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协律郎

大唐协律郎 第31节

  他虽然也挺想趁机搞一搞李林甫,但事情总要分轻重缓急,他今天来的目的并不是为的攻击张说的那些政敌,而是为了呈献有益国事的良谋,这一重要的目标不容混淆。

  垂首站在御床一侧的高力士听到少年这一回应,微锁的眉头缓缓舒展开来。

  方才圣人心生不悦,就是因为少年言辞诡谲、反复无常,令其联想到张说在武周旧年的故事,由此认为少年也是在借此故技重施、党同伐异,但是少年登殿后便立即收起了之前在南省所表现出来的那强烈的攻击性,这起码避免了圣人因此而肝火大动。

  果然当高力士暗窥圣人神情时,发现圣人的脸色和缓了一些。高力士也不清楚少年是从自己的话语中领悟出了什么,还是本来就作此打算,但事情总算有了一个向好的趋势。

  再联想到之前这小子在南省恨不得将李林甫扒皮抽筋的狠戾模样,与当下圣人面前这从容豁达的样子简直判若两人,高力士也不由得暗叹此子当真家学不俗。

  且不说殿中几人的心思变化,隐身在垂帷后方的武惠妃则是脸色频变、心中大生讶然,不是说要告崔隐甫?怎么现在又成了进献良策?之前她还以为或是传达有误,但今话从她这外甥口中说出,又让她大感不解。

  圣人神情虽有和缓,但也并没有完全好转过来,听到少年连番强调他那所谓的雅言良策,眉头又微微皱起,口中徐徐说道:“那便看一看,张燕公有何能够裨益社稷的良计传授家人、今始来献!”

  张洛倒是一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待听到皇帝语气酸溜溜的有些不善,这才略有恍悟,连忙又躬身道:“小民平生见识,虽然俱为大父传授,但今日献计却非大父所传,而是偶然所得。

  小民日前浪游南郊,不料却遭河渠决堤,落水险溺,幸得搭救才免一死,归后惊厥不醒,卧病垂危,数日乃安。恩公乃河南府录事周良……”

  他快速的将周良介绍一番,并把这奏书中的内容归功于周良:“周录事虽然屈受卑职,但却心怀匡济之志,凡所历任皆以忠勤,不只恪于职守,更有宏计自构,小民今日所呈,便是周录事前所构计。”

  “不是张燕公传授?”

  圣人倒不关心少年与那周良有什么过命交情,只是在听到自己猜测有误后不免略感讶异。

  他埋怨张说藏私,所以先存成见,此时听到这计略与张说无关,倒是生出了几分好奇,于是便将那奏书展开略作浏览,然而看着看着,他的神情就渐渐变得严肃认真起来,只见视线快速的在奏书上面移动,甚至在看到卷尾之后又转到卷首重新阅览起来。

  一旁的高力士、还有帘后的武惠妃,刚才在听完少年讲述后都有些不以为然,并不觉得区区一个九品卑员能够构想出什么宏计良策,可当见到圣人如此表现,一时间也都不免大感惊讶,暗忖这奏书所写到底是怎样的内容,竟让圣人看得如此入神?

  “当真是一番良策!用笔虽浅,述事却深,这周良是有才之人,不逊立朝诸公!张氏子并非妄言,此番构计确有可采,能纾物困,作书此员如今何在?”

  一直过了好一会儿,圣人才有些不舍的掩卷感叹一声,旋即便又望着张洛询问道。

  听到皇帝对这篇奏书表现出了认可的意思,张洛心中总算是松了一口气。无论他今天晚上应答如何得体、处事如何机敏,但落到最后结果如何,终究还是得看能不能拿出真正能够打动皇帝的真东西。

  如果这篇奏书不能得到皇帝的认可与欣赏,那么无论他做出再多的努力,到最后也只会是一场空,出生入死了一个寂寞。

  趁着皇帝被此献策打动之际,张洛又暗暗咬了一下舌尖一侧,趁着痛到眼泪将涌之际,他又深跪殿中,哽咽说道:“小民今日投书铜匦,除了要将此良谋进献于上,也是不愿周录事这忠直之士被埋没于江湖。

  圣人垂问,小民不敢隐瞒,周录事业已死于王事,不能再承沐君恩。日前洛南又生水患,周录事适逢其事,抢救不及,身溺洪波……”

  “此员竟死了?”

  圣人闻听此言,一时间也是面露失望之色,此奏书所言漕运诸事,恰好能够纾解封禅之后的物困,原本他还想召此人入朝细问深论相关事宜,却不想此人竟然已经不在了,心中自是大感惋惜。

  “周录事虽死王事,但却身后未已。河南府未审事之详细,却先咎死事之人,入户捉捕其家人系于府狱,忠勤之士竟成罪人。小民先受其恩,复钦其才,冒死举之,乞达天听!”

  张洛也没有一味的为周良邀赏,而是继续诚恳的说道:“圣人览此计谋,应知此员不俗,绝非昏昏于事、不堪任用的庸官恶吏。小民恳请圣人能遣御史往河南府究核其事,若周录事当真有罪、死不足惜,若是直士受屈,恭待圣裁!”

  “还有这样的事情……”

  圣人听到这里,眉头便也深深皱起,他本以为此夜召见少年是要受朝中人事争斗的滋扰,却没想到事情大出自己所料,先是看到一份真正称得上能够经邦济国的良谋,转又听到一件地方官员疑似处断不公的事情。

  事情究竟如何,他自然不能听信少年一面之辞,在没有切实了解之前,他也没有做出什么答复,不过望向少年的眼神却变得和善起来。

  “张氏子今日登阙奏事,不畏威权,勇毅敢当,救亲报恩,甚有可称,确是难得。只有一点不解,谁人教你如此行事?”

  此时圣人对于张洛的印象已经大有好转,这少年奏答得体、言事有据,而且所奏切合时弊,并不是令人厌烦的人事攻讦,圣人对其也渐生赏识。

  最后这个问题只是单纯的好奇,在他看来这少年年龄阅历摆在这里,临场应答得体或是天赋使然,但是整场行事计划显然不是少年自身的经验能够构想出来的,如果是其祖父张说为之构计,则就比较合理。

  然而当他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殿侧珠帘后的武惠妃已是脸色骤变,张洛也不由得面露难色,至于站在一旁的高力士,脸上则露出几分玩味的神情,比较期待少年会如何作答。

第51章 圣皇恩露须自承

  皇帝随口一个问题,却让张洛感觉比之前所有问题加起来还要难以作答,因为这个问题牵涉到的武惠妃实在是太敏感。

  张洛并不清楚玄宗和武惠妃日常相处是个怎样的模式,但想来不应是亲密无间,即便不是同床异梦,想必也得各怀心思。否则武惠妃既然有想做皇后的心思,只跟玄宗沟通就可以了,大不必再求助他人。

  张洛乖乖讲出来的话,外甥跟大姨有点来往或许算不了什么,毕竟他还不算什么身处要害部门的朝士,但必然会在武惠妃心里结成一个疙瘩。

  可他要不说,外人潜通内宫,问题可就有点严重了。而且就算他不肯招,武惠妃那里能确保她就能保密不泄露?

  “何事不能直言?”

  圣人等了一会儿,见少年仍是低头不语,尽管脸上仍挂着些许的笑容,但笑容下已经泛起了几丝阴冷。

  “事非不可言,只是小民辞拙、恐不达意。”

  张洛心内快速权衡一番,还是决定不能说,去你的“下无私隐”,老子就得亲我大姨!

  做出这个决定后,他便又继续说道:“日前家变乍生,小民正闲游坊间,不明就里,遂亡于外。心怀惶惶不知身之将适,想起城中还有一位亲长可往求教,仓皇走问、深受安抚,这位亲长教我莫畏嚣尘、安待朝霁。唯我所求不止于一身之计,更有别事令小民不安,屡屡央求,这位亲长才告我此计……”

  珠帘后的武惠妃脸色阴晴不定,整个人都如坐针毡,眼神也时而变得忐忑,时而变得锐利。

  “但这位亲长本是事外的闲人,教我此计也无存邪念。如今家变未已、纷扰未定,小民不敢冒昧奏引、累此亲长起居不安。”

  讲到这里,张洛又深拜于地,不敢抬头。

  “连朕都不能知?”

  圣人听到这里,眸光已是一冷,语气也恢复了之前的漠然口吻。

  “今夜乞达天听,事未尽善,皆小民急于求成、处事不周,无涉其他。小民一身虽微尘芥子,恩不敢专据、罪不敢推辞,雷霆雨露,恭待圣裁。舍此之外,别无所奏。”

  讲到这里的时候,张洛额头也是冷汗直沁。之前他敢侃侃而谈,那是他在大的方面有所判断、有所依凭,可是现在的奏答,好坏却全凭皇帝一念之间。

  而且一番奏答下来,他也能比较明显感受到皇帝那刚愎自尊的心态,就这么拒绝回答,心里多多少少是有点忐忑。

  但他心里也很明白,之前在进奏的内容上,他已经耍了武惠妃一把,如果眼下不作任何通气便把武惠妃给撂在这,那么从此以后就会有数不尽的枕头风吹起来,就怕他细胳膊细腿经不起几阵风吹。

  圣人刚刚还称许这小子“不畏威权、勇毅敢当”,这会儿便又领教了一次,一时间心里对少年生起的好感也是荡然无存,只在看到案上那份奏书后才冷哼道:“既不愿答,那便退下罢。且置闲处,明日引出!”

  张洛听到这话后却是一愣,这就结束了?妈的老子拼死拼活闯进来,稍有失意就被弃若敝履?

  心中虽然深感失落,但他也只能乖乖作拜告退,心里则暗叹着大姨这口茶饭不好端。只盼望着武惠妃事后能感怀他这一份守口如瓶的谨慎,以后找到机会再在关键处拉上一把。

  待到少年退出之后,武惠妃并没有第一时间走出来,皇帝则又抓起案上的奏书再次阅览起来,一旁的高力士入前小声道:“源相公等还在南省等待圣训。”

  “御史中丞之职,乃宪台副贰,司宪典律、肃正朝纲,李林甫新受此事,未有建树,先遭控告。既居此职,日月相照犹恐有私瑕为人所咎责,此徒密室私授,无论真假,都是持身不谨、不堪任要!”

  圣人稍作沉吟后便又说道:“外朝铜匦所置,是使民通于天,护此言路通畅是监事诸官首要之务,岂为群徒暗逞威福所设?宪台宜加纠察,不可轻纵此风!”

  高力士闻言后便连忙点头应是,圣人的意思无非这一次南省的闹乱,李林甫需要负首要的责任,但是对于御史台整体不能深加制裁,反而要让御史台调转一下,针对门下省人事再纠察一番。

  听完圣人的意思后,高力士的视线又不由得往那奏书上瞥了一眼,心中不免有些好奇里面到底写了什么,竟然让圣人的心思与态度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

  须知眼下御史台的首要任务还是针对张说及其党羽势力进行打击,但圣人不只要对御史中丞李林甫从严发落,甚至还要让御史台纠察门下,这无疑会极大的削弱张说身上的压力,难道针对张说的制裁就此了结?

  至于那张家小子,最后的奏对明显是有极大的不妥,但圣人也只是屏退其人,未加咎责,显示出了极大的包容,这也让高力士颇感讶异。而能促成这一切的,显然就是这一份奏书。

  高力士怀揣着这样的思绪退出殿堂,而后又往南省去传达皇帝陛下的意思。而此时侧殿珠帘后方的武惠妃在低头沉吟了好一会儿之后,也从侧方行出,来到殿前盈盈作拜道:“妾有罪……”

  “娘子何出此言?”

  圣人看到惠妃如此,不免愣了一愣,他是真的有点搞不清楚这是什么状况。

  “此张氏子所以投书铜匦,皆是由妾授计。他所言求教的亲长,便是指的妾。”

  武惠妃低垂着头,小声说道。

  “这……娘子怎么识得这张氏子,同他又有什么关系?”

  圣人闻听此言,脸色也是陡地一变,下意识想到惠妃与张说家有什么勾结。

  “此少年乃息国公外孙,夫郎还记得日前妾往城南……”

  武惠妃当即便将彼此相识的经过讲述一番,待讲到张洛通过牛贵儿联系上自己的时候,又叹息道:“这孩儿自幼丧母,在张家又倍受冷待,遭遇到这样的变故后只能来求告于妾。

  妾告他安待坊中、待事平息,可这孩儿又偏重恩义,因他恩公一家之事深为不平,妾恐他归家告事之后或为张氏亲党逼迫以此攻讦人事,反而害了他,所以教他直接投书铜匦……”

  这女人或是没有太高的政治智慧,但是圣人对这份奏书的重视她也是看在眼里,此事将事实稍作改变讲述一番,便将自己置于了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

  “原来还有这样的隐情!”

  圣人听完惠妃的讲述,皱起的眉头又舒展开,想到之前那小子承受着自己的压力都不肯交代出惠妃的情形,又不由得微笑道:“此子确实推崇恩义,娘子播恩于他,是寄下了一份可靠的人情。”

  “什么恩义不恩义,妾倒希望这孩儿不要那么太过看重情义。譬如方才,纵然将妾名道来,妾与夫郎情重无间,何事不能说开?反而因为他的隐瞒,令妾不安,他也见嫌。我那堂姊早早弃世,唯此一息,妾是真心助他,哪有什么利害的算计!”

  武惠妃讲到这里,又忍不住举手轻拭眼角,一副感触颇深的模样。

  在这宠爱的妃子面前,圣人不复人前的威严,他站起身来降阶行下,弯腰将惠妃搀扶起来:“娘子慈善,倒是我工于谋算,唐突了这一份善念。若非娘子教其行事,这一份良策恐怕不能入我面前。

  这张氏子卓然有才,看来的确是于其家中甚受冷待,否则以张说行事之张扬,岂会由之寂寂无名?他没有辜负娘子的教导,我亦不应嫌弃他的顽固,明日再召,自有赏赐。”

  “那妾便先代这孩儿敬谢圣恩!”

  武惠妃听到圣人此言,美艳的脸庞上又显露笑容,侧脸紧紧贴在圣人宽厚的胸膛上,语调都带上了几分鼻音媚意。

  “不劳娘子代谢,要让这小子自己领会恩从何出、需向何报!”

  圣人已经感受过那张氏子的秉性风格,又从惠妃口中对其身世有所了解,对这小子也产生了几分兴趣。

  尤其该要如何处理与张说这个元从旧臣的关系,近日来本就一直萦绕圣人怀中,这张氏子此时出现在他的视野中,倒是让他产生了一些别致的想法。

  此时夜色已深,一团温香软偎怀中,圣人一时间也是不免心旌摇曳,他伸出臂膀勾住惠妃柔腻的腰肢,鼻尖渐渐埋入那酥肩锁骨之间,口中笑语道:“娘子不必代旁人谢恩,此夜自有恩露须承!”

第52章 大好局面毁于小儿

  此时的外朝门下省官署中,众人都在焦急的等待着禁中圣意传达。

  另一名留直禁中的御史中丞宇文融也闻讯赶来,当得知搅闹御史台的少年已经被引入禁中,宇文融当即便不悦道:“事情未白,岂可由之脱手而去!”

  一边的李林甫听到这话后也忍不住暗自点头,源乾曜的表情则变得有些不自然,其实在返回门下省后,他的心中也隐隐有些后悔不该放走张说的孙子。

  如果此子还被扣留在省中,就算后续有些麻烦,他们总还能够稍微操控一下事情的走向,不会像现在一样完全被动的等待着后续的结果。

首节 上一节 31/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靖难戍边,称霸天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