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第113节
宁妃就笑着说道,“只要殿下不怪罪我等乱来就是,殿下素来喜欢清净,东宫现在就热闹了。”
朱允熥哈哈一笑说道,“我只是不喜欢有人在我书房里吵闹,东宫热闹我还是喜欢的。去把我家老五接来,正好徐钦和顺昌也在这。”
虚岁才四岁的朱允熙可就没有什么存在感,不过到底是朱标的幼子,是朱允熥的小弟,还是要给点面子。
朱允熥看了看徐钦,这也是和朱允熙同龄的,估计能够一起玩一会儿。
“顺昌,过来。”看着斯斯文文的贵公子梅顺昌,朱允熥就恼火,“大姑,我这表弟就给你教成了书呆子,会武艺吗?”
宁国公主说道,“他喜静不喜动,武艺倒是粗知一点。”
朱允熥指了指武器架,说道,“去选一件趁手的,正好我看看你的武艺。”
梅顺昌则比较规矩的说道,“殿下,臣只会骑马、射箭,不通其他兵械。”
“不通?”朱允熥笑着说道,“也行,也不要你冲锋陷阵、一骑当先,只要精通兵书、会带兵就好。别学你爹,好好的勋贵人家最多只能练兵,以后给你留个爵位都做不到。”
梅顺昌就尴尬了,‘子不言父过’,更何况他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啊。
安庆公主就有些帮腔的说道,“你大姑父没有爵位,不还是你一句话的事,你不愿给还说风凉话。”
“怎么就是一句话的事?”朱允熥就不乐意的反驳了,“朝廷爵位岂能轻赐?姑父没有军功,这能怪我?真要是可以,以后有什么战事让姑父随军出征,大姑舍得吗?”
宁国公主则说道,“汝南侯那边?”
朱允熥立刻摇头,“那不行,汝南侯是汝南侯,和姑父没有多大关系。”
梅殷是汝南侯梅思祖的从子,先不说梅思祖早就过世了,单单就是追坐胡惟庸党,全家被杀,这就能说明问题。哪能翻案不说,更何况从子,那也只是子侄辈,不是亲儿子啊。
安庆公主则说道,“我早就说过允熥小气,你们还偏偏不信。不信你们看着就是,以后没有军功想要从他手里讨要爵位是不可能。最多看在我们这些长辈的份上,给个不管是的荫官。”
朱允熥也不否认,因为不只是他在这么做,老朱也是这么做的。
现在五军都督府就有一些个都督佥事,虽说是正二品的官看着吓唬人,但是很多都是没有实权,就是挂个名好听一点而已。
常蓝氏则说道,“不去上阵厮杀也好,安稳。老身时常就想着,儿孙若是在跟前踏踏实实也好,也是有福气。”
“老夫人,您老人家自然是不愁。”安庆公主就泼辣的说道,“先不说先开平王的丰功伟绩,我那嫂子多有本事。现在二哥顶得住门梁,还有凉国公。要我说的话,现在徐家都比你们差一点,就等着妙锦以后生个男孩,说不定才能稳妥起来。”
陪坐在边的徐妙锦脸一红,但是魏国公夫人徐李氏则是微微点头,她也是这么想的。
常蓝氏则说道,“凉国公是凉国公,和我家不一样。”
这话就是场面话了,没人会信。蓝玉当不了开平王府的家,但是常蓝氏可以当得了凉国公府的家,这两家本来就是一家,也就是隔着一道院墙而已。
甚至就算是蓝玉的妻子,和常茂、常升的妻子相处的更像是一辈人而不像是舅母。长辈的话,只能是所有人都要看脸色的常蓝氏了。
朱允熙被接来了,小家伙稍微有点怯场,对太孙不太熟悉,对其他人更加不熟悉。
朱允熥伸了个懒腰,说道,“外祖母,我练练枪,您老人家给指点一下呗?”
常蓝氏笑着起身说道,“殿下,老身不通武艺。就是先夫在的时候,看过他使过枪。”
“不是说我娘的枪法都是外祖母教的吗?”朱允熥顺手取过枪,抖了个枪花,“怎么样?”
看到常蓝氏笑而不语,朱允熥也心里有数了,笑了笑之后继续耍着枪。
掌声、喝彩声倒是不缺,主要是一大堆不懂枪法的,就看到朱允熥耍的枪法好看而已。也是因为他的身份,大家都给面子捧场。
“开步如风,偷步如钉。”常蓝氏笑着开口,对朱允熥说道,“殿下使枪的时候,腿、腰还是使不出力,步子也不稳。”
朱允熥哈哈一笑,“怪不得都说我娘枪法好,还不是外祖母教的。今天刚在朝上说了,让勋贵人家的马上就要出兵,独留二舅和颍国公在京中。”
常蓝氏等人一点都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这些位高权重的勋贵时常不在京城。这几年还算好的了,以前动不动就是一两年回不来,或者是两三年就回来住个十天半个月。
练兵、镇守暂且不说,还要备战。这不是快要到了秋天了么,勋贵该领兵去草原了。
徐妙锦就壮着胆子问道,“殿下,家兄也要出征吗?”
“那是自然。”朱允熥笑着问道,“舍不得?”
徐妙锦摇头说道,“魏国公府的子弟自然该出征,只是我另外两个兄长,是不是也要出去才好?”
朱允熥想了想,“徐膺绪的话不好轻动,徐增寿还要值守京城,不好让他们也出征。”
徐妙锦则有自己的想法,“二哥和三哥也都有了子嗣,他们久享朝廷俸禄,岂能在家中尽享成人之美?”
常蓝氏也说道,“妙锦说的也是有理,勋贵人家的就要上阵厮杀,荣华富贵都是拼杀得来的。殿下若是要留常升在京中,臣妾倒也不敢违逆。只是还望殿下开恩,允准常森代兄出征。”
这勋贵人家的女眷还真的是不惧厮杀,要说她们不担心出征是假的,毕竟这么些年也有一些大将战死沙场,或者是卒于路途。
可是她们更加清楚勋贵人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军功就是根本。
徐家也好、常家也罢,本来就是有着极高的地位。这两家的子弟也完全可以享受着徐达、常遇春留下来的余荫,安稳逍遥度日。
不过不管是常蓝氏还是徐妙锦,也都觉得在这样的时刻,自家人都要竭尽全力。
因为明眼人都看出来了,洪武皇帝现在已经不断的放权,据说五军都督府的事情都是太孙在打理,朝堂上的事情现在大多数也都是太孙在处置了。
这个时候徐家人或者常家人不出力,那实在说不过去了。遇到了大事,这两家人更是要拼在最前面。
看了看常蓝氏,朱允熥问道,“外祖母,三舅可是有大用。”
常蓝氏笑着说道,“凉国公是凉国公,常森是常森,不是一个姓氏。常茂不争气,常升现在不能离京,总不能让人笑话我开平王府无人可用吧?”
朱允熥想了想,说道,“好,那就让三舅这次也随军。”
随即朱允熥看向徐妙锦,说道,“徐膺绪可以出征,但是徐增寿得留下来,这事就这么定了!”
第154章 摘桃子
勋贵人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就是军功,在朝廷需要用兵的时候,这些勋贵人家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可退缩的,都会主动寻求出征的机会。
就算成为不了一军统帅,也可以追求成为副将。实在不行,就是随军的列将也可以接受。
在应天府享受着富贵繁华自然是好,可是那样会让其他勋贵人家看不起,也会让自家门楣成为笑话,这就是很多勋贵子弟无法接受的事情了。
尚武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哪怕现在有些勋贵子弟确实纨绔,可是绝大多数都有着一些清楚的认知。在平常他们可以纨绔,甚至是不遵法纪,但是到了战事这些人就要踊跃向前。
朱允熥从来都不担心无将可用,他幸福的烦恼是将帅实在太多了。
宗室里头有秦王、晋王和燕王这些已经证明过自己的,还有楚王、湘王、蜀王、宁王等潜力股,这都是有着不俗武略的宗室藩王。
而朝堂傅友德、蓝玉、冯胜等不用说,徐辉祖、李景隆、吴高等人也是在不断的成长。
包括刚刚调到应天府京军大营的张玉、朱能,还没有歇好呢,立刻被凉国公叫走。
从北平到了应天府,这两位中高级将领自然不会满腹怨念,他们对未来还有更多的期待。跟随着凉国公建功立业的机会可不少,尤其是现在似乎是被重用了,那就更值得期待。
老朱也非常的期待,看了一眼奏章后敷衍说道,“行了,这些用兵的事情你看着就行。”
朱允熥不满的说道,“我不通军事,祖父又不是不知道这回事。”
“蓝玉不敢敷衍你,徐辉祖和李九江也有分寸。”老朱则有自己的看法,“你不通军事不要紧,只要能做出决断就行,不要临阵瞎指挥就好。”
这话让朱允熥无言以对,瞬间他想到了微操大师,想到了历史上的朱允炆。
朱允熥又问道,“我不通军事,那要是手底下的人糊弄我呢?”
“那就是你没本事了,手底下的人都是一个鼻孔出气能糊弄到你,江山也就坐不稳。”老朱就很果断的说道,“你也知道你不通军事,大的方向看好就行,用不着在细节之处也规划好,你和咱到底还是差了些。”
这话更让朱允熥无言以对,因为老朱以前就是规划大军行军路线,军力调配等等也都是亲力亲为。他有这个能力,自然也就不会在这些事情上当甩手掌柜。
朱允熥看着田地,问道,“能收多少斤稻子?”
老朱看了一眼朱允熥,随口说道,“两百来斤,也不算多好。”
朱允熥有些怀疑的说道,“我看一些奏报,寻常一些好的田地一亩也就是两百来斤的产量。”
“也就是两三百斤,咱这些田也差不多。”老朱就说道,“还真以为你弄出来的那点肥就能种出来三四百斤的稻子不成?”
朱允熥就稍微有些沮丧,“本来还以为能多产点,费了半天劲也好不到哪去。”
老朱就立刻说道,“是这个道理,你盯紧了朝堂就是,种田的事情咱来做。前些天你让人制肥,法子咱也会了,用不着你了。”
看着老朱又要挥手赶人,朱允熥不甘心的说道,“祖父,真要是这么说的话,我就要怀疑了。肥肯定是起了作用,要不然你也不至于这么在意。不能过河拆桥啊,这制肥的法子还没完善。”
老朱一听在理,立刻说道,“也不是不让你管,你该管还是要管,法子再琢磨琢磨。回头给你在城外再找一些庄田,我们秋收之后就开始制肥,总能找到更好的肥。”
老朱说完就打着赤脚扛着锄头去了田地,活力满满的老朱都一个多月没上朝了,也不在乎外头传他病重的消息。
朱允熥就看了看,问着宁妃,“娘娘,给个准话,这些肥到底有多大用处?”
宁妃左右为难,不过还是说道,“这几块御田舍得用肥,产量自然也高。要是寻常百姓种田,最多能有一百六七,这一次估计得有两百二三。”
朱允熥顿时不乐意了,“不是说亩产两百左右也是常态吗?”
宁妃就解释着说道,“那是上等的好田,耕作熟了,也不缺水,自然长的就好。这几亩田本质不算好,要不是这些肥料,亩产能有一百五以上就算不错了。”
朱允熥仔细想了想,说道,“那些厩肥、沤肥,把这几块下田催肥到了上等田的水平,还能多产十几、二十斤稻米,是这么算的吧?”
宁妃就忍笑点头,“也不能这么算,平常百姓种田哪有这么多肥,而且这也不缺人手。陛下亲自耕作不算,还有宫里人悉心照料,长的好也正常。”
这就不正常了,朱允熥气坏了,“理是这么个理,可是我的这些肥料撒出来起了这么大的效果,还瞒着我!”
朱允熥气冲冲的跑到田边,大声问道,“祖父,多产了五六十斤稻米,还想瞒着我?”
老朱头也不抬的说道,“寻常百姓哪能如此,这些肥要是百姓来用,最多多产十几二十斤稻米。”
“那也多收了一成米!”朱允熥才不上当,立刻说道,“那我们说清楚,这是皇帝找到的种田的好法子,是皇太孙帮着出谋划策才弄出来的,行不行?”
老朱不认账,事关种田他就敏感,“等你明年多种几十亩地再说,两亩地不管事。”
桃子就这么被摘了,甚至是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就被人惦记、摘走了。
别管是不是被摘了果子,对于朱允熥来说,厩肥初步得到了证明,沤肥也稍微看到了一些效果,这才是最值得开心的事情,就证明了潜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