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97节

  李旦先指着其中年纪幼小的那个介绍:“这位小友是我福建莆田人,姓周名婴字方叔,如今不过十二岁便能做古文了。”

  众人闻言,颇为好奇,所谓做古文在此时一般指作赋,写这东西要四六八句的对仗,而且还有严格体例,对于文采的要求不是一般的高,比做八股文要难多了,就是有功名的人也不一定能做得出来。

  众人看着那十几岁的周婴听说他居然能写古文都颇为惊讶。

  周婴上前仿佛小大人一般对众人款款行礼,接着便拿出自己所做的一篇文章当堂念起来。

  徐学聚和王文龙也颇为好奇。

  周婴所念的是一篇《五色鹦鹉赋》。

  王文龙听着周婴所做文章,不一会儿就反应过来周婴所做的赋是在讽刺高宷最近供奉鹦鹉之事。

  为了讨万历欢心,高宷在月港搜罗海外奇珍宝物,今年最有名的就是上供了一只五色鹦鹉。

  那只鹦鹉王文龙也慕名去看过,的确长得神奇,头顶上有冠如芙蓉,乍一看还以为是鹦鹉和公鸡杂交出来的品种,哪怕王文龙在后世也没有见过这玩意儿。

  他打听之下,听说是那海商从南洋的岛屿上抓来的,在南洋也只有那一个岛屿上产这种鹦鹉。王文龙猜测那鹦鹉多半是岛屿上特化出来的物种,到后世大概已经灭绝。

  只可惜万历手下没有制作标本的人才,这年头大明也没有制作标本的概念,不然等这鹦鹉死后做成标本传到后世多半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此时文人言官则强烈抨击高宷为万历搜罗此等东西是帮着皇帝玩物丧志,多有写文章讽刺的。

  而周婴此文写的确实不错,四六八句,十分骈俪。

  徐学聚听了一会儿便开始摇头晃脑的品味,忍不住对王文龙说道:“小小年纪就能做古文,的确是个神童。”

  王文龙也是点头,人家这的确是本事,初一的学生能够写出这么漂亮的文章,而且言辞华丽,处处引经据典,王文龙是拍马也赶不上。

  周婴念完文章之后便引得满堂喝彩,还有学道官员专门让周婴来到近前,详细询问他的科举情况。

  之后李旦又指着周婴身旁的另一位孩子笑道:“这位小友乃是无锡的过文年,字百龄的。”

  这字起的好,过百龄,一听就有寿福,众人正在议论过百龄的名字,却听李旦笑着说道:“过小友天资聪颖,十一岁时便通晓手谈之术,能分虚实先后,攻防转换,便是成年人也下不过他。”

  众人恍然大悟,原来是个围棋家。

  接着在座之中立马有人反应过来。

  “莫不是去岁上手谈胜了国子司业叶台山的过百龄?”

  此言一出,众人惊愕,叶台山就是叶向高,作为福州出生的东林大佬,叶向高在福建的名气可是大的很。

  “他下棋赢了叶司业么?”

  “小小年纪居然有此等本事!”

  众人都重视起来。

  而王文龙早是满心惊喜:过百龄呀,围棋史上有一号的国手,没想到居然会在李旦的宴席上碰上。

第157章 过百龄童子饶天下

  叶向高不单是东临大佬,同样也是此时围棋名家,这时人称一流棋家为国手,而叶向高在江湖上评价“弈品居第二”,虽然不算国手,但也是仅次于国手的厉害水平。

  过百龄是无锡望族,生而聪慧,幼时看长辈下棋便自己学会了围棋的进退之法,一出山就是天下一等一的好手。

  去年叶向高到无锡监考,闲的无聊想找人下棋,当地的乡绅便推荐了过百龄。

  那时过百龄才十一岁出头,就是个乳臭未干的童子,叶向高见到这么一个小小儿童来和自己对弈颇为新奇,结果两人手谈,叶向高居然被过百龄杀的片甲不留,连着大目数输了几盘,由此过百龄的名声便在江南响亮。

  在场许多人或许不记得过百龄的名字,但是当提起过百龄就是那个下赢了叶向高的童子之时,许多人瞬间都有印象。

  徐学聚对过百龄颇为好奇,将过百龄叫到面前笑着问道:“叶公显贵,你同他对弈为何一点情面不留?”

  叶向高在过百龄面前可不是输了一盘,而是连输好几盘,下围棋极费脑力,若叶向高不是下出火气不可能执着的下上这么多盘。

  而过百龄全程是一点面子都不给叶向高留,每盘都是大胜。

  听到徐学聚的问题,过百龄虽才十几岁却十分认真的说道:“下棋虽然只是游戏,但是也不能歪曲道理来讨好人,况且叶公是贤士,怎会因此而归罪于一童子?”

  闻言徐学聚不禁哈哈大笑,称赞说道:“虽是童子,却颇有名士风范哩!”

  众人也都是点头,王文龙心中也是赞赏,过百龄小小年纪就有这般聪慧,怪不得能成为明末大国手。

  就和后世一样,明代的围棋国手往往也需要少年成名,毕竟少年人的计算力和经历都不是年长者可比的,二十岁不成国手终生无望。

  此时一些年老的国手也往往是被少年人打败,无论当年多么风光,都会成为后人的扬名背景。

  但过百龄在明末棋坛的统治力却是顶级的。

  前世历史上过百龄称雄棋坛四十多年,一直到晚年依旧是一流水平,一辈子都靠围棋吃饭。

  此时酒席已经散去,听说了过百龄的传奇故事之后,众人也都跃跃欲试,李旦便让拿上棋盘。

  福州的一个学道官员颇好手谈,挽起袖子就同过百龄对弈。

  这时的国手往往四处游历,收入非常不错,还能因此得到各种机会。

  比如十几年前的围棋名家扬州人方子振,同样是十三岁开始,一步一步打遍江南无敌手,二十多岁就顶着国手之名进京,直接被大太监冯宝请入宫中陪万历下棋,因此还得了一个锦衣卫的编制。

  后来方子振又找关系入太学院深造,太学生不经考试也可以委派到外地做官,日子十分好过。

  不过这货品德不太好,四十多岁时棋力下降明显却依旧游于公卿之间,后来新晋的国手林符卿入京做门客,主人是个大官,邀请方子振和林符卿对局。

  两人下到中盘就发现局势不对,方子振生怕自己输棋,于是大叫一声:“此真妙手也!”旁边看热闹的官员们纷纷围上前来,方子振就不顾林符卿,拿起棋子和官员们讲解林符卿的棋路之妙。

  此君洋洋洒洒开讲,就在棋盘上给众人布置棋子解释林符卿所走的棋路后续演变,却是直接把原本的棋盘打乱

  他讲了一下午,直到原本两人下的残局已经不成样子方子振才面有惭色的说道:“棋盘已乱,难以复原,改日再战。”

  然后这厮就讨了个官职跑到南方当官去了,再没和林符卿对决,用此歪招保住了不败名声。

  方子振在京城下棋二十年,捞到的钱财也足够他一辈子花销了。

  王文龙在前世对围棋也稍有研究,这时站在过百龄身旁看两人对局,很快就发现那福州学道官员完全不是过百龄的对手,但是过百龄的水平也也没有王文龙想象之中的强。

  这实在不是王文龙自夸,王文龙大学里学的围棋,对于这种充满古趣的游戏一度十分痴迷,加上脑筋不错,几年时间也练到不错水平。他没考过段,但在几个围棋软件上和人下棋,自测基本能到业三的水平。

  王文龙也了解过古代围棋文化,知道万历中后期开始的一百多年是中国古围棋水平高速发展的一段时期。

  比如过几年过百龄北上挑战林符卿,留下的“林过十局”是后世中国古棋谱中最早的成系列两人多盘对战,可以反映万历时代国手的顶级水平。

  但是从后世的角度来看这十局棋却不算多么高明。

  后世人通过林过十局能够明显发现万历年间古代围棋观念的局限。

  最大问题就是此时的棋手还没有任何全局观念。

  林符卿和过百龄的对局基本上是十分激烈的战斗棋,从头到尾都在拼杀,完全是各个局部没什么关系的独立战斗,几乎没有全局意识,脱先、转换等情形都很少出现。

  这些围棋思维还要等待时间发展才能形成。

  导致万历年间的棋谱看起来格局都不太大。

  王文龙思索之时眼前的围棋很快就杀至中盘,那福州的学道官员已经左支右绌,结局再无悬念。

  又下了几手他干脆投子认负,两边水平相差太大,复盘都没有什么意义,完全不知道是怎么输的。

  而在场众人中也有喜爱围棋的,只看一局棋就明白过百龄的水平。

  李旦笑道:“过小友果然是江南名手,这样水平便是叶司业也抵挡不住。”

  他这一番话既夸了过百龄,同时也是替那学道官解围,变相提醒众人过百龄可是赢过叶向高的,下不赢他也很正常。

  那学道官员原本因为输于这么一个小童而脸色有些挂不住,此时闻言点头笑起来,他还连连夸奖:“过小友的棋艺果然高明,佩服佩服。”

  看他模样,临走之时肯定要给过百龄包一封大大的程仪。

  接下来却是有人笑着说道:“不知哪位方家还去与过百龄走上一局?”

  如果有人看过过百龄的高手对局图,知道过百龄的水平有多高,多半会放弃和他对弈的想法,但是刚才与过百龄对局的只是一个中平之人,过百龄的水平也没办法完全施展开,在场颇有人觉得有一试的可能。

  徐学聚举手跃跃欲试,王文龙正要劝,这时就见离过百龄更近的徐兴公也被勾动棋瘾,他也是此道好手,笑道:“我来向小友讨教。”

  徐学聚便不去争抢,笑着看两人下棋。

第158章 王文龙定势战国手

  徐兴公棋风也极其凌厉,水平更比刚才那位学道官员要高不少,很快就和过百龄进入绞杀。

  众人看的激情澎湃仿佛徐兴公真有取胜机会,但王文龙看了两眼却是已经在心中为徐兴公默哀。

  如果徐兴公老老实实跟过百龄铺地板或许还能坚持的久一点,但这货头铁硬上,王文龙知道他很快就要见识大明国手的实力了。

  果然,虽然徐兴公的棋力比刚才那学道官员更高,但这回还不到中盘他就直接被过百龄杀的局势大败,全盘几乎没有一片地方是占上风的。两人的算力相差太大,徐兴公完全不是过百龄的对手。

  徐兴公根本下不下去,于是再次投子认负。

  和高手下棋才能看出过百龄水平,除王文龙之外在场众人全都看呆了,刚才那学道官员的水平不高,但徐兴公的棋力已经可称高手,但却是输得更惨,这时大家才知道过百龄的能力有多强。

  原本有点和过百龄对抗想法的人物这时也收了声。

  徐学聚脸色顿时不太好看:

  刚才他举手要和过百龄比试,虽然被徐兴公抢了先,但是那情形不少人都看见了,这时徐学聚若退缩肯定会为人所笑。

  眼看藩台大人被架在火上,王文龙连忙大声道:“之前徐大人想提议我同过小友对弈,若是没人排在前面,不若便由我向过小友请教?”

  徐学聚是在场级别最高官员,输给一个小朋友,实在有点丢面子,心中对王文龙临危相救大为称赞。

  他连忙顺坡下驴,对王文龙笑道:“哈哈,建阳可不要勉强。”

  “勉力而为。”王文龙点头说。

首节 上一节 97/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