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566:摄政天下 第832节
可今天皇帝在万寿宫内殿那等模样,他是看的清清楚楚。
这个时候,一旦皇帝真出了事,若是裕王还在城外,难免会出现什么波折。
只有裕王从昌平回来,坐镇京师。
等到那个时候就算西苑真的报丧了,他们也能立马将裕王请入宫中,稳定朝局,安定人心。
赵贞吉亦是附和开口:“如今年关将至,书院那边诸生临近休学放假,事务并不繁忙,也该是请裕王回来了。”
赶来内阁的各部司堂官也是纷纷开口附议。
高拱神色依旧凝重,却也是点了点头:“即刻让内阁拟定,派人去昌平请裕王回京。”
袁炜赶忙追了一句:“让锦衣卫和京营都派了人一同过去!”
等到守在班房门口的制敕房中书舍人苏愚应了一声,脚步声方外,屋中众人这才放下心来。
不过很快,袁炜却又说道:“不行!还是要再派重臣一员带队前往,务必要在今日请了裕王回城!”
说完后,袁炜便目光投向了坐在下手位置的李春芳。
他脸上微微一笑:“李阁老,既然请裕王回来的话是你说的,不如就劳烦李阁老辛苦一趟,带着人去书院将裕王请回来?”
李春芳这时候也没有那么多想法。
知道要想在今天就将裕王请回来,朝廷必然是要派重臣亲自带队去的。
他当即点头起身,朝着高拱颔首点头示意,便一路走出内阁班房。
等李春芳走到外面,却是忽然停下脚步,脸上闪过一道恼火。
自己竟然是中了袁炜的招!
现在除了要请裕王回来,内阁可还有一桩宣大边事要议!
这分明是不想让自己参与的意思啊。
就连赵贞吉那个后入内阁的人,都能坐在班房里参与,反倒是自己被袁炜给支开了。
可自己现在已经走了出来。
李春芳心中懊恼不已,却也只能是继续赶去昌平了。
而在班房里。
将李春芳支开后,袁炜才扫了一眼屋里的人。
他侧目看向沉着脸不知道在思考着什么的高拱,缓声开口:“诸位,不论西苑那边怎么样,我等可还担着朝廷的差事,皇上也有口谕送来。今日宣边急奏一事,我等还是要先行议定,督促宣府、大同两地防边。”
他刚开了口。
兵部尚书杨博便立即说道:“宣边此次奏急,想来俺答部是为了报前年叩边无果之仇,定然来势汹汹。东阳河上游水草丰盈,地势平坦,俺答部选择屯驻此地,必然兵马不少,或超五万众。据此,不论俺答部东打宣府亦或是南攻大同,必然战事激烈。朝廷是否该抽调京营兵马,护送太仆寺马价银、光禄寺酒肉米粮往宣府、大同,命随行大臣犒赏边军将士,激励军心。”
他说完话后,屋中众人却是沉默了下来。
就连站在杨博身边的胡宗宪也是眉头微皱,心中暗生念头。
倒是赵贞吉看了眼杨博,旋即皱眉说道:“虽说大军征讨,粮草先行。可如今仅是宣边奏报,敌情不明,尚不知此番俺答部所图,如何就要尽起钱粮酒肉发往宣大两边。如此劳师动众,若此次边地急奏,而俺答部却不攻,岂不是白白耗损?”
都察院左都御史欧阳必进也开口说:“今日朝中首闻宣边来奏,大同一侧尚未来报。虽然边事紧要,却也不必急于今日一时。朝廷如今也派了探马加急赶往边地,若这两日大同再有来奏,确认俺答部此次来势汹汹,也可再从京中抽调兵马、选派大臣,护送钱粮酒肉去往边地犒赏激励将士,振奋军心。”
面对两人的否定。
杨博当即再言:“可当下已是秋冬时节,若当真俺答部此次是要叩边南下,洗劫边民。而朝廷迟缓,届时大雪封路,朝廷便是手有钱粮酒肉,却运不过去,难道要让边军将士苦守阵地?”
一时间。
双方就因为是否要现在运送钱粮酒肉去边地而争执了起来。
正当赵贞吉和欧阳必进要开口继续与杨博争辩的时候。
严世蕃却是忽然冷哼一声,语气不善的开口道:“九边自创设伊始便是为了御边阻挡草原上蒙古各部南下,朝廷也岁岁拨付钱粮,九边各镇年年上疏以边事奏请兵马物资。朝廷从无亏待九边各镇将士,何故如今仗还没有打,却每每都要先发钱粮?”
话到激烈处。
严世蕃已经是从后面走到了前面,站在两侧桌案中间,扫向在场众人。
又是一声冷哼。
严世蕃伸手指向脚下:“难道我大明朝的将士们,现在已经到了不额外再发钱粮酒肉犒赏,就打不了仗的地步了吗?还是说……”
严世蕃回头目光不善的看向杨博。
他这一眼惊的杨博心中一颤。
“难道是说,我大明的九边,已经开始玩起养寇自重,以边事贼寇叩边为由,奏请朝廷拨付钱粮酒肉中饱私囊吗!”
说完后。
他也不给杨博开口的机会。
当即就转身,拱手抱拳,看向前方的高拱。
“元辅,如今宣大两边之事,尚不明白。宣府一方来奏,而大同毫无消息。下官虽不在兵部、户部当差做事,却也知道今年朝廷已经如数拨付钱粮,足九边各镇主客兵马使用,亦供各镇修缮长城,营造戍堡之用。”
“朝廷如此耗费钱粮,便是图九边各镇能在贼寇南下之时抵御贼子袭扰。现如今贼寇来犯,何故还要朝廷再给一笔钱粮犒赏?”
“下官以为,朝廷当派正直重臣,巡察宣府、大同,督促前线边镇巡抚、总兵统兵御敌,绞杀贼军。”
“朝廷每岁耗费无数国帑,皆为天下黎庶所献,九边各镇若此番御敌不利,下官以为,更该严以刑名,纠察惩之败师之人!”
内阁班房中。
严世蕃声音洪亮,满脸刚正愤怒。
而众人却是寂静无声。
人们的视线不断的转移着,对于严世蕃方才这一番话的语调和口气,大伙都很熟悉。
毕竟小阁老做事说话,从来都是这个腔调。
可他说的内容,却又让众人觉得是不是自己眼花看错了人。
小阁老这也太他娘的正直了!
说的话是又高又硬。
杨博更是被严世蕃这几句话给说的面红耳赤。
这些话在他看来,无疑是严世蕃指着他的鼻子骂他杨惟约是在借边事中饱私囊。
什么九边各镇养寇自重。
这就是在说他杨博是挟持九边自重!
…………
月票月票
第504章 中枢之争
“你是什么意思!”
杨博怒目看向严世蕃,出声质询。
严世蕃回头看向杨博,微微一笑:“没什么意思。”
“既如左侍郎所说,又何故在我等言宣大边事时,说甚养寇自重的话?”杨博眉头皱紧,双手抱拳高高举起:“朝堂上下内外,皆为臣子,九边将士数十万,历时四季,戍守边关,每战则必有为国捐躯者,如何又是左侍郎所说的养寇自重?”
这话今天必须要驳回去。
不然九边要出问题,自己这个兵部尚书也得要背上一个坐视九边养寇自重的罪名。
和愤怒的杨博相比,严世蕃却是神色平静,脸上挂着一抹笑意。
他笑着开口:“下官可未曾说边关士卒养寇自重,下官更是历来最为敬佩那些在边墙内外戍守墙堡的官兵,还有那些舍命出关探查敌情的夜不收。但是……九边数十万兵马,九座边镇就有九位总兵官、九名巡抚,其下还有各路守备将军、巡边参将等。”
杨博不愿自己和九边落一个养寇自重的罪名,就要让严世蕃背上一个攻击九边将士的名头。
严世蕃又何尝不知,当即就将九边给划了一个道道,九边士卒是一方,九边统兵的将领们是一方。
那谁在养寇自重。
自然就一清二楚了。
总不能统兵的将军们忠心为国,浴血奋战,那些个时不时就要被克扣军饷的士卒在养寇自重吧?
杨博脸上更红,却说不出话了。
他这个兵部尚书不说话,但另一位兵部尚书却走了出来。
胡宗宪走出来后清了清嗓子:“国家用兵,首在慎重。战事当前,赏罚皆要慎之又慎。若朝廷严苛过甚,则或可激变阵前将士,而若犒赏无度,亦会滋生军心向赏每战无赏不出。”
听到胡宗宪开口,屋内众人纷纷点头。
很显然大多数人更认同胡宗宪的说法。
胡宗宪也接着说道:“宣大两边,互为表里,历来都相辅相成。贼攻宣府,则大同出援策应。贼来大同,必宣府绕道绞杀。两边又是京师门户,贼破宣府大同,则必威胁京师,直抵诸关口下。”
“如今宣府奏报边事贼情,除却已经遣人前出查探情况,也需等待大同奏报详情。而京中乃中枢之地,自当有秉国社稷稳重。便闻敌军十万亦不可显露慌乱,而待百二小股之敌,亦当如临十万大军。”
“如今京中诸事已足,余下当以防备为先,内阁拟文,兵部下太行、燕山各关,严防关口,整顿兵马,勘察过往。京中亦当行文东厂、锦衣卫、兵马司严查有关外面孔之人,警惕关内谍子,阻断内外通讯。不可再有怀中饼及麻布冠示于边关人目之事发生!”
“此般之后,京中各部司当协力一处,内阁敕令镇远侯整顿京营将士,编练军马,以防边关告急,京师可速派兵马支援。户部及太仆寺、光禄寺亦需筹备马价银、酒肉米粮装车于仓,同为边关告急,则朝廷可立时开拔,选派大臣遣送钱粮犒赏边军将士,激励军心。”
胡宗宪的一番话,彻底让内阁班房安静了下来。
上一篇:人在特战:开局全军批评燕破岳!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