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64节

  二十一史可是超大部头的套书,这年代卖多少钱他不知道,但是到清末曾国藩买了一套花了上百两银子,而且他那套多半还是缩减版。

  因为王文龙在余象斗的藏书房里看见过一套全的,全本二十一史有五百多卷,要拿个大柜字装,占半间房的那种,曾国藩买的如果是全本得雇几个挑夫才能挑回家去。

  王文龙坦白说:“我父母双亡,孤身一人,也没有多少家资,她若嫁到我家中那壸政只怕都是白学了。”

  沈璟却是洒脱道:“我正是看中这点,她是个纤弱性格,我实不愿她到高门大户中去受苦。”

  王文龙想想历史,发现沈璟看的倒是透彻。

  原历史中沈宜修嫁给的是大户松湖叶氏的儿子叶绍袁。

  男才女貌,门当户对,但是沈宜修的生活很难称得上美满。

  首先是婆媳不和,婆婆要求沈宜修放弃作诗,专心在家中相夫教子,沈宜修又从小受恭顺的教育,根本斗不过婆婆。

  沈宜修的弟弟在的笔记中记载沈宜修和婆婆的相处方式是婆婆“少有不怿”沈宜修就“长跪请罪”。

  而且叶绍袁还要专心于科考,不光不能给她帮忙,还屡次落地花费大量钱财,沈宜修把自己的陪嫁首饰全部点当补贴家用,还要照顾丈夫的失意心情,二十年时间生了八男三女。

  后来叶绍袁花费小二十年时间才考上进士,高中之后就外出做官,而沈宜修独自照顾家庭,在送走几个英年早逝的子女之后积劳成疾、哀伤过度就病死了,年仅四十五岁。

  如果沈宜修能够像沈璟所说的嫁到王文龙这样的家庭来,没有婆媳矛盾,也不用时刻照顾丈夫的情绪,生活大概真要快乐的多。

  沈璟对王文龙笑道:“我早就思索着这事,只是一直不愿开口,今日见了你的才华,我担保我这侄女和你是绝配,你好生思量吧。”

  他拍拍王文龙的肩笑着走开,王文龙坐在那里,就见众人不时回头来看他,笑着对他指点议论。

  这时徐学聚走过来问道:“如何?建阳以为沈家那位可算得上良配?”

  “蕙质兰心,工于吟咏,世间少有的灵秀女子。”

  徐学聚眼前一亮,笑道:“如此建阳究竟是如何想的,大可跟我说,我总不会外传罢?”

  见徐学聚兴冲冲的样子王文龙不禁无语,第一次发现藩台大人还有这个八卦喜好。

  “只恐她家门第太高。”

  徐学聚点头:“伯英说出此事时我也颇为惊讶,若不是伯英兄青眼有加,只怕没建阳的机会。”

  没什么好反驳的,人家说的是实话。

  王文龙思索一阵,发现无论是考虑现实因素还是考虑志趣水平,沈宜修确实是他的良配,于是点头说道:“我去和沈公说吧。”

  “建阳可要好生把握。”

  王文龙一笑,有沈璟帮忙,这事倒还简单,至于沈宜修,现在才十二岁,就算是要结婚也得等上三四年,不就是骗小女生吗,用三四年软磨硬泡,他招数还是有的。

  ……

  酒宴结束之后王文龙回到家中,连《声律启蒙》的底稿都没来得及写先就摊开稿纸抄了一首词,接着又从自己书柜上拿来一册《葡萄牙国史》,将那首词夹在书中。

  之后他才开始默写《声律启蒙》,并让邓志谟放出消息,等人上门求稿。

  《声律启蒙》全书不过八千多字,一晚上就写完了。

  接下来几天时间,王文龙都没干其他事就是陪着沈璟唱和,乖巧的不行,沈璟也知道他的心思,不过因为王文龙很讨他欢心,沈璟也乐得促成王文龙的婚事。

  五天之后,福州码头。

  沈璟马上要回苏州,王文龙让王平保背过来一个小小书箱交给沈璟的仆人。

  他把自己所有作品印刷版《葡萄牙国史》、《儒林外史》、《欧体楷书九十二法》、《天演论》,以及《声律启蒙》的一份底稿装在一起,拿锦缎包了,请沈璟送给沈宜修。

  沈璟笑道:“她也不是我的女儿,此事终究是她一家人决定,你可要想好,只拿这几本书若是讨不得她家喜欢,我也不能强迫人家。”

  这一次沈璟回苏州已经带上了王文龙的生辰八字,还带去王文龙一封信,如果事成可以直接找袁无涯柜上支稿费,五六百两银子足够做彩礼钱了。

  王文龙笑着说:“几本书聊表心意。”

  沈璟点点头,带着仆人上船。

  沈璟根本不是耐得住性子的人,要不然也不会从苏州一下跑来福州。

  等徐学聚王文龙等人的身影完全看不见之后,他就让仆人把王文龙的书箱搬来,为老不尊的直接打开。

  翻着翻着,突然从《葡萄牙国史》的一册之中掉出一张纸来,沈璟连忙捡起。

第106章 绮怀五首

  沈璟打开那张信纸,边看边念:“《绮怀五首》,这是……”

  沈璟瞬间反应过来这是王文龙给沈宜修写的情诗,但是他却丝毫没有撞破年轻人爱情的羞耻,反而是眼前一亮,迫不及待的继续往下念:

  “其一,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王文龙没想到沈璟会不要脸的偷看他的信,以为这诗的阅读对象是沈宜修,所以直接抄了乾隆年间黄景仁的作品。

  黄景仁的诗被称为“诗人之诗”,与“才人学人之诗”相区别,越是会写诗的人越能看出其中淡淡的愁绪。

  他之后的诗人许多都喜欢这个调调,最有名的就是郁达夫,作为同样情感细腻的诗人郁达夫对黄景仁的作品就推崇之至。

  而看着王文龙的信,沈璟脸上原本八卦的神情渐渐就变得郑重,最后带上欣赏的笑容,连原本对王文龙如此鲁莽的追求自己侄女的那一丝不满都荡然无存。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清醒之中夹杂苦涩,和李义山‘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极为相似,但是感情更加真挚。”

  “这第一联也是从李义山来的……”

  “化用义山先生之诗的后人中这几首也排得上号了,不想这小子还有这般细腻心思。”

  黄景仁的《绮怀十六首》中许多都是对李商隐诗句的因袭和改造,也是人所公认改的绝好的范例。十六首诗是黄景仁怀念自己恋人的诗作,有许多并不符合王文龙和沈宜修此时的情况,所以王文龙只斟酌着用了其中的五首,但就是这五首也够了。

  沈璟也是风雅之士,对于黄景仁的诗同样越看越是爱看,看着还能从中品出李商隐的韵味。

  黄景仁对于李商隐的模仿绝对是另出一奇峰,在清代能引起一股热潮,甚至绵延上百年都有追随者,沈璟在回苏州的路上一直念叨着这五首诗,甚至拆出这五首诗的韵脚试图通过步韵方式仿写。

  等回到苏州,这五首诗都快被他给翻烂了。

  小船轻巧的在苏州的水巷之中穿行,站在后梢的船夫吱呀的摇着橹。

  沈璟坐在船头,脑海中还回想着王文龙的那几首诗。

  船靠岸,早有自家的管事带着仆人在小码头上等待。

  进入宅子沈璟先是去问候自己的弟弟沈瑄。

  沈家是一个大家族,沈璟这一代他的年纪最长,弟弟沈瑄次之,而沈宜修的父亲沈铳小了两人十几岁。

  五年前沈珫考上进士,现在已经转为南京国子监学正,不久恐怕又要升官。

  而因为母亲早亡,父亲早年外出求官,沈宜修和弟弟沈自徵从小就寄居在伯父沈瑄家里。

  沈璟回家和兄弟打过招呼,稍稍说了,王文龙想要求娶沈宜修之事,沈瑄思索一番:“珫哥儿年下来信之时倒也嘱托过咱们替宜修寻个好人家,但我们毕竟是做伯父的,不是她亲生父母,这事情还得她看得好才行。”

  沈璟点点头。

  沈宜修的父亲沈珫读书到中年才当上官,历经许多苦楚,一度生出辞官归隐的念头,沈璟知道自己这个弟弟并不追求女婿当上高官。

  只要沈宜修接受,自己再写一封信去,他多半也不会反对把沈宜修嫁给王文龙。

  年下沈珫写信谈及沈宜修婚姻之事,让他们伯父做主,但沈宜修毕竟是沈珫的掌上明珠,父亲还在他们也不可能盲婚哑嫁就把沈宜修给嫁了,其实沈珫此话就是给了沈宜修极大的选择权利,多半还是考虑到了沈宜修的性格。

  沈宜修早年就失了母亲,五岁时父亲也考中进士外出当官,沈宜修之下还有一个弟弟,虽然住在伯父家,但到底是寄居他人屋檐,小小年纪就要担起姐姐的责任,养成沈宜修外柔内刚的性格。

  沈璟知道沈宜修自己的主意比一般女子要正得多,笑道:“那便把宜修叫来问问吧。”

  沈瑄点头答应。

  沈宜修如今虽然才十一二岁,看模样却已经是个美人模子,她来到花厅,先给沈璟见礼问安。

  沈璟点头,扯了两句闲天才转入正题。

  “我这趟去福建碰见一位名叫王文龙的才子,不知你可知道?”

  沈宜修好奇:“可是《葡萄牙国史》的作者王建阳?”

  沈璟笑道:“正是他,以前我只到他少说三四十岁年纪,如今一见却是正当青年的,他如今正在福建左布政府上应幕,颇得重用,真算个年轻有为。”

  “年下你父亲来信要我们为你择婿,我看中他人品才干,于是便说了伱俩婚姻之事。”

  沈宜修瞬间脸红,低头不能说话。

  沈璟道:“我对建阳说起此事,他十分上心,他在福建有事无法到府见面,但托我给你带了一箱书来,都是他自己的佳作,你且回去看看,这事不急。”

  回到闺房,沈宜修接过丫鬟手中的书箱打开,一本一本翻看。

  最开始沈宜修十分满意,特别是看到王文龙给她的《绮怀五首》,更是幻想王文龙是个才气斐然的书生,可是看着看着就发现不对。

  傍晚家宴沈宜修就悄悄问沈璟:

  “伯父,这王先生制艺如何?”

  沈璟脸色一怔,之前他一直瞒着沈宜修此事,王文龙最大的痛脚就是不可能参加科考,这年头许多名士虽然都没有多高功名,不想当官也不用太在乎,但是说出去毕竟不是多值得吹嘘的事情。

  沈璟原来以为沈宜修会被王文龙的才学所折服,到时候再慢慢说出也能应付过去,却没想到沈宜修才过半饭下午就直接把问题关键问了出来。

  他只能道:“建阳是西洋归客,从小学了许多杂学,但是于八股一道并不精通,我问他却是似乎没有入场的打算……”

  沈宜修闻言眨眨眼睛,默默的就不说话了。

首节 上一节 64/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