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1566:摄政天下

大明1566:摄政天下 第242节

  严绍庭点头道:“晚辈虽不能规矩天下学子,但昌平书院却还是要有一条规矩。晚辈以为,学子在何年龄,便做何事。

  “若为蒙学,只当识文断字,学习圣贤文章。

  “若是生员,则熟稔四书五经,专心文章,不可言论国朝诸事。

  “若中举功名,参悟本经,遍览群书,博览众家,可议如何富民、农桑、百业。

  较之于治民、安邦、定天下,待那金榜题名日,入朝为官时,再去践行吧。”

  空谈误国。

  这就是严绍庭的核心思想。

  而当今天下读书人,偏偏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空谈天下社稷。

  他们觉得,只要自己嘴巴动一动,天下就能变好。

  他们以为,自己的三两句闲言碎语,就能让黎庶富裕。

  却不识五谷,不知百业。

  后世。

  倒是有个很妥贴的词语可以指代这样的人。

  这样的人,也只知高谈阔论,再问其身,不说富民裕国,便是饱食己身,也是艰难万分,却还不思勤恳。

  聂豹、王畿、钱德洪三人,在短暂的沉吟之后,异口同声。

  “此言大善!”

  聂豹笑着说道:“侍读能有如此想法,可见治学,亦是少有人能比之。在其位言其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昌平书院,日后自当遵循此等道理规矩。”

  严绍庭面含笑容,颔首躬身:“能得三位先生器重信任,治学昌平,亦是晚辈三生有幸,也是昌平百姓子弟之幸,晚辈今日鲁莽,前辈面前狂言治学,还请先生们见谅。”

  聂豹三人却是随意的摆了摆手。

  若是放在今日之前,不论旁人如何说严绍庭怎样怎样好,他们都不会相信。

  而今日,在看到昌平之后。

  便是不需要旁人如何如何说严绍庭。

  他们也能看得出,严绍庭是真的在为民做事,而在治国、治学之上,也是翘楚之辈。

  看着此等才学惊艳的晚辈后生,三人又如何不喜。

  尤其是,严家本就与阳明先生私交甚好。

  说一句心学别家,也不为过。

  而严绍庭所做的,也都是契合了阳明先生知行合一、致良知的道理的。

  那就更让聂豹三人,一眼相中。

  这才有了他三人愿意留在昌平开课授业,也愿意接受严绍庭的治学之论的原因所在。

  严绍庭脸上笑容纯良。

  “说起来,此间学生倒是想到了一句话,或可为书院日后之教训。”

  聂豹三人当即面露期待。

  严绍庭则是一字一句道:“荣华富贵莫入此门,功名利禄请往他处。请三位先生斧正。”

  “上善之言。”

  “无需更改。”

  “可为书院匾额,立于门前。”

  聂豹、王畿、钱德洪三人先后开口。

  严绍庭面有笑容,看了徐渭一眼。

  两人同时躬身抱拳,朝着聂豹三人深深一礼。

  “昌平书院,愿请三位先生,开课授业。”

  “善!善!善!”

  厢房内。

  已经将孩子送还给李妃的嘉靖。

  听见外面的动静之后,脸上亦是露出笑容。

  他侧目看向一旁的吕芳。

  “速回京中,拟旨。”

  “今日昌平。”

  “朕当为其助彩!”

  …………

  月票推荐票

第191章 昌平经验,天家父子

  书院厢房之中。

  吕芳脸上虽然挂着笑容。

  可是心中却又有些为主子爷感到不忿。

  主子爷这么多年,垂拱而治,宵衣旰食,国家权柄皆予群臣。

  可就算是这样。

  主子爷想要出宫一趟,都得要悄悄的藏着身份。

  即便是抛头露面。

  臣子们也只能当做不曾看见,不能上前行臣子礼。

  一想到这。

  吕芳双眼不禁涨红了起来。

  而刚满脸激动的吩咐完的嘉靖。

  却是皱眉看向吕芳。

  只是一眼。

  这位一辈子都在揣测人心的皇帝,便明白了身边老奴的心思。

  嘉靖哼哼了一声,撇了撇嘴。

  “哭什么?”

  “今天高兴的日子,还不快回宫中,将旨拟好送来!”

  说罢。

  嘉靖看了一眼坐在眼前,却始终有些怯弱的裕王。

  吕芳点了点头,手背揉了揉双眼,这才躬身告退。

  等吕芳走出厢房。

  外面已经是一团和气。

  而众人见到这位内廷大总管,也只当没看见。

  原本还准备今日回城后就要写奏疏弹劾严绍庭的官员们,也没了这个打算。

  既然聂豹三位老先生确定是要留在昌平书院。

  而昌平书院也是要对外招揽学子。

  便是有严绍庭最后那两句话,大抵是要作为书院警训,可他们这些人家的子弟,是缺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

  不过是年轻人想要更进一步而已。

  很合理。

  随着徐渭在一旁为众人介绍起昌平其他可以游玩的地方后,已经有不少人走出书院,三五成群的结伴游走在昌平。

  亦有不少人是装着心思,想要自己亲眼看看如今的昌平。

  其中尤其以户部尚书高燿为主。

  带着一帮户部的官员,闷头就出了书院。

  他要好好算一算,如果昌平按照现在这样的法子持续下去,朝廷能从昌平收缴多少赋税。

  如果财税激增。

  而昌平之法虽不能尽行于天下,但只要其中有那么一两条是能推行到别处,朝廷和户部也会因此财税大增。

  亦有些不同于高燿的官员。

  则是抱着学习如何治民,而走出书院,想要一探究竟。

首节 上一节 242/10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战:开局全军批评燕破岳!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