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94节

  过不多时,许仲琳便被王文龙请进书房。

  王文龙皱眉看着来人:“鄙人《旬报》总编王文龙,不知先生有何事找我?”

  许仲琳见过一礼,大咧咧说道:“我有一部极好的小说,将要在你们报纸上发表。”

  王文龙点头说:“先生的稿子可曾带来?”

  “稿子还没有,不过大纲已在我腹中了,我现在就要找那《连城诀》的作者一起合作写出。”

  看着老神在在的许仲琳问他索要《连城诀》的作者,只说不是藏剑楼主人当面他绝不把故事说出来,王文龙只能苦笑着回答:“我就是《连城诀》的作者,藏剑楼主人是我的一个笔名。”

  许仲琳惊讶的上下打量王文龙,他知道以王文龙地位不至于拿这种事情来说谎,下一刻却是激动拱手。

  “原来《连城诀》就是建阳先生写的!失敬失敬!”

  王文龙道:“现在先生可以把大纲说出来了吧?”

  许仲琳点点头:“我想要写一个剑仙故事,可以将三山五岳都附会出门派,然后各派英雄放到一起打擂……”

  王文龙越听越无语,他还以为是什么不得了的创新,这不就是旧派武侠小说的路子吗?

  不过思考一番,倒也发现这观点好像在此时挺新鲜的。

  中国武侠小说的发展有一条清晰的脉络。

  最早起源于单个人物的小故事,就是《虬髯客传》《三十三剑客图》之类的传奇故事。

  之后作家渐渐将传奇故事缀连在一起,便出现了以单个人物故事为核心串联起来的《水浒传》。

  但到了《水浒传》都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武侠小说需要人物打起来才热闹,但是《水浒》这样的故事中无缘无故人物并不会打起来。

  于是武侠小说进一步发展作家们就想出了打擂的剧情。

  在擂台上,武林人物终于出现了合理对打的机会。

  这种想法放在此时算是新潮,但是对于知道武侠发展史的王文龙来说实在没什么可说新鲜的。

  许仲琳说得口沫横飞,王文龙直接打断对方道:“我大概听懂了,就是如同《封神演义》的路子,打了小的来了老的,两个神仙开打,后面引出一串神仙,大家打做一团热闹无比,是也不是?”

  许仲琳被王文龙打断也不以为忤,思索一番反而点头道:“打了小的来了老的,这比喻倒是贴切。”

  王文龙笑着摇摇头:“其实我倒有个更好的办法,你设置擂台故事不就是为了让侠客们可以打起来吗?不如直接套入公案传奇,让一帮侠客去做武艺高强的坏人,另一帮侠客去帮助清官破案,这岂不是比他们无缘无故在擂台上打一顿更加吸引人?”

  王文龙说的就是武侠小说下一时期的发展,清代武侠公案小说,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讲包公故事的《七侠五义》。

  以包公案为蓝本,南侠展昭、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等人是帮助好官的好侠客,五鼠还有各种黑道人物就是坏侠客。

  两边的斗争除了武打之外还掺入了正邪冲突,这自然比两帮和读者没什么关系的人物来来去去的打擂斗法能够更引动读者的情绪。

  许仲琳闻言眼前一亮,思索良久:“是这个道理,建阳先生不如我们就合作把这篇小说给写出来!”

  王文龙委婉的拒绝说道:“我暂时却是没时间动笔。”

  许仲琳闻言颇为惋惜:“也对先生工作繁忙,肯定铺排不出时间,那便只有我自己来写了,只是好久不写小说只怕生疏。”

  王文龙闻言才感兴趣起来,忙问道:“先生还写过小说?”

  见许仲琳点点头,王文龙直接开口留人:“先生有没有兴趣留在我们《旬报》报馆做个编辑?”

第152章 家传户颂《连城诀》

  征稿这么久之后王文龙算是明白这年代的写作人才有多缺乏,八股文害人啊,这年头大多数文人都没有小说思维。

  出版过小说的作家哪怕写的再差对王文龙来说都是合格员工了。

  许仲琳思索一番,也是高兴点头:“行呀,我在漳州坐馆也没意思,不如便在福州一边做编辑一边写小说。”

  王文龙高兴道:“如此正好,不知先生写过什么作品?”

  “哦,我姓许,字仲琳,号钟山逸叟,十几年前写过一本《封神演义》。”

  许仲琳?

  《封神演义》!

  王文龙目瞪口呆的看着面前的许仲琳。

  他又问了几遍,终于确定《封神演义》的作者就站在自己面前,瞬间有强大的不真实感。

  《封神演义》在历史上的影响深远,但是在明代的名头却远没有后世那么深。

  封神演义的初版在万历年间就已经印刷了,但是到明末清初,无论是四才子书还是六才子书都没有收入《封神演义》,可见当事人对于这本书的评价不算太高,大概就是一本普通的畅销书水平。

  《封神演义》真正大火,要随着清代北方戏曲将《封神》的故事大量改编。

  其实也真不怪此时人对于这本书不看好。

  封神演义的最大优点是想象力丰富,但除此之外其剧情单一重复、人物形象单薄、思想也没有什么精彩之处,跟《西游记》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作品。

  截成一小段的《封神演义》故事往往可以非常精彩,最重要是抹去了原书单一重复的缺点。

  戏曲观众看上一段封神演义里的斗法情节会觉得津津有味,但如果是读原本的小说,基本没有人能够不跳看的。

  比如破十绝阵的情节,许仲琳在封神演义里真写了十个大阵,而且每次破阵的剧情一模一样,先派一个人去送死,然后再派人破阵。

  第一个阵是这么写,第二个第三个,一直到第十个,过程毫无变化。

  同样剧情给你来十遍,这谁受得了?纯纯的水字数。

  许仲琳这种行为如果放在后世网络小说里只怕已经被读者喷死。

  这也算是给王文龙解惑了,他来到这个时代就一直想打听《封神演义》的作者的下落,但是除了许仲琳这个名字,王文龙别无线索。

  而许仲琳在苏州文坛里虽然有些名气但是也不是冯梦龙这种高光人物,王文龙到吴山社时大多数人都只是听过《封神演义》这本小说,却不知道许仲琳的下落。

  事实上,在后世虽然《封神演义》大火,但是很长时间内连封神演义的作者是谁都有不晓得争论。

  还是有人在日本馆藏最早的明刻本《封神演义》之上找到了许仲琳的名字,又在文人笔记之中找寻到许仲琳的一些相关信息后,这才拼凑出许仲琳的生平。

  说白了许仲琳就是此时一个昙花一现的畅销作家,一直想着写第二本书再获成功,但是在王文龙前世的历史到死也没有把第二本小说给写出来。

  王文龙自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人才,拼命挽留,许仲琳也点头答应。

  王文龙突然觉得极其有趣,也不知道这时空许仲琳来到《旬报》命运能否有所改变?

  但不说许仲琳的命运能否改变,就说许仲琳会从漳州一路找来福州就知道《连城诀》对此时读者的冲击力有多大?

  这时的武侠小说连打擂桥段都还没有弄出来,公案武侠的出现更是遥遥无期,以上作品全部归于旧派武侠。

  而《连城诀》却是新派武侠宗师金庸的作品。

  新派武侠和旧派武侠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代入感。

  新派武侠一切内容都主打三个主题:寻宝学艺、恩怨情仇、家国大义。

  只要稍加思考就能明白:

  寻宝学艺:主角得到绝世武功;恩怨情仇:主角被人歧视、主角因为实力弱小爱人被夺走;家国情怀:主角目睹国破家亡、铁蹄南下——这时主角突然施展神技,改变命运。

  读者代入感比起看正邪对抗自然又要强上不少。

  这三个主题百试不爽,一直到后世的网络小说还在这三个题材上打转转。

  这年代的读者哪里看过这种直接让人代入其中的小说,当王文龙写出主角狄云和小师妹之间纯纯的爱情时此时读者就已经震惊,再看到狄云被诬陷入狱,他和小师妹被拆散,读者的代入感已经强的不得了。

  而这时小说中又透露出狄云入狱还能被关在了一个大高手身边,且那个高手可能传授狄云武功。

  读者的期待感已经被拉满,时刻想着狄云能够学会神功回去报仇,并且把小师妹重新夺回来。

  《连城诀》连载到第六期已经风靡八闽,这小说完全没有阅读难度,只要认识几个字的人就能看懂,甚至不认字的都在追连载。

  随着《连城诀》的火爆,每每有新的篇章登出就有评书先生连忙看了文章,然后将之搬上书台演出。

  甚至连那些被《旬报》其他板块诸子名目吸引的读书人都对《连城诀》痴迷不已。

  《连城诀》每有新作一出,往往家传户诵。

  在《连城诀》的带领之下,《旬报》的销售势头也一路攀升。

  最初徐学聚期望的最好目标也就是每期《旬报》销量能到一百份,结果随着《连城诀》的风靡,《旬报》的销量居然渐渐稳定到了一千份以上。

  好多人购买《旬报》就是为了追连载小说,《连城诀》已经形成市井风潮。

  伴随着《旬报》的销量一路攀升,做生意的商人自然找上门来,想要打广告。

  传单形式的广告早在北宋就有了,而报纸印刷便宜,销量极大,以这时人的头脑自然会有在上面打广告的念头。

  这倒是启发了王文龙,他亲自带人和几家客户商谈,最终以每期十两的价格给福州城里一家酒楼打了广告。

  不是王文龙不想多要,只是他磨破嘴皮也只说到这样价格。

  虽然这年头的人有广告意识,但是在宣发上显然不打算给太多钱,每期十两酒楼东家都还有些犹豫,因为《旬报》的销量只有一千份,每期十两的宣传费用相当于每份报纸他都要出十文钱广告费,这已然超过他自己印传单的成本,唯一好处是王文龙许诺报纸的宣传效果肯定比他自己发传单要好。

  而王文龙也只有等广告效果出来之后才好继续涨价了,甚至可能很长时间内也只有这一个客户。

  而这段时间中许仲琳也正式加入《旬报》报社,负责小说板块。

  许仲琳十分痴迷《连城诀》,入职之后每天追更不说,甚至想去苍山找老道学武。

  他还旁敲侧击询问王文龙能把武侠世界写的那么真实,是不是真的认识武林高手,得知王文龙的故事都是编的,许仲琳不禁扼腕叹息。

第153章 仙侠小说

  没过几天许仲琳找到王文龙表示自己的新作已经有了思路。

首节 上一节 94/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