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9节

  徐学聚惊讶说:“只是短短百年间,欧洲人造船技术居然能有如此变化?”

  王文龙点点头,明白对于此时的大明官员来说,很难接受世界是在不断发展的这一事实。

  大航海之前人类科技的发展速度太过于缓慢,一代人的时间简直看不到什么有意义的技术突破,所以在明代大多数读书人眼中,打仗还是靠将领的勇猛,至于技术进步带来的战场变化,他们几乎不做考虑。

  就凭王文龙跟这些读书人的聊天,他很相信在此时的眼中关公战秦琼绝对不是不可思议的事,甚至许多人都会津津乐道的讨论,两人打起来究竟谁会赢。

  而实际上关羽时代连马蹬都还只有雏形,秦琼却是李世民玄甲兵的领导,率领的是唐代的铁甲重骑,两边的技术装备都有代差,真要打起来,两人武力值先不要说,就凭关公时代的骑兵的武器恐怕都砍不进秦琼的盔甲。

  徐学聚思索了半天,问王文龙道:“若是如此,先生以为如何能保得福建百姓安全?”

第47章 需求带来进步

  面对徐学聚的问题王文龙果断回答:“想要打退红毛人只有和他们强硬到底这一个办法。”

  “可是先生不是说过,那红毛人的海船极其犀利,若是与之死战恐怕会有所损失么?”

  王文龙点点头:

  “一旦打输就要露馅,所以既要强硬还要保持分寸,只能缓缓退步。”

  见徐学聚露出疑惑表情王文龙解释说道:“藩台大人也已经看过葡萄牙国史中红毛人是如何在各地建立殖民地的故事了,无论是打仗、通商还是开矿,只要他们找到借口站住脚跟就再也难以赶走。”

  徐学聚同意,看过葡萄牙国史之后徐学聚已经对大明在欧洲殖民者面前的支撑能力不抱多少希望。

  按照葡萄牙国史之中欧洲人花样百出的殖民方法,只要给欧洲人一个机会建立商馆,很快整个福建就会出现一大批买办,生接着就开始腐蚀官场,最后就能再在福建弄出一个香山澳来。

  王文龙说道:“所以第一时间就不能让他们有落脚的机会,他们想要来贸易可以,但是想要建立商管殖民,就必须用最严厉的方法将他们逼走,逼不走再打。”

  “红毛人也不知道大明的深浅,他们是来做生意的,做生意就要讲究投入和获利,如果大明一开始就表达出严厉的态度,他们很可能就不敢进一步落脚。”

  最后王文龙说道:“但这种方法也就能够撑个一时,欧洲人在海上进一步扩张,终有一天还要回来骚扰,等他们摸清大明的实力,总会有和大明见仗的那一天。”

  此时这些欧洲的殖民者全都是机会主义分子,历史上的徐学聚碰到荷兰人来强占想要建立殖民地,就是派都司沈有容前去吓唬,这时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还是刚刚兴起阶段,手下兵力并不足够,被一吓就逃跑了。

  不过这个方法也就只能撑一小段时间,二十多年之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实力扩张,就直接派出舰队占领澎湖,这回吓是吓不走了,大明只能派出军队去和荷兰人开战,结果被荷兰人打的节节败退,荷兰人烧毁漳州港的海船洗劫沿海地区村庄,掳掠百姓作为奴隶。最后还是。当时的福建巡抚亲帅军队登陆金门岛,打了一场艰难的澎湖保卫战,才靠人力优势,逼得荷兰人投降。

  徐学聚闻言思索一会儿,问道:“难道我大明就不能强兵以震慑欧洲人?”

  王文龙摇摇头,直白的说道:“此时大明上下,有谁愿意思考强兵之事?”

  他又点明:“欧洲人的海船之所以能越造越强,是因为他们一直在打仗,有不断的新需求,而大明周围哪有一个敌手需要配备如此强大的海船?如无需求,造这么多海船朝廷怎会答应?”

  王文龙说话之时一直看着徐学聚的表情,他说出这句话后发现徐学聚的确在聚精会神的思索。

  王文龙有些惊喜,这人的确是大明一个难得的人才,对于这些新鲜内容起码还有理解倾听的想法,如果换成其余古版的士大夫只怕这时就已没有兴趣。

  他想赌一把,于是说出一句惊世之语:

  “若想要加强海防,大明恐怕只有远洋出海这一条路,否则几十年后只怕八闽的海盗都比大明的海防军队战斗力要强!”

  徐学聚一愣,有些不敢置信的看向王文龙。

  这句话的确惊人,但是按照王文龙的思路想了一阵,他却发觉王文龙说的确实没错。

  大明刚刚在朝鲜打完日本人,现在又在打播州的杨应龙,国库已经为连年的战事而叫苦不迭,而大明周围并没有什么太过强大的海上势力,这时要国库再播出钱财去造炮船,造出后要来打谁呢?

  不用问,这种建议肯定会引起朝中士大夫一片反感。就是当今天子恐怕也舍不得出这份钱。

  而从王文龙的话中,他也理解了技术需求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欧洲的军舰之所以越造越好,是因为他们一直有敌人在进行技术竞赛,大明就算此时追上了欧洲造舰的技术,但是一直没有敌人,就算现在赶上总有一天也会落后。

  徐学聚最后无奈发现,真如王文龙所说大明若是想要在海战之上能够打得过欧洲人,唯一办法就是大明也去投入海上贸易,跟欧洲诸国竞争,这样技术才会越发发达。

  可是这样的想法在他心中一闪而过他便是接连苦笑。

  徐学聚虽然在党争之中并不显眼,自认也没有加入任何派系,但是他出生浙江兰溪,其实哪里躲得开,如果勉强说来,他也能算得上浙党的一份子。

  他深知如今大明的情况,知道自己若是提议由朝廷去进行远洋贸易,只怕所有党派的人都会对他有极大意见。

  明知有极大利益却因为朝廷上下不齐心而不可为,让徐学聚不禁心中有些忧愤。

  “以先生认为,若是吓退红毛人,能够保护八闽海疆多久时间?”

  王文龙道:“欧洲人此时还在海上争夺,对于福建外海插手极少,但他们在西洋的斗争十几年就能分出结果,所以即使是此时能够吓退殖民者,最多也就是给福建争取二十多年太平时光。”

  徐学聚闻言叹一口气,但也只能安慰自己说二十年太平时光大明也许也能发展出自己的海上力量。

  说完了福建情形,徐学聚虽然心中有些不悦,但是对王文龙的观感却是不错,于是他又问起了朝中情况。

  “不知王先生可曾了解过如今朝中局势?”

  王文龙知道这是很犯忌讳的话题,徐学聚能够坦然问出,说明他已经在考虑把自己纳入幕府。

  王文龙道:“老的老,退的退,如此之时,自然是平和的才能上位。”

  徐学聚听的笑了起来,他一句话就听出王文龙再讲此时的内阁。

  万历二十七年的大明内阁就跟万历本人一样,顶不了什么事情,天天挨骂,都骂泥了。

  内阁中有四个人,“老的”自然是现在的首辅赵志皋,七老八十了又天天挨骂,身体还不好,早就传出他要告病而退的消息。

  “退的”是因为推荐杨镐主持朝鲜战事被牵连受弹劾的次辅张位和排第三的陈于陛。

  张位当时吹捧杨镐如同天降奇才,称他一到朝鲜必定能够迅速打败倭寇,结果杨镐一上就贡献了一场史诗级的大败,而且大败还是因为他带兵临阵脱逃所致,简直绝了。

  气的连万历皇帝也下折子骂张位,这俩明显也都待不久,能平安退位就算不错。

  “先生的意思是沈阁老能上首辅之位?”

  剩下一个阁老就是为人圆滑低调的沈一贯了。

  回来晚了,明天,明天三更补上。

第48章 拜请

  沈一贯的性格说好听了是平和,说难听了就是圆滑,是万历和东林党都可以接受的人物,而且在内阁之中挨骂最轻。

  徐学聚想了想,发现王文龙说的果然没错,现今内阁之中也就是沈一贯当首辅他最能接受,换到其他官员的位置角度去看也只有这个结果。

  “王先生以为若是如此,沈阁老可以安稳几日?”

  谁都明白现在朝廷党争激烈,哪怕是沈一贯做到了首府的位置恐怕也会像如今的另外三位阁老一样面对更多的烽烟,徐学聚十分不看好。

  王文龙却笑道:“若是天子垂爱,沈阁老应该能做满四年。”

  徐学聚惊讶道:“怎会有如此久?”

  自从万历十九年首辅申时行告老以后大明首辅这个位置谁坐谁知道,就没有一天安生的。

  现在大明官员回想起万历二十年之前的朝廷都感觉是上一个时空,前十年有首辅张居正,后十年有首辅申时行,朝廷一切正常,皇帝也天天上班。

  而两人离开内阁之后整个朝廷已经进入大乱斗阶段。

  此时党争太激烈,文官人人奋勇发表意见,万历可以装作听不到,但是内阁就成了顶锅的,首辅身上的锅尤其重。

  现成的一个大雷就是争国本,万历摆明了不想立朱常洛,全天下的文官拼命上书,当到内阁首辅的位置想躲也躲不开。

  上疏立太子不积极要挨骂,和皇帝苟和一起对抗其他文官的上书要挨骂,没能力劝好皇帝立太子也要挨骂。

  可立谁当太子这事儿拍版权还在皇帝手上,万历不点头,下面的内阁急死也没办法,徐学聚下意识也觉得沈一贯过不了这个死循环。

  王文龙道:“若是在沈阁老当首府之时,天子决定立储呢?”

  徐学聚一愣下意识就觉得不可能:“怕没这样好处?”

  “圣上拖延立储无非是有两个想法,或是等郑贵妃当上皇后,或是等待百官顺从。”王文龙掰着手指头为徐学聚分析说道,“而今皇后身体康健,举止并无失仪之处,前一个想法已不可能,至于后一个想法更是冒天下之大不为,已经拖延了十几年,眼看皇长子都快年近二十还没等到机会,圣上何必继续坚持?”

  王文龙问徐学聚说:“藩台大人想想当今圣上最喜欢的是什么?最烦的又是什么?”

  徐学聚在朝中当官这么长时间,也早弄清了万历的性格,知道万历皇帝最喜欢的自然是无忧无虑的在宫中花钱,最烦的则是朝臣一直拿各种事情去打扰他,像争国本这种事就是最令万历恶心的。

  之所以万历会让沈一贯上位,也是因为沈一贯为人圆滑,知道不拿这些事情去烦他。

  徐学聚突然瞪大眼睛:“先生的意思是,天子很可能在沈阁老当上首辅之后就立刻立储?”

  王文龙点头:“当今天子圣名聪慧,若真想为沈阁老撑腰,左右都要立储,为何不把这个面子留给新任首辅?”

  万历皇帝的这点心思其实不难猜,在后世早就被人给研究透了,稍稍熟悉明史的爱好者都能分析的明白。只不过此时官场中人身处其中才会雾里看花。

  听王文龙一分析徐学聚越想越是这个道理,于是便就沈一贯当上首辅之后的朝廷格局进一步追问。

  天色已晚,徐学聚和王文龙两人的谈话却越发热络。

  徐兴公叫仆人送了酒食进来让两人吃喝,两人在饭桌旁边吃边谈。

  谈到最后徐学聚感叹:“先生真乃海内奇才,初归大明,却能将大明局势短短时间看得如此透彻。”

  王文龙谦虚道:“无非是利用所见所闻加以分析罢了,我身处江湖视角不同,若是有聪明人士在我位置,一望也可知晓。”

  徐学聚不吝赞美道:“此等见识绝非常人所有。”

  他站起身来转了两圈,转头看向王文龙说道:“现今朝中已有消息,我转年多半还在福建任职,学聚虽非闽人,但为官入闽亦想要造福一地,学聚想请先生入我幕府,同造八闽百姓之安乐。”

  总算来了,王文龙心中一喜,徐学聚历史上好像要过几年才当福建巡抚,但除此之外他更记得徐学聚最后是平安身退,在当地也留下颇好的名声。

  更何况徐学聚如此亲自来请,几乎就是当年胡宗宪请徐文长出山的待遇,相比之下高宷那货直接是把他从建阳绑来的……

  无论从什么角度在徐学聚手下当幕僚可都比在高宷手下做事好多了。

  王文龙连忙起身道:“敢不应大人之邀?”

  不趁这个机会跳槽,还等什么时候!

  徐学聚闻言一脸高兴。

首节 上一节 29/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