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37节

  朱允炆心灰意冷的说道,“似是只有詹徽有了回应,其他人还在观望。”

  吕氏不解且愤怒,“观望?他们受你外公之恩,岂能观望?”

  “母妃,那些人太聪明了。”朱允炆就说道,“皇祖父犹疑,勋贵势大,此前允熥在朝堂大闹一场,好多人都是见识了他的厉害不敢得罪。储君之事谁敢多嘴?”

  从龙之功自然是好,可是提前下注一旦失败,轻则仕途受挫、重则身死,甚至牵连全族。回报大,可是风险更大,尤其是大家都明白储君之事,如今只有皇帝能决策。

  吕氏还不死心,问道,“詹徽,他是吏部尚书、又是左都御史,他是文官之首!他要是愿意出面,这个事肯定能成!”

  朱允炆看着吕氏,问道,“母妃,你觉得詹徽为何要帮我?”

  吕氏理所当然的回答说道,“你自幼饱读诗书,你贤良仁善的名声天下皆知,谁都说你有太子之风。你外公要是出身名门、门生故吏无数,那些人为何不助你?!”

  “外头现在都说允熥以前是假装纨绔,宫里的风声都变了。”朱允炆就冷漠说道,“那些人惯来逢高踩低,不说其他,就说皇祖父的那些妃嫔,现在还愿见你吗?”

  吕氏顿时脸色煞白,东宫这边看似和以前没什么变化,太监和侍女们伺候起来更加小心。

  可是以前如果见到了一些皇帝的妃嫔,那些人还给她这个太子妃几分面子,甚至会有些讨好。可是现在呢,不要说那些妃嫔不露面了,吕氏甚至连东宫都很难出。

  吕氏的脸色不断变幻,许久后才问道,“你就甘心?”

  朱允炆抬起头,少年脸上浮现出少有的坚毅,“如何能甘心?若是这一次不能夺得太孙之位,他上位后势必让我生死两难!我们被他骗了十多年,如何能甘心?”

  听到朱允炆的话,吕氏脸色也更加难看,她以前还沾沾自喜,认为朱允熥给她养废了。

  可是现在倒好,那个在她眼皮子底下长大的小子一直都是在骗她!他现在才十三啊,那人得多心机深沉,才能让人以为他就是个真纨绔!

  想到这些,吕氏也恨朱标。恨他偏心朱允熥,恨他死的早了!

  东宫这边忙,柔仪宫那边的气氛就很好,朱有容和朱有龄就非常开心,小弟就要上位了!

  这段时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她们都有些反应不过来,到现在对很多事也都不了解。

  不过那也没关系,小弟能够成为皇太孙就足够了。

  朱允熥没有懈怠,地位水涨船高、看似也要大局已定。不过他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该去守灵的时候还要守灵。

  刚到灵堂,朱樉就说道,“侄子,昨天你好大的威风!”

  朱棡也说道,“咱几个都听到了,在京的勋贵都给你召过去了,还是咱侄子厉害!”

  “二叔、三叔,你们就不要取笑我了。”朱允熥就客气说道,“我也就是狐假虎威,要不是皇祖父的旨意,我岂敢见勋贵,他们也不会过去。再者说了,就是凉国公、颍国公、宋国公这些人,以前也归二叔、三叔节制。”

  朱樉心思多,立刻说道,“那不一样,咱几个那会儿就是说起来好听,说是主将,不还是都得听那些副将的。我们几个去打一趟草原上小部落还行,滋扰边界的敌寇也能打。真要是大仗,还是要朝中大将!”

  朱棡也跟着说道,“就是,我上回去草原,还没见到一个鞑子就回来了。也就是父皇没有怪罪,算是躲过一劫。”

  朱允熥笑了笑,自家二叔、三叔自谦的话,他可不当真。

  今时不同往日,以前朱樉、朱棡在朱允熥面前还会仗着辈分倨傲一点。可是眼看着朱允熥就要成为皇太孙了,就要成为大明的储君了,这时候再倨傲就是自寻烦恼。

  尤其是这个侄子别看是个少年郎,可是心思缜密又能藏住心事,那就更要小心应对。

  好在这侄子对自家人亲近,而且和济熺、尚炳几个关系也好。

  朱允熥就开口了,说道,“还是先守灵,私下再去找叔叔们说话。”

  朱樉等人也明白这个道理,到底是在灵堂前,稍微寒暄几句也就行了。说多了也不好,对他们、对朱允熥都不好。

  朱允炆握紧拳头、低着头,他此前和皇叔们打招呼的时候,那几个桀骜跋扈的皇叔根本不理他。就是这两天时不时找他说话的五皇叔,这两天态度也是越来越冷淡了。

  可是看到那个纨绔子呢,那几个皇叔亲热的厉害!

  他还不是储君呢!

  刚守完灵,张福生就说道,“殿下,陛下令你去中军都督府。”

  朱允熥愣了一下,“现在就去?有差事?”

  就算是要处置周德兴,也应该是等到被押送回来再说。现在去五军都督府,朱允熥真的不知道做些什么事情。

  张福生就说道,“奴婢也不知,陛下只是让其他皇孙殿下继续去大本堂读书,殿下要去中军都督府。”

  旁边的朱允炆听到这些,更加悲愤、气恼。

  以前都只是听说皇子们读书时,父王是单独被叫出去的,其他皇子在一起读书。现在,凭什么让那个纨绔去五军都督府,难道他和勋贵的牵扯还不够深吗?

  朱樉等人不说话,准备回去休息。

  张福生也走过去,说道,“秦王殿下、晋王殿下、燕王殿下,陛下令三位殿下随行,旁听曹国公论兵。”

  朱樉等人傻眼了,他们小时候有一段陪太子读书的经历。那时候是被自家好大哥各种辗轧,他们的存在就是衬托好大哥的出类拔萃。

  现在人到中年了,怎么还要去陪太孙读书?

  自家大侄子勋贵背景厉害,可是没听说过懂兵事。现在过去陪他读书,这分明就是父皇不放心李景隆等勋贵,让他们这几个带兵厉害的藩王去压阵呢!

  朱橚低着头没有存在感,他对于军事一知半解。而且他的任务,是继续观察朱允炆。

第53章 有趣的关系

  长相清秀、举止雍容的李景隆很能给人带来良好的初印象,再加上他是李贞的孙儿、李文忠的儿子,又能读书通典故,所以深得老朱喜爱也不足为奇了。

  朱允熥到了中军都督府,就直接说道,“我不通军事,《孙子兵法》草草看过。你们若是和我说的太深,我肯定不懂。”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朱允熥不认为自己像老朱那样是六边形战士,军事方面也没有什么储备。就算是作为军迷,看似是对古今中外的一些战争津津乐道。

  可是也只是津津乐道而已,让他在大明指挥千军万马肯定不现实,就算是最简单的操练、辎重补给等等,他都搞不明白。

  李景隆就笑着恭维,“殿下过谦了,殿下聪颖好学,胸中有万千军马。今日臣斗胆,在殿下面前献丑了!”

  昨天见李景隆的时候也就是匆匆看了一眼,可是现在不一样,能多说几句。

  对于李景隆,朱允熥还是有些好奇的。

  作为接替耿炳文成为大将军,李景隆‘战绩彪炳’,以至于很多人称他大明初代战神。

  他帅大军围困北平,几乎攻破朱高炽守的城。随后就是朱棣回师,李景隆大败而逃。

  第一次北伐失利,李景隆第二次再次挂帅出征,在白沟河惨败。前后丧师数十万,在朱棣南下后奉命去求和以图划江而治被拒。

  结果就是李景隆和谷王在金川门开门投降迎燕军入京。

  朱棣大封靖难功臣的时候,李景隆这个建文旧臣被加封太子太师不说,每遇朝廷议大事,都是他位列班首,这让那些靖难功臣非常的愤怒和不满。

  最终的结局也说来荒唐,当初是李景隆带人围住了周王府、将朱橚带回应天府。

  到了永乐时期,是朱橚弹劾李景隆。然后就是李景隆赋闲在家,随后被软禁,绝食十天不死的一代战神还活到了永乐中后期。

  一个被老朱欣赏和看重的人,连续输的莫名其妙,这就很有意思了。

  李景隆在认真的讲解着兵法,不要说站在旁边的徐允恭了,就算是朱樉等人也都连连点头。

  看到这一幕,朱允熥更是觉得有意思。

  朱允熥一边听讲,一边在胡思乱想。

  他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没打算亲自带兵打仗、御驾亲征。

  男子汉当然会梦想金戈铁马,但是没有那个本事,就不要逞强。更何况朝中有将,暂且不说开国的那批老将,蓝玉应该撑得住,还有徐辉祖、李景隆、平安、瞿能、吴高等人。

  靖难功臣里头有一个张玉,得想办法弄过来,应该值得培养。丘福这个靖难第一功虽然在塞外因为轻敌导致兵败身死,不过也是值得培养一番。位列靖难功臣第二的朱能现在还非常年轻,应该才二十多。

  御驾亲征就算了,还是做好人尽其才更重要,准备好了兵马辎重,这更有意义。

  在听完课后,朱允熥准备离开,他来学兵法等等,也不只是走个过场。

  老朱可能有意让朱允熥在勋贵集团面前更多的露面,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勋贵。这何尝不是希望朱允熥能够多学点本事,哪怕不用亲自带兵,知道些军事并非坏事。

  看到朱允熥要走,李景隆连忙上前,“殿下,昨日臣唐突了,还请殿下宽恕。”

  朱允熥看着李景隆,说道,“九江表兄,这么说就是见外了。姑祖母和姑祖父待皇祖父甚好,表伯在时也是功勋无数,都是自家人不用客套。”

  听到朱允熥这么说,李景隆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算是落地了。

  说起来老朱当年可是准许李景隆的祖父李贞穿五爪龙袍,为了能够见到这个仅存活着的同辈亲人,老朱当初将皇城里的宅子赐给李贞,还让朱标等人时常走动。

  在老朱小时候,李贞这个姐夫经常接济老朱。但是在老朱发迹、成为皇帝后,李贞还像普通农民一样,衣服都是缝缝补补,这绝对是外戚的榜样。

  看到徐允恭,朱允熥再看看自家四叔,这也是一对有趣的组合。

  徐允恭在历史上无比坚定的支持皇帝,所以出兵时对朱棣这个姐夫毫不留情。而朱棣在打下应天府之后,将徐辉祖软禁直至病死。

  想到这些,朱允熥说道,“四叔,你也好久没见到魏国公了,你们聊聊。”

  朱棣本来觉得没什么,可是又觉得哪里不对。

  看了眼徐辉祖之后,朱棣说道,“我和他向来不和,朝堂上也见过了。”

  徐辉祖也上前,说道,“殿下,臣蒙皇恩承袭爵位,现如今掌中军都督府事,岂能和亲王私下往来。还请殿下明鉴!”

  朱允熥哑然失笑,说道,“怪不得!行了,本来想着都是自家亲戚,你们都如此见外。我不说了,免得你们以为我又想些什么事。”

  朱樉就哈哈一笑,说道,“侄子,估计外头还有人觉得你是纨绔。只是在宫里头、在勋贵人家,哪个不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老四估计是怕你猜忌,现在小心着呢!”

  朱允熥就看着朱樉,说道,“我回头就去收拾尚炳,他年纪比我小、也打不过我。”

  “当兄长的管教弟弟是天经地义,你们兄弟打闹,咱哪能插手!”朱樉就毫不在意的说道,“回头要是你课业忙不过来,就丢给他,他喜欢读书。”

  朱棣不太高兴的说道,“二哥,我家高炽学问最好!”

  朱允熥就立刻说道,“那还不好办!我的课业就让他们都帮忙做,谁做的最好,我就拿了谁的课业去皇祖父那里交差。还是我想的周到,我不至于挨骂,他们也能提升学问。”

  对朱允熥这样的玩笑话,朱樉等人自然不会当真。

首节 上一节 37/3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