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汉官

汉官 第377节

  只是以往他们并没有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指引,故此大多都是循本心而做。

  眼下有了实用、实学、实行、实政的明确主张,国渊等人忽然意识到这便是他们以往所遵循的施政纲领,只不过以前并未总结出来,故此在某些事情上一不小心就会无意识的偏移这个原则。

  ……

  且不说几位参政大臣如何温故而知新。

  当政事堂的命令下发之后并没有在邺城掀起多大的风浪。

  不过区区斗食吏而已,没有谁会在意。

  除了书院有个别士子颇有微词,认为尚书台苛待良才,不知礼贤之道。

  这也不奇怪,林子大了什么鸟都会有的,傻鸟自然也不例外。

  幸而除了个别傻鸟之外,其他书院士子都没有挑三拣四。

  尤其是那些将《知行录》奉为圭臬的学子,对国学领悟越深就越理解尚书台的安排,一个个不以为苦,反而踌躇满志,准备趁此机会践行所知。

  用这些人的话来说,这便是他们由凡入圣的第一步!

  有时候改革就是这样,并没有什么大的动静,轻描淡写的就把事情给办了。

  反之,若是魏哲郑重其事的颁布法令,昭告四方,表示要推行科举制,那么这件事的阻力反而会大大增加。

  春雨贵如油,润物细无声;诚哉斯言!

  而就在书院内部议论纷纷之时,魏哲也终于接见了张松。

  “蜀郡张松,拜见魏公!”

  初见魏哲,张松便恭恭敬敬的大礼拜倒在地,没有半点倨傲之色。

  魏哲细细打量了他一眼,终于明白前世曹操为什么会看走眼了。

  说句老实话,这还真怪不得曹操。

  当下虽然也以貌取人、注重官员威仪,但对于有才而貌丑的人却很大度。

  相貌奇古、容貌古拙、有奇人之相等等,便是对此类人的美化。

  但张松的形象却不仅仅是个头短小,容貌丑陋那么简单。

  他除了是五短身材之外,还顶着个大脑门、尖脑袋、塌鼻子、大龅牙。

  这种五官分开来看就已经够丑了,汇于一人身上就更惊世骇俗了。

  说句不好听的,这样的相貌恐怕几百年都难出一个。

  这或许便是张松饱读诗书,却依旧看起来气质猥琐的缘故。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也难怪张松为人放荡,不治节操了。

  毕竟越是自卑的人自尊心越强,张松敏感冲动的性格恐怕就是这么养成的。

  幸好魏哲早就做好心理准备,面对张松时并没有露出丝毫不悦或惊诧之色。

  他甚至都不用刻意做出一副礼贤下士的模样,只要拿出以往平和待人的姿态,张松就已经觉得遇到明主了。

  于是不等魏哲开口,张松便主动将益州的地形地物、山川险要,以及兵器府库、兵力部署等等军事机密,一一报告给魏哲,还献上一份机密舆图。

  张松这么主动,倒是有些出乎魏哲的预料。

  他还以为张松要回去好好想想再决定要不要上他的车呢,现在看来张松应该对邺城的所见所闻挺满意的。

  想到这里,魏哲心中一动,当即笑着看向张松:

  “子乔如此厚意,倒是让吾有些惭愧了。”

  “不过……《知行邸报》在益州尚缺一个总编撰,不知子乔有没有兴趣?”

第320章 替天行道

  张松想不想留在邺城?

  当然想,张松恨不得现在就投入魏公麾下效力。

  然而张松更清楚,他留在益州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无论是对魏公,还是对他自己,都是如此。

  为了功业,张松当场便爽快的接受了魏哲的任命。

  毕竟《知行邸报》的总编撰也不错了,足矣让他在益州名望大增。

  若是魏哲真封他个益州刺史,张松还真的未必敢接。

  不过话又说回来,荀攸能搞出《知行邸报》也算是时运所致。

  要知道在此之前无论是纸张的产量、成本,还是印刷技术都不成熟。

  比如当年洛阳就存在大量的抄书人,常年劳累在案牍之间。

  魏哲在统一辽东五郡之后曾想改善造纸术,为此还专门派人将左伯请来。

  说来左伯与魏哲还算是半个老乡……这回是真乡党。

  因为左伯正是东莱掖县人,而此地正是魏哲的祖籍所在。

  后来先帝封魏哲为不夜县侯时,食邑便在此县。

  是故当接到魏哲的征辟时,左伯喜出望外,毫不犹豫的便举家迁往辽东。

  其实就算魏哲不派人来请,当时左伯也准备携家人前往辽东避祸的。

  只是左伯来到辽东之后魏哲经过一番深谈才发现改善造纸术没那么简单。

  实际上左伯也是用树皮、麻头、碎布、渔网等原料,采用新工艺所造。

  由于“左伯纸”光亮整洁,相比于“蔡侯纸”更加适于书写,故此深受当时文人的欢迎,比如蔡邕每每作书,非左伯纸不妄下笔也。

  如果东汉没有灭亡,那么左伯纸逐渐优化技术后或许能彻底淘汰竹简。

  但是还是那句话,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毕竟在造纸方面魏哲知道还没有左伯多,只能让他自己摸索了。

  而这一研究就七年,七年里左伯想尽各种办法提高产量、质量都未能如愿。

  直到魏哲攻下邺城那年,左伯英才终于有了成果,令魏国纸张产量暴涨。

  至于活字印刷术魏哲一开始觉得简单,结果却卡在油墨上面了。

  不是晕染,就是无法凝固,要不就是字迹不清晰。

  从印泥到松墨,辽东匠人不知道尝试了多少种配方,结果依旧不理想。

  油墨都没有解决,就更别说活字印刷术了。

  所以《知行邸报》现在用的其实还是雕版印刷术。

  并且由于油墨的不过关,每次印刷之后纸张都必须晾晒一天才能堆叠。

  饶是如此这样的效果也令荀攸喜出望外,这才搞出了《知行邸报》。

  慢点就慢点,反正现在消息传递迟缓,太快了荀攸也没用。

  所以《知行邸报》三个月一版,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结果。

  相比于《知行邸报》那点工作量,《知行录》其实才是将作院的工作重心。

  要不你以为魏国商贾哪里来那么多书籍?还不都是从将作院批发的!

  为此管氏、糜氏没少眼红将作院的技术,只是没胆子上窃取而已。

  一旦等到天下太平,想必造纸术、印刷术外泄也是迟早的事情。

  ……

  数日之后,张松满意的离开邺城。

  于公于私,他这行都很顺利。

  只不过来的时候热热闹闹的,当他走的时候就比较冷清了。

  因为王粲、庞统已经被知行书院录入,正式拜入魏哲门下学习了。

  而随着卧龙凤雏等优秀学子的毕业,新入学的王粲、庞统等人很快便成为了知行书院的风云人物,知行书院中的荆州士子比例开始悄然上升,不过这都是后话。

  八月,关中大蝗。

  九月,汉水溢,溃民千家。

  是月,江淮大饥,闲民相食,袁术伪朝坐视!

  政事堂中,当魏哲看到这份奏报之后,忍不住轻叹道

  “袁术……当真该死啊!”

  国渊、戏志才等人闻言也没有奇怪。

  若不是怕耽误了农时,他们又岂会放任袁术逍遥到今天。

  如今兖、徐两州的度田业已完成了,地方安定,百姓安居,也确实是时候该动手了。

  不过国渊想了想还是建议道:

首节 上一节 377/4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召唤游戏玩家

下一篇: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