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224节
毕竟皇帝无比勤政,这位皇太孙也不喜欢偷懒,以至于现在的文武百官们都要跟着忙碌起来。
刚刚回京,那就要投入到新一轮的工作当中,别指望有机会去休养等等,在大明没有这么好的待遇,有着的只是无尽的工作,事情会一桩接一桩。
道衍就主动开口说道,“殿下,臣觉得若是疏浚运河,该一点一点的来。”
“这事我也想过,也觉得一段段的疏浚自然是最好不过。”朱允熥笑了笑,说道,“只是这些事情,你不懂、我也不懂,还是问懂的人才好。”
常识性的一些东西知道,也可以进行一些安排。但是涉及到一些专业的领域了,那自然也就需要相信一些专家和权威,然后再做商讨、决策。
朱允熥不是全知全能,他知道自己有很多的地方不了解,甚至完全就是一个外行人了,那就不好冒充行家了。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一点朱允熥心里清楚,他也从不讳言自己在某些领域一窍不通。
道衍则继续说道,“殿下,臣以为有些事情,那些官员们也是有着自己的立场。若是严尚书,他最想做的还是疏浚南方的运河。”
严震直可是乌程人,虽然不是在大运河旁边,但是多少也是受点影响,这也算得上是比较正经的浙东文官集团成员之一,立场自然也偏向南方文官。
这也非常好理解了,若干真的能够决定一些事情,严震直哪怕是能臣,也难以免俗的想着要造福乡梓等等。
朱允熥沉默片刻才说道,“这么说来也是,杭州、扬州,这两处地本就是运河疏浚的重点,严震直在意也正常。”
如果漕运完全建立、大运河重新疏浚甚至是某些河段进行重新挖掘等等,严震直选择先开工南边的河段等等,这也是没办法挑理的事情。
反正是迟早都要做的事情,先偏向一下和自己亲人的人或者利益集团,那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朱允熥也觉得有道理,“这倒也是,若是不影响大局,难免会有一些私心。这事情是得好好商议,先疏浚哪里的运河,这可是大事。”
现实情况就是如此,早一点将运河疏浚,周边的一些百姓就可以早些得到好处。甚至在小范围、小流域来说,也会得到更多的便捷。
道衍就更加认真的说道,“若是勋贵之中,有人可能想着南边,只是若是对北边军事有心,肯定是想要疏浚北边。”
朱允熥饶有兴趣的看向道衍,打趣说道,“大和尚,看样子是有人说动你了,在我跟前递话呢?”
道衍连忙跪下为自己辩解,“回殿下,臣不敢!”
朱允熥就有些不置可否,笑了笑说道,“敢也好、不敢也罢,我也懒得计较那么多。先给事情办好了,这才是当务之急。”
道衍是朱允熥的心腹、谋臣,这一点不少人也心里有数。只是这个古怪的和尚和百官几乎都没有往来,想要和他攀交情等等也不是个容易的事情。
好好的大学士偏偏喜欢住在寺庙里,通儒通道也就罢了,看似喜欢和大儒、道士往来,但是从不和那些人谈论朝政等等。
不得不说这个和尚古怪的厉害,想要通过他来说服皇太孙,这更是一个难如登天的事情。
道衍谨慎的说道,“殿下,臣以为在辽东用兵、在漠北用兵,都需提防。朝廷现在并无战事,只是也该早做准备才好。”
“天津卫算是弄的差不多了,以后不管是往北边运粮还是向辽东运粮都要容易些。”朱允熥认真思索,“只是运河不能全段疏通,就少不了转运。”
这是一个麻烦事,不将大运河完全的疏浚,朝着北边运送粮食等等就是成本增加,效率也不会特别高。
这显然是一个令人揪心的事情,只是朱允熥也不得不考虑这个事情,甚至是需要尽早的去解决这个隐患,这件事情真心没办法继续拖下去。
冯胜还在辽东镇守呢,很多人都觉得朝廷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对李成桂用兵了。
至于蒙古人的残余势力也需要持续的压制和清剿,这一切也都是事实。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个道理朱允熥自然也非常的清楚。
“说到底还是北方的粮食不够!”朱允熥颇为头疼的说道,“这关中现在养活自己都难,更别指望供养北平、辽东了。”
以前的关中是沃土,是成就帝王霸业的地方,可是现在的关中已经没有以前那么高的粮食产出了,现在更多的还是指望从南方运粮。
东北看似是好地方,朱允熥知道那里土壤肥沃,可是现在根本就别指望开发那片土地,倒不是担心野人什么的,而是百姓很难在那里扎根。
与其考虑提早开发东北,还不如将湖广给完全的开发出来,这是一个更加务实的做法。
等到湖广开发出来了,有着更为雄厚的国力,到时候再考虑东北开发的事情,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好的事情,真心急不来。
想要开发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觉得有潜力的地方也不少。可是朱允熥更加清楚,他很难一步到位,现在的生产力水平也支撑不起。
这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实在让人来气,可是朱允熥也实在难有更好的办法。
手里的资源也实在有限,他需要将这些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短期来看就能够看到效果的领域当中,然后才能去考虑长远的事情。
“这事情还是得等到陈瑄回来了再商讨,现在也急不来。”朱允熥只能说道,“户部和工部抓紧些才好,事情耽误不得。”
有些事情确实就是不能耽误,早一点开始大力的发展,就能够早一点看到成效。做出了决定,就可以持续推进,那时候就是落子无悔。
真到了那个地步反而是好事情,免得像现在这样迟迟难以做出抉择,更不存在就这么点资源,方方面面的都是盯着,想要分走这块蛋糕。
夏原吉这时候也主动说道,“殿下,臣以为周王三卫替换为屯田卫所就是极好。”
朱允熥直接说道,“这事我心里有数,你们不得再提。真要是传出去了,说不准就变成了晁错,对你们也没好处。”
夏原吉心里一哆嗦,晁错是什么样的下场大家都心里有数,那绝对不是夏原吉想要学习的榜样,他也根本没有那方面的一些心思。
可是仔细想想看好像也是有些敏感,毕竟涉及到藩王手里那点可怜的兵力,以及一不小心就可能背上离间宗室亲情、提议削藩的罪名。
这个罪名实在是太重了一些,夏原吉自认为没有本事背上这样的锅,满朝文武也没人能够承担起这样的责任。
所以有些事情真的只能是皇太孙提议,只能是太孙和藩王们商讨,或者是皇帝陛下直接下达之旨意,其他人在这些事情上还是尽可能的低调为好。
还是一桩桩的将事情办好吧,这也不是心急吃不到热豆腐,单纯的就是这些是自己该做的事情,现在只是想着要早点将事情办好,也就是这样而已。
还是和以往一样,在批阅奏章的时候,偶尔会召见大臣商讨事务。
作为皇太孙,现在的朱允熥也不只是单纯的观政,现在的百官也习惯了有些政策直接就是由这位皇太孙定下来。
临近傍晚的时候,张福生匆匆报告,“殿下,锦衣卫指挥使蒋瓛求见。”
朱允熥稍微有点意外,蒋瓛身份特殊,一般般情况下没有什么要紧的事情不会轻易的求见,难道这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宣。”
蒋瓛一入殿就跪下,也不卖关子,“启奏殿下,臣探查得知有官员和富商勾连,以求谋划出海之事。”
这一下朱允熥倒是忍不住笑了起来,“好啊,真的很好。这件事情本还没有定下来,有些人就亟不可待了。真好,果然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不怪朱允熥如此恼火,现如今的大明吏治相对来说比较清朗,这自然也就是老朱此前严厉整顿吏治的原因。
本来还以为经过这些整治,一些官员们也该知道收敛,也该明白现在的朝堂容不下一些贪官污吏了。
可是现在再看看,这可能也就是朱允熥的一厢情愿了。有些人见到了好处,面对着巨大的利益,真的是很难守住本心,或者是根本不在乎那些风险。
“将人拿下!”朱允熥也不客气,直接说道,“给你三天的时间,这案子给孤查清楚了!”
这不是要掀起大案,单纯的就是朱允熥眼里揉不得沙,更不会允许有人去破坏他的开海之策。
现在谁敢冒头,他必然会严厉的制裁!
第282章 言者无罪
严震直再次来到了文华殿,这位工部尚书倒是坦诚,“殿下,若是疏浚大运河,臣以为现在难有足够多的工匠、役夫。”
朱允熥则笑着说道,“我也不是要一口气征调天下役夫,隋炀帝的前车之鉴还在眼前,我岂能不明白这个道理。严尚书,你怕是多虑了吧?”
道衍也笑着说道,“尚书大人,我以为此次疏浚大运河是朝廷该做之事。”
严震直则直接说道,“疏浚大运河自然应该,再者说来如今只是疏浚,自然比不上当初开凿运河。就算是蒙元,那也要疏浚运河。”
这倒也是实话,就算是元朝的时候也对大运河进行了疏浚和翻修。
严震直看着朱允熥,说道,“蒙元无道,只是也做了些事情。当年蒙古人定都北平,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在翻修运河时也绕开了洛阳。”
这个事情朱允熥自然明白,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不过那时候的大运河,洛阳就是一个绕不开的点了,而扬州则是繁华一时,因为这是南北枢纽。
而蒙古人则是花了十年,先后开凿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
挖出来济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联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
而原本废弃的通惠河被重新开挖,形成了北平到天津的通惠河。
这也算是京杭大运河的前身了,大明现在来看也是可以因此受惠。
朱允熥看向严震直,认真说道,“我想着你也该明白,将南方的粮食运去北边如何重要!现在你来说这些,无非就是想知道朝廷会不会重新通往洛阳那段!”
严震直也不说话,他确实就是这么个心思,这一点也是无比的重要,关系着接下来的工作。
朱允熥也不隐瞒自己的想法,“按照元时运河疏浚、修筑,这些年不少地方也泥沙太多有所淤塞。你们也该知道夺淮入海造成不少地方受水患,好好的想想如何在用疏浚运河的契机改善水患。”
这倒不见得就是朱允熥想要一鱼多吃,单纯的就是如果有条件的话,他还是希望带来更多的收获,以及稍微的有着一些长远的目光。
毕竟有些事情不得不考虑,蒙古人统治时期虽然花了不少力气在大运河上,但是当年的战乱等等,也导致现如今不少河段难以通行。
严震直则立刻说道,“回殿下,臣以为疏浚运河,当先修江南河段。”
朱允熥就看向严震直,严肃说道,“人都可以有私心,这一点我不多问。只是你如果说不出些缘由,那我就得好好查一查了。”
严震直吓了一大跳,可以说他算得上是皇太孙比较赏识的大臣之一,这么些年也有不少的优待。
不夸张的来说,这算得上是严震直被最严厉警告的一次了,这真的算是此前从未有过的待遇,甚至就是在被太孙敲打了。
朱允熥继续说道,“太仓港的事情你多少听说了一些,现如今就有朝臣和地方士绅勾连。这还没点事情,这些人就绞尽脑汁在想法子,你说说为何?”
严震直就有些叫苦不迭了,实在是选择上奏事情的时间太不巧了,赶在这么个风口浪尖、太孙多疑的时候奏报,也怪不得殿下开始怀疑了。
不过就算是殿下有所怀疑,严震直还是要说出自己的一些观点,他也自认为身正不怕影子斜,毕竟富户出身的他对于寻常的钱财看不上。
取得政绩,这对严震直来说更加的有吸引力,成为能臣也是他的一个抱负。
他虽然是工部尚书,但是不算是正经的读书人,和科举入仕的同僚们有所区别。以粮长的身份入仕,可以说这是大明的第一人。
这是他的骄傲,同样也是他的一些压力,必须要将一些事情做的更好,才能让那些同僚们认可,才可以报答皇帝的简拔之恩。
虽然心里叫苦不迭,不过严震直还是说道,“殿下,江南河道最该修筑、疏浚,一来可让扬州再次繁华,二来就是可为山东之境打下基础。”
朱允熥也明白一些道理,大运河在山东境内的一些区域基本上是堵塞了,而江南这边的情况是稍微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