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566:摄政天下 第890节
他也算是给自己找麻烦了。
不过让海瑞在都察院盯着自己和严家,也算是取巧。
毕竟他海刚峰总不能真的对自己铁面无情吧?
再说了,他海瑞还没有狗头铡呢!
不再去想海瑞以后会如何。
严绍庭已经跟随着聚集在皇极殿前的文武百官们,分文武两班朝着前方的皇极殿走去。
依照品级,他是可以进到皇极殿内观礼的。
虽然正三品的官,在这座北京城里不算什么,可也不是什么阿猫阿狗就能够得上的。
满北京城正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满打满算也就那么多人。
皇极殿内不光能容下所有三品以上的京官,还能顺带将那些官品低却清贵无比的科道言官一并容纳。
至于说三品以下的其他官员,就只能继续努力,站在皇极殿外了。
走入皇极殿内。
严绍庭左顾右盼,也没发现自己该站在什么位置。
他现在的位置处境很尴尬。
在去南京之前,他在翰林院、詹事府、户部都有任职。
现在翰林院和詹事府的官职倒没有被免除,但他却又是以太子宾客才入了殿内的。
算来算去,也没个合适的位置属于他。
看了一圈。
他最后只能是穿着那身大红朝服,顶着五梁冠,凑到了已经兵部在殿内的站班位置附近。
领头的兵部尚书杨博,不由回头侧目看了一眼竟然跑到自家兵部区域来的严绍庭。
只是杨尚书倒也没说什么。
严绍庭眼瞧着这位大概入阁无望的晋党首揆,心中一笑,再次提起脚步,挤到了杨博身后,看向左右的两位兵部侍郎王之诰、吴桂芳。
严绍庭挪挪嘴,面带笑容:“王侍郎、吴侍郎,辛苦二位了,小子今日想和杨部堂亲近亲近。”
他嘴上说的客气,可动作却一点都不弱。
硬生生就将王之诰、吴桂芳两人给挤到了一旁去。
王之诰和吴桂芳两人也是一脸无奈。
他俩都是今年才转任兵部的,一个是从边地起来的,一个是从南边入京的。
在北京城里,严绍庭那就是地头蛇。
两人只能是默默的哼哼了两声,让到一旁,将其他人给挤开。
身后发生的事情,杨博自然也察觉到了。
但他只是平静的注视着严绍庭凑到自己肩膀后。
“杨部堂……”
严绍庭眯着眼带着笑脸,低低的招呼了一声。
在皇极殿后面,已经有成群的宫人走动着,为换上皇帝衮冕之服的朱载坖做着最后的准备。
杨博观察了一眼,才偏着头面露笑容:“不知润物有何指教?”
有鉴于目前晋地和严家在海外一事上的合作。
杨博还是保持了一定的客气。
严绍庭则更加的客气:“部堂面前,小子如何敢说指教的话?”
“哦?”
杨博面露好奇。
而他的眼角余光,也看向了站在文官队伍最前列,头上梁冠数最多的当朝太师严嵩。
严绍庭则是面色愈发恭敬:“说起来,其实还是小子有事需要麻烦到部堂,只是部堂执掌兵部,为本朝大司马,差事繁忙,小子也不敢贸然打搅。”
见严绍庭竟然是有事要求自己。
杨博心中的警惕立马少了几分,他亦是笑着询问道:“润物有什么事尽管说,老夫若是能帮到的肯定是会出手相助。可老夫也不过是兵部尚书,能力有限,润物可不能尽都依仗了老夫。”
严绍庭却是笑容愈发浓郁:“部堂放心,正正好小子想求的事情,就是部堂能帮到忙的。”
原本刚刚放松了些的杨博,顿时又是心神一紧。
他甚至微微侧过身子,目光警惕的盯着严绍庭,心里开始琢磨起来。
严绍庭都这么说了,那显然就是奔着自己来的。
这要是一个应答不好,说不定就着了这小子的道。
嗯了声。
杨博便做出观望之色。
严绍庭则是压着声音说道:“其实这件事,还有关先帝遗谕……”
先帝遗谕四字出口,杨博顿时眉头一紧,精神更是一振。
他迅速的回头看了一眼,没见到太子登场,这才颔首询问道:“先帝有何遗谕?”
“驱逐俺答,收复河套。”
严绍庭目光幽幽的注视着杨博,眼看着对方的脸色在瞬间变了几个色。
杨博面带尴尬的无声干笑着,随后才眼神深邃,语气悠长的说道:“润物啊……先帝此等遗谕,岂是老夫能置喙插手的?今日太子登极即位,也该是与新君议论此事才对。”
严绍庭却是连连摇头:“部堂有所不知,新君已知晓此事。但部堂却是当朝大司马,执掌兵部,管辖天下卫所军马。先帝之遗谕,加付下官之身,可下官未曾统兵御边,若要全先帝遗志,下官可得要部堂大力支持,于宣府、大同、山西、延绥等边镇筹措军马钱粮,方能成大事,复河套,造不世之功!”
杨博却是瞬间眼神一闪而过。
他有些不确信的看着严绍庭:“润物欲要亲自领兵为国出征讨伐贼部?”
当明白严绍庭的用意之后。
杨博便开始迅速的思考起来。
严绍庭若是在新君即位之后,亲自去边镇统兵出征,这件事情会给自己和晋地带来怎样的影响。
君不见,眼前这位太子宾客方才开口之间,就已经将九边之中的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四镇给囊括其中。
而好巧不巧,晋地晋人对九边的影响力,主要就集中在这四镇。
难道严家想要开始将手插进九边了吗?
听到杨博的询问,严绍庭便知道对方心中所想。
但他却转口说道:“先帝遗谕,下官不敢不遵。但下官却也未经边镇,因此还想请部堂从中游说,现任右佥都御史、宁夏巡抚王学甫,久在边镇治军,经验丰富,若能有部堂作说,想来下官可得王公之才,用兵边墙,驱贼部,复河套。”
杨博此刻目光愈发变得凝重起来。
他没想到严绍庭不光是想亲自统兵边镇,征讨俺答,收复河套,还真的将手查到晋地晋人的地盘上了。
那王公王学甫,其实就是王崇古。
山西平阳府蒲州人氏,当朝翰林院张思维的亲舅舅。
而他杨博,也同样是蒲州人。
杨博一念之间,面露笑容:“朝中文武无数,边镇干将能臣众多,不曾想润物竟然会提到要用那王学甫。”
他这话有感叹,但也有试探的意思。
严绍庭亦是笑着回应说:“早些时候下官南下赴任南京,与王公家中王谦公子相熟,下官与王公子一时互为好友,因此对王公也多有了解。王公与部堂同出一地,又在边镇做事,下官正是因此以为,若有部堂出面,下官定然能得熟稔边镇之事的王公助力。”
杨博在知道缘由后,也只是点了点头。
他倒是没有去询问或者质疑严绍庭能不能拿下统兵边镇兵马,征讨俺答部的事情。
毕竟严家如今在朝中是什么权势地位,自己可太清楚了。
加之严绍庭方才也说了,新君已经知道这件事情。
那想来,只要严绍庭自己本人愿意,朝廷这一头由他作为主帅出征,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不过杨博却是目光一闪,他忽然深深的看了严绍庭一眼,随后面露笑容:“润物今日提及先帝遗谕,老夫倒是想起来先帝宾天之前也有诏书示下,言度田、清军、造册三事……”
严绍庭面上一笑。
瞧着毛孔里都透着精明的杨博。
他很诚实的点头道:“部堂英明,下官也确实想借此机会,亲自走一趟边镇,好好的清查边军!”
杨博是晋党首揆没错。
晋人晋党也掌握着边镇没错。
自己想要清军同样没错。
并且,自己也没有对杨博掩饰半点想要清军的想法。
可偏偏就是他这般诚实的回答,让杨博一下子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回话了。
上一篇:人在特战:开局全军批评燕破岳!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