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唐协律郎

大唐协律郎 第127节

  张季遐前趋,请权衡所纳赋押谅字,以为师模。权衡乃大言曰:“押字须商量,争应进士举?”

  季遐且谦以薄劣,乃率数十人请益。权衡曰:“此韵难押,诸公且厅上坐,听某押处解否”。

  遂朗吟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谅;犬蹲其傍,鸱拂其上。”权衡又讲:“青玉案者,是食案,所以言犬蹲其傍,鸱佛其上也。”众大笑。

  故事虽然是一个笑话,但也体现出唐代科举的一些情况,比如考生互相请教如何押韵,乃至于数十人聚在一起讨论,又因被请教者太荒唐而哄堂大笑。由此可见唐代科举考场内气氛也是挺活泼的。

  同样是《太平广记》记载:唐代阎济美科举初试通过,其好友卢景庄向他表示祝贺,说“那天同你临桌考试,考题《蜡日祈天宗赋》,看见你用孔子对卫赐的典故,卫赐就是子贡。你把卫赐写了卫驷,我很替你担忧。”

  阎济美想了半天,确实如此,很惶惑。贴出榜来,总算中了。阎济美跟考第一的一起拜见考官。

  考官说:“你们考试的日子,天又冷,要求的又急。所做杂文,或许不合定法(格式)。如果把你们的文章送到长安呈给宰相,怕不合适。请你们去买好纸,重新给你们盖印,按着定法(格式)抄好,把旧卷子抽回去。”

  举子们非常高兴。

  阎济美把原卷拿来,错讹的“驷”字上面有很大一个朱红笔点。

  考场中可以互看答卷,并且如果考官对哪一个考生比较欣赏的话,还会给予额外的关照,让其有机会改正答卷时的错误。

  又唐代《尚书故实》有:郭承嘏尝宝惜书法一卷,每携随兵。初应举,就杂文试,写毕夜色犹早,以纸缄裹置于箧中,及纳所宝书帖。

  却归铺,于烛笼下取书帖观览,则程试宛在箧中。匆遽惊嗟,计无所出。

  来往于棘围门外,见一老吏,询其事,具以实告。

  吏曰:“某能换之,然某家贫,居兴道里,倘换得,愿以钱三万见酬。”公悦而许之。

  逡巡,赍程试往而易书帖出,授公,公愧谢而退。明日归亲仁里,自以钱送诸兴道。款关久之,吏有家人出,公以姓氏质之,对曰:“主父死三日,方贫,未办周身之具。”

  公惊叹久之,方知棘围所见乃鬼也。遂以钱赠其家而去。

  这故事讲的是应试举子喜爱一法帖,乃至于随身携带到考场里,考完后拿出来把玩,结果把书法帖当作试卷交上去了,自己的试卷带出来了,正好遇到一个鬼魂帮忙换出来。

  故事虽然荒诞不经,但其中的内容也有可借鉴。

  下边是宋代的一个故事:王君辰榜,是时,欧公为省元。

  有李郎中,忘其名,是年赴试南宫。将返省试,忽患疫,气昏愤。同试相迫,勉扶疾以入。既而疾作,凭案上困睡,殆不知人。

  已过午,忽有人掖下触之,李惊觉,乃邻座也。

  问所以不下笔之由,李具言其病,其人曰:“科场难得,已至此,切勉强。”再三言之。

  李试下笔,颇能运思。邻座者乃见李能属文,甚喜,因尽说赋中所当用事,及将己卷子拽过铺在李案子上,云:“某乃国学解元欧阳修,请公拆拽回互尽用之,不妨。”

  李见开怀若此,顿觉成篇,至于诗亦然。是日程试,半是欧卷,半是欧诗。李大感激,遂觉病去。论、策二场亦复如此。榜出,欧公作魁,李亦上列,遂俱中第云。

  这讲的是欧阳修应举的时候,邻座生病不能为文,欧阳修鼓励其人,为其讲解行文典故,更甚至将自己的卷子铺在对方书案上由其阅读借鉴。

  这是考生的故事,接下来再讲一个考官的故事。

  唐沈询知贡举,还未放榜,其母对他说:“近日崔、李二侍郎皆与宗盟及第,汝于诸叶中放谁耶?”

  沈询回答说:“莫如沈先、沈擢。”其母说:“二子早有声价,科名不必在汝。沈儋孤寒,鲜有知者。”

  沈询不敢违拗其母之意,于是放沈儋及第。

  这是作为考官,公然选拔同族子弟及第的一个例子。

  跟这个沈询还有联系的那就是唐代著名的科场浪子温庭筠了,温庭筠号称温八叉,言其才思敏捷,一叉手便成一韵,八叉手即能完篇。

  温庭筠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多为邻铺假手,号曰救数人也。

  山北沈侍郎(询)主文年,特召温飞卿于帘前试之,为飞卿爱救人故也。适属翌日飞卿不乐,其日晚请开门先出,仍献启千余字。或曰潜救八人矣。

  另外,唐宋时期由于科举考题范围比较广泛,有的考生不知题意、或者不知典故出处,还可以向考官进行询问,这被称之为“上请”。

  宋朝,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亲自考试进士,出《卮言日出赋》为题,孙何等考生不知道出自何处,就都去求皇帝指示,太宗告诉了他们大意。

  唐代科举仍在发展期,故而在制度上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而且当时的科举在整个典选机制当中也并不属于最重要的选才仪式,所以朝廷对此重视程度并不高。

  盛唐国子监祭酒杨玚便奏道:以流外及诸色仕者岁二千,过明经、进士十倍。

  唐代流外及诸色入仕每年有两千多人,而进士、明经每年取士不过一两百人,具体在进士科中,每年不过一二十人而已,远称不上是主流的仕进途径。而且即便科举及第,大部分也不能直接解褐任官,还要经历长达数年的守选。

  在科举常科之外,唐代还有吏部所主持的铨选、吏部科目选,皇帝下诏特旨举行的制科考试,这些才是更加重要的选士典礼。

  比如书中所写到的苗晋卿,其人在天宝年间曾经担任吏部侍郎而主持铨选。

  天宝二年,御史中丞张倚的儿子张奭到吏部候选。吏部侍郎苗晋卿与宋遥因张倚正受玄宗宠信,欲攀附于他,便在录取的六十四名官员中将张奭列为第一。

  时人都知张奭从不读书,因此群议沸腾。前蓟县县令苏孝韫告知安禄山,安禄山则趁觐见之时奏与唐玄宗。

  唐玄宗亲自在花萼楼测试,录取官员能通过考核者只有十之一二,张奭则直接交白卷。唐玄宗大怒,将苗晋卿、宋遥、张倚一同贬官。苗晋卿被贬为安康太守。

  有关唐代的科举和其他选士途径的相关著述也有很多,文中描写仍然很粗浅,一些当时社会的独特元素限于剧情本身没有充分的展现,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也可以自行搜索。

  有关行文节奏偏慢的问题,一则我个人思路和笔法不太适应快节奏的推进剧情,二则盛唐中期一些人事线索共同导致了天宝年间的内外政治局面,一些流传甚广的解读又很粗暴和浅薄,写起来忍不住想要去反驳、去拓展。

  总之,影响到了大家的阅读体验,真的很抱歉。接下来尽量把相关的背景内容融入剧情,融入不了的就适当切割,确保剧情的进展流畅。

  感谢大家的支持,祝生活愉快!!!

第200章 张六才捷,非人哉

  《诗经》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颂”就是指的讴歌先人、告成祖宗的宗庙祭祀的歌舞曲辞。

  说的更直白一点,“颂”就是夸奖、赞扬某一个人或某一种事物、现象。颂文作为一种题材,通常以四言为主、并且押韵。

  当然后世随着题材的发展,颂文也有不拘于这一文体格式的,但其撰文目的仍然不变。

  虽然颂文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度并不高,但是在大唐诏命体系中使用频率却是非常的高。这么说吧,只要大臣想要知制诰,就必须要熟练掌握颂文的书写。

  唐太宗贞观年间,岑文本为秘书郎,先后上《籍田颂》、《三元颂》,因其文辞甚美而才名大躁,被李靖举荐为中书舍人,开始执掌中书机要。

  严挺之对此命题也解释的很清楚,就是要让考生们以颂文夸赞积翠宫凝甘露这一件事情,谁夸的又好又工整,那就能排名靠前。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甘露在古代政治生态当中是一种非常吉祥的物品,也是象征着太平盛世的一个美好意象。历来诗词歌赋诵之赞之者不乏,所以这个考题倒也并不怎么新鲜。

  再加上颂文本就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应用文体,所能够展现出来的才情较之应试诗还要更加有限,主要体现的还是文辞的驾驭能力。

  一个大家已经夸了几百上千年的东西,你还要继续夸、把它夸出花来,本身难度也是不小的。

  张岱先提笔在纸上写出“河图、洛书、景星、庆云、甘露、膏雨”等几个词汇,这几种通常都是代指天人祥和、太平盛世的祥瑞,而翠微宫又地处洛阳,若能一起运用,无疑能增加出一种层层推高的排比气势。

  不过想了想,张岱还是把其他几个词全都勾掉,排比虽然是有气势,但也不能凸显出“甘露”这个意象出来。毕竟河图洛书那是什么级别的祥瑞,谁跟这个摆在一起不会相形见绌?

  “天清地宁,时和岁丰,兹有甘露,降于轩宫……”

  沉吟一番后,他又落笔写出一个开头出来,虽然比较顺畅,但又感觉开篇似乎稍显平淡,气势不足,于是斟酌一番后,便又写道:“神武御元,太阶气平,芝台承运,瑞液天生,五材并用,六合凝津,晶莹绚丽,祥玉玲珑……”

  他这些日子恶补课业可不是瞎混日子,哪怕还做不到落笔即成华章,但磕磕绊绊、斟酌再三,也能应题行文,兼具文理。

  此时的考场中也不像上一场的试帖经时那么热闹,大家全都在用心构思章句。有的人伏案枯坐,久久不置一词,有的则提笔奋书,写了好长一篇之后,稍作停顿便又全都废弃。

  这种命题性和应用性极强的文章,哪怕是天纵之才如李白之流,也很难洋洋洒洒挥笔立就。

  前游塞外而名篇众多的王昌龄这会儿也是捻须皱眉、抓耳挠腮,想了好久甚至都不知该要如何破题,于是便索性走出考棚来,一路溜达着去看别人的写作。

  这样的行为是允许的,因为文章不同于其他,好与不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有的人确实就是思路一时间受阻不能成篇,看一眼别人的答卷或许能有所启发,偶作借鉴但能融入自己的篇章,只要不是通篇摘抄,便也不算什么。

  当王昌龄溜达到张岱这里时,看他破题两句后眸光顿时一亮,口中略作咂摸之后,便俯身凑近张岱小声道:“张六有忿气……”

  张岱闻言后不免一愣,视线转回看了看自己的开篇,略作思忖然后便对王昌龄摆手道:“且去且去,休作此罗织言扰我文思!”

  太阶指的是古代三台星,上中下三台各有两星,仿佛阶梯一样,上阶为天子、中阶为宰辅、下阶为庶人,太阶平则天下安。

  王昌龄跑过来嘴贱一句,说的就是张岱给他爷爷张说鸣不平,张说封禅之后被罢相,是致太平而后失其位。张岱当然没有这个意思,王昌龄那也是瞎解读,他要真抱怨他爷爷被罢相,那还夸啥甘霖玉露!

  王昌龄溜达一圈后心里也有了主意,于是便匆匆返回自己试铺当中,开始提笔书写起来。

  邻铺的杜孟寅看到王昌龄只是瞅了张岱的答卷一眼后便大受启发,心里也是倍感好奇,于是便接着起身接水的时候特意绕过张岱的试铺,向里探头瞥了一眼,然后脸色微微一变。本来装着要去取水,这会儿却又提着空水罐径直返回自己案中。

  张岱这会儿也正有些才思枯竭,见这小子如此,便也起身走到他案前去看一看这小子如何破题。

  杜孟寅见状连忙要遮挡,但张岱眼尖还是看到他首句是“寰宇谧静,月朗日清”,于是便嘿嘿一笑,故作叹息的摇摇头,打击一下这小子的自信心。

  他走出杜孟寅的试铺然后往北面一瞧,发现严挺之正站在东廊排头试铺那里,那里排头的正是东监案首李嶷。张岱见状后不免心生好奇,于是便又向那里走去想看看李嶷何以吸引考官驻足。

  “皇天眷命,元德御运,大造凝泽,万象俱润……”

  张岱走到看了看李嶷的开篇之句,心内又比了比自己的,不免暗叹还是这货会拍马屁,的确是自己写的还要好上那么一丢丢。

  “成篇未有?”

  严挺之也是一脸欣赏的看着李嶷答卷,待见张岱走过来,便随口向他问道。

  “才只半篇,思绪枯竭,仍待斟酌。”

  张岱闻言后连忙躬身说道,他也不再久留,接着便转身回了自己的试铺中去。

  严挺之则在外边一路走一路看,尤其是在几个本就颇具才名的举子案前停留颇久,来到张岱这里时也不例外,除了正在书写的这一篇,把其他已经废弃的文稿也都一一拿起来看了看,停了停后又问道:“张岱岁龄多少?”

  “禀座主,徒是开元元年生人,至今已十六岁了。”

  张岱听他作此发问,便连忙开口说道。

  严挺之闻言后便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转身往下一试铺行去了。

  撰写一篇颂文,花了张岱足足几个时辰,等到写完之后,时间也已经来到了午后,他这里刚一搁笔,顿感饥肠辘辘。

  这会儿考场中也已经是炊烟袅袅,许多考生已经暂停答题,开始生火做饭起来。

  张岱见状后便也开始做饭,他这里炭火始终没有熄灭,只是太阳升起后嫌热挪出了试铺,这会儿加上一些细炭后火势便又旺盛起来。

首节 上一节 127/1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靖难戍边,称霸天下

下一篇:融合小金人,加入女神聊天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