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232节

  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这是千百年来流传的典故。刘邦回到沛县还大宴三天,击筑作歌更是千古佳话。

  哪怕是在大明,也是极其重视乡土情。朱家的子孙要是不认昔日的邻居,那传出去就非常难听了。

  朱允熥看向徐妙锦,说道,“义惠侯和干祖家的,你万万要亲自照料。”

  徐妙锦心里清楚,义惠侯刘继祖的子孙,以及汪干娘的子孙,这都是老朱家的恩人。他们的身份不同,现在不只是得到了世袭的皇陵祠祭署的官职。

  在一些重要的祭祀仪式当中,这两家的也都是有资格陪祀。

  徐妙锦心里有数,严肃说道,“殿下放心就是,臣妾心里也有分寸。”

  这些事情也根本不需要他多提醒,以徐妙锦的兰心蕙质,肯定不会在这些事情上有什么疏忽。稍微有点品行的人,都不会在这些事情上马马虎虎。

  回到了凤阳,到时候的朱允熥肯定也是比较忙的。祭祖自然是最为重要的大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他登基前的重要流程之一。

  在他的姑姑、姐姐需要代为宴请旧邻的时候,朱允熥也需要开始准备宴请、接待一些勋贵。毕竟此前一批老将告老还乡,这些人也不能忘了。

  大家都是有着不少的事情要做,身份不同,所需要做的事情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摆正自己的一些位置,那么很多的事情自然也就可以顺利很多,不至于出什么差错。

  朱允熥这一次回乡祭祖本身就足以让很多人重视,再加上意义不同,这也就是现在看起来声势比较浩大的原因了。

  宗室这边自然不用多说了,朱允熥最为亲近的亲人基本上都跟着过来了,这都是来帮他做些事情、承担一部分的任务。

  除此之外还有礼部等官员跟着过来,皇储祭祖本身就是社稷大事,这些官员要是不跟着过来,那才是说不过去的事情了。

  甚至这一次跟着朱允熥一起回凤阳的,还有一大批翰林院等清贵衙门的年轻官员,主要是去年的进士等。

  这对于那些年轻的进士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他们这批人本身就是被认为是太孙门下,是值得培养的未来重臣。现在再参与陪祀,那就更有意义了。

  稍微说了会话,朱允熥自然也就离开车驾,他也不适合一直都是留在车驾里。

  将梅顺昌叫到跟前,朱允熥问道,“让你去军中历练,你现在觉得如何了?”

  梅顺昌就本本分分的回答说道,“回殿下,臣资质愚钝,只能做事勤勉一些。先前凉国公说了,觉得臣没有天分。”

  朱允熥顿时觉得好笑。“这个蓝玉,我也懒得说他!只是你也莫要灰心,蓝玉那人一辈子都是在战场厮杀,眼界高一些也是自然。”

  这么说肯定也是没有什么问题,在蓝玉少年时期,他是跟着徐达、常遇春这样的名将作战,那时候的身边都是大明的开国勋贵,是真正的一时人杰。

  等到他青壮年的时候,也算是锻炼出来了,作为统兵大将南征北战、战功不断,自然也就意味着寻常人他根本不放在眼里。

  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说到底身边的环境、身边的人都是人才,所以一般人不被看在眼里,这些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朱允熥鼓励着说道,“你和凉国公也是不同,你到底是我表弟。以后若是能够上阵杀敌自然是最好,做不到也没关系。持心端正、整肃军纪,这些还是要靠你们。”

  这些也都算是朱允熥对于这些外戚的一个期待,不指望这些人个个都是人才,不指望他们都是有着无比出众的能力。

  平庸一点其实也没什么关系,只要品行好就行了,有些位置不一定就是能力出众可以做好,对于品行的要求实际上也更高一些。

  梅顺昌也是腼腆的笑了笑,他对于自己的能力也心里有数。

  虽然很多的少年都曾经是有着一些豪情万丈,会觉得自己的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但是梅顺昌不那么想,他的性格自小就是比较稳重,家教也比较严谨。

  朱允熥的心情不错,自家小表弟虽然不算是最有能力的,但是绝对是听话、省心的,这在他看来就算是非常优秀的了,可以值得他放心。

  江山代有才人出,宗室或者外戚也需要涌现出来一些人才,现在的梅顺昌就算人才。

  朱允熥也从来都不需要担心手里没有人才可用,他甚至很多的时候会有一些幸福的烦恼,主要就是因为人才看起来太多了,根本用不完。

  老一辈的现在还算是老而弥坚可以镇住场面,青壮一辈的现在也迅速的挑起大梁成为了主心骨。

  而年轻一辈的现在也是在茁壮成长,他们的进步也让朱允熥的未来有着更多的选择余地,那当然就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

  常升这个不太靠谱的开国公骑着马来了,乐呵呵说道,“殿下,帝乡一些老将有些心思了,是想着要是能够得到允准,都想要陪祀。”

  朱允熥笑着开口说道,“把名录给我就是,不要只是盯着勋贵,还有些老人,那也都要爱惜些。”

  所谓的淮西二十四将天下皆知,这确实就是老朱起家的核心力量。但是在与此同时,当时也是有着七百同乡投奔。

  这七百人大多数都没能看到大明开国,也不是说这七百人都封候拜将等等。但是这些同乡、这些部旧自然是不能忽视的。

  常升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虽说五军都督府有名录,只是臣到底不是凤阳人。”

  朱允熥心里有数,随即吐槽,“二舅,你有些时候就该多用心些。就说我九江表兄,他也不是凤阳人,只是好些事情他都心里清楚。”

  常升就理直气壮了,“殿下,那不一样,臣到底是外臣。曹国公不一样,祁阳王当年在军中更是有威名。”

  “行了、行了。”朱允熥笑着摆手,“这事情还是去和魏国公说一声,他这方面就是比你强,做事也确实细致不少。”

  常升没觉得不高兴,他清楚自己的能力,大事做不好、小事不愿意做。事情落在他头上了,那就努力的想要去给做好。

  不再职责范围内的,根本不愿意多看一眼。这不只是考虑避嫌之类的,主要也是懒得多事,事情做多了对他来说也觉得没什么必要。

  有徐辉祖、李景隆去处理一些事情,朱允熥自然也没什么好担心的,会给安排好。

  想了想,朱允熥对梅顺昌说道,“你就先过去,你是陛下外孙、我的表弟,虽说不是淮西人但是也差不多,和勋贵能说得上话。”

  梅思祖、梅殷,这可不是淮西勋贵的代表,但是在开国勋贵的群体,这还是能够说得上话,还是有一定的特殊之处。

  梅顺昌立刻领命,“臣知道了。”

  “你性子稳,做事也本分,我自然放心。”朱允熥笑着提醒,“记得多留个心眼,有些老将就喜欢倚老卖老。现在告老还乡了,更是有恃无恐。”

  要说梅顺昌真心不是愿意和一些老将往来,可是他更加清楚有些事情真的不是以他的意愿来进行。

  但是现在都已经领了任务,那就踏踏实实的去将事情给办好吧。

  看着梅顺昌骑马离开,朱允熥笑着说道,“以后继祖要是有顺昌这个样子,我就心满意足了。”

  常升立刻眉开眼笑,得意的说道,“殿下怕是想多了,继祖只怕是也无法无天。前些天还吵着要去玩闹,不顺心就哭。”

  朱允熥哑然失笑,常继祖确实很有可能就是被惯坏的孩子。但是也不是太要紧的事情,只要品行不是太差就行,纨绔一点的话也没太大的问题。

  对于一些宗室、对于一些勋贵,朱允熥的要求真心不高,能力是一回事、品行是另一回事。

  定位不同,要求自然不一样!

第291章 真假老乡

  虽然队伍比较庞大,不过这也没什么可过多担心的,说到底就是凤阳距离应天府比较近。

  而住宿、安全等问题也没什么可担心的,中都皇城虽然半途而废,不过暂时居住肯定是没什么问题。

  护卫的人马等等更没什么可担心的,凤阳是帝乡,中都留守司的兵马就足够多了,而且都是一些比较可靠的将士。

  既然是回到了凤阳,该做的事情也有非常多。现在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接见一些有功之臣,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功臣,这些人身份特殊呢。

  永平侯谢成、凤翔侯张龙、全宁侯孙恪、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会宁侯张温、景川侯曹震。

  这都是此前告老还乡的勋贵,这些人也都是凤阳人,他们算是躲过了被老朱清算的命运。要不是朱允熥坐稳太孙之位,这些淮西勋贵就有危险了。

  就算不是卷入蓝玉案,说不定也会以其他的一些理由将这些人给清算了。

  虽然汤和此前过世了,在凤阳老家的勋贵看似是少了一个主心骨。不过只要这几位勋贵不乱来,以他们超然的身份自然也可以安享晚年。

  失去了权柄可能让他们感觉到失落,远离权力中心了也会有些心里不甘。但是在凤阳,现在的生活也确实非常的安逸。

  最重要的是就算心有不甘,他们现在也只能在凤阳养老了。为什么会集体回到老家、为什么会集体告老还乡,他们心里有数。

  这不是皇帝在杯酒释兵权等等,这一切自然也都是在为皇太孙以后登基做准备。

  哪怕皇太孙看似是淮西勋贵的代言人之一,也不需要朝堂上有着这么多的勋贵,该离开一批人就需要离开一批人。

  朱允熥心情非常不错,看着张龙说道,“凤翔侯,怎么不把我表弟给带来?”

  老态龙钟的张龙就说道,“回殿下,臣孙顽劣,怕冲撞了殿下,故此未能带来拜见殿下。”

  朱允熥看向张福生,说道,“快点去请我表弟过来,我也好久没有见着表弟了,得亲自考校考校才好。”

  十四年前张龙的儿子张麟尚福清公主,两人相敬如宾十年,四年前张麟病死。现在福清公主寡居在公主府,好在留下来子嗣张杰。

  已经十二岁的张杰现在两边跑,一会儿在应天府生活,一会儿跑来凤阳老家照料张麟,忙的不亦乐乎。

  朱允熥就颇为感慨的说道,“要说我这一众表兄弟里头,也就是张杰最为孝顺了。出身贵胄,又能谦逊、知礼的,这实在难得。”

  张龙喜形于色,不过还是谦虚说道,“殿下谬赞,孙臣有所出息,都是公主殿下教的好。”

  这是在拍马屁,不过也算是一部份事实。老朱的女儿们普遍是妇德不错,大明十多个公主,还真就没什么丑闻传出。

  朱允熥随即看向曹震,颇为遗憾的说道,“景川侯看着也是老当益壮,就该是再为朝廷建功。你请辞,蜀川震动啊!”

  曹震连忙谦虚说道,“殿下谬赞,臣年老体衰已经越发糊涂、体力不济,不给朝廷添乱就是好事,哪有本事再为朝廷建功!”

  曹震确实有能力,虽然不是淮西二十四将之一,但是也是最早追随老朱的班底之一。

  现在这七个告老的勋贵里头,张龙和陈桓、谢成,就是淮西二十四将。

  朱允熥夸赞曹震,就是因为在川蜀的时候,曹震镇守一方,不管是卫所的设置还是屯田规划等等事情,都做的非常出色。

  看着这些老将们精神状态不错,现在也卸甲归田在颐养天年,这感觉还是不错的,这些对朝廷有大功的人值得优待。

  朱允熥随即看向李景隆,说道,“去安排一下,到底还是有些老兵都是跟着陛下起兵的,赏赐的米面、布帛、钱财都给送去。”

  在场的这些人自然是立刻开始歌功颂德,夸赞朱允熥这个皇太孙仁善等等。

  对于这些都已经非常习惯了,他稍微做点事情,底下的臣子们自然是能够找到各种拍马屁的点,各种吹捧等等都听的耳朵起茧子了。

  好在朱允熥还算是理智,要不然每天都是这么被吹捧等等,真的很容易膨胀起来,或者是忘乎所以听不得任何的谏言。

  该保持着理智的时候自然需要保持理智,需要清醒的时候更加需要清醒。

  朱允熥回到凤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召见一些老臣,是对一些老兵进行慰问,这传出去了自然也算得上是一段佳话了。

  这是他该做的事情,稍微正常一点的皇帝都会这么做,更别说朱允熥现在还只是皇储,更应该注意一些对名声有利的事情。

首节 上一节 232/3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