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92节

  此书地位相当于明代儒家版《九阴真经》,有明一朝各家各派的思想、流变、传播历史都可看的清清楚楚,黄宗羲出阁著书,彻底成就海内鸿儒的地位!

  这家人的故事有练功,有阻碍,有爆发,完完全全是标准的武侠小说套路。

  只不过如今的黄尊素还只是个十几岁连秀才功名都没有的小角色,在士林之中远没有可以和王文龙相提并论的名望。

  王文龙问道:“三位特来福州,不知有什么问题要问我?”

  见王文龙态度温和黄尊素心道王文龙果然是个谦谦君子。

  黄尊素觉得向王文龙提问的机会十分难得,于是开口就问出核心问题:“不知先生为何只在常州提出那三条国策,却不抨击太监?”

  王文龙笑道:“我一开始就抨击了太监,只是不像其他人说的那么狠厉而已。”

  此言一出三人都笑了,王文龙在常州会讲上的言语黄尊素和汪文言也告诉了黄道周,三人回想一下,确实王文龙在一开始就说太监用种种阴损手段抢夺民财十分可恶,只不过和东林党的区别在于王文龙把话题后来转到别处,没有用全部时间大骂太监。

  王文龙又看向黄道周,黄道周也连忙提出自己问题:“我今日看了先生所著的《国富论》一卷,先生以为国家应该要靠经商手段致富吗?”

  黄道周果然极具灵性,所问一下就切中更深本质。

第148章 制度与生产力

  王文龙笑着问黄道周:“黄小友以为治国之本质是什么?”

  这个问题比黄道周提出来的还大,三人思索一番都不知该如何回答。

  王文龙便又换了个方式来问:“三位以为而今朝堂上各家提出的种种政策,目的究竟在何处?想要把国家治成什么样子?”

  汪文言没读过什么书,生怕自己的答案被别人先说出来,于是率先回答:“自然是要治的小人不敢为祸才好。”

  黄尊素想了想,回答说道:“治国的目的是用贤才,如此才能规范使得小人不出。”

  黄道周最后说道:“我以为经邦治国最好的便是做到《礼记》中所讲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听着三人的话,王文龙笑起来:“你们所说都是表现,海清河晏,百姓的生活不一定就安乐,若是一个暴君用大兵镇压的百姓不敢反抗,让人做安安饿殍,表面上看起来也是海清河晏了。你们都看过我的《国富论》,想必知道生产力的概念,我以为这才是底层逻辑,制度只是保证而已。”

  王文龙一番话说完,三人都开始默默思考。

  而隔着一道帘子在厨房之中听讲的小虎眨巴眨巴眼睛。

  王平保的媳妇儿抱怨说道:“文龙讲的话这般深奥,我们家的孩子这样小哪里听得懂?就是我也听不懂……”身后坐着吃饭的马婆子闻言忍不住笑。

  王平保却是皱眉摇头:“你们妇人见识短,现在听不懂,难道一辈子也听不懂?我们听不懂,难道孩子就一定不懂?从小多和文龙这样的人物交往,以后不成龙凤也能成个狮虎,要是嫌不懂就不让他听,咱再往下传几辈都是刻字匠!”

  而在饭堂里,“制度只是保证……”黄尊素反复琢磨着这话,似乎是要想通什么关窍。

  而一旁的黄道周思考半天,突然开口问道:“建阳先生所讲的意思是不是治国标准应该看有没有实行好圣贤教诲之中所要行的好事?”

  “也可以这么说,”王文龙点头说道:“就拿礼运大同篇中的‘选贤与人’来说,选贤举能并不是目的,真正目的是希望贤达之士可以将世道变得更好。寻章摘句也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干实事。”

  黄道周眼前一亮,称赞说道:“建阳先生果真才是真正儒者,一语道破了学问的本质,就像先生所说,天下种种学问,大家争论不休,争长道短,最后其实还是要看能否将天下治理的好。没有为做学问而做学问的道理!”

  王文龙点点头:“常州诸位先生说亲贤臣、远小人这话是没错的,但是亲贤臣、远小人为的是使得朝廷能够更好的运转,为百姓做更多实事,并不只是字面意思为了让贤者可以都去做官。”

  黄道周点头道:“所以朝廷应该选择真正有能力的贤人去做官,一些夸夸其谈之辈不当用。这就是不以言举人的道理了。”

  王文龙笑着摇头:“还是浅了,难道朝廷的一切作为只是为了选谁当官吗?或者说:难道只通过选贤举能就能塑造一个大同世道?”

  黄道周刚刚建立的思想自觉很有道理,这时又被王文龙推翻,他知道王文龙想要引导他得到某个结果,但是却十分苦恼,因为他总感觉隔着一层东西看不透。

  王文龙开导他说道:“伱们仔细想想,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最后究竟是为了什么?什么样的社会才叫做大同世道?圣人说大同世道的结果是怎样来判断的?”

  三人都在皱眉思考,这时汪文言突然抓住身边的黄尊素问:“黄朋友,你再把孔圣人的话给我背一遍!”

  黄尊素小声给他背了一遍礼运大同篇,又稍加解释,汪文言突然大声道:“我悟了!我悟了!”

  黄道周奇怪问道:“你悟了什么?”

  汪文言激动回答:“孔圣人在大同篇里其实已经说了:选拔有贤达的人,向百姓传达礼仪教养——目的是让百姓老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老人可以吃肉,人人都有衣服穿……”

  “所以选贤举能不是目的,让百姓过得好才是目的!”

  “选贤举能也好,讲信修睦也好,都不过是让百姓过得好的办法而已。不必认死理。”

  “就像建阳先生在《国富论》里面说的一样,若按照适当的方法实行,百姓的收入越来越多,那自然日子就越过越好了,这也是实现大同的方法,不一定要寻章摘句。”

  王文龙也不禁惊讶,汪文言这悟性果真是足够强大,怪不得能以白身左右天下。

  他笑着点点头:“其实我的三条主张根本原因在《国富论》里都有写明——我以为合理的制度应该能够使得生产力得到发展,至于是否批评太监,不是一定之规,只看是否需要。”

  黄道周和黄尊素也终于明白了王文龙的意思。

  王文龙的一切目的只为发展生产力,常州的东林党恨太监入骨,但是王文龙却并不觉得太监是最大问题——如果不和太监斗争可以更好的发展国力,那留着太监也没什么关系。

  虽然黄尊素和黄道周都受过传统儒家的教育,对于王文龙的这套理论有些难以认同,但是却都感到王文龙的主张确实有自己的道理。

  唯独汪文言却是眼前发亮,他虽然出生歙州汪氏,但是实在没有受什么儒家士大夫的教育,要不然也不至于去当狱吏。

  他指指黄尊素手中的《国富论》道:“我听黄真长讲解建阳先生的书时就觉得很有道理,再听到建阳先生此言,真有茅塞顿开之感!”

  汪文言觉得王文龙的这套思想很有魅力,比那些听不懂的儒家理论实用的多。

  王文龙意外看着汪文言,不过转念一想也就明白,汪文言本来就是个现实主义者,而装备了他的这一套社会学理论后简直是如虎添翼……也不知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如今三人的疑惑得到解答,王文龙便笑着问起他们三人之后的打算。

  眼前三位都是在历史中有大能为的人物,做事能力都毋庸置疑,王文龙想邀请他们加入报社。

  三人却都不好意思的表示拒绝。

  黄道周和黄尊素都表示要回去继续读书,不可能放弃科举之路年纪轻轻加入报社,而汪文言则是婉言推辞,他有点嫌弃报社的工作,他想要有更大舞台,不愿做一帮手浪费时间。

第149章 报社定稿

  七月末的福州,天气终于渐渐凉快下来,踩着晨曦的薄雾,黄道周和王宇两人早早就来到了布政使司衙门旁边的《旬报》报社。

  “浪仙,稿子给你拿来了。”

  在编辑部中忙碌了一整晚的席浪仙顶着两个黑眼圈走出来,他的头发乱蓬蓬的,打了个哈欠说道:“怎么来的这般早?”

  王宇笑道:“我们多早就往这里赶了呢,这是福州府学里头的稿子。”

  黄道周终究是没能逃掉,他先是留在福州跟王文龙讲论学问,看到王文龙的报社,忙的不可开交,于是也鬼使神差的参与了报纸的编辑工作。

  《旬报》刚刚创刊,名气还没打开,收到的作者投稿也不多,所以王文龙就让黄道周和王宇到福州的州学之中去看看能不能收到一些生员的投稿,两人在福建州学之中忙碌了几天,终于弄来了十几份待审的稿子。

  张燮和邓志谟不久也从屋外进来。

  《旬报》报社马上就要发创刊号了,主创们这几天都在报社里头吃住。

  张燮作为大户人家的少爷其实不缺报社的那份工资,干活纯粹是出于兴趣,每天早上都带着仆人出门去给报社中的工作人员买早餐。

  两个仆人端回了一盆锅边糊、一盆米线,还有许多油条、炸糕之类的东西。

  把东西放在编辑部的大桌上,邓志谟去招呼一声,很快校勘室、油印房的工人也都来了,每人都挟着一个大碗来打早餐吃。

  一边吃饭,席浪仙就一边拿起王宇带来的稿子翻看。

  他是着急性子,喝下一口滚烫的面线糊,面线糊黏着嗓子滑进肚中,烫得皱眉,手中的稿子也飞快的被他翻到一边。

  这些生员写的八股文或许不错,但是小说作品却实在能用的,席浪仙看得连连摇头。

  最后十几篇稿子只留下三篇,席浪仙端着碗,将看中的稿子拿给邓志谟。

  邓志谟一一翻看,然后长长叹气。

  王宇有些不好意思的问道:“一篇也用不了?”

  邓志谟没说话。

  这些个生员要他们写八股文或许不错,但是写小说却是真没受过相关的训练,往往以为动笔写小说很容易,但是写出来的东西根本算不上故事。

  邓志谟看了半天勉强有一篇能用的,还是套了一个小说的皮写出来的议论文,以小说的标准不能看,但好歹有剧情。

  想着也不好打击黄道周和王宇的积极性,于是他拿出其中一份稿子说道:“就留下这一篇吧,请让作者来拿稿费。”

  王宇看了一眼那名字,点头道“有一篇就好!”

  这年代能把作品印刷出版还是很吸引读书人的事情,回去一说他也不算对不起朋友。

  席浪仙看着这些书稿感叹:“原本以为我们写小说容易,这几天审稿,倒是把我都看的自傲了。”

  邓志谟也只能苦笑。

  《旬报》面向作家征集小说和新闻稿件,结果能够符合要求的稿子百中无一,少数几篇能过的稿子还是用文言文写的,根本就占不满报纸的篇幅。

  这时邓志谟才更加佩服王文龙的作品,无论是《俗世奇人》还是那本《连城诀》都让人眼前一亮。

  特别是《连城诀》,让邓志谟这个写出过《咒枣记》《飞剑记》的小说作家惊叹不已。

  他审稿之时拿上《连城诀》就再也放不下来,一口气读完才罢休。

  而看完《连城诀》后邓志谟后遗症极重,之后再看别人的稿子,他觉得跟王文龙的武侠小说比起来完全就没有吸引力。

  正在几人审稿的时候,报社的大门又被人推开。

  李国仙一身男装走进来。

  “李二姑娘来了。”众人连忙起身。

  “这是我给报社写的日本掌故,”李国仙落落大方的拿出自己应邀写的文章,对张燮笑道:“张大哥看看合不合用。”

  张燮连忙接过文章,李国仙又问说:“王大哥在哪?”

  众人对于她来报社也不奇怪,邓志谟笑着指指里屋,“昨夜校了一晚上的稿,这会儿只怕还没醒。”

首节 上一节 92/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