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328节
老朱现在想回老家,但是不能回去,无非就是放不下朱文垚,这一点其实大家也都是心里清楚。
老朱回去的话就没人带孩子,朱允熥和徐妙锦肯定搞定不了朱文垚。而老朱最近这两三年眼里全都是他的大重孙,走哪都是要带在身边的。
徐妙锦也跟着说道,“皇祖父,孙媳倒觉得陛下说的有道理。只要走慢一些就行,现在天气也暖和,适合出去走走看看。”
孙子支持、孙媳也支持,这无疑更加让老朱心动了。回乡祭祖的诱惑,看看儿子的动力,也包括是真的想要回老家一趟。
虽然他是大明的开国皇帝,可是很多的事情身不由己。而且现在是带着重孙,但是很多时候老人也会考虑小辈的一些心情。
霸道如老朱,有些时候也会担心朱允熥和徐妙锦担心他带不好孩子。
至于徐妙锦支持老朱这么做,不只是因为季节合适,这也是孝道,同样也是在证明朱文垚的地位等。
虽然以朱文垚的地位,看似是根本就没什么可担心的,这孩子只要长大就是皇太子、就是皇帝,这一切基本上是不可能有什么变数的。
但是说到底就是‘基本’,还是多一些保障等更好。现在老朱带着朱文垚回乡祭祖,这就是最好的昭告天下的方式,这就是在敬告列祖列宗。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现在大明的藩王们被册封之前,按照惯例都是要回凤阳老家一趟。
朱允熥就认真说道,“祖父,我说真的。也就是现在您老人家的身体还行,要是再过几年的话,想回去都回不去。”
老朱点头,更加心动了,“只是文垚太小了,这么点大的孩子,哪能带着走数百里。”
“慢些走啊,他一不骑马、二不步行,这孩子本身就闹的利害。”朱允熥认真说道,“老家那边也有宫殿,害怕他没地方住?”
其实朱允熥也并不需要担心太多,说到底就是凤阳不远,基本上是不需要担心水土不服之类的事情了。
徐妙锦也跟着说道,“到时候劳烦宁妃娘娘也跟着回去,皇祖父和文垚跟前的人也都跟着,自然就不用担心生活不便了。”
老朱忽然说道,“你们这小两口,就好似咱在应天府就碍着你们一般,非得让我回去才好。”
朱允熥笑着说道,“还不是怕您老人家有憾事,虽说人生难有十全十美。只是少一桩遗憾也是好事,都这个岁数了,现在身子骨还好,那就更不能不抓紧。”
要说大明最孝顺的,在老朱看来就是他的好孙儿了,总是能够设身处地的为他考虑。
可是要说大明说话最难听的也是他的好孙儿,明明是好心好意,可是说出来的话总是让人听着刺耳。
这要是不知情的人听着了,还以为这就是个忤逆不孝的晚辈,哪能这么说话呢!
朱允熥可不管那么多,继续说道,“假如您老人家什么时候病了动不了,到时候想回去的话都不行。到时候再吵着要回去,我是送您回去还是不送?”
老朱就没好气的说道,“就你这德行,那时候肯定装听不见。咱现在是想回去看看,就是担心文垚岁数太小。”
“路上慢些,不急着回去、也不急着回来,自然谈不上累。”朱允熥继续说道,“见到了二叔之后,再劳烦您老人家好好管教一番,这也是大事。”
听到朱允熥提起这些,老朱也来气,“也是你命苦,怎么就摊上了这么些个不成器的长辈,一个个的都不给你省心。”
朱允熥就直接说道,“二叔这一回还算好的,没有捅出来太大的篓子。只是该管教的还是要管教,我说了也没多大用处,还是您去管教才好。”
听到朱允熥这么说,老朱自然是更加的无奈,甚至多少也是有那么一些不好意思了,实在是儿子们太给他丢脸了。
这么些年来,他的儿子们有些时候确实能够起到一些作用,可是闯出来的祸也真的不算少了。
而在朱允熥当皇太孙之后,老朱觉得他的儿子们基本上都是普遍在闯祸,是需要朱允熥去帮忙收尾、照拂等。
他也觉得朱樉几个人是命好,以前有标儿照料着。现在标儿不在了,就是标儿的子嗣在照顾着,这才让朱樉等人那么安逸。
“贪财,你二叔这性子是改不了。”老朱就叹气说道,“这一回听说还有允炆,他这个治家不严的毛病,也不知道什么事情才能够改好。”
朱允熥就有些调侃的说道,“他持身倒是端正,大道理也懂。可是就是眼高手低,让他做事他嫌这个不够大、那个觉得没必要,一动手就什么都不会了。”
虽然觉得这可能是朱允熥对朱允炆的成见,可是老朱也没有反驳,主要是真的没办法去反驳了。
就朱允炆这么几年的一些表现,哪怕是在杭州那边做些小事,这都让老朱有些看不下去了,那孩子真的就是眼高手低了,说的头头是道、做起来一塌糊涂。
现在想想也是后怕不已,当初要是选了名声更好的允炆,现在也不知道要出多少幺蛾子,那孩子似乎就是不知道踏实办事。
现在一个吴王府就经常出岔子,一会儿是妻弟,一会儿是属官,就那么点大的地方、就那么几个人,可是这都管不好,这要是让他管着朝堂,得多乱啊!
朱允熥随即说道,“祖父,允炆的事情我有安排,他府里的人和事,该罚的罚,他那边该申饬的也申饬。”
老朱也不反对,儿子们现在被罚都要认了,更何况这还是犯了错的孙子。最主要的也是要体谅允熥的难处,叔叔们不省心,兄长也不能让人觉得安心。
要是在这个时候唱反调,那么允熥就真的为难了,老朱肯定不会这么做。这也是他退位以后基本不去朝堂的原因,就是生怕政出两门。
他更明白哪怕朱允熥的威望越来越高,可是一旦他在朝堂上发句话,百官们到底遵从谁的旨意,那也是一清二楚的。
也根本不用怀疑,老朱要是发道旨意,朱允熥就算是心里不认可,可是基本上也只能是乖乖的领旨,这就是现实的情况了。
能不给允熥添乱,那就不去添乱,这也是老朱现在的一个心态。
朱允熥笑着对老朱说道,“祖父,二叔那边的事情可就是让您老人家操心,我说多了也没什么用处。”
老朱不太认可的说道,“你现在是皇帝,你说了怎么就没用了?你二叔犯事,那就该你去处置,这才是正道。”
“这不是让他回老家了吗?我要是不能重罚,说多了也没用。”朱允熥笑着开口,“您老人家一口气给二叔骂厉害点,我以后也落的轻松。”
老朱也明白朱允熥的难处,因为朱樉现在做的事情是犯了错,但是还不至于被废为庶民的程度。
现在口头上骂几句实际上也没什么效果,现在是骂了几句之后能管一会儿。可是如果多骂几次没实际上的处罚,朱樉等人以后说不定就会习以为常了。
看到老朱不反对,朱允熥就继续说道,“祖父,我还想着既然是带着文垚回去,您老人家受累,仔细看看留守司。”
老朱立刻关心起来,“留守司?留守司那边出了什么问题?”
凤阳留守司隶属于中军都督府,下辖八卫所、一千户,也是因为留守中都凤阳,地位自然更加不一样了。
“这不是准备练新军么,现在没有什么战事,只能以练代战了。”朱允熥就开口说道,“我思来想去,京卫不好大动,先动留守司。”
老朱瞬间也明白朱允熥的意思了,仔细想一想的话,这还是因为允熥做事比较稳妥了,这孩子做事还是比较沉稳、一点都不毛躁。
说到底就是京卫特殊,这是大明军队战斗力最为强悍的军队,这也是最为核心的,自然也不好去轻易的改变什么。
老朱仔细想了想说道,“我大明兵强马壮,这么些年战功无数,想来也没什么可变的。”
这么说的底气自然也就是因为大明的军队经历了无数恶战,强敌皆灭,这就是对大明军队的最大肯定了,看似也确实没必要改变什么。
保持着大军现在的战斗力,在老朱看来也就足够了,到时候依然是放眼天下根本没有任何敌人,依然就是所向无敌的。
编练新军等等,这些显然也就是没有任何的必要,这就是在瞎折腾,延续着现有的一些政策自然也就是可以落的轻松,这也非常的稳妥。
朱允熥就笑着开口说道,“祖父,我是这么想的。以前是四周都是强敌,自然是要祖父的百战之军。现在大规模的战争肯定很难,所以以前的样子就不合适。”
听到朱允熥这么说,老朱也没有反驳,主要就要有些情况大家也都是心知肚明,今时不同往日,有些情况确实有着不小的改变。
“这事情再说,你还是要和蓝玉、徐辉祖这些人仔细聊一聊。”老朱就开口说道,“真的要是到了那时候,咱再帮着你处理一下。”
老朱说完这些事情,忽然间觉得有些不对劲,“怎么现在说来,这是咱不回去也都要回去了?”
朱允熥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好像还真的是这么回事,现在老朱还真的是要回老家了,好像很多的事情也都是给彻底的安排好了。
“那你看着安排一下,到时候咱带着文垚回去。”老朱抱着朱文垚,得意说道,“让咱爹娘也看看文垚,他们肯定高兴。”
看着老朱高兴、期待的样子,朱允熥也觉得比较开心,他觉得自己这样的安排看似还是比较合适的。
说到底就是老朱的乡土情结非常重,这么些年也确实没有回去拜祭了,这也是老朱的一个心结了。
能够趁着身子骨还算健康的时候带着重孙回去,顺便管教一下那个虽然不成器,但是一直都是牵挂着的儿子,这对老朱来说意义不一样。
至于老朱或者朱文垚比较累等等,朱允熥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说到底这些事情,也根本累不着这一老一小。
只要老朱没有什么遗憾,这对于朱允熥来说也就足够了。
这些事情,也确实就是他心里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第395章 阻力
让老朱回老家一趟,单纯的就是不希望看到他有什么遗憾,朱允熥的出发点也非常的简单。
要是有什么人偏偏引伸出来了朱允熥这个皇帝想要趁着太上皇回帝乡的时候清理朝堂,或者是在这段时间树立威信等,那就是想多了。
不管是老朱还是朱允熥,也都不认为朝堂上有什么忠于洪武皇帝的人,或者是忠于承康皇帝的人,只有大明的臣子。
只要能干事实,只要能够为大明的社稷做出贡献,自然也就别担心被清理。
一朝天子一朝臣就纯属想多了,老朱在位的时候,满朝的文武朱允熥该用还是用。到了现在,也不会说老朱提拔的人就觉得用着不顺手。
下朝后的朱允熥第一时间召见了李景隆,“九江,过几天祖父要回老家,你帮着安排一下。”
李景隆稍微愣了一下,随即赶紧问道,“陛下,太上皇回帝乡?”
“怎么?”朱允熥觉得好笑,说道,“祖父早年也曾经回去过,现在气候合适,正好能回乡一趟。他都这个岁数了,一直惦记着老家。”
自从从军之后,老朱回老家的次数屈指可数,这都五十多年了,老朱回老家的次数一双手都能数得过来。尤其是近些年,没人觉得他还会再回老家。
李景隆在惊诧后立刻说道,“臣定当尽心竭力,沿途护卫太上皇。”
“文垚也跟着回去,路上安稳些。”朱允熥笑着开口,“这个事情不是安排你来做,就是安排魏国公来做。想了想,还是你合适一些。”
李景隆忽然间有些后悔了,他实在是答应的太早了,就应该稍微再等一等的。
李景隆从小就被老朱喜爱,一直都是青眼有加。要说护送老朱回凤阳,李景隆也自认为责无旁贷,正好他也可以拜祭一下。
只是现在这一次有着一个朱文垚,那就让李景隆头疼了。没别的原因,单纯的就是朱文垚的岁数太小,而这孩子的身份又太特殊。
看到李景隆为难的样子,朱允熥笑了起来,“这事情也只能是你做,我信得过你,你也能在祖父那里说得上话。”
确实如此,毕竟李景隆也是老朱的甥孙,这都是实实在在的自家亲戚。
老朱去祭祖,李景隆跟着去磕头,那是谁都挑不出理的。
虽然觉得这个任务艰巨,不过李景隆也只能硬着头皮接下,他显然没有任何推脱的余地。
更何况这个任务也不算是多么难,无非就是需要更加的殷勤、仔细,将很多的事情考虑的周到一些,这显然也就行了。
不过李景隆还是开口说道,“陛下,臣以为魏国公幼弟李增寿心细细腻,也令他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