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71节

  这也是汤和想要让朱允熥将汤昱带走的原因,他实在是不希望自己辛苦打下来的家业,因为不肖子孙瞬间葬送。

  朱允熥就笑着说道,“国公能体谅自然最好,虽说这些年也是惩处了一些勋贵不法之事,只不过那也是他们咎由自取。国公放心就是,祖父肯定是要宽待勋贵。”

  汤和原本浑浊的眼神瞬间亮了几分,朱重八是什么样的性格,他自然是再清楚不过了。

  朱重八宽待勋贵,那也是比较有限的,或者是对亲近人家的会多些宽待。

  而现在皇太孙说的这些,很明显就是指他自己,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探望汤和,这也是朱允熥应该做的事情,不过也不只是探望汤和而已。

  召见凤阳当地官吏,朱允熥仔细询问民生,不管是人口、土地或者是赋税等等,都是要问清楚。

  尤其是后来迁来的百姓,更是要问清楚他们的一些生活。

  别看以后有了花鼓戏,说的是凤阳不断遭灾。可是现在这里是帝乡,比起大明其他的地方,生活还是要稍微好一点。

  因为不管是政策的扶持,还是官吏们的廉洁,放眼大明都是首屈一指的,可没有人敢在帝乡胡作非为。

  毕竟不只是皇帝盯着,那些没成年的皇子皇孙时不时的就要来祭祖或者练兵,谁要是活的不耐烦了就在这里横行霸道就好。

  仔细的看了看中都留守司的士卒练兵情况,这也都是一些心腹、精锐,战斗力等等也算是天下兵马当中的精锐了。

  朱允熥也特意赶往长淮卫,因为这里是凤阳府的官仓。

  淮北各地及蚌埠集官仓的粮食均经长淮卫运往凤阳,淮河下游所产的淮盐也经长淮卫运往北方各地。

  因此水路、陆路的一些官商客旅常在长淮卫短暂逗留,而作为中都八卫之一,指挥、守备、总兵等朝廷命官云集长淮卫。

  朱允熥仔细看着这些,再召徐辉祖,仔细询问武库的事情。

  大明朝的武库设立,很多的都是就近以及近矿的原则,有铁矿、煤矿的,自然是要承担起制作军械的责任。

  凤阳府自然也是要有武库,而淮南则属于凤阳府辖地,分属寿州和怀远县。

  “令人在寿州、怀远境内寻煤。”朱允熥直接开口,说道,“现如今在其界内找到煤矿,再仔细找找,看看能不能找到大矿。”

  淮南的煤矿开采历史也算久远,南宋和元朝时就有历史了。

  对于这个巨大的煤田,朱允熥不能不在意。虽然按照现在的开采条件,肯定是没办法开采的更多、更深,但是先将一些比较容易开采的地方开采了,够大明现在所用也就行了。

  煤矿实际上不算是大明朝现在最缺的,最缺的实际上是铜矿和铁矿,金银矿也比较欠缺。

  以至于朱允熥浮想联翩,中南半岛的矿业资源发达,铜矿和金矿等不缺。东瀛那边更不用说了,一个石见银山就足以让人发狂,那是真的银山啊。

  这些都要仔细谋划才好,现在想要全都给一口气吞下也不现实,得慢慢的发展,得做好了准备之后一举拿下。

  “不征之国?”朱允熥笑了起来,“祖父就是嫌那些地方荒凉、没有产出,要是知道那里有金山银海,他马上就改《祖训录》,反正也不是改了一次两次。”

  真到了那个时候,文武官员都不会劝说皇帝罢兵之类的。

  老朱可是承认了元朝的正统性,所以有些事情自然也就是保留了主动权。

  东瀛那边确实没有被蒙古人征服,可是中南半岛被征服了不少。这也就意味着,大明甚至都不需要找到太多的理由,就可以兴兵南下。

  “我得抓紧时间了,有些事情得祖父在的时候开好头,要不然祖制就要框死我。”朱允熥喃喃自语,“改革,谈何容易啊。”

  如果有了大量的金银,宝钞的一些麻烦就可以更好的解决了。

  造船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将中南半岛作为跳板,以后开海等等也更加便利。

  更何况中南半岛本身就是热带,作物一年三熟、四熟,那都不叫事。虽然运输粮食的难度会加大,但多了一个粮仓也是好事。

  金银不能吃喝,在治世有大用。而粮食,在任何年代都不会有人嫌多。有了足够的粮食,才能做到长治久安。

  “锦衣卫,我得先用锦衣卫。”朱允熥琢磨着,“锦衣卫本来就有很多的探子,让他们去找!”

  石见银山现在还没有被发掘开采,中南半岛那边现在也十分动荡。

  直接跨海作战有点难度,朝鲜半岛要不要先考虑?

  李成桂应该刚刚篡位称王,可能已经派使节来大明了,希望大明这个宗主国承认他的合法性。

  不对啊,在京城的时候还没有听说这些,难道还在路上?

  得早点赶回去,虽然历史上的朝鲜王朝绝大多数时间对大明这个宗主国十分的恭顺,是一个比较模范的藩属国。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啊,朱允熥不惦记着朝鲜进贡的弓、纸、新罗婢,他惦记着的是能不能以此作为跳板,能不能继续对外发展。

  再不行,安置一些藩王总是好的吧。

  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明夏的末代皇帝明升,可都是被老朱安置到朝鲜在生活。

  朱允熥觉得有些事情确实需要抓紧了,对于大明的家底得好好的摸清楚才行,对于现在的一些实力等等,也要更加了解清楚。

  也只有做到了知己知彼,才能够在未来的一些事情上做出更加正确的安排,才能够有机会让自己的一些谋划取得成功。

  淮南的煤矿是大事,也是小事情,这自然是值得重视的一些事情。

  不过在朱允熥看来,他还有其他的一些大事是需要做好的,甚至算是在和时间赛跑。

  现在不需要上朝,很多的事情自己也可以去尝试着接手,算起来也是少了一些约束,可以放开手脚的去‘胡闹’。

  反正现在已经被立为皇储了,虽然文武不算是全都归心,但是也没有太多的离心离德。

  不需要他们绝对的忠诚,只要能够踏踏实实办好事情就行。

  那就努努力,看看能不能走出来和历史上不一样的大明发展轨迹!

第100章 突如其来的双簧

  册立大典、祭告太庙,再加上刚刚结束了祭拜祖陵,朱允熥这个皇太孙的位置越发稳固了。

  理论上来说有着一个册立大典就足够了,只是有些事情就是做的越多越好。

  当今皇帝认可了,也告知了天地,现在老朱家的祖先们也都承认了朱允熥这个皇太孙,这就是真正的名正言顺、无懈可击。

  朱允熥一点都不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多余的,老朱或许也是这样的想法。

  刚刚回到应天府,这也算是掐着时间点的,这也就是冬至了,这可是重要的节气,非常重要的日子。

  朱允熥早早的换上了冕服,天不亮就朝着奉天殿走去。

  看了看身后,一众还没有就藩的叔叔们也都穿着冕服来了,文武百官也都是按照自己的品级站好。

  净鞭响起后,朱允熥率领文武百官入殿。

  礼乐响起,朱允熥等人自然是四拜行礼。

  “臣皇太孙朱允熥,兹遇冬至,律应黄种,日当长至。恭惟皇帝陛下,膺乾纳祜,奉天永昌。”

  百官四拜后,老朱抬手说道,“平身。太孙,传制。”

  老朱为了朱允熥,也是不顾一切了。因为传制等,本来不需要朱允熥来做。

  朱允熥没有任何抱怨,侧身对着文武百官,“履长之庆,与卿等同之。”

  说完这些,朱允熥取出玉圭,“山呼。”

  百官立刻拱手加额,“万岁!”

  朱允熥再次朗声喊道,“山呼!”

  百官响亮回应,“万岁!”

  朱允熥再次高喊,“山呼!”

  百官更是恭敬,“万万岁!”

  老朱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即说道,“诸卿退朝,各自归衙理事。皇太孙,携宗室、勋贵至华盖殿。”

  退朝后,朱允熥带领着宗室和勋贵朝着华盖殿走去。

  皇十四子肃王朱楧问道,“允熥,我这过完年就要就藩?”

  朱楧的话让辽王朱植、庆王朱栴和宁王朱权也都在意起来了,这四位皇子基本上都是要明年就藩。封地的事情,基本上也都是根据王号能够判断出来。

  朱允熥就看着朱楧,笑着说道,“十四叔,这些事情不都是此前就定好的吗?”

  朱楧不太乐意的说道,“本来我是汉王,现在给改成了肃王。不到最后一刻,谁能说的准呢?”

  皇十八子朱楩更是有怨言了,“本来我就是岷王,去年还和十四哥他们一道去临清练兵。现在他们四个要去就藩了,偏偏就是留下我。允熥,要不你去和父皇说一声,让我也去就藩?”

  看着朱楩,朱允熥实在是心里没办法淡定。

  这位十八叔在历史上也没做多少好事,他这个岷王没有去甘肃岷州,而是去了云南,这也算是‘货不对板’。为了安抚刚刚征服的云南,需要一个有些分量的宗室亲王去坐镇。

  虽然不管是在建文朝还是在永乐朝,这位岷王都有被废黜为庶人的经历。可是他最大的成就,可能就是后代子孙厉害。

  朱允熥就笑着说道,“叔叔们,这些事情我哪敢多嘴。”

  朱权就不信,立刻说道,“允熥,咱们虽说是叔侄,可是自小一起读书、一起长大,现如今是什么样,咱们几个还不清楚?”

  朱允熥确实是和这些皇叔们一起长大,主要就是岁数相仿。

  真要说起来,以前的朱允熥和朱楩的关系更好一些,是属于有些臭味相投的意思。

  糊弄不过去了,朱允熥也直白说道,“这些事情朝廷确实早就有了定夺,不好轻易改动。十八叔该是要去云南,明年肯定是要给你修建王府准备就藩,也就是两三年的事情。”

  朱楩脸色难看起来,虽然甘肃不如西安、太原,可是好歹也是靠近西北疆域,可以去围猎鞑子。现在让他去云南,简直就是跟发配一样了。

  虽然心里有千般不高兴,不过朱楩也不会说出来。

  “十四叔,你们要去当塞王了。”朱允熥就笑着开口,说道,“收好边塞尤为紧要,估计到时候三叔要带着你们出去围猎。”

  朱柍就立刻说道,“允熥,咱几个也不是说对三哥不满。只是咱几个的封地、牧场,都是让三哥来划分安置,这怕是有些不太妥吧?”

首节 上一节 71/3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