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24节
朱允熥则说道,“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劝,就不说了。只是我想着,表伯身后之事得安排好。”
“表伯?”老朱抬头看着朱允熥,“允炆在咱跟前说的是西平侯,你倒是干脆。沐家虽然是咱定的亲戚人家,不过他到底是臣。”
老朱在《祖训录》当中定的亲戚人家当中,除了皇后家、太子妃家以及郡王妃、驸马家之外,也有沐英家、徐达家、李文忠家、郭英家和汤和家。
朱允熥就说道,“表伯和他们不同,是自家亲戚。”
老朱眼睛通红,说道,“那年咱和你祖母在濠州,膝下也无子。就看着他瘦的厉害、可怜的很,咱就给他留在跟前收为义子。咱有好些义子,好多都没了。那年你爹出生,咱就怕这些义子们不服气。就是你表伯,见到你爹就亲近,说要一辈子护着他。”
朱允熥闷声说道,“表伯这不是护着我爹了么,他多半也是想皇祖母了。”
老朱的泪水流了出来,拍着桌子喊道,“他们怎么一个个这么狠的心!保儿没了,英儿也走了,文正、文正怕是还在怨咱!”
三个义子,三个最为重视、亲近的义子,现在全都没了。
沐英的离世,对于老朱来说不亚于再次经历一次丧子之痛。
在老朱哭完,朱允熥说道,“皇祖父,还是下旨让沐春兄长将表伯灵柩送还京师吧。”
老朱用手背擦了擦眼泪,“哎,咱英儿走了,是要送回来。”
朱允熥沉默片刻后才说道,“是在钟山,还是其他地方?”
老朱就看着朱允熥,更是觉得奇怪了,“你爹到底和你说了些什么?这些事情都和你说了?”
按照常理来说,沐英肯定是要赐葬钟山的。可是历史上的沐英,并没有赐葬钟山。
这不是老朱对沐英有意见,而是尊重沐英的一些遗愿。
朱允熥就含糊着说道,“也没说什么,表伯一生功勋卓著。我觉得该追封黔宁王,以王礼安葬。”
老朱盯着朱允熥,一字一顿的说道,“咱追封的几个王,无一不是国公!”
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这是老朱追封的王爵,也都是国公死后封王。但是这不代表所有的国公都有这个资格,只有极大功者才有这样的荣耀。
朱允熥就说道,“以表伯这些年在云南的功绩,早就该封公了。为表伯破例,也应该。”
老朱沉默许久后才回收说道,“你先回去,咱想一个人呆会儿。”
朱允熥只能离开,只是在他刚刚转身离开的时候,就听到了武英殿里压抑的哭声。
西平侯沐英离世,老朱‘哭之恸,辍视朝’。
对于一个勤勉的皇帝,能够让老朱辍朝的人不多,沐英的离世是真的让他伤心不已。
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最爱的长子没了、最为喜欢的义子也没了。哪怕是老朱这样一辈子强硬的人,此刻也接受不了。
现在的他已经年过花甲,只是还在一次次的承受着丧子之痛。
亲儿子眼看着就要出殡,义子的灵柩送回来了也要安葬,老朱只能一次次白发人送黑发人,为他的孩子们安排好身后之事。
对于老朱的伤心,朱允熥能够做的非常有限。
他此前也没有和沐英打过交道,这个亲戚的离世对于他来说,更多的只是惋惜,没办法像老朱那样感同身受。
也不只是朱允熥这样,朱允炆也差不多。对于沐英离世的消息传回京,他能想到的也只是安慰老朱,而不是失去了一个亲戚。
“云南!”朱允熥坐在书房里,有些惆怅的说道,“云南时常还有叛乱,麓川之战思伦发虽然乞降了,可是接下来肯定还有叛乱。”
沐家镇守云南,绝对不只是军事威慑那么简单。
这也是在不断的开发、传播教化,让百姓归心。
当年忽必烈第五子孛儿只斤·忽哥赤是首任蒙古宗王,统治云南近百年。到了元末,蒙古宗王梁王以昆明为其统治中心,仍奉元朝正朔,服从退据蒙古沙漠地区的元朝残余势力的命令。
土酋段氏则控制着大理一带,虽然直属北元政府管辖,但处于半独立状态
十年前傅友德平定云南,虽然是结束了云南的割据,朝廷也建立云南都指挥使司和云南布政使司,管理云南军政事务,并于军事要冲地区,设置卫所,屯兵戍守。
可是短时间里不可能完全归心,云南需要沐家的持续镇守。
沐春,应该袭爵!
西南需要安稳,沐家的作用非常明显、独特!
第34章 不省心的叔叔们
西平侯沐英的病逝对老朱的打击很大,可是在朝堂上,有人为此惋惜、有人满不在乎。
沐英只有四十八岁,这个年龄算不上大,也算不上特别小。曹国公李文忠,四十六的时候就没了呢。
现在很多人在乎的是沐英的身后之事,云南该是谁镇守,沐英葬在何处等等,都值得不少人在乎。
不过很快老朱重新回到朝堂,下旨将沐英的灵柩送回京师。
沐英离世是大事,可是目前最为重要的事情,还是太子朱标的丧事。
朱允熥和朱允炆这两位皇孙的夺嫡之争没有摆在明面上,可是有心人都能够看得出来,皇储之争已经展开了。
只是皇帝大权在握,所以很多的事情给压制着,不让这一场矛盾完全的爆发。
对于皇储的人选,老朱很早之前就立下嫡长子继承制。这么多年朱标的地位稳固如山,除了老朱对朱标的偏爱,也是为了江山稳定。
秦汉、隋唐乃至两宋,这样相对稳定的王朝在皇位更替时都没少出现动荡,甚至失去社稷。
老朱想的是从根本上杜绝皇权更替带来的风险,嫡长子继承制就是最好的选择,也符合如今这个年代的普世价值。
朱允炆上午守完灵,下午去了老朱那里。
老朱看到朱允炆,说道,“你明天准备准备,出城去接你五皇叔。”
周王朱橚已经到了应天府范围了,明天就能正式回京。
朱允炆也不敢讨价还价,说道,“孙臣遵旨。”
老朱不动声色的问道,“让你一众皇叔回来,你觉得可有不妥之处?”
朱允炆心里当然觉得不妥了,朱允熥忽然间要来夺嫡,让朱允炆觉得本来到手的皇储之位动摇起来了。
要是皇叔们回来了也开始争,那就更难了。
而且就算皇叔们不争,他们要是站队、支持允熥,那就更糟糕了。
只是事已至此,朱允炆也不敢违逆老朱的意思,“父王在时,和皇叔们都很亲近。如今父王出殡,皇叔们也该来送一程。”
对于这样的回答,老朱比较满意,“你明白这个道理就好,你那些皇叔们再怎么荒唐,也是你父王的弟弟!”
秦王朱樉,在封地没少作恶。大兴土木、折磨宫人,还曾宠妾灭妻、还曾制作皇后的服饰给侧妃邓氏穿,同时又将自己房中的床做成五爪龙床。
他的罪状可不少,老朱曾一度想要废了这个秦王,但是当年太子力保。
晋王朱棡,当年去就藩的途中就因为小事鞭挞厨师,在封地又数次以奔马缚人、车裂之。老朱同样勃然大怒欲废朱棡之王爵,得兄长太子朱标调护。
燕王朱棣目前来看还算好,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练兵,以及和僧人道衍、相士袁珙往来密谈。
周王朱橚也不省心,他没有那么残暴。可是自小纨绔的他大前年擅自离开封国跑到凤阳,老朱气的将他谪迁云南,去年才准他回开封。
再一个就是周王王妃是宋国公冯胜的小女儿,朱橚私下里时常和他的岳父书信往来。
这几个藩王都不是省油的灯,似乎是在故意给皇帝出难题一般。
看到小太监端来茶,朱允炆很有眼力的接过,放在桌子上。
老朱就觉得欣慰,觉得还是允炆孝顺。别看茶是宫里人泡的、端来的,但是允炆好歹也是亲自奉茶,这就是孝顺。
而另一个孙子呢,搭把手都不愿意做,还时常让宫里人也给他倒一杯茶。据说这些天换个口味的在喝各地贡茶,也不知道喜欢哪种。
老朱就觉得自己很有先见之明,以前有茶饼、茶团,制作起来麻烦,茶农负担也大,老朱现在提倡直接冲泡,省了不少事。
一朝团焙成,价与黄金逞。
这是北宋时期就有的说法,这种龙团凤饼制茶制作难、价格更高。
老朱‘废团兴散’,不过自古以来,在对外贸易茶叶都是重要一环,老朱该征收茶税还是要征收,同时也是严禁茶叶走私。
这些做法,也确实给朝廷增加了一些赋税。
朱允炆看着老朱,小心翼翼的问道,“皇祖父,允熥不去接五皇叔?”
老朱看了一眼朱允炆,笑着说道,“他明天不过去,你们在外头的皇叔不少,他们现在都回来了。你们两个轮流去接,也不至于累着。”
朱允炆很想说他不怕累,他可以一人承担起来迎接皇叔们返京的任务,这也是难得的表现机会。
可惜现在不能如愿了,皇祖父看起来还是继续公平,让这兄弟俩轮流去接。
不过朱允炆也松了口气,他其实不太喜欢那些皇叔们,尤其秦王、晋王这些,给他的压力很大。
朱允炆稍微停留了一会儿就离开,就算是想要多留一会儿也不行,皇祖父说要忙,朱允炆也只能离开了。
老朱确实忙,还有不少的事情要处置。太子没了,现在大事小事都是老朱亲自来处理。
以前太子在的时候,都是事情先报给太子,太子批复了再送给皇帝。
说是皇帝把关,可是很多人都知道那就是走个过场,皇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驳了太子的面子,很多的事情都是太子的主意。
但是现在不行了,这些大事小事都是皇帝亲自处置了。没了太子分担压力,更不会有丞相来做好这些事情。
临近傍晚的时候,朱允熥来求见了,这一次不会被挡在外面了。
朱允熥站了一会,问道,“皇祖父,我能看看奏章吗?”
老朱瞪了一眼朱允熥说道,“不准!真要是孝顺,给咱研墨!”
这一下就有点让朱允熥为难了,他实话实说,“这事我做不好,我写字都写的不太好。”
老朱冷哼一声,他小时候没条件读书写字,可是投身军中之后也在刻苦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