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50节
朱允熥忙不迭的说道,“不至于、不至于,二叔用不着多想。”
朱棡不退让,跟着说道,“我们几个说好听点是长辈,也就是这两年仗着你皇祖父在能摆摆架子,以后就难说了。有些事咱得说好,以前的事你既往不咎,以后有事咱到底是要回来一趟才行。咱几个就是再混账,也不能不当人子、被人戳脊梁骨。”
朱允熥头皮发麻,说道,“二叔、三叔,真要是那样,是我给人戳脊梁骨才对!”
忽然间朱允熥反应过来,他还是嫩了,被二叔、三叔一唱一和的给骗了。
这几个够分量的宗室藩王过来,实际上就是要朱允熥的一个保证。
看似是说的老朱以后不在了,不能挡着他们回京奔丧之类的。实际上呢,这是要当着面的保证不追究这些藩王们以前犯下的一些错事。
朱樉几个心满意足的离开了,自家这个侄儿还是仁厚的,对家里人好。现在当着这么多宗室藩王的面都许诺了,以前的事情也就是翻篇了。
秋后算账,朱允熥要是秋后算账,那就是不要脸了,宗室藩王们私下里要骂死他。
朱允熥越想越郁闷,他一向不敢小看他的叔父们,可是这还是一不小心就着了道。
自我安慰一下,也不是什么大事,此前也是保证过的,只是这一次严肃、正式一些。
文华殿发生的事情,自然很快就传到了老朱的耳朵里。张福生也好、朱忠、蒋瓛也罢,都是老朱的人,只是暂时在朱允熥手底下做事而已。
甚至他们可能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将朱允熥的一言一语汇报给老朱。
看到朱允熥有气无力的样子,老朱打趣说道,“知道皇帝不好做了?和文武百官斗心眼也就算了,自家人拐着弯的还在和你耍心思。”
“回头我找个理由收拾尚炳去。”朱允熥故意说着混账话,“我惹不起二叔、三叔,尚炳和济熺还是能招惹一下,他们本来就打不过我,现在更不敢和我动手。”
老朱也不在意这些玩笑,指点说道,“今天你有一点做的好,就是给你三叔推出来了。不管他乐意也好、不乐意也罢,他和你二叔以后就不该亲近。”
老朱继续说道,“回头再和你四叔、五叔说说话,二叔身份贵重,光靠你三叔一个人还不行。”
“我就怕二叔回去又怄气。”朱允熥不无担心的说道,“二叔多聪明的人,哪能看不出来祖父这是要准备压着他。”
老朱看了一眼朱允熥,面无表情的说道,“那就该你去做,咱在的时候可以护着你。咱不在了,难道还让他们欺负你?那时候你只能靠自己,还能有其他人护着你?”
朱允熥只能点头,既然是储君,那就要管理好宗室这个特殊的群体。
看来不只是当皇帝不容易,当储君也非常不容易。
各种国事要处理,宗室、勋贵或者地主、百姓的利益等等,也都要兼顾到。
第72章 准备就绪
被自家叔叔们坑了一次,朱允熥也没有生气,也就是一些无伤大雅的事情,没必要多在乎。
他现在最在意的事情,就是即将开始的册立大典。
心里自然会紧张,也会期待,虽然大家都知道皇太孙的人选是谁了。可是没有经历册立大典,就不算真正的尘埃落定,就算不上名正言顺。
朱允熥现在也没有太多的精力去管那么多的事情了,主要精力都是集中在册立大典上。
自汉代始称皇太子,明帝始有临轩、册拜之仪。唐则年长者临轩册授,幼者遣使内册。宋惟用临轩。元惟用内册,不以长幼。
到了大明自然定下了规矩,皇位传承是立嫡立长。
至于皇太孙和皇太子一样,都是皇位继承人的封号,名称的由来与皇太弟、皇太叔等类似。
在历史上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太子去世后,改立太子嫡子为太孙。不过也存在太子尚健在且并未被废黜的情况之下,有被封为太孙的例子。
朱允熥这属于正常的状况,是太子不在了才被册立为太孙。
朱允熥开始斋戒了,册立大典的流程实际上已经正式开始了。
常升容光焕发,他作为礼官要去祭告天地。而秦王朱樉也没有闲着,他的任务是祭告宗庙。
朱有容兴高采烈,和朱有龄仔细的在检查着教坊司的乐工们。
教坊司首先得任务是在庆典或迎接贵宾时演奏乐曲,隶属于礼部。这里有众多乐师和多种历代相传的乐器,蔚为大观。
不过也必须要承认,在教坊司也有一部分人属于官办妓院。有不少是犯官妻女,也有一部分是买来的流民。
常蓝氏有些骄傲的说道,“咱们到底是华夏正统、礼乐之邦。”
朱有容立刻说道,“古先圣王,治定功成而作乐,以合天地之性,类万物之情,天神格而民志协。皇祖父锐志雅乐,定乐舞之数,奏曲之名。”
这些也都是事实,要是开始讲究仪式感,老祖宗们对于这些的要求极为严格。
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奏什么样的音乐,某些重大的仪典进行到什么样的步骤,也都是要配上合适的音乐,这才是真正的‘乐’。
常蓝氏继续说道,“过几天,该是先奏《飞龙引之曲》,陛下升殿之时所奏之曲。”
朱有容也明白这些,不过还是说道,“皇祖父改了很多规矩,听说这一次加了《眷皇明之曲》和《民乐生之曲》。”
常蓝氏心里那叫一个开心,问道,“礼部尚书现在缺着,谁是奉宝官?”
朱有龄立刻骄傲的说道,“说是曹国公奉宝,魏国公为承制官,颍国公为奉节官,二叔、三叔为正副使。”
听到两个外孙女这么说,常蓝氏脸色的笑容、得意根本无法掩藏。
这样的一个册立大典、这样的官员配置,并不见得比当年太子被册立时的格调低。
让身份最为尊贵的两大藩王为使,让地位特殊的三大国公为官,这一切都是在彰显着朱允熥的太孙之正名正言顺、众望所归。
在武英殿里,老朱认真问道,“礼节上的事现在都知道了吧?”
“知道了,礼部的官员此前来说过,我也记下来了。”朱允熥认真回答说道,“这么大的事情,我能不用心吗?”
“用心?”老朱看了看朱允熥,有些感叹的说道,“你和你爹还是不一样,你爹心思细腻。不要说这样的册立大典,就是大朝仪、正旦这些,他提前两三天都要去亲自看看。你倒好,让你两个姐姐去看,她们能看懂什么?”
朱允熥则有自己的想法,“祖父,我也是想着要去亲眼看看,这些事肯定不能出差错。只是太忙了一些,实在是没时间。话又说回来,要是锦衣卫、礼部那边连这些事情都能出差错,有些人的官肯定是当到头了。”
听到朱允熥这么说,老朱也没有反驳,道理确实是这么一个道理。
“今年是来不及了,明年让你大姐下嫁。”老朱直接开口,说道,“你觉得如何?”
“明年不行,太早了。”朱允熥直接说道,“她这些年一直都顾着我,胆子又小。十五六实在早了点,最少也要到十七八。”
老朱瞪了一眼朱允熥,说道,“好,明年不嫁,后年嫁,这事就定了。”
朱允熥顿时脸色涨的通红,可是也没办法反驳。在如今这个年代,不要说十七八了,十三四的女子嫁出去的都有。
按照《大明律》规定,男女双方的结婚年龄男方为十六岁,女方为十四岁。
朱允熥想了想,说道,“那我仔细寻一寻,总要找些配得上我大姐的人才好。”
老朱稍微松口,说道,“行,只能在勋贵人家找,只能是世子。你先找找,找好了不能自作主张,咱同意了才行。”
老朱随即提起一件事情,“你二哥要去就藩,他那边怎么做?”
“他先不急,先读书。少年贪欢不是好事,更何况现在意志消沉呢。”朱允熥就说道,“不过他肯定也不能随随便便找个王妃,找个读书人家的吧?”
老朱就笑了起来,说道,“也好,给他找个勋贵人家的,他心里不安,勋贵人家的心里也上火。找个知书达理的,算是能配得上他。”
在老朱的眼里,自己的儿子、女儿就是最好的,孙子、孙女也都是这样的道理。
不存在他的子孙配不上别人,都是别人家的在高攀。
“思来想去,咱就是对不住你小姑。”老朱忽然叹了口气,说道,“你的叔叔们,家里都是勋贵人家出身,再不济也该是指挥使家的。你那些姑姑下嫁,也都是勋贵人家。唯独你小姑,嫁了个平民家的。”
安庆公主作为老朱和马皇后的嫡女,是大明朝目前为止唯一一个下嫁平民的公主。
这不是老朱和马皇后不喜欢安庆公主,反而就是因为她的身份特殊,作为皇帝的嫡女下嫁,这也是出于政治层面的考虑,这也是在拉拢、示好士子阶级。
朱允熥暗自记在心里,这件事情得放在心上,可千万别让欧阳伦成为了大明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正法的驸马!
有些苗头不好,我就提前给掐了,防患于未然!
老朱坐下后,问道,“你呢?你十八就要添孩子,想好了找哪家的媳妇了?”
“勋贵人家的呗,还能是在哪?”被催生的朱允熥非常无语,不过还是说道,“我就算是以前名声再纨绔,还不至于知道勋贵人家的女眷哪个漂亮、哪个品行好,那也太浪荡不堪了。”
老朱就笑了起来,“你那两个女诸葛不是常常去见勋贵女眷,没个钟意的?”
“他们都觉得那些女眷配不上我,我估计也是。”朱允熥不无自恋的说道,“看吧,以后要是找个情投意合的最好,找不到也没什么关系。面子上过的去就行,给我添个子嗣就好。”
老朱又叹了口气,自家这个孙儿什么都好,就是将有些事情看的太明白、太清楚了。有些时候想想,这孩子冷静、理智的可怕。
他对家里人好,可是唯独对自己狠!
想到这些老朱也心疼,说道,“你是咱孙儿、是太孙,什么样的女子才能配得上你?你自己去寻一寻,看的顺眼最好。”
“还能有祖父和祖母那样的相濡以沫?还能是像我爹我娘那样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朱允熥倒是单身习惯了,说道,“反正我不急,到时候找个好一点的太孙妃就行,出身好、懂规矩就行,给我添个儿子别教歪了就行。”
看到老朱要急,朱允熥连忙说道,“实在不成我多纳妾,到时候也生个十几、二十个儿子,总行了吧?”
老朱这才满意的点头,自家孙儿还是聪明的!懂规矩的时候懂规矩,该享乐的时候享乐,这才对!
第73章 大典(一)
虽然天气依然炎热,好在已经过了盛夏,没有前些天那么酷热了。
朱允熥连续三天的斋戒,这是他在为册立大典做的准备。常升和朱樉各自祭告天地、宗庙,这就是册立大典的初始。
在奉天殿那边,侍仪司也设好册宝案,文武百官以及正副使也都没有闲着。
天还没亮朱允熥早早的起床了,他要开始准备起来了。
朱允熥的寝宫刚刚亮起来,朱有容和朱有龄立刻就带着一堆侍女、太监走了进来。
朱允熥觉得好笑,说道,“大姐、二姐,昨天祖父还在说该给你们择婿了。怎么说我也不小了,你们就不能不到我寝宫里?”
朱有容就立刻说道,“你是我弟弟,是我看着长大,有什么不该看的?”
朱有龄也跟着帮腔,“就是!我们姐弟之间哪用避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