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7节

  出生在帝王家的孩子没几个缺心眼,七八岁的年龄可以是熊孩子不懂事的年龄。可是如果耳提面命、悉心教导,也会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朱允熥也没有说话,没有什么动作,只是安静的跪着。等到时间差不多了,这才艰难起身朝着偏殿走去,喝了点粥、简单的吃了点东西。

  等到朱允熥再次走出偏殿的时候,看到老朱阴沉着脸站在殿门口。

  朱允炆心里就骄傲了,他不只是在父王薨之后守灵非常尽心,在父王病重期间一直都在尽孝。

  相比起那个吃不了苦的纨绔子,朱允炆大孝子的表现可以说堪称完美了。

  朱允熥也没有想着去辩解什么,因为真的没必要。在灵堂这里发生了什么,老朱如果想要知道肯定都能知道,用不着他去解释。

  老朱狠狠的瞪了一眼朱允熥,毫不掩饰他的一些不满。这也使得朱高炽等人瑟瑟发抖,觉得允熥实在太倒霉了。

  而朱允炆心中自然暗自窃喜,朱允熥的表现越糟糕,就越来体现他的孝顺。

  朱允熥一言不发的再次跪下,而老朱盯着朱标的牌位看了半响,暗自神伤后转身离开。

  虽然大儿子已经离开两个月了,可是每每想起来,老朱还是觉得心很痛。他不只是失去了最爱的嫡长子,大明王朝也失去了最优秀的接班人。

  有些时候老朱都在担心,担心能不能再为大明培养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以允熥、允炆的表现来看,他们就算是再上进,必然也不会比老大做的更好。

  更何况老天爷不会给他更多的时间了,已经年过花甲了,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啊!

  老朱没有和皇子、皇孙说话,只是呆了片刻后就离开。

  他自然也问了一下,朱允熥在灵堂的表现自然也被他知道了。

  老朱只能说自家那个孙儿好像真的时运不济,每次被他看到的时候都是一些不太好的时刻。不过再仔细想想,允熥虽然没有失礼的地方,可是比起允炆还是要差不少。

  而朱允熞的那点小聪明,老朱只是嗤笑一声,看来老大的那个继室真是有些心眼,一些上不得台面的小手段而已。

  守了一天的灵,朱允熥回到了柔仪殿。

  朱有容立刻关心问道,“允熥,今日没人带你回东宫吧?”

  “我都搬到了这里,谁还能带我回去?”朱允熥笑了笑,说道,“大姐,你放心就是。我既然已经打算夺嫡了,自然不会被那妇人拿捏。”

  朱有龄就提醒着说道,“可别小看了那妇人,她在父王跟前贤惠柔善,东宫上下都说她好。我以前也觉得她好,现如今再看看,她怕是早就起了心思故意害你!”

  朱有容也咬牙切齿的说道,“就是如此!家生子就要刻苦读书,允熥想要读书就不行,她非安排人带着允熥去玩闹。允熥一旦玩闹了,她就四处让人宣扬。”

  “妇人的手段而已,贻笑大方。”朱允熥笑了笑,宽慰着两个姐姐,“你们放心就是,我若是能够被轻易制住,也不敢说要夺嫡了。”

  朱有容忽然问道,“允熥,你此前就在藏拙对不对?父王走了之后,你就变了。”

  朱允熥没有回答,因为他确实是变了个人,内在的灵魂变了。

  朱有容和朱有龄对此非常有感触,她们的胞弟是什么样的人,没有人比她们更清楚。以前就是个纨绔,只知道吃喝玩乐、胡作非为,在东宫所有人都‘惯着他’、让着他。

  以前觉得这样很好,可是等到父王不在了,允熥的名声就坏事了,所有人都在想倘若皇祖父册立太孙,肯定是要立朱允炆,而不是纨绔不堪的朱允熥。

  甚至现在还有人在试探着,太子不在了,按理来说让秦王顺势成为太子,这也是可以的事情。

  朱允熥看着两个姐姐,很有自信的说道,“大姐、二姐,你们放心就是。我可是父王和母妃的嫡子,我若是不争,他们那些小手段说不定还行。我若是争,他们肯定争不过!”

  听到朱允熥这么说,朱有容和朱有龄也跟着有信心了。

  可是朱有容忽然担心起来,忧心忡忡的说道,“允熥,你该去讨好皇祖父,能不能成储君,这些事还是要皇祖父定夺。”

  朱允熥顿时觉得自己不只是膝盖疼了,屁股也疼。见了几次老朱,就光是被打屁股了。

  “不去!”朱允熥立刻果断说道,“他和父王将吕氏给抬为太子妃,这事还没说清楚,我可不和他好声好气说话!”

  朱有容和朱有龄听到朱允熥这么说立刻就担心起来,怎么允熥好像和皇祖父关系不睦啊?

  而一个小太监低着头,一会儿该去面见陛下了。

第10章 发难

  朱允熥的生活变化不太大,这几天基本都是每天去灵前守灵,好似和以往的变化不大。

  但是有些人也敏锐的察觉到了些许变化,包括朱允熥现在在灵前守灵的时间更长了,不像以前几乎是露个面就被东宫的人给带回去。

  也包括朱允炆、朱允熥兄弟两个现在连表面文章都不做了,看似没有完全撕破脸,但是基本看不到他们有任何的交流。

  这一切也都难免让人多想,再联想到一些风言风语,不少人感觉到风雨欲来,气氛有点波云诡谲的意味了。

  朱允熥不在乎这些事,他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既然已经开始夺嫡了,很多事情就要摆在明面。他和朱允炆之间,只能有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根本没有任何退路,朱允熥比起别人更加清楚这一点。

  没赢的话,他就只能看到朱允炆被册立为皇太孙,只能看到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在眼前发生。到时候他将作为亲历者,被关进凤阳高墙,死的不明不白。

  这已经是最差的结果了,所以就算现在和朱允炆闹掰,也没什么好在乎的,因为朱允熥没有其他的选择。

  虽然朱允熥闹了一番,让老朱多了一些考虑。只是他现在没有定下决心,他只是对朱允熥多了一些关注,想要看看这个小透明孙子会不会带给他更多的惊喜。

  本来几乎是可以确定要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但是现在要再看看了。

  现在的老朱不要说在立太孙的事情上已经有些犹豫了,就算是过两个月太子朱标出殡,打幡、摔盆的孝子人选,老朱都开始动摇起来了。

  令洪武皇帝开始烦恼的事情变多了,除了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繁琐的政务,大明王朝的接班人人选,他现在也要更多的深思熟虑。

  文武百官如今也看出来了些许势头,在太子薨之后,有些文武试探过让皇帝顺位立秦王朱樉为太子,这看似也是正确的做法。

  至于皇帝觉得燕王朱棣像他、想要立为储君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就算没了太子,还有秦王、晋王,根本轮不上皇四子燕王。

  不过这样的试探只是在试探后就被直接拒绝,没有了太子,朝廷会有太孙。

  皇帝对太子的偏爱一览无遗,即使太子生前没能登基,死后必然也会被追封为帝。

  皇次孙朱允炆,如今越来越被一些人关注,尤其是在文官集团的眼里,这是最好的人选。这是不少人眼里最好不过的储君人选,自幼接受传统的儒家文化熏陶,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对于儒家的很多理念非常认同。

  甚至这也是不少文官眼里比先太子朱标更好的储君,因为他们知道先太子朱标只是表面看似是儒家的仁君,他只是表面的宽厚、温文尔雅。

  詹徽也要开始发力了,他此刻已经有了一些紧迫感,他比一些人知道的事情多了一些。

  作为吏部尚书,詹徽在朝堂上地位巩固。他出身官宦世家,他的父亲詹同曾经在元朝时为郴州学正,也曾经是陈友谅的翰林学士。投降老朱后,詹同一路升官至吏部尚书。

  父子二人皆为吏部尚书,这也算是难得的佳话了。

  朝着黄子澄微微点头,得到了回应的詹徽心里更加踏实了。

  黄湜、黄子澄是洪武十八年的探花,学识渊博,和皇次孙殿下又有半师之谊。言语中极力称赞皇次孙,他显然不会希望朱允熥这个皇三孙被立为太孙。

  上朝后一切事务在有序的展开奏对,朝堂的秩序井然有序。因为早朝也有规矩,先见外国使臣、离京赴京官员,再汇报边关军事,再是日常政事。

  忽然间黄子澄出班跪下,说道,“启奏陛下,臣有本奏。”

  老朱按照常规路数说道,“准奏。”

  黄子澄立刻奏对,“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皇三孙殿下在先太子薨后,面无悲色、守灵之时多有懈怠。皇次孙殿下形容枯槁,皇三孙殿下则面色红润。”

  在黄子澄带头后,立刻有人奏报,“启奏陛下,此前臣守灵,曾看到皇三孙殿下与皇四孙殿下在灵前偷吃点心!”

  老朱瞬间面沉如水,可能是想到了朱允炆在太子朱标病重后日夜守护,甚至一度瘦到脱形。再想想前几天揍的朱允熥,挨了打之后还活蹦乱跳。

  这么一对比,朱允炆确实更加孝顺!

  文官这边的忽然发难让不少武勋猝不及防,对于储君的人选,他们本来根本不打算参与。

  以前有太子朱标在,大半的武勋都是在东宫有着加官,皇帝和太子共用一套班子,这也是此前历史上几乎没有的事。

  太子没了之后,一些武勋的心思也在动摇。因为不少的武勋和藩王有一些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可谓不深。

  颍国公傅友德的女儿是晋王世子的世子妃,永平侯谢成之女是晋王妃并且生下晋王世子朱济熺。燕王朱棣的王妃是先中山王长女,宋国公冯胜的小女儿是周王妃。就算是蓝玉,他的女儿也是蜀王妃。

  和功臣联姻,这也是历史上的常有套路,老朱自然也不能免俗。可是现在再看看,也会让一些事情复杂起来。

  淮西勋贵是不能忽视的政治力量,他们如今在朝堂的势力也无比强大。

  历史上的老朱杀功臣之名很大,可是此前的胡惟庸案也没杀几个人。更多的还是在朱标死后,才开始大肆清理一些武勋。

  皇三孙朱允熥,这个小透明的名声是不少武勋也知道的。作为先开平王常遇春的小外孙,那可是皇太子的正经嫡子。可是多年纨绔名声响亮,再加上常茂此前犯事,以至于很多人都忽视了他。

  只是相比起出身文官背景的皇次孙朱允炆,出身武勋背景的皇三孙朱允熥,好像更加符合武勋的利益。

  老朱面沉似水,看着黄子澄问道,“哦?你是如何知道宫中之事?”

  从龙之功、读书人的情怀以及政治抱负使得黄子澄顶住了压力,“蒙陛下恩厚,臣累官太常寺卿,自当尽忠。”

  太常寺卿,原名奉常,起源于汉景帝时期。这是五寺之一,是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

  老朱对此就有些不置可否,黄子澄的说法也没太大问题。可是如果较真,多少也有点越权了。

  接班人的斗争忽然间就开始激烈起来了,老朱也不敢肯定黄子澄忽然发难到底有没有朱允炆的授意,可是他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多拖。

  很早之前老朱就定下了决心,大明王朝的皇位传承就该是嫡长子继承制,他不希望看到父子相疑、手足相残的惨剧。

  狠了狠心,老朱直接做出决断,“召皇三孙!”

  老朱的决定让很多人猝不及防,按照常规的套路,应该是文武百官争论。可是现在忽然间变成了直接召见朱允熥这个当事人,皇帝不按套路出牌了!

  老朱微微闭起眼睛,他希望此前带给他一些惊喜的孙子能够继续带来一些惊喜。

  而如果允熥让他失望也没关系,老朱自认为掌控朝堂,他有能力在局势进一步恶化前加以控制。

  不少人也开始期待起来了,因为此前按照规矩,朝臣是不能接触皇子皇孙的。朱允熥这个皇三孙虽然名气不小,可是几乎从未出现在朝堂上。

  就算是一些比较庄重的场合出席了,也不会和朝臣有什么接触。

  这个皇孙到底是什么成色,现在也可以仔细的观察一番了。

第11章 朝堂争辩

首节 上一节 7/3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