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242节

  让吕太子妃在这样的场合露个脸非常有必要,说到底就是没有将吕氏给废掉,那这个太子妃的地位就是被承认的。

  朱允熥继续说道,“本来是想着让她去给我爹娘守陵,只是那么做实在太难看了,以后还是留在宫里清修好了。”

  老朱和郭宁妃也没有什么意见,真要是将吕氏给弄去东陵守陵,外头不知道要说的多难听了。发生那种事情,只能是朱标子嗣的皇位被夺才会发生。

  老朱就问道,“你爹娘的陵寝安排的如何了?早些给拨好器物,你登基了就要开始修陵。”

  “知道,现在我也不好大张旗鼓的说,起码要等到诏书颁布之后。”朱允熥看向老朱,试探着问道,“到时候我娘就是孝康皇后?”

  老朱嘲笑说道,“你不是早就想好了吗?咱还没立你的时候,就给你爹的谥号就是孝康皇帝、庙号兴宗,现在不认了?”

  郭宁妃和徐妙锦都忍不住看向朱允熥,她们是真的没有想到这些事情。虽说知道先太子肯定会被追尊为皇帝,但是没有想到皇太孙那么早就有安排。

  朱允熥也不尴尬,说道,“那会儿岁数小,怕想的不周全。那这事情就算是定下来了,我让礼部到时候商议后报上来就是。”

  看似是有些脱裤子放屁的事情,朱允熥都想好了谥号、庙号,还让礼部等衙门去商议,这简直就是在糊弄人。

  但是没办法,该有的程序还是需要走一遍才好,到时候就是一个稳稳当当、顺顺利利,也不让担心出现什么变故。

  毕竟朱允熥追尊的也不是太宗这样的庙号,文武百官在这个时候自然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意见反对,他们也会知情识趣的选择太孙选好的庙号。

  老朱笑着点头说道,“咱呢?是高祖还是太祖?咱想着还是太祖好一点。”

  朱允熥就想到了个好办法,“庙号就是高祖,到时候谥号里头有个高皇帝就行,这两全其美多好!”

  在唐朝之前,皇帝的谥号字数不多,所以人们一般用谥号称呼皇帝,比如隋炀帝。

  但是在武则天开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谥号的旧例,甚至是她又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溢美的先例,所以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

  宋朝更进一步,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溢美,所以谥号已经失去了‘盖棺定论’的作用,反倒是庙号开始成为了对皇帝评价的重要标准。

  老朱顿时开心了,觉得这个法子好,“这也行,咱也不是图虚名的人。只是这名声好些,也没人不喜欢。这大明,没人比咱更有资格用高皇帝、太祖。”

  这显然就不是老朱在自恋了,实际啥情况大家也都清楚,老朱是开国皇帝,所以确实没人比他更有资格了。

  朱允熥看了看朱文垚,说道,“我得对文垚好一点才行,要是他以后给我个高宗的庙号,我怕是不得安宁了。”

  老朱一想也有道理,“是该对文垚好点,你身后事还得他来办。按说是太宗,他要是非给你个高宗,估计也就是一些百官闹一下。说不准他掌控了朝堂,百官闹都不闹。”

  朱允熥连连点头,有些事情就是如此,皇帝生前可谓是权势滔天,但是人死如灯灭,到那时候自然也就没有多少人在意了。

  至于说谥号、庙号这东西,虽说不是绝对的,但是谁都希望能够有个好一点的含义,这些也都是人之常情,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老朱笑着开口,“踏踏实实的治理江山社稷,到时候真就是给你个高宗的庙号,百姓还是要念你的好。”

  朱允熥瞬间红温,觉得这些事情可不能有,“治理好江山社稷是应该,大明富强了自然是我的职责。只是,总不能闹的别人觉得我儿子不喜欢我吧!”

  很有可能,因为朱文垚现在又要老朱抱了。就算是面对徐妙锦这个娘亲,朱文垚也只是允许稍微抱一下而已。

  老朱抱起来朱文垚,看着胖重孙指着宫门外就说道,“行了,咱带文垚去溜腿。你们该处置政事的处置政事,该管理后宫的管理后宫。”

  朱允熥自然是需要去处理政事,他可是刚刚下朝就被老朱叫了过来,现在自然也就是需要去办一些政事了,他的时间非常忙。

  至于徐妙锦没被召就过来了,那是因为她守礼。虽然《三字经》还没有问世,但是‘晨则省,昏则定’的规矩早就有了,徐妙锦自然是请安问好。

  哪怕老朱很多的时候让她免了这些礼,不过老朱免了归免了,不代表她就可以大咧咧的直接当真了,不是每个人都像朱允熥那么厚脸皮、实在。

  老朱带孩子去了,他现在可以说是非常忙,也非常的充实,每天都乐和和的在享受着晚年生活。

  朱允熥拿起放在桌子上的诏书,这就和徐妙锦也离开了西宫,自然也是有着各自的事情要做。

  看着宫墙,朱允熥说道,“再苦一段时间,搬到了坤宁宫也就好了。现在天天从东宫过来,是有些远。”

  徐妙锦笑着说道,“殿下言重了,东宫距此也不远。这几年蒙皇祖父、殿下宽待,臣妾从未吃过苦。寻常人家的媳妇,多少还是要立规矩。”

  大户人家的规矩多,这一点也是真的。徐妙锦就没有这方面的担忧,吕氏那边也就是偶尔走场面的去问候一下,没人给她立规矩。

  至于说从东宫到乾清宫或者西宫来问安,这也没什么可说的,该有的一些孝道肯定还是要有,皇太孙妃更需要在意这些事情。

  这不只是为了自己的位子,这也是为了朱文垚、徐家,这些事情肯定不能马虎对待了。

  总不能让人说中山王府没有家教吧?总不能以后让人诟病太子的母妃不修品德吧?

  这些也都是徐妙锦应该做的事情,这也是她即使比较忙,该来问安就来问安的原因,虽然也可以投机取巧让身边的太监、侍女过来问安,但是那不好。

  “东宫那边收拾收拾,估计祖父还是想要和咱们住一块。”朱允熥就笑着说道,“让人好生打理好宫前的梅林,梅花开了就邀祖父过去住。”

  徐妙锦心里有数,皇祖父偏偏不选其他的宫殿,非要选西宫,这也是有原因的,说到底就是离乾清宫非常近,只是隔了道宫墙而已。

  朱允熥和徐妙锦自然也能明白老朱的心思,虽然老朱是看淡了生死,不过现在也越来越喜欢亲人在身边。

  小重孙很好,可是孙儿更是重要,朱允熥要是两三天不来看望一趟的话,老朱肯定是要找人过去问,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提醒一下。

  徐妙锦笑着说道,“臣妾知道,先前就知道文垚喜欢花,本想着再种些花。只是这也不太好,手下人为了逢迎说不定闹出多大的事情。”

  朱允熥非常认可这些,“这倒也是,我俩说了想要赏花,底下人就要绞尽脑汁弄来些好花。现如今这样的就不错了,够看了。”

  不只是够看了,主要也是够朱文垚这小子去玩闹,他可不是赏花,他是去祸害花林。

  两个人一边走一边聊天,对于即将到来的事情看起来也都是心态平和,也确实是过了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患得患失的时候了。

  该准备的事情都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该走的流程先前都已经走了不少了,接下来也只是需要按部就班即可,现在这两人更应该淡定、低调。

  到了皇城东边,朱允熥自然是去文华殿处理政事,徐妙锦则是继续朝着春和宫出发,她还是有不少的事情要处理。

  尤其是关于皇帝寿宴的事情,大的一些事情、礼节性的事情,当然是朱允熥来过问。

  但是一些细节或者繁琐的事情,也包括命妇、宗室等等的安排,那就是太孙妃该做的事情了。

  大家都很忙,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也没什么可抱怨的。这些本来就是他们应该去做的事情,更何况马上就要更进一步了。

  刚到文华殿,朱允熥就问道,“今天可有什么紧急的事情需要处置?快些报上来。”

  道衍等人立刻就忙碌起来了,虽然现在大家都知道眼前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但是不代表政事就可以耽搁了。

  至于说天底下的大事,该发生的肯定还是会发生,可不会因为老朱的寿辰到了就不发生,更不会因为朱允熥的大事将近就会因此延缓。

  就算现在是在忙着准备登基的事情,可是朱允熥还是会及时处理一些紧急的政事,治理天下的事情真的不能有任何的懈怠,该努力的时候必须要好好努力。

  大势已定,那么就将一些紧要的事情给处理好,什么事情才是最本质的,朱允熥当然心里有数。

  现在的心态平和,也是因为现在的朱允熥知道不会起什么变故,所以可以平静的等待着重要时刻的到来,继续按照自己的节奏工作,这也是很有必要的事情。

第302章 大事、小事

  朱允熥对于皇帝的大寿有不少期待,好在现在看起来一切准备的非常好,诸多事情进展的可谓井井有条,一点都不需要他过多的操心。

  掌握好大方向即可,剩下的一些细节和具体执行,其他的官员们可以做好。早就定下来了规矩等等,只需要按照那些规矩来执行,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差错了。

  要说没有半点激动和期待也是假的,毕竟眼看着就是最为重要的时刻了。

  哪怕不是登基大典,但是只要传位诏书正式的公布,大明就要进入新篇章,朱允熥这个皇太孙就不再只是皇储而已了。

  这不只是朱允熥的大事,对于不少人来说也是无比重要的大事。他们的利益也紧密的和这位太孙绑定在一起,他们的利益看起来自然也就是一致的。

  陈迪来到了文华殿,本来以为是要回答一些关于皇帝大寿筹办的事情,只不过有些事情的进展显然是超出了他的预料。

  朱允熥倒是非常的淡定,递出诏书说道,“回头找几个靠得住的、口风严一点的,看看这诏书可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不明所以的陈迪接过诏书,只是当翻开后瞬间脸色惨白、豆大的汗珠开始不断的往外冒。

  虽然先前就知道一些事情,也猜测了一些事情,就算是真的发生了什么事情,实际上也不需要太过意外,毕竟这些事情也算得上是在预料之中。

  但是现在的情况有些不一样啊,皇太孙直接将传位诏书给递了过来。陈迪觉得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立场,那自然也就是极为尴尬了。

  朱允熥显然不是很在意陈迪尴不尴尬,说道,“若是有不妥之处就帮忙修改好,后天呈递到陛下跟前,可明白了?”

  陈迪下意识的点头回答说道,“回殿下,臣明白。”

  听着陈迪这么发虚的声音,朱允熥也乐了,“明白就好,这些事情不好张扬。找几个靠得住又有学问的,这可不是小事。”

  陈迪连连点头,这确实不是什么小事情,这甚至算得上是超级大的了不起事情,自然也就需要格外的谨慎才好。

  如果只是在朝堂上听到了传位诏书的内容,陈迪等人也不会说什么。可是现在要帮忙修改,那就极为特殊了,这是最早知道明确内容的大臣了。

  这确实需要有才学的人才好,另一方面自然也就是需要那些口风严的大臣,可不能提前闹出来满城风雨。

  不过转念一想,皇太孙现在将诏书送了过来,这也意味着对他的信任。

  太孙手底下的饱学之士不少,那些人也可以帮忙修改、参详诏书,不一定就是非得需要这位礼部尚书才能够将这件事情给做好。

  朱允熥继续开口,说道,“陛下如今在抚育皇重孙,这是我朱家麒麟儿、传世之孙,诏书上添一笔,可明白了?”

  陈迪小心翼翼的回答说道,“殿下明鉴,小殿下出生之时,皇储之位已定、上下归心。”

  陈迪这人到底还是比较本份,他知道朱允熥的意思,也不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说来添了一笔,以后就会容易被人误解一些事情了。

  皇重孙现在本来就是由陛下在亲自抚养,这也是可以在史书上记下来的一笔,这一切也都可以说明这位皇重孙深得陛下的喜爱。

  明眼人也都看得出来,这也是皇帝的爱屋及乌,是因为先太子、是因为皇太孙,所以陛下才会格外喜欢那位皇重孙。

  朱允熥笑了笑,不在意的说道,“无须担心以后的那些事情,孤在意的是我大明皇位传承之序。皇重孙由陛下亲自抚育,这也是事实,不怕人说。”

  陈迪也无话可说了,他自然明白太孙的意思,他相信太孙也能够明白提醒的意思。

  可是这位太孙现在就是装作听不懂,甚至是将事情给牵扯到其他的方面,那自然也就只能依靠太孙的意思来办了。

  不要说陈迪了,其他的一些官员们实际上也差不多。皇帝也好、太孙也罢,他们确实会在一些大事上询问一些官员们的意见,也会虚心纳谏。

  只不过那两位很多的时候也是无比的固执,他们一旦做出了决定,其他人也根本就没办法更多的去提醒,没办法让那两位改变一些主意。

  这大概也就是一些文官心里不满的原因了,皇权太过集中、皇帝太过强势,有些时候只能按照吩咐办事,而不能按照自己的理念去办事。

  这对于文官们来说,当然是一个极大的不满了,圣贤书上的教诲没办法施展呢。

  等到陈迪离开,朱允熥看向道衍问道,“你觉得陈迪这人如何?”

首节 上一节 242/3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