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233节
对于自己的名声,朱允熥也是非常在乎的,这东西看似对于他的统治没有最直接的影响,但是也绝对不要认为这没有任何的用处。
在召见完这些告老还乡的勋贵之后,朱允熥自然不能忘记自己最需要做的事情,这也是真正的大事。
开始沐浴、斋戒,这也就是在为接下来的祭祖做准备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不是随便说说而已。
尤其是现在的朱允熥作为储君,他回乡祭祖的含义和其他藩王回乡祭祖是有着本质的区别,那么自然也就是需要更加的正式对待这件事情。
在朱允熥开始斋戒的时候,徐妙锦等人自然也是该斋戒就需要斋戒,她们也有不少需要做的事情,礼仪等等对于她们甚至更加严苛。
回到寝宫,徐妙锦说道,“殿下,臣妾和姑姑、姐姐去看了不少昔日旧邻,大多数都是过的还算不错。”
朱允熥对此也不意外,“到底是旧邻,这些年就算是不给官职,赏赐、田地也没少,这些人也没人敢轻易去招惹。”
这些说法自然也是徐妙锦非常认可的,她不觉得这是朱允熥在夸大,现实的情况也就是这么回事。
老朱的那些旧邻居,哪怕只是一些晚辈级别的,在普通人看起来也是特殊的,谁也不知道这些人到底和皇帝会不会有着一些交情。
所以这些个旧日的邻居们,该给与一些优待肯定还是要有一些优待,皇帝的旧邻居自然也是一种身份。
尤其是在大明建国之后,从各地也迁来了一些人,不管是为了充实凤阳的农民,还是一些基础不俗的富商等等,这都是凤阳看起来很繁荣的原因之一。
朱允熥仔细想了想,不确定的问道,“先前我记得有不少迁来的人冒充本地人,这个事情你可问了?”
‘户口’非常重要,一直在凤阳生活的老帝都人,和后来迁过来的新帝都人,政策上还是有着一些不同的地方。
徐妙锦就回答说道,“臣妾也稍微问了一下,这两年好了些,只是有些老人也都是眼界不高,甚至是帮着新迁来的人蒙蔽官衙。”
对于这些事情,朱允熥自然也无话可说了,这样的事情可以说司空见惯了,一点都不值得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新迁来的百姓为了得到更多的待遇冒充本地人,而本地人为了一些利益帮助新来的人蒙蔽朝廷,这类情况放在哪个朝代都是有的。
也就是现在还不够开放,要不然说不定就是有什么假结婚之类的事情了。
朱允熥对此也只能笑了笑,“这么说来还是要抓紧些了,该清理一下户籍还是要清理。”
徐妙锦只是听着也不说话,有些事情她可以稍微的提一下,但是对于一些政事等等,她还是聪明的选择不多听、不多问,更不会多建议。
其实她很清楚一些事情,皇太孙打算对凤阳帝乡进行一系列的整顿,这也是配合着朝廷的一系列政策。
过去一两年朝廷就在不断的将江南富户迁到应天府或者凤阳,大家都知道这会使这些豪强失去原有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实力。
而且此前朝廷已经由户部牵头了,开始将大明的一些富户登记造册。
理论上是富民生长田里之间,周知民事,这里面肯定是有有可用之人,这些人登记造册留待选用。
这好像是不错的事情,除了云南、两广、四川这些地方,以浙江等九布政司、南北直隶、应天府,超过七顷的土地的就有一万四千二百户。
这个数量不算少了,这些地主的资产等等也是在如今这个时代处在非常顶尖的层次,属于是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了。
和徐妙锦简单的聊了一会儿老家的情况,这也就差不多了。对于‘后宫不得干政’这件事情,朱允熥和老朱的态度是一致的。
这也就意味着有些事情徐妙锦可以知道,或者是有意让她知道,但是也仅仅只是知道一些事情而已,而不能对朝政有任何的影响。
继续准备接下来该做的正事,祭祖的时候可谓是不折不扣的大事,没有人敢对这件事情掉以轻心,方方面面也都需要追求完美。
对于齐王朱榑的求见,朱允熥也是有些无奈,但是也不会觉得意外。要是不来求见,那才是最反常的。
作为大明宗室目前唯一一个被罚的藩王,朱榑现在也开始惶恐不安了。
虽然此前秦王、周王也都有在老家种田的经历,那位靖江王朱守谦更是死在了凤阳。该罚的会罚,也没说废掉王爵。
可是事情不落在自己身上就不会紧张,到底自己做了些什么,朱榑也心里有数。他确实没有谋逆,好像也没有做过一些太出格的事情。
但是现在再看看,自负勇略的他也没少做出一些触犯法律的事情,他也没少发一些牢骚,可以说是有些劣迹斑斑的。
看到朱榑,朱允熥主动开口,“七叔,看气色倒还不错。”
朱榑则尴尬不已,连忙说道,“太孙殿下明鉴,臣自回乡后安分守己,谨记父皇教诲不敢违逆。”
朱允熥也心里有数,笑着说道,“七叔也无需多虑,此前皇祖父震怒,无非就是七叔虽数历塞上,以武略自喜,然性凶暴,多行不法。”
听到这些,朱榑更是尴尬,也可以说有些愤恨。相比起自家二哥、五哥,他做的这些事情实在是不算什么,可是现在就这么被摆在台面上了。
这就是他现在最大的罪名,骄纵的朱榑可不只是在反省自己,很多的时候他也是在仔细的和别人比较,现在就觉得非常的委屈。
朱榑更为尴尬,形势比人强,“殿下见谅,臣此前多有骄纵,如今已经自省了。”
对于自家这位七叔,朱允熥也是明白的,骄纵是真的、狂妄也是真的,色厉内荏实际上也是真的。
朱允熥仔细想了想安慰说道,“七叔,这些事情我现在也做不得主,等我回京之后再去皇祖父面前说说情,七叔以为如何?”
朱榑脸色阴晴不定,现在能够影响皇帝的人是谁,大家都心里有数。甚至可以说现如今落到这个境地的原因,朱榑也都是心里有数。
说到底就是因为他此前对朱允熥这个皇太孙私下里表达出来了轻视,以及在出征的时候有些违逆皇帝、太孙的意思,这更是导火索。
现在朱允熥不认账,朱榑也只能默认了,只能算得上自己倒霉了,其他的看起来也没办法。
最重要的是他现在是真的害怕了,他现在不敢惹朱允熥。他还想要回封地当藩王呢,真要是惹了朱允熥,说不定就是一辈子在老家种地了。
朱榑看向朱允熥,有些期待的问道,“殿下这一次回乡祭祖,臣当陪祭。”
这么认为也没问题,因为他是皇子,是朱允熥的长辈,更是朱家的子孙。主祭不指望,陪祭肯定是有他的份。
朱允熥就一脸愁容的说道,“皇祖父此前也说了,七叔这两年一直在老家,这一次祭祖就不用七叔陪祭了。”
朱榑面色大变,朱允熥这个储君来祭祖,居然不准他这个宗室藩王来陪祭?
这意味着什么啊,这意味着现在皇帝、太孙对他极其不满,距离贬为庶人只是朝夕之间了。
这么说夸张了一点,老朱和朱允熥还真的没打算废了朱榑。不过现在的朱榑是戴罪之身,也是失德之人,现在可没资格陪祭。
因为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祭祖,朱榑自然也就只能在一边干看着了。
第292章 重用、限制
祭祖是无比正式的事情,斋戒等等就是最基础的条件。
朱榑虽然心里有一些埋怨,可是这个时候也只能是乖乖的观礼。不过他也不用担心寂寞,因为还有宁国公主、朱有容等宗室跟着一起观礼。
主祭的自然是朱允熥和徐妙锦,皇太孙主祭是谁也挑不出来理的。
而徐妙锦这个皇太孙妃来祭祀,那也没什么问题,因为她就是现在大明四代宗室当中惟一一个有身份的女子。
马皇后没了,常太子妃也早就没了,现在自然也就是指望着徐妙锦了。她现在也为朱允熥生下了子嗣,自然更加‘登堂入室’了。
至于其他的王妃等等也是‘明媒正娶’,不过那也就是指在藩王那一脉,和朝廷社稷无关。
一身冕服的朱允熥规矩的拜下,“臣皇太孙朱允熥,叩拜高祖仁祖皇帝陛下。”
徐妙锦自然也是跟着跪下,“臣皇太孙妃徐妙锦,叩拜高祖仁祖皇帝陛下。”
这就是正式的称呼,不要说朱允熥现在只是储君了,就算是当了皇帝,也需要在祖先面前称臣。要是这个时候讲究身份,天下人的吐沫星子就能淹死人。
让徐妙锦过来,这也是老朱和朱允熥的一个执念,因为老朱家总算是再有一个可以管家的女子了,这个当家媳妇的分量可不小。
徐妙锦低眉顺目、神情肃穆,对于朱允熥在诵读的祭文一点都不在意的样子。可是内心的心潮澎湃那是无以复加了,她知道很多事情已经不可阻拦了。
祭文是皇帝亲写的,这一点徐妙锦心知肚明。这一次朱允熥在诵读的祭文,实际上就是在为接下来的退位、登基打下基础而已,只是在明确时间罢了。
甚至就算是年号等等,这都是已经敲定下来了,这是先告诉祖宗们,然后再昭告天下。
其实不只是徐妙锦心潮澎湃,在旁边观礼的基本上就是宗室,或者是义惠侯之后这些人,这和寻常的官员不同,基本上都算得上是‘自己人’。
他们现在知道的消息就比寻常的官员要更早一些了,内心无疑也是更加受震撼了。虽然外界可以说传言很多,但是那到底只是传言啊。
再次叩首之后,朱允熥才带着徐妙锦离开享殿,这一次还要再读一篇祭文,这就是昭告天下,这就是一个正经的祭文了。
结束了祭奠之后,朱有容非常兴奋,“小弟,日子是定下来了?”
朱允熥哭笑不得的说道,“定下来了不假,只是这些事情不好在外面说。”
朱有龄也跟着激动不已,“我知道,肯定不会在外头说。只是先前一直在传那事,现如今知晓了,我和大姐也该斋戒、本分一些。”
朱允熥就笑着说道,“这也不至于,你们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岂能说我的好日子要到了,难道还让我姐姐们日子不好过?”
朱有容一激动就容易流泪,“要是母妃知道有今日,肯定欣慰。”
朱允熥也明白这些,说道,“回应天府之后,我们也是要去孝陵、东陵,这些天也是该和我一道去祭告,这些事情也不能耽误了。”
朱有容和朱有龄自然也明白这些道理,有些事情确实是不能耽搁。尤其是这般大事,更是必须要认真的对待,绝对不能让人在这个时候挑出任何不足。
毕竟朱允熥不是要仓促的登基,所以很多的流程自然也就需要更加的完善。
要是真的‘仓促登基’,那就是需要老皇帝驾崩,然后储君直接就是‘灵前即位’,这是要一边办着丧事,一边在忙着登基大典等等。
朱允熥自然不需要这样,他会将很多的事情给安排好,很多的事情也需要按照此前就制定好的一些规矩来,如何登基早就定下来了正式的程序了。
有些事情现在已经不只是心照不宣了,而是基本上是小范围的公布了,这可不是什么小事情。
虽然这看似也就是亲信的宗室知道,不过不管是老朱还是朱允熥都没有觉得这些消息是能够完全保密,他们也没打算做到真正的让所有人都不知道。
有些消息现在也需要还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说到底就是许多的事情就需要开始准备了,大家会有着更充足的准备时间,也不至于感觉到猝不及防。
大家都要开始准备接下来的一些事情了,都要开始为新皇登基贡献出自己的一部分力量。
心情不错的朱允熥回到中都皇宫休息,对徐妙锦说道,“让人开始准备准备,我们也是该启程回京了。”
徐妙锦也没意见,她很清楚这一次回乡祭祖就是来去匆匆的,要是长时间留在凤阳,那才是最为反常的现象,那才是会让人内心不安。
至于疲惫之类的肯定也谈不上,毕竟这些人出行也都是乘车,又不是需要步行,自然也就不会觉得有什么好疲惫的。
还是以正事为先,只有朱允熥真正的坐在了龙椅上,只有等待真正的尘埃落定,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心里踏实,要不然谁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就比如说先太子,地位可以说是无比稳固,谁也不觉得有任何的问题,但是巡视一趟关中就一病不起。
牵着徐妙锦的手,朱允熥语重心长说道,“姐姐们这段时间估计心里头的想法多,你该多和她们说说话,千万不要让她们多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