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314节
茹瑺就谨慎的开口说道,“陛下,臣以为不少老臣见解非凡,实为朝廷栋梁。”
这么说也没什么问题,有些岁数比较大的官员确实经验丰富,这些人经历的事情比较多,对待一些事情自然也就是非常有心得了。
不过朱允熥还是说道,“有些官员岁数大了,自然会有些昏聩。这些事情你得注意些,一些人老了自己都照顾不好,可不能误了政事。”
茹瑺连忙保证说道,“陛下,臣等定会注意这些。若是有官员年老失智,定会有其他官员顶替。”
老死任上没什么问题,但是那一切的前提是建立在官员还有着清醒的认知,是能够处理好一系列的政事。
真的到了年老昏聩乃至失智的情况下,肯定也是会有一些更替,不可能一直都是让这些人占据着官位。
其实不要说茹瑺了,就算是道衍等人也都心里清楚,这位皇帝提起来这些事情,肯定是有的放矢,说到底就是想要将一些岁数比较大的官员给替换掉。
这在洪武朝也是一个比较奢侈的事情,有些官员确实是舍不得官身、舍不得手中的权力,所以哪怕是再老也要占据着官位。
但是实事求是的来说,大明的一些官员死在任上是常见,想要告老还乡、想要致仕,这就是比较奢侈的事情了,洪武皇帝对于官员没有那么仁慈。
现在再看看承康皇帝,或许是担心官员们的岁数大了影响政事的处理。可是这又何尝不是在宽待一些官员呢,到了岁数可以颐养天年,这多好啊!
都说承康皇帝心机深沉,觉得他做事的手段和洪武皇帝有些像,但是这位新君对于官员看似还是非常不错的,官员们的好日子似乎是要到了。
这可不是在夸张,这是已经有了一定的预兆了,这是从方方面面的信息可以体现出来的。
岁数大的官员可以致仕,而且此前皇帝也透露口风想要提升一下中下品级官员的俸禄等等,这不就是皇帝打算稍微厚待一下官员们的最好体现么!
茹瑺等人会这么想,朱允熥自然不是很在意,他只是表达了一下自己的一些态度,一些人要是过度引伸的话,那他也没有什么办法了。
干部年轻化等等不是那么容易,也不能说朝堂上就只能是一大批年轻才俊才好,可是朱允熥绝对不希望看到一些官员岁数太大。
尤其是在文官阶层这边,某些官员如果在宦海浮沉四五十年,而且一直都是赖着不下去,那显然就不太好了。
阁老,哪怕朱允熥为了‘减负’在考虑推出内阁分担一部分的压力,但是也绝对不会让一些文官有太大的权力,该有的限制肯定还是需要有。
茹瑺还没有离开,朱忠就求见了,而大明皇帝自然也明白肯定是有着一些比较紧急的情况了。
朱忠直接跪下,说道,“臣朱忠有本启奏。”
朱允熥直接对茹瑺说道,“你回去和本衙门的官员们商讨一下事情,朕过几天去吏部,你们先想好一些事情再来给朕说说。”
茹瑺自然连忙告退,朱寿这么一个大特务头子来求见肯定是敏感的事情,哪怕他是吏部尚书,也不能是什么事情都想要去知道,那不是什么好事情。
等到茹瑺离开,朱忠直接开口说道,“启奏陛下,太仓港有官员贪腐,有海商妄图勾连官兵、使臣。”
朱允熥的脸色顿时难看了,只要出现了利益,那么立刻自然就会有着一大堆人闻风而动,有些人或许也是一直在妄图恢复往日的荣光。
就像一些士绅等,他们还是会怀念元朝时的包税制,那是对他们这些大地主阶层来说最为美好的时代之一,他们会更加的富贵、自由。
也包括一些商贾等人,他们其实也是会怀念元朝时候的一系列好处。
元朝并非是一无是处,包税制对于一些地主阶级来说肯定是有着巨大的好处了,他们对于大明如今的一些制度自然不满意了,因为对他们不利。
而对于商贾来说也是一样,现在大明的一些商贾待遇等等不算好,称得上是远不如元朝了。
海商等等更是有苦难言,在元朝的时候有不少大海商。泉州的蒲氏一族,苏州的天下第一富沈万三,这都是靠海贸赚到大钱的。
这些富甲天下的商贾自然也会怀念元朝时的生活,而现如今的大明没有给他们更多的特权不说,甚至海贸这个领域也是被严格限制的。
朱允熥脸色难看的问道,“现如今这些人还真的是有心思啊,看来还是以为朕宽仁,这就是有恃无恐了。”
道衍等人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观点,单纯的就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而已。在洪武朝的时候,贪官污吏被杀了不计其数,依然会有很多官员贪腐。
当现如今的一些官员、商贾也是这样,虽然知道做的一些事情肯定是有风险,不过为了可能的利益,他们是愿意去冒险的。
朱允熥盯着朱寿,严厉的问道,“现在是怎么回事,你北镇抚司查出来了什么?”
朱忠自然不敢隐瞒,立刻开口回答说道,“回陛下,现如今查出市舶司的官员、一些将校与商贾勾结,货物残次,或是朝廷船队有商贾货品。”
朱允熥的脸色顿时难看无比,这些事情看似也就是最为简单的了,可是这些也都是实实在在的薅羊毛,这也都是在忙着中饱私囊、贪腐了。
朱忠虽然心里紧张,可是他不是特别害怕。因为是他北镇抚司查出来了这样的案子,这就是属于他的功劳了。
真的要是什么都没有查出来的话,那就是他的罪责了。陛下现在就算是要处置一些官员,那也就是处置那些贪官污吏了。
朱忠继续开口说道,“陛下,臣也探查出似是有王府参与其中,供以残次货物。”
朱允熥气急而笑,本来还觉得自己对宗室算是不错的,有了一些好处也是想着这些人,可是显然有些人还是贪心,这就属于典型的人心不足蛇吞象。
宗室们显然会贪心,宗室的供用等等在他们看来是天经地义的,因为他们是宗室,朝廷自然就需要养着他们了。
而现在朝廷管的严,不允许擅自印宝钞等等,那就是意味着宗室们肯定是没有能力自己去开源了,就去想一些其他的一系列办法。
海贸这样的一些事情现在是允许宗室参与一部分,这些也都意味着未必需要去严格的遵守一些律令了。
事情烂了也和他们么有什么关系,那自然是朝廷兜底,他们也不介意做错了事情,只要自己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显然也就足够了。
朱允熥非常的不满,“锦衣卫呢?锦衣卫的那些人是聋了还是瞎了,这些事情他们半点都不知道?”
朱忠还是脸上没有半点表情,心里幸灾乐祸可能是有一些的,毕竟这件事情是北镇抚司查出来的,这就是他们的功劳了。
而锦衣卫那边吃了亏也没关系,陛下对锦衣卫不满,那么信任就是朝着北镇抚司转移,他们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资源了。
张福生也立刻开始派人去传召蒋瓛了,这个锦衣卫指挥使显然也是要受到陛下的责罚了,不过这也是非常好理解的事情,因为陛下一直都是赏功罚过。
蒋瓛匆匆而来,看到朱忠后心里一跳,“臣蒋瓛叩见陛下,陛下万岁。”
朱允熥直接将朱忠的奏章扔了过去,“看看,看清楚了再和朕说说想法,说说你这个锦衣卫指挥使最近到底是在忙些什么事情?”
蒋瓛心里发颤,心惊胆战的连忙向前爬了两步,捡起奏章就看了起来,越看越是心惊、脸色也是非常的难看。
他觉得自己是被朱忠给坑了,这个朱忠查的了一些事情就是立刻跑来陛下这里邀功了,这可是将他锦衣卫给坑惨了。
不过作为一个能够坐稳锦衣卫指挥使的狠人,蒋瓛的能力自然也是毋庸置疑的。他对于手下的那些番子们也非常不满,这么大的事情都没查出来!
毕竟陛下对于海贸非常重视,朝野上下对于海贸、市舶司还在不断的斗争呢,大家都希望将这么个大蛋糕一口吞下去。
蒋瓛连连叩头,“陛下恕罪,是臣失职了,还望陛下责罚!”
“责罚,罚了你这个事情就没了?”朱允熥不高兴的吼道,“你一会儿去领十军棍,然后再和朕说该如何去处置这个事情!”
蒋瓛连连磕头,“谢陛下开恩!”
谄媚是谄媚到了极点,但是在皇权的时代,雷霆雨露俱是君恩,蒋瓛这样的态度自然也就是没有什么问题了,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另一方面自然就是因为蒋瓛是锦衣卫指挥使,作为天子鹰犬,这些人和外朝的一些官员等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
朱允熥指了指地上的奏章,对道衍说道,“你也看看,咱大明的官员、商贾,还真的是不怕死。这贪官污吏是杀之不尽,全天下的好处都归他们才好!”
道衍和夏原吉都听的心惊肉跳,因为皇帝的愤怒是根本没有掩饰的,陛下很有可能会因此掀起一桩大案了。
不过想想看也能理解,陛下本来就重视海贸、市舶司,现在有了蛀虫去做这些事情,不怒那才是怪事情。
另一方面就是新皇登基就来做这么一出,这简直就是在照着承康皇帝的脸上呼呢,这些人自然也就是难以有个好下场了!
第380章 大阴阳师
贪官污吏是抓不尽的,哪怕朱元璋对于这些贪官污吏处罚极重,也确实有了一定的威慑,好似是稍微遏制了一下元朝遗留下来的贪腐风气。
可是胆敢顶风作案者一直从未断绝,所谓的洪武一朝吏治较为清明,那也只是相对来说,依然会有一些贪官污吏的存在。
这个问题几乎是无解的,以前有、以后也会有,一旦有了权力,有些人想着的就是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好处,这就是他们渴望权力的动力所在了。
蒋瓛汗流浃背,因为这些事情算得上是他失职,他这个锦衣卫指挥使没能及时查出这桩案子。
朱允熥余怒未消,吼道,“召茹瑺、陈迪、暴昭,郁新也给朕叫过来!练子宁,那个练子宁也给朕滚过来!”
武英殿里只有朱允熥的怒吼声,不管是太监、侍卫,一个个的都战战兢兢,皇帝暴怒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恐惧了,这个时候可不能犯错。
好一点的情况就是承康皇帝虽然暴怒,但是基本上不会迁怒其他人。而洪武皇帝不一样,时常迁怒一些人,那就是真正的无妄之灾了。
不过不管怎么样,在这个时候该谨慎还是需要谨慎,可不能引火烧身。
蒋瓛和朱忠跪的老老实实,而侍卫、太监等人,除了去传召那些重臣之外的,一个个的也都是低着头、显得无比小心翼翼。
都这样的一个局面了,自然是需要更加的小心一些才好,没人可以劝谏暴怒的皇帝。
朱允熥随即想起来了什么,吼道,“徐辉祖、李景隆、常升、傅友德和蓝玉是干什么吃的?朝廷予以这些武将世袭官职,带他们不薄,这是想干什么?”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五大国公也是卷入这起案子了,或者是觉得他们也参与了贪腐之事。可是朱忠等人明白,陛下在责怪这些国公们御下不严、用人有误。
这肯定也是需要将他们给召回来,这么一桩案子看起来就是没有一个系统可以独善其身,这基本上就是一个窝案了。
这也是朱允熥最为忿怒的地方,海贸的事情才刚刚有了些头绪,有了点良好的势头,可是一大群人一拥而上,都想要从中得到好处。
至于朝廷的利益等等,这些人显然没有放在第一位,自己的荷包鼓起来了才是最要紧的。
宗室有所牵涉,武将那边也不干净。文官们也好不到哪去,喊着不能与民争利、要为国为民,可是捞起钱来也是一点都不含糊。
对于这类情况朱允熥甚至都算得上麻木了,毕竟人都是有私心的。可是有些人的吃相实在是太难看了,这么早就急着上下其手了。
不少大臣都是一头雾水,尤其是刚刚才离开武英殿的那几位,现在心里更是非常的纳闷。
只是纳闷归纳闷,脚下一点也都没有含糊,陛下这么急召肯定是有大事发生,那就不能耽搁了。
更何况张福生等人管住了手底下的人,大事情不敢透露,可是陛下发怒等,这些小话一些小太监等还是敢传递的。
哪怕是徐辉祖这样谨慎性格的人,不说拉拢皇帝身边的一些人,也不会平白无故的去得罪,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有些时候是可以帮上大忙。
而这些小太监等看似不起眼,可是毕竟是在皇帝跟前。他们大多也都是出身比较贫寒等,不少人在宫外还是有着家人等。
有些时候得了些赏赐,或者是小小的卖了一个恩情,这些勋贵或者重臣们也是要还人情的,是可以给这些小太监们在宫外的家人些许关照。
一点田、给与一个差事,或者是金银等等,勋贵眼里的一些不值得的小东西,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就是难以想象的财富和资源了。
这些情况朱允熥自然也是知道一些,不过大多数情况下懒得管,只要不是涉及一些要紧的事情就好。
六部尚书来了四个,五大国公也都到了,这肯定是大事了。尤其是看到蒋瓛和朱忠这两大特务头子还跪在武英殿,这更加让人心惊肉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