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243节
道衍就比较谦虚、本分的说道,“回殿下,尚书乃朝中重臣,岂是微臣可以妄议的?”
朱允熥抬眼看了看道衍,笑着说道,“这是在向我讨官了?还是说觉得以你的才华更该去做些大事,而不是在这大学士的位置上打下手?”
这一次是轮到道衍开始流汗了,别看这位太孙的岁数不算大,可是城府非常深。尤其是这两年,道衍越发感觉到压力了,因为这位太孙的威严越来越重。
道衍赶忙表明心迹说道,“回殿下,臣出身粗鄙,殿下不以臣才学不足以简拔,臣心中感念。能忝为大学士,臣已是不安。”
这话就是有些半真半假了,也就是稍微听一听也就行了,如果当真了那就显得太容易被骗,那反而就不是什么好事情了。
道衍的出身确实‘粗鄙’,是僧不假,可是也儒道都修,能够成为大学士、成为太孙心腹,在很多人眼里这就是不折不扣的提拔,是仕途的巨大转变。
朱允熥也不管那么多,直接问道,“既然知道如此,那就说说陈迪如何,哪有那么多推辞?”
道衍谨慎回答说道,“殿下,臣以为尚书大人有志操、纯孝,主政地方时多有惠政,臣觉得满朝上下难有几人能与尚书相比。”
这话也没什么问题,陈迪能够被选任礼部尚书,不只是因为孝顺的原因,更因为他主政地方多有政绩,他的仕途起点不高,可是一步一个脚印非常的踏实。
朱允熥笑了笑,随即说道,“是干臣,难为能臣。眼前的事情能做好,以后的事情他难想到。”
听到朱允熥的评价,道衍不好接话。虽然他心里多半也是认可这些评价,只是真的不好直接顺着话就应下来,那实在是太没规矩了。
陈迪能够办好眼前的事情,也可以在一些时候给出解决事情的建议,但是也仅仅只是这样而已,他很难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没有太多的远见等等。
朱允熥继续说道,“早知道继续让他牧守一地就好,那也能为百姓做不少的事情。现在在礼部尚书之位上,那是有些屈才了。”
道衍只好尴尬一笑,陈迪曾任山东左参政、云南左布政使,确实是牧守一方的封疆大吏。
但是真要说起来的话,在地方大权在握的一些重臣,对于成为六部尚书之一也是没有任何的抵抗力,官阶就不一样不说,地位也更高啊。
更何况道衍也觉得太孙说的有些偏激了,陈迪在地方可以牧守一方。但是来到了中枢,这个礼部尚书也可以做不少的事情,能力还算出色自然就可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不一定就是非得成为临民官才能做事,在中枢自然也是可以做不少的事情。
朱允熥看向夏原吉说道,“你去东宫一趟,这一次花费不少。国库那边虽说支出了一些,有些还是从内帑走,去找太孙妃报备。”
皇帝的大寿自然需要花不少钱,这一点大家也都是心里有数的,这些道理上来说也是朝廷大事,自然也就是需要国库来买单了,其他人也挑不出来毛病。
不过现在内帑有钱,夏原吉或者郁新等人更加心知肚明,那些海船运回来的金银财宝现在大多数落入了皇室的手里。
此前大家在争市舶司,自然也就是因为有利可图,甚至其中的利益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这才是争夺的重点。
可是现在没办法,皇太孙‘一意孤行’,朝廷虽然能够得到不少好处。但是皇室、宗室以及一些勋贵等等,也都是可以从中得到不少的好处。
文官们心痛,一些地主阶级、豪商更是痛心疾首,大部分的利益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了,只能去抢那些大人物指缝里漏出来的。
朱允熥继续说道,“那桩事情东宫出白银二万两,你之后再去找郁新,商议好数目然后报给我。”
皇帝的大寿是需要朝廷买单的,登基仪式自然也是需要朝廷买单,这也没什么可说的,其他人也都认为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东宫现在愿意掏出来二万两白银,这已经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数字了,几乎可以占到大典的一多半费用。
这位皇太孙肯定不愿意太过铺张,此前大婚的时候拿走一些拨款去补贴出海的事情。现在的登基大典,估计也不太愿意多花钱。
夏原吉作为朱允熥的钱袋子,自然也知道该怎么做,还真的就是该花的就要花,可能能省的地方一定要省。操办一场盛大的登基大典,不一定能讨太孙欢心。
因为到了那时,太孙是要仔细算账,说不定会因为花的多而痛心疾首了。
这就是朱允熥的态度,他也确实觉得钱是需要花在刀刃上,现在大明需要花钱的地方多着呢,甚至时常还会感觉到不够用。
军饷实际上还算好,大明很多的士兵都是屯田,朝廷不需要像两宋时期将大量的人给塞进军队以求社会稳定。
至于官员的俸禄更加不需要担心什么了,哪怕朱允熥此前是稍微提了下给官员们的俸禄,不过依然是改变不了大明官员俸禄很低的现实。
这就是实际情况,这就是很多官员现在在吐槽的地方,可是依然没办法改变现实。大明更富之后,或许官员们的待遇能提升一些。
一些重大的基础工程,这才是接下来最需要花钱的地方,疏浚大运河等等,这就足以让朱允熥开始缩衣节食了。
还需要持续的开发北方,要保持着基础的战斗力等等,或许还有随时可能爆发的一些边境战役等等,这些也都是需要花钱的。
相比起开国之初,大明确实富强了不少,可是还真的不足以让朱允熥觉得手里的钱花不完。
哪怕是看似开海之后多了一些收入,也不会改变朝廷处处需要花钱的现实。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朱允熥此前不断的削减宗室的待遇等等问题,可不只是单纯的考虑以后朝廷的负担越来越重,而是现在就有一定的负担和压力。
仔细的批阅着奏章,朱允熥忽然问道,“我想起来了,年号这些事情也算是定下来了,让衙门上下准备一下,提前昭告百姓。”
现在纪年方式就是如此,可不是公元XXX年,而是以皇帝的年号为数,现在也需要开始稍微准备一下了。
道衍就说道,“殿下放心就是,陛下大寿之后,各级衙门必然会做些准备,到时候各地州府必然也会昭示百姓。”
朱允熥认可这些,好像确实不需要特别着急去做这些事情,只需要等到老朱公布传位诏书,很多的事情一些官员就要主动开始忙碌起来了。
道衍继续劝道,“殿下,臣以为当务之急就是该名正言顺,殿下该请陛下临朝,这样才好以正视听。”
朱允熥顿时就乐了起来,“怎么?前些天皇祖父主持早朝,这还不足以让一些人消停下来?”
这个事情还真的是一言难尽,因为很多的事情就是如此,有些人就是愿意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内容,别人再怎么证明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多余的。
朱允熥觉得没必要,说道,“算了,这些事情总是免不了,说多了也没用。朝堂上没有多余的声音就好,你明白吗?”
道衍明白了,太孙只需要朝堂和宗室不要乱说。民间有些许议论,也不要过多的在意。
第303章 人大辈分小
还没到西宫,朱允熥就听到了朱文垚的哭声了,不过也没什么好担心的,小孩子哭是很正常的事情。
只是当看到朱文垚的时候,朱允熥乐了,“这是谁出的主意?怪不得文垚在哭!”
胖嘟嘟的朱文垚很委屈,先前照了铜镜,这孩子一下子绷不住委屈的哭了。现在想想还要费力的举起双手抱住脑袋,后劲还在依然会哭。
老朱就得意扬扬的说道,“稚童稚童,就该是如此!你小时候不在咱跟前,不过咱想着多半也是这样!”
汉人也是剃发的,不一定就是罪囚或者是到了清朝才剃发。当然这里指的,多半也就是一些小孩了。
留个小辫子,只在天灵盖留一些头发,或者是就给天灵盖上的头发给剃了,再或者是红孩儿那样前脑门和脑袋两侧留一撮头发,这都正常。
这也是传统了,很早以前就有这样的习俗,小孩子的发型可爱着呢,家长也可以有很多的创意。
朱文垚现在就是被剃了胎发,留个个如同红孩儿一般的发型。
“这看着就喜人。”朱允熥也乐了,说道,“祖父,诏书让人改了改,您抽空看一下呗。”
老朱就颇为不耐烦的说道,“那些读书人还真就是心眼多啊,咱写的诏书,他们还有不敢信的?那个陈迪做事缺心眼,人太实诚了。”
朱允熥也不好反驳,因为实际情况还真就是老朱说的那么回事。实心眼的陈迪特意将诏书送给老朱过目,显然是不希望有任何差错。
哪怕是万分之一也不敢不在乎,毕竟这一次的事情实在是太大了,就是再谨慎都不为过,更何况太还是礼部尚书呢。
朱允熥笑着说道,“不过这人做事倒是踏实,能踏踏实实的将一些事情给处理好就行。不犯错就好,现在朝廷也要这样的人。”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架海紫金梁,也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着经天纬地之才,更不是每个当官的做事都是尽心竭力、兢兢业业。
所以就算陈迪稍微‘平庸’了一点,那也是可以接受,他能主政一方、执掌礼部,就说明不是普通人。
对于陈迪的这些做法,朱允熥自然也不会有什么不高兴的地方。这本来就该是礼部尚书该做的事情,面对这样的事情也需要一再的确认,要不然会留下很大的隐患。
朱允熥也继续说道,“过两天也就是祖父的寿辰了,也是该和叔叔们和姑姑们说一声,他们也好做些安排。”
老朱直接否决说道,“你现在在京里的这几个叔叔岁数太小不管事,你那些姑姑们一介女流不要干涉朝政。他们只管来上朝就是,只用给咱贺寿就好,其他的轮不着这几个说话。”
朱允熥一时间无言以对,不过也觉得老朱说的这些也在理。藩王们当中也就是秦王、晋王这几个有些地位,对朝堂有些影响,其他的基本上也就是最为普通不过的藩王了,政事还是不要谈及更好。
至于公主们,老朱一贯是重男轻女,觉得女儿们给点嫁妆好好过日子就行,政事是万万不能干涉。
既然话都已经说到了这个份上,朱允熥也不勉强,“那就按祖父的意思来办,这些事情就不劳烦叔叔们和姑姑们了。”
老朱笑着点头,“本就是和他们没多少干系,给咱贺完寿、过些时候给你磕个头定下君臣,这就行了,其他的事情用不着他们多管。君是君、臣是臣,到时候就别论辈分。”
朱允熥对此也只能是稍微笑一笑,“朝堂上不论辈分,但是私下里长辈就是长辈。就算我岁数大一点,可是辈分就在这。”
对于朱允熥这个回答,老朱自然非常满意,辈分就是辈分,和年龄没关系。
老朱看着朱允熥问道,“可让锦衣卫盯着京城上下了?”
朱允熥笑着开玩笑说道,“这些时候是让京城上下,乃至是整个江南,但凡有些风吹草动就知道了。先前一些的时候,叔叔们跟前都有我安排的人。”
老朱想了想,说道,“你的人太嫩了些,一会儿给你个名录,是咱在你二叔他们跟前安排的人。他们几个不省心,得看着他们点才好。”
朱允熥对此没有半点意外,老朱要是没有安排那才是怪事情。亲儿子们归亲儿子,但是他们也都是大明得臣子,所以有些时候自然也就需要谨慎一些才好。
这是皇帝的做法,这些也算得上是一个老父亲该做的事情,这也是避免那些不省心的儿子铸成大错。
朱允熥一点都不谦虚的说道,“我早就想要拿到这个名录了,先前也要了几次,一直都没个说法,我还以为真就是不给我了。”
老朱打趣说道,“那名录只能是皇帝知道,储君不该知道。现如今再给你才算合适,一会儿再给你些其他的东西,拿回去好好的琢磨琢磨、好好看看。”
对此朱允熥也没有任何意见,他觉得自己还真的是需要好好的去看看老朱给的一些机密资料了,这也都是大事。
别看这几年朱允熥好像是有些耀武扬威的,是有那么些大权在握的样子,不知道的人还以为现在的大明就是这位皇太孙做主,皇帝已经被架空了。
不过那些也就是表面现象而已,老朱手里的实权还是不少的,有些事情也只能是他自己知道而已。
朱允熥摸了摸胖儿子的脑袋,说道,“这孩子现在还是只会叫你?”
老朱更为得意,说道,“后天你带着他给咱献寿桃,你先给抱回东宫去,和妙锦再教教,咱觉得学的是差不多了。”
朱允熥顿时有些压力了,连忙说道,“这有些不太好了,我能抱一会儿,只是怕一炷香的工夫都不行。抱回东宫,我哪有本事给他抱回东宫!”
这就是朱允熥的自知之明,朱文垚其实不管是在西宫还是在乾清宫都住的很好,这孩子看起来也是根本就不在意住在哪,还是要看身边的人是谁。
老朱非常直白的说道,“宁妃跟着,莫要说你了,就是妙锦也不能带的住咱朱文垚。他一打瞌睡,必然是要找咱。”
自己养大的孩子,当然和自己亲,这就是老朱最为骄傲的事情之一了。
朱允熥也不和老朱抬杠,因为他知道这就是事实。朱文垚不怕其他人,这个小胖孩就是非常喜欢和人玩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