死了荆州刺史王睿.
而比起袁绍、袁术、曹操孙坚等人果断,幽州牧刘虞和南阳太守张谘的表现就非常的微妙了。
比如刘虞,他坦然的接受了董卓大司马和襄贲侯的受命,但对于命其讨伐苏曜辽东老巢的要求却置之不理,而苏曜和卢植的讨董号召他也不发兵参与,只是口头表示支持后就默默的在幽州继续种田,一副置身事外的模样。
而相比于远在幽州的刘虞拿了好处不干活的选择,近在咫尺的张谘是左右为难。
他站在府邸的书房中,手中紧握着两份截然不同的诏书——一份来自董卓,命令他出兵讨伐苏曜;另一份则是苏曜与卢植联名的讨董檄文,邀他共襄义举。
“太守,时间紧迫,我们必须尽快做出选择!”主簿纲纪再一次出言提醒道。
张谘叹了口气,缓缓放下手中的诏书:
“规正啊,我实在是难以抉择呀。”
“董卓权倾朝野,既对我有提携之恩,又代表着朝廷的名义,于情于理我都应该响应朝廷号召。”
“然而董卓却是趁乱逼宫,窃据大权,得位不正,惹得京师百官近半弃官而走,绝非能成事之辈。”
“连卢公这等公正廉明之人都遭他迫害,我又怎能助纣为虐,自绝天下人心呢?”
“太守既然看得如此明白,那为何还要犹豫啊?”
纲纪一脸的无语:
“如今双方书信送来已过数日,您距京师近在咫尺,倘若作壁上观,他们任意一方得胜后恐怕都不会让太守好看的。”
张谘闻言,眉头紧锁,神色忧虑。
他没想到这南阳太守之位竟如此烫手,初来乍到便是立刻身处这场政治风暴的中心,任何选择都可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规正,你说的我何尝不知。”
上一篇:明末:一分钟一两银,全球推土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