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327节

  郁新来到武英殿后连忙行礼说道,“臣郁新拜见陛下。”

  “今年的税该收就收,除了遭灾地区减免之外,其余的必须按量。”朱允熥就直接说道,“报灾的派人详查,不可让贪官污吏借天灾人祸之借口蒙蔽朝廷。”

  郁新连忙回答说道,“臣明白。”

  不要怪朱允熥多心,实在是这样的先例称得上比比皆是了.

  大明的疆域很大,所以每年都有一些地方报灾,正常情况下肯定就是减免受灾地区的税收,再给与一定的赈济。

  可是每一年报灾上来的,有些未必是真正的遭灾,或者是报灾的程度夸大很多,以至于有些时候朱允熥都有些怀疑了。

  所以该仁慈的时候肯定仁慈,该提防的时候必然就需要提防了,这不冲突。

  朱允熥随即关心问道,“现在国库的银钱还够吗?”

  郁新底气十足的说道,“陛下,不管是银钱还是粮仓里的粮食,都足矣。”

  听到郁新这么说,朱允熥也有底气了,“那今年征税的时候,宝钞抵税的事情继续执行,再宽松一点也无不可。”

  听到皇帝这么说,郁新等人也有些百感交集,如今的承康皇帝在宝钞这件事情上耗费了太多的心力了。

  在皇帝还是皇太孙的时候,就开始主导不断的修复宝钞的信用度问题,力劝洪武皇帝改了政策,允许朝廷回收宝钞、让其货币的属性正常化。

  这件事情看似是费力不讨好,这也毋庸置疑了,遇到的阻力等等也确实比较大。

  不过不管朱允熥是皇太孙还是皇帝,他都是在坚定不移的去做这些事情,也算是一步步的看到了一些效果。

  郁新露出笑容说道,“陛下,此前江南等地宝钞就已经重的民心了,江南地区的宝钞几乎不再贬值。”

  听到郁新这么说,朱允熥也露出笑容,这只能说明有些情况被他扭转了。现在的宝钞不再是朝着废纸的方向发展了,这就算是对他努力的肯定。

  当然这也是因为及时发现了问题,所以现阶段这么做还是能够及时调整。要是再过些年,几乎就是积重难返了,到时候想要再做这样的事情几乎是很难成功。

  道衍也凑趣说道,“臣此前奉命去太仓,这些商贾一向聪明。北方地区不少人对宝钞还有戒心,他们低价从北方换取宝钞,到南方来用。”

  要是其他人,尤其是老朱,肯定是下意识的不满,认为这些不事生产的商贾就是在汲取百姓的利益等,说不定就要重罚这些商贾了。

  但是朱允熥则笑着说道,“只能说此前宝钞的事情伤了民心,北方的百姓不满也正常。只是现在宝钞能兑换了,这也是好事。”

  听到朱允熥这么说,郁新也好、道衍也罢,都觉得这样的说法其实也没什么问题。

  在江南地区宝钞开始正常化,在北方地区宝钞虽然还是有所贬值,可是已经有商贾回收、兑换等,一些百姓也可以意识到宝钞正常化了。

  尤其是税收开始不断的放松政策,开始允许用宝钞抵税、而不是一味要求实物,北方的百姓很快也就会意识到那些商贾的贪婪和狡诈了。

  这都需要一个过程,朱允熥没有一步到位直接允许宝钞正常化,说到底就是前些年欠的债太多,也不敢放开,要不然朝廷的粮库等都要空了。

  而现在百姓有了信心等等,接下来很多的事情自然也就好办了。

  这些商贾的做法就像是倒腾国库券,从一个低价的地方倒腾到高价的地方兑换,赚一个差价。

  这里头自然有人的利益受损,有些人可以赚的盆满钵满。

  不过这也算是一些人对政策解读能力出色,以及敢冒风险等,这也是宝钞给了百姓信心,这些人才敢这么做,毕竟宝钞现在是大明的官方货币之一。

  对于朱允熥来说,最值得开心的事情自然就是自己的努力收获到了成效,他发现的一些问题在得以解决。

  至于这些事情现在看起来还不够完美等等,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了,他也不奢望一步到位,只要问题在不断的解决就好,只要事情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就行。

  货币的正常化,在朱允熥眼里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毕竟大明缺少铜。

  他不可能保证全都是用银子或者铜钱,也不能保证全都是用宝钞,但是在合理使用各种货币的时候,也能促进贸易等。

  等到海贸能够有更多的金银珠宝和物资来到大明,这也可以更大的促进大明的经济。

  到了那时候,朝廷的税收也可以更多,到时候想要去办一些事情自然也就可以更加的方便。毕竟只靠土地税等,看似是够用了,可是谁不希望财政更宽裕呢。

  不过朱允熥也明白,以如今的情况来看,土地税才是财政的最大支持,他也不指望商税等能够彻底取代土地税成为财政的最大来源。

  但是多收一些,那就多一些底气,以后想要做大事就有钱。

  更何况对于商税等,朱允熥也是早就做了一些调整,他也确实不希望更多的财富被一些商贾、士绅拿走,他希望朝廷的赋税足一些,可以做些大事。

  赋税也好、宝钞也罢,现在都是在有序的推行,而疏浚运河或者出海的预算、投资等,早就准备好了。

  这自然也就意味着朱允熥用不着操心太多,现在大明的财政健康,看似一切都是在朝着正常的轨迹在发展着。

  心满意足的朱允熥忙完一天的事情回到了西宫,“祖父,这是在做什么呢?”

  拿着小锄头的老朱乐呵呵的说道,“闲着也没事,栽点果树。等着文垚长大了,正好也结果了。”

  朱允熥忍不住吐槽说道,“那您就应该早点栽,现在文垚都能吃点水果了,等到树结果的时候,他说不定就不爱吃果子了。”

  朱元璋不无惋惜的说道,“现在想想咱也是有些后悔了,早些年忙着大事,也没能种点果树。要不然等咱不在了,你们还能有个念想。”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老一辈的种些果树等,说不定小辈长大了还能摘点果子吃,说不定偶尔还能想到这是祖辈所栽。

  “现在种也来得及,桃三杏四梨五年,无空莫种白果园。”朱允熥就笑着说道,“等到文垚爱吃果子的时候,正好赶得上。”

  这也是好话坏话全都是让朱允熥给说了,刚还觉得老朱种果树晚了。可是这才眨眼的时间,他似乎就是觉得时机最为合适,转换的如此丝滑,好像一点都不违和。

  看起来也不只是朱允熥如此想的,老朱也是这么认为,“文垚到底是我带大的,到时候有个念想。你就委屈点,也这么大岁数了,用不着这些。”

  “您老人家身体这么好,怎么着也要再帮我带文垚十年。”朱允熥就笑着说道,“七十我嫌短,八十差不多才刚刚好。”

  老朱在历史上就是这一年没的,所以朱允熥有些时候心里也会有些担心和紧张。

  不过想想看自己改变了很多的事情,起码现在的老朱有个亲孙子在身边,还有一个重孙作为依靠,不至于像历史上晚年间连遭丧子之痛。

  毕竟现在朱樉在活蹦乱跳,这要准备回老家种田了。而朱棡也在,还要继续承担在西北建造边塞、划分牧场的责任。

  历史上的老朱在同时期精神状态如何不知道,反正现在的老朱精神状态不错。有着个朱文垚每天闹,老朱也没时间去想自己的妻子、长子。

  老朱就笑着说道,“成,咱能活到八十就八十。活不到的话,那你也别怨我。多活几年,帮你带好文垚,你也落的轻松些。”

  这些也是老朱的心里话,他知道政事多么繁忙。现在又这么大的岁数了,帮着照料孩子,他也认为就是自己能够做的最大的事情了。

  聊了半天,朱允熥才觉得不对劲,“文垚呢?按说这么点肯定没睡,我说怎么这么安静呢?”

  “他娘带走了,跟着宝庆去玩闹了。”老朱笑了起来,宠溺的说道,“要不是妙锦能帮忙带一会儿,咱也撑不住。到底是岁数大了,文垚又淘。”

  小孩子精力旺盛,玩累了就呼呼大睡。醒来之后呢,依然是元气满满的,又是四处撒欢的时候,根本就不会觉得累。

  但是对于老朱这个岁数的来说就不一样了,累了之后睡一觉不会觉得疲惫完全消除,可是朱文垚这样的孩子可不知道心疼老人。

  朱允熥就笑着说道,“也就是能带一会儿,吃了晚饭、到了歇息的时候,他还是要找您。我看就算是妙锦,最多能带出去文垚半个多时辰。”

  听到朱允熥这么说,老朱也是得意起来了,因为事实也就是如此。

  朱文垚基本上就是老朱一直在带,孩子自然也就只认他的‘祖祖’,徐妙锦带出去片刻不要紧,时间长了孩子就要找人了。

  老朱在继续种树,朱允熥大少爷一般的直接坐在躺椅上。不帮老朱打下手也就罢了,时常还说几句,看似是在影响老朱的工作。

  这要是放在一些大儒的眼里,肯定是直接抨击了,哪有这么当孙子的,哪有这么不讲孝道的,这还是当今皇帝呢,成何体统!

  老朱对此自然也没意见,他早就习惯了朱允熥这个模样。

  看似有些时候没有那么‘孝顺’,可是处处也是真亲近,这才是他想要的孙子,而不是朱允炆那样看着处处守礼,只是让人觉得难以亲近的样子。

  小脸红扑扑的朱文垚人未到声先至,扑到了老朱的怀里讨水喝,这是在外头真的玩累了。

  “小姑姑。”朱允熥笑着起身,逗着宝庆公主,“这是带着您侄孙去抓虫子了?”

  宝庆公主也不怯场,声音清脆的说道,“皇帝侄儿,我怕虫子才不敢去抓。”

  老朱抱着朱文垚就走,‘皇帝侄儿’,他听着就觉得别扭。可是没办法,朱允熥就喜欢逗宝庆这个小丫头。

  当然也是因为宝庆公主岁数小,又是朱文垚的玩伴,老朱也懒得计较。

  朱允熥乐呵呵的说道,“刚刚有人送了些东珠,我让人给小姑姑送去当以后的嫁妆。”

  东珠可不是到了清朝才有,汉朝时就开始以珍珠的产地区分采珠区。而辽代的时候,女真人就要为辽天祚帝奉送东珠、海东青、紫貂皮等物品,这都是历史了。

  现在辽东在大明的手里,女真三部虽然不全都是归于大明统治,时常不服。不过这里头也有不少人算识时务,进贡的一些东西也不错。

  宝庆公主就开心说道,“那最好了,父皇也说过,我以后的婚事得皇帝侄儿做主。”

  这话没毛病,宝庆公主才四岁呢,所以她的婚事老朱大概率是顾不上了,也只能是朱允熥这个皇帝侄儿来做主了。

第394章 不留遗憾

  宝庆公主虽然现在看起来比较受老朱的重视,不过基本上也不大可能留在西宫。

  等到老朱给朱文垚洗完脸、洗完手,也该准备开饭了。

  “二叔过几天就要回老家了,这一次就不让他回京了。”朱允熥好整以暇的开口说道,“祖父,要不然您抽个时间回老家一趟?”

  老朱有些心动了,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岁数的提升,老朱也不得不考虑寿数的事情,哪怕现在的他身体还非常好。

  但是到底已经七十一了,这个岁数对于不少老人家来说,也都是要考虑落叶归根之类的事情。

  更何况到了老朱这个岁数,儿子们现在全都不在身边,前两年还可以一年见一回。

  现在就不一样了,朱允熥这个新皇登基,现在不要说一年见儿子们一回了,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三年都见不到儿子们。

  就比如说朱樉,这还是犯了事回老家呢,这都要绕道、不能直接经过应天府,这看似是非常无情的做法。

  但是老朱坚决要求这么做,因为他和朱允熥一旦开了不好的头,后世的子孙可能就有样学样,这时候就是真正的天家无私情了。

  “咱是好些年没回去了。”老朱心动了,感慨说道,“也好些年没给咱爹娘上坟了,他们说不定要怨我不孝了。”

  现在都说父母在不远游,遇到了一些节日等,该祭祖的还是需要祭祖。

  可是这么些年,老朱回凤阳的次数屈指可数。在朱标去世后,老朱更是一次老家都没有回去过。

  朱允熥就开口说道,“祖父无非就是担心文垚,我想着要是走慢一点的话,他也不至于劳累。老家和应天府离的也不远,气候也差不多,不至于让他难受。”

首节 上一节 327/3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