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223节
看着朱文垚,朱允熥忽然开口说道,“祖父,好端端的现在就开始搬东西,这有些不合适吧?传出去的话,这事情得多难听?”
“难听?有什么难听的?”老朱不乐意了,“咱不当皇帝了,还占着乾清宫、坤宁宫,这才是不像话,皇帝就该住在乾清宫,就该在武英殿处置公务。”
道理确实就是这么个道理,可是有些时候也不一定就是需要拘泥于这些制度,也是可以有些变通。
但是老朱不给朱允熥机会,继续说道,“历朝历代,那些太上皇退位了,有几个还是占着以前的宫殿?咱要是让而不退,到时候你才为难。”
老朱的意思实际上是非常明显,既然选择了退位,那就退的干干净净,不会给其他人任何的念想,也不会让一些文武官员有其他的心思和想法。
毕竟这是开国之君,而且这么些年也都是大权在握,他倘若有半点对政见的不满,都会变成对朱允熥的巨大阻碍。
这就是事实,哪怕朱允熥现在看似掌握了朝堂,也有不俗的威望,但是和老朱相比还是天差地别,所有人都能看得出来这里头的区别。
看到朱允熥不说话,老朱问道,“咱在乾清宫继续住着,你觉得百官们该如何想?”
朱允熥根本不用想,说道,“还不是和现在这样差不多吗?我在主持朝政,有些事情还是要您老人家来定夺。”
“咱就是怕这个,到时候就怕有麻烦。”老朱颇为担心的说道,“咱是皇帝、你是太孙,那不要紧。你当了皇帝,处处要受咱掣肘,那就不好了。”
朱允熥倒是不太在意得说道,“祖父,就算是我当了皇帝,您老人家就是退了位,朝堂上的事情谁说了算,大家心里头也都明白。”
这不是对老朱的恭惟,这就是最简单的实话实说,这就是对一种事实的陈述,大家都心里清楚着呢,只是很多时候有些人不敢说出来而已。
“咱既然退了,就退的干脆点,不让百官心里头有其他心思。”老朱就直接说道,“现在你也知道,咱不点头,有些事你做不了主。”
这也是实话,老朱哪怕久不在朝堂露面,也依然改变不了他是大明皇帝的事实。
看了看朱允熥,老朱语重心长,“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百官若是心思多了,对你也没好处。”
朱允熥还是开口说道,“那祖父真搬出去了,外头怎么说?我这个太宗皇帝,只怕是闹成了唐太宗了。本来我和允炆就闹过,现在得多难听。”
老朱的表情也稍微有些为难,他实际上也能够理解朱允熥的一些难处。毕竟如今这个时代讲究孝道,有些事情处理不好,那还真是尴尬了。
开国皇帝主动退位,这也不是没有先例。大唐的例子就在那里,再加上朱允熥和朱允炆争储的事情不少人都清楚。
这件事情要是闹的不小心,很有可能就会有人牵强附会,将大明的一些情形照搬到大唐,尤其是两次事件看似还是有着一定的共同之处。
老朱看着朱允熥,笑着说道,“你不一样,你没有逼着咱退位,也没有拿手足开刀。咱这和大唐不一样,外人也不至于瞎说。”
虽然朱允熥也明白可能依然改变不了一些狂野的野史瞎说,不过本质上来说,他和李世民还是有些区别。
说到底就是没有流血,说到底就是有些事情大家也都是看在眼里,这和李唐时期还是有着一些本质的区别。
所以似乎也没必要杞人忧天,有些事情没有那么复杂,只需要稍微注意一点影响就好。一点小小的风波,很快也就是会被忽略,甚至根本不被提及。
老朱继续笑着说道,“咱过的好不好,百官也知道。咱现在就想着带带文垚,这就行了。政事你管,咱颐养天年。”
朱允熥也就不再劝,说道,“真的不修宫殿?”
“不修,就是朝廷现在有些富余,咱也不修。”老朱无比果断而坚决的说道,“勤俭点是一回事,咱想着真要是修了新宫殿,离你们也远了,这也不好,文垚也难见着你们。”
这么一说也是有道理的,毕竟一旦修一座新的宫殿,那基本上就是离皇城的核心区域就比较远了,到时候往来自然也就没有这么方便了。
真要是修了宫殿,老朱说不定还是要生气。到那时就不是孙儿尽孝了,反而会是孙儿嫌弃老头,将老头给赶得远远的。
想明白这些,朱允熥也不勉强,“那就像现在这样也行,离的近是好一点,我倒是觉得没有干系。”
老朱就继续说道,“咱妃嫔不少,西宫现在也住不开,咱也不想她们都在跟前,免得闹着文垚。西六宫咱的妃嫔住,东六宫就给你用着。”
这也就是不修新宫殿的一个棘手之处,有些地方自然也就是不能完全的住得下。毕竟宫城之中,有名有姓的宫殿就那么几座。
哪怕只是一些老朱的妃嫔,理论上来说也都是有着单独一宫的待遇,虽然以前基本上也就是在东六宫、西六宫安排,不过现在就需要挪出来一片了。
朱允熥忍不住吐槽说道,“到时候我就要挨骂了,东六宫那边估计都要说我。”
老朱就不以为意,直接说道,“她们敢!真要是没个分寸,看咱怎么收拾她们!”
这一点也根本没有什么好怀疑的,对于那些妃嫔,老朱不见得有什么真感情。要是她们敢多嘴,或者是影响老朱的计划,老朱可不会手下留情。
这一切也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在这样的大事上,老朱绝对不会允许其他人多嘴。不要说平时就不太重视的妃嫔了,即使是其他儿子们都不行。
这是老朱眼里的真正国事,事关江山社稷,自然也就不允许‘外人’说三道四了,很多事情也只能按照他的要求来进行。
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朱允熥就说道,“那也好,我也不想坤宁宫住进去其他人,东宫留着给文垚,其他人不准住。”
老朱就眉开眼笑,说道,“咱要是活的久点,到时候咱带着文垚去东宫住都成。现在不行,你搬走之后,东宫只能日常维护,不准其他人住。”
东宫非常特殊,那是储君所在之地,所以宁可空着也不能让其他皇子皇孙去住。
就像是坤宁宫一样,这么些年一直都是空着,就算是老朱的宠妃也不许多问,因为一旦住进去了,身份和意义就不同。
朱允熥要是搬离东宫,春和宫就要空置着。他搬去了武英殿处置正事,文华殿最多也就是朱文垚偶尔去听听课,其他人都不能多想。
这些也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毕竟那些正式而严肃的宫殿,每一座都是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绝对不能含糊。
老朱就笑着对朱允熥说着,“咱本来是想着搬去柔仪殿、大善宫,只是也觉着不合适,还是西宫好一点。”
柔仪殿是皇后办公的地方,大善宫是皇帝读书的场所,这两座宫殿自然也意义特殊。最主要的是离奉先殿近,离三大殿近。
“我看还是西宫最好,就在乾清宫前头,我下朝后还能直接过去。”朱允熥直接说道,“真要是去了大善宫,地方是大些,那也不好。”
老朱也是这么个心思,西宫和乾清宫就隔了一道宫门,只隔了一道墙,没几步路的事情。不像现在,从东宫到乾清宫要跨越半座皇宫,实在太远了。
至于供奉、祭祀祖宗的事情,老朱也觉得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真的不当皇帝了,到时候就不至于这么忙碌,祭祀祖宗的时间肯定还是有的,无非就是相比起大善宫要多走两步路而已,不算什么事情。
朱文垚忽然哭了起来,前一刻还在笑呢,但是下一刻就开始哭。小孩子就是如此,变脸的速度总是让人这么始料不及。
本来大家还在关心、紧张,可是下一刻就明白了原委。单纯的就是老朱没有逗他了,这孩子不高兴了。
老朱乐呵呵的哄着朱文垚,打趣说道,“这还真是你爹的孙儿啊,这才点大的孩子,就想着什么都该是他的,旁人不能伸手、不能张望。”
朱允熥直翻白眼了,倒不见得就是觉得朱文垚的性格等等,因为这里头有一部分就是小孩子的天性如此而已。
主要还是老朱偏心啊,孙子是亲孙子,只是不管怎么样,老朱都是能够找到夸赞他亲儿子的理由。
习惯了这些待遇也就行了,这也没什么好吐槽的。这么些年下来,朱允熥对此早就习以为常了,也不是一次两次遇到类似的事情了。
“我准备过些时候回趟老家,到时候把妙锦也带着。”朱允熥就开口说道,“本来说让宗室过去一趟也可以,只是我能回去还是亲自回去一趟才好。”
老朱就点头说道,“是该如此,你是太孙储君,该亲自祭祖就亲自祭祖。尤其是这般大事,你自个儿去和祖宗说一声更好。”
以后可能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一旦当了皇帝想要轻易离开皇宫就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了。
也就是现在有老朱坐镇,朱允熥这个皇太孙偶尔离开皇宫,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大家也都可以理解这件事情。
既然都已经考虑到很多的事情了,那自然也就努努力、争取将一些事情做的看似更加尽善尽美好一点,也不要怕繁琐等等,这么做没有坏处。
事情都已经给定下来了,那就在这个时候好好的做好一些细节,让一些事情看似是更加的平顺,就不要在这个时候起任何的波澜了。
有些事情一旦开始,就在朝着无法阻挡的趋势在持续推进着。
重开海禁如此,朱允熥很快就要登基也是如此,这些就是大势所趋,看似是不可阻挡的。
对于这样的一些情况,老朱自然是乐见其成的,因为很多的事情就是他一手推动。而对于朱允熥来说同样也是如此,他也在不断的推进着一些事情。
这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坏处,那么就努力的将一些事情做的更好一些,让有些事情看似更加的名正言顺,那才是理想的状况!
第281章 利益
朱允熥早早的就起床了,天还没有完全亮,他就已经来到了奉天殿准备着上朝。
如果是以前,他或许还要装装样子,会在奉天殿外监督着文武百官列队,会在净鞭响起后再率领文武百官入殿开始早朝。
但是现在,朱允熥直接进了奉天殿在偏殿,简单的吃点早点、随手翻阅着一些奏章,为新一天的早朝做最后的准备。
张福生轻声说道,“殿下,该上朝了。”
朱允熥这才起身走进奉天殿,文武百官们实际上已经站班了。
看到朱允熥这个皇储从偏殿走出,大家也都不觉得奇怪,主要就是习以为常了,那就不值得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有些事情大家都心里明白了,所以也就默契的不说什么,这时候就是难得胡涂。大家都心知肚明就好,
朱允熥倒是稍微做个样子,没有直接走到丹陛之上,到底是皇储,现阶段哪怕是主持早朝不少时间了,也不好直接大咧咧的坐在龙椅上。
政事看似是比较顺利的,现在一些文官好似对市舶司还没有死心,只是这个时候好像也没有太多的办法。
只是面对皇权、面对勋贵,以及有着那些个强势的大明宗室,这些文官们也没有太多的抵抗能力。
朱允熥心平气和,正常的在主持着早朝就足够了,也没有什么特别需要担心的事情,政事进展的也是井井有条。
回到文华殿后,朱允熥问道,“藩王们回京的事情可安排好了?”
张福生回答说道,“回殿下,已经安排好了,估计王爷们也都收到传召该动身了。”
“五叔倒是慢了,前些年总是想着回来,现在总是拖到最后。”朱允熥有些好笑的说道,“我这五叔,现在心思也复杂了,弄的好像怕我一般。”
道衍就不说话,他觉得周王朱橚现在总是拖着不单独回京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主要就是现在的皇太孙给一众藩王们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了。
看似这位皇储对宗室们挺好的,有不少关照的地方,也会在重用藩王们的时候重用,大明的宗室们看似也是做了不少的事情。
可是明眼人也都看得出来,这位皇储这些年也是从方方面面的在削弱、压制宗室,不管是从经济、军事或者地位上,都是在压制藩王。
削减宗室岁禄供用,找到理由就将藩王三卫给调走,明确一些宗室等级、礼仪制度等等,甚至会在宗室藩王犯错后一边表现的宽厚,一边下手惩治。
周王虽然纨绔,看似也是和皇太孙关系不错,可是也没少被敲打,这时候急着回京才是怪事,能躲就躲才是最好的选择。
朱允熥也只是笑了笑,说道,“该催的时候催一催,有好事在等着,他们也不着急,这像什么话!”
朱允熥的话让文华殿的一些人不好接口,因为好人坏人都是这位皇太孙一个人在做,对一众宗室的要求也确实非常高。
看向夏原吉,朱允熥说道,“去催一催郁新,也和严震直好好的商议一下,陈瑄一旦回京,我就要看着疏浚运河、建立漕运的方案。”
夏原吉立刻领命,刚刚回到应天府就要开始忙碌起来了,根本就别指望得到太多的休息时间,他也早就有了这样的一个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