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72节
朱植立刻连连点头,一副再也不能更认可的样子了。
朱允熥就直接说道,“三叔到底是久在外头,西北边塞之事他熟悉。叔叔们刚去肯定有些生疏,还是让三叔先打理好才行。”
朱柍他们几个的意思其实也都是非常的明显,知道比不上晋王。可是这些藩王们,也都是有着自己的想法。
皇帝、太孙的旨意他们没办法违逆,可是没理由让他们还要受晋王的辖制啊。再者说了,真要是让三哥去划分牧场等地,谁知道会不会公允,谁知道三哥会不会捞一笔呢?
在应天府、在皇城,大家是和和睦睦的一家人,是兄友弟恭的样子。
可是出去了,大家都是藩王,谁又希望看到自己的封地或者是牧场等等被其他亲王管着?
谁还没点小心思呢,谁就是真的那么大公无私了?
朱允熥显然不相信这些事情,他更加清楚自己的这些叔叔们,也都有他们的一些小算盘。
只要是有些事情做的不出格,有些小聪明也没什么问题,真正的和谐是不存在的事情,这一点他也是心里有数的。
就算是自己,不也是时常和一些人在互相琢磨着心思、互相算计着么!
到了华盖殿,老朱直接开门见山的说道,“咱也老了,到了冬天就越发觉得精力不济。在朝堂上咱不好说,免得百官担忧。”
朱允熥觉得有坑,前方可能有一个大坑了,就等着他去跳了。
而其他人有些面面相觑,没听说皇帝龙体有恙啊?
可是想想看皇帝的年龄,真的要是身体出现了一些状况,可能也是正常的事情。冬天,对于老人来说是最难熬的。
老朱就继续说道,“你们都是自家人,是与国同休的勋贵,和那些外臣不一样。咱现在精力不济,有些事情你们去找太孙处置了。”
老朱随即看着朱允熥,说道,“允熥啊,你是皇储,也该练习国政了。”
朱允熥就知道有大坑,试着挣扎一下,“皇祖父,孙臣年少不知事,还请皇祖父收回成命!”
老朱一脸哀戚,说道,“咱都这个岁数了,这一年又连遭丧子之痛,实在是心乱的厉害,也没法子像往常一样顾及朝政了。你,就多做些事。”
根本不是这样的啊,前段时间还说了这两年不急着让我办事,现在就直接赶鸭子上架了!
朱允熥就继续挣扎,“皇祖父,孙臣此前未观政,孙臣怕是难当大任。”
“朝廷不缺栋梁之材,又有文武辅佐,你大可安心。”老朱还是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说道,“允熥啊,你就体谅一下咱。”
宗室和勋贵们都傻眼了,他们实在是搞不清楚皇帝和太孙到底是在唱哪一出戏。
可是这个时候他们根本不敢表态,只能静观其变、顺其自然。
老朱挥了挥手,说道,“允熥留下,其他人就散了吧。”
宗室和勋贵们自然是赶紧告退,而老朱和朱允熥大眼瞪小眼,互相在琢磨对方的心思。
老朱忽然脱下鞋子,哪里还有此前的有气无力,“你个混账东西,先前和允炆争的那般厉害,现在让你做点事情就推脱!咱怎么就立了你这混账!”
“先通个气啊!”朱允熥灵活躲开,说道,“再说了,不是说好了这两年不让我上朝、不让我办事,怎么现在都变了?”
老朱一点都不觉得理亏,理所当然的说道,“先前觉得你小,多学点。现在知道你有能耐,自然让你办事!”
“那也不行!”朱允熥还是说道,“我还是要先观政,现在这岁数直接主事早了点。”
老朱指着朱允熥,说道,“你是皇储!那些事情该你来做。”
“我明白这个理,也不打算推脱。”朱允熥说道,“只是不能大包大揽,不能像我爹那样全都给包办了。”
老朱就有些嘲笑的说道,“你就是想要大包大揽都不行,咱还不放心。只是让你练手,让你熟悉国政。”
朱允熥就笑着说道,“那好啊,皇帝年老、皇储年少,要不咱们养寇自重?”
老朱忽然乐了起来,“你还真的是滑头!咱想着你为啥一个劲推脱,这是打算给这些江南文官一棍子给打死了!”
随即老朱畅快大笑起来,说道,“好!好心机!那这事情就依你了!”
皇帝年老了,皇储现在还没办法挑起大梁,这也就意味着高度集中的皇权似乎有了些许松动,原本老老实实的官员可能要动心思了。
但是要真的以为皇帝和皇储掌控不了朝局,那就试试看,可别以为皇帝是真的年老精力不济了!
朱允熥想了想,说道,“真要是过几年,说不准底下人就真的要动心思了。现在正好,咱们虚虚实实的。先给他们来个狠的,免得以后他们瞎想。”
老朱也是点头,“咱现在管的了事,现如今给他们收拾了,等到咱真的老了,你也能担事了。那这回就是给詹徽装进去,只是他一个怕是不够。”
朱允熥也明白这个道理,说道,“那我再找找,一个尚书是不够。花个一两年的功夫,给文官们来个狠的,那也值了。”
老朱欣慰的点头,一两年他撑得住!
第101章 拱火
总是需要一些合理的借口和理由,才好掀起一些比较大的事件。
就像当初的胡惟庸一样,如果不给他足够多的机会,他也不会迅速的膨胀。只有等到他疯狂的时候,出手弹压的效果才更好。
对于皇权的挑战,文臣们从来也都没有放弃,只是他们斗不过兵权在握的洪武皇帝。
不过这些人未必就会彻底的放弃,他们也是在等待着一些机会。
历史上的大明文官迅速崛起,那就不得不提起朱祁镇了,就不得不提起于谦、张居正了。
虽说大明看起来是很难有真正的权臣,可是明朝中后期,勋贵集团的堕落和土木堡的元气大伤,让文官开始做大做强。
结果就是皇帝只能更多的依靠宦官去制约文官,那些文官也慢慢的和两宋时期的文官一样。
“文字狱、通海案,这些事情一旦做起来了,读书人说不定还服服帖帖。”在文华殿里,朱允熥自言自语,“清朝的那些文官看着就老实啊,不像明朝的文官还时不时的要去拼着挨廷杖,比大明的文官还要忠诚。”
闭目养神的朱允熥仔细想想,觉得有些机会,“找个合适的理由,更多的去收服北方士子的民心。南方士子需要压制打击,这是不是一个翻版的通海案呢?”
通海案,也就是顺治十六年,郑成功和南明兵部侍郎张煌言会师,再有一些明朝遗民暗中接应,准备恢复明朝。
结果自然是兵败,但是到了顺治等人手里,以通海论处,与江南奏销案、哭庙案合称江南三大案。
而这样的结果就是江南缙绅豪强受到沉重打击,他们虽然有些怨言,只不过对更加清廷服服帖帖。
“用胡惟庸案打击文官实力,相权彻底被废黜。”
“郭桓案这些暂且不提,提前发动南北榜案,再加上其他的借口,南方士绅不说元气大伤,起码短时间里不敢有太多心思吧?”
“可惜了,要是找到了其他的理由,还可以来的更彻底一些!总不能是说江南士绅和张士诚的残兵败将勾结吧?要不然,通倭通番?”
朱允熥知道如果这么做,肯定会牵连一些无辜。
可是他还是会这么做,因为他需要更稳定的江南,需要一个不敢和朝廷离心离德的江南。
更重要的事情就是南方文官的实力太强了,他需要一个能够南北平衡、不再是以南北作为出身依据的朝堂格局。
那就放长线钓大鱼吧,朱允熥也应该这么做。
皇帝龙体有恙,这样的一些风言风语忽然间就传了出来。
有心人也是在暗中观察,好像似乎是这么一回事了。皇帝时常在早朝时展现出来一些疲态,虽然依旧是在努力的处置政事,可是似乎也有了一点掌控力不如从前的趋势。
而大明朝的皇太孙呢,他现在非常忙碌。
整天不是在召集锦衣卫,就是在勋贵的陪伴下视察京军大营,或者是在重点掌控‘二十四衙门’。
所谓二十四衙门,也就是十二监、四司、八局。
这是侍奉皇室的机构,虽然是以宦官掌其职,但是不见得全都是太监。
朱允熥倒是没有急着去接触‘第一署’的司礼监,实际上现在的大明,‘内官监’这个衙门才是地位最高的。
兵仗局,这是朱允熥在意的,这个衙门也负责制造军用器械,火药司也被它辖制。
火器,大明的军队对于火器的应用非常普遍。此前沐英平叛的时候就用上了三段击,鄱阳湖水战之时,火器也是大发神威。
碗口铳就是其中的代表,大明的火器普及率也超过了朱允熥的预想。
老朱此前就规定,‘凡军一百户,铳十’。同时也规定,‘水军每艘海运船,装备碗口铳四门,手铳筒十六个,火枪二十支,火箭和神机箭各二十支等等’。
大铁炮啊,朱允熥觉得这可能不太好,如果是铜炮是不是威力更大一些?
只可惜,大明的铜始终不够用。
“无烟火药?”朱允熥仔细想想,自言自语,“这个我不会,但是现在这个火药基本都是粉末,怪不得都说一旦阴雨天气,火器就很难派上用场了。”
那就仔细思考一番,看看有没有可能将火药颗粒化给弄出来,这也能够极大的提升大明军队的战斗力。
现在估计造不出来燧发枪,可是如果弄出来了手榴弹这些,那战斗力也提升不小啊。
就算只是一些简化版的手榴弹,说不定也能带来不小的战斗力提升。
张福生打断了朱允熥的思路,说道,“殿下,锦衣卫指挥使求见。”
朱允熥抬起头,说道,“让他进来吧。”
蒋瓛入殿,立刻奏报,“启奏殿下,高丽权臣李成桂篡位了!”
朱允熥立刻严肃起来,随即笑了起来,“想想也是差不多了,他是该篡位了。”
王氏高丽本来一直都是和蒙古不清不楚,当年不承认大明,在成为大明藩属国之后又因为铁岭卫的冲突造成不遵大明。
高丽国主本来是想要直接攻辽,但是李成桂在威化岛回军、返回开京,随即就开始不断打击政敌、成为高丽权臣。
这都已经四年了,李成桂废立高丽国主、流放杀死政敌,花了四年的时间基本上扫平了篡位的障碍。
蒋瓛继续奏报说道,“现已探明,四月前高丽国主亲登李成桂府邸盟誓,高丽臣子劝进。李成桂三辞三让,现已即位。据传即位第二天,就遣使臣赵胖赴大明,想来还在路上。”
朱允熥微微点头,这件事情也不算是特别超出他的预料。
李成桂能够篡位成功,很多人也都认为这是大明的袖手旁观给了机会。
当初王氏高丽大臣穑等人希望借助明朝的力量来阻止李成桂的篡国阴谋,曾请求老朱同意高丽国主王昌亲朝,但是老朱觉得‘立亦在彼,废亦在彼,中国不与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