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1566:摄政天下

大明1566:摄政天下 第951节

  他最后默默的看向了李春芳。

  当严绍庭的眼神盯上自己的一瞬间,李春芳浑身一颤。

  但是严绍庭却已经开口了。

  “下官若是没记错的话,李阁老方才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并事先言及诸多。但下官却有不同见解,不知李阁老可愿为下官斧正?”

  自己愿意个屁!

  李春芳不是傻子,他也知道现在想要反对朝廷对新边进行投入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但他却又不敢轻易开口,只能是沉着脸不发一声。

  见李春芳不说话,严绍庭也只是微微一笑。

  他最后转身看向皇帝,深深的躬身作揖。

  “皇上。”

  “臣以为,兵家武力非为扩张,而首在以武止戈。若无武何以止戈?”

  “于国家而言,当今大明而论。”

  “唯有以德凝力,以力护德,方能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

  …………

  月票月票

第572章 严世蕃辞官

  殿内出现了怪异的一幕。

  所有人都目光奇异而好奇的注视着严绍庭。

  虽然今天这场文华殿辩论,实际上并不能算作是儒家辩经,但严绍庭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如此突然的展现出他的博学众长,所说的言论中不光是有儒家的圣贤教化,还涉及兵家、墨家、法家等等。

  这一点。

  才是让所有人都意外的点。

  不论怎么说。

  经过今天这一遭,严绍庭往后一个博学之名是肯定少不了的了。

  毕竟这个时代,能读通儒家的圣贤文章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更遑论是诸子百家。

  同时也因为这个原因,让高拱、李春芳等人心头凝重无比。

  一个能当差做事的权臣,他们不怕。

  可一个备受皇帝重新的权臣,还能精通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这就让人不能接受了。

  而处于所有人注视下的严绍庭,却依旧是从容不迫,面不改色。

  当年自己要在昌平建书院,要在书院山下建藏书楼。

  可不光光是为了好看,也不光光是为了名声。

  藏书楼里那海量的书,不说全都读过,但自己至少是知道有这些藏书存在的。

  连书都读不好,还想做旁的事情?

  迎着众人那惊讶的目光,在皇帝含笑跃跃欲试的注视下。

  严绍庭面上微微含笑,躬身作揖:“皇上,臣非独一家之言,也非尚文独武。依臣之见,国家拟人,人有四肢,而文武之道,便如人之双脚,缺一不可,便如人之双臂,断一则残。”

  向皇帝进言完毕之后。

  严绍庭又转身看向高拱,他的礼节做的很到位,就是一个下官,一个晚辈。

  他面带笑容:“元辅执掌中枢,位列内阁首辅,自然是以国家为重,凡事思虑再三。下官今日所言,亦非有攻讦抨击元辅之意。思来,元辅亦是深谙,于国家而言,唯富民强国,而却手中兵戈,非长久之计。河套、阴山新边,便如我汉家新垦田地,须得有那惊鸟之草人,须得有那阻兽之篱笆。下官更非要促国家穷兵黩武,五军都督府及各部议论,新边之计亦非轻咳眨眼而成,须得要三五载时光。国家有此般底气耗费钱粮,也值得花费这笔钱粮!”

  高拱目光闪烁不明。

  其实道理就是这个道理,如同严绍庭所说的一样。

  他高拱高肃卿,又岂能不知一个国家真正强大,必须要拥有更为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保障。

  而在此刻。

  他的心中也是如同翻江倒海一般。

  高拱并不愿意承认自己错了。

  但他却知道,自己今天确实因为皇帝的态度变化,而在言行上变得有些应激了。

  低头是不可能的。

  不过高拱还是选择举臂拱手,朝着皇帝颔首作揖:“老臣唯恐国家新征新路出错,所言偏颇,还望陛下见谅,若国家当真不作穷兵黩武之事,只以兵戈庇护边民,老臣自当鞠躬尽瘁,使新边固若金汤,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他的态度。

  是他高拱,也是大明内阁首辅的态度。

  既复故地,则绝不教胡马度阴山!

  听闻此言之后,朱载坖顿时满脸笑容。

  他是真的怕自己这位王府潜邸的老师,如今的内阁首辅会在自己御极之初,就因为政见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冲突,以至于离心离德。

  自己还需要这位首辅替自己将嘉隆新政推行到地方上的州府县。

  环顾在场众人。

  朱载坖心中很清楚,能将嘉隆新政的细则推行到地方上,唯有高拱一人可行。

  其他人……

  或没有这个本事,或现在不宜走上台面主持大局。

  顿时朱载坖轻笑着摇头摆手道:“元辅忧心国事,朕又怎会怪罪。俗话说,道理越辩越明,先帝在位之时,诸卿在朝中亦是多有争论,可结果如何?先帝有诸卿扈从,遂开新政,以求中兴。”

  在看到皇帝对自己的态度,还是处于平和态度,高拱心中也是暗自松了一口气。

  他当即转头看向在场的三位国公,以及镇远侯顾寰等勋贵、五军都督府的人。

  “五军都督府既然已经与各部有过商议,而户部、兵部、工部历来勤勉,想来新边如何建设之事,也应当有所定论。老夫既为内阁首辅,自当是要亲自审阅,与内阁同僚查缺补遗,今我朝兴新政,我等身为人臣,自当同心戮力,共襄盛举,据阴山而北望,待来日马踏漠北,饮马瀚海,成不世功勋,作盛世能臣!”

  随着高拱抛出定论。

  在场众人纷纷拱手作揖。

  “愿为首辅驱使,使大明万世永存!”

  这就是如今内阁首辅的地位和权威。

  即便是有皇帝在,他们这些文武大臣依旧需要首辅点头,才能去做一件事情。

  而有了首辅的支持和肯定,所要做的事情也自然会容易很多。

  眼瞅着这些人在自己面前一团和气,朱载坖心中喜悦。

  然而就在此时。

  今日除了反驳高拱之外,便没再说话的严世蕃,忽然再次走了出来。

  他的脸色郑重无比,深深躬身作揖,而后挥动官袍,一拜在地。

  “臣,刑部尚书,严世蕃。”

  “奏请我皇准允,臣下辞刑部尚书职。”

  不等皇帝开口询问。

  严世蕃便已经继续说道:“古往今来,权臣无数,每有权臣,朝堂不宁。举望我朝,自二祖始,未见朝中有父子同为六部者。臣受先帝简拔,皇上信重,窃据刑部,诚惶诚恐。严家满门,世受皇恩,以忠良居。为社稷稳固计,为皇上圣明计,为朝野稳固计,请皇上准臣辞官。”

  朱载坖的脸上露出一丝意外。

  他眉头皱起,深深的看向跪在自己面前请辞的严世蕃。

  倒是高拱面带微笑,默默点头。

  虽然严世蕃过去多有争议,可今日却实实在在是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

  原本因为皇帝加封严绍庭为礼部尚书,而严世蕃又是刑部尚书,高拱心里还十分犹豫,不知该如何在严嵩这位老太师还在世的时候,解决这个麻烦。

  现在严世蕃能自己提出来,属实难能可贵。

  倒是李春芳暗暗在心中咒骂了一下。

  若是严世蕃今天不这样做,自己明日就会让人上疏以一门两尚书弹劾严家。

  现在严世蕃主动请辞,竟然是无意将自己的谋划给打破了。

  就连高仪也在观察了高拱好一阵后,面露笑容的看向严世蕃,笑着说道:“严尚书言重了,今日严少保那番国家论,足见严家忠心。虽然我朝未见一门两尚书,却也不能以此就说严尚书是权臣。再者说,如今正是国家用人之际,新政急需各处同心协力,严尚书执掌刑部以来,天下刑名畅通,少有冤假错案,怎可在此时辞官而去?”

  “规矩不能坏!”

  严世蕃却是言辞振振,脸色庄重,出声有力。

  他依旧是举臂抱拳:“我朝从无一门两尚书,臣亦不能坏了这份规矩。今日微臣辞官,非为拖延新政,亦非以退为进,更无邀买之意。若陛下不允,臣当效仿古人圣贤之举,挂印摘帽而去。”

  当严世蕃说要挂印摘帽而去后,就连严绍庭也是心中一震,面露诧异。

  严世蕃能说出这话,就说明他是真的铁了心要辞官。

首节 上一节 951/10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战:开局全军批评燕破岳!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