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45节

  王文龙笑着点头道:“我们在镇夷堡挖出了一些上古遗址,出土文物和上古的华夏文物器型十分相近,定然是有传承关系的,而且当地军户还告知,在大凌河一带有相当多此类文物的遗存,这足以证明辽东在上古之时就是我华夏文明的领土。甚至可能辽东的文明就是我中华文明祖先的一员。”

  此话一出,在场众人瞬间热闹。

  “真有此事?”

  “辽东自古真就是华夏故土?”

  佟卜年读书不少,回忆着说:“《论语》说‘子欲居九夷’,注疏中又写:东有九夷:一玄菟、二乐浪、三高骊、四满饰、五凫更……这些都是我辽东的地名,以前只以为是后人附会,照此说来在夫子之时辽东的确便已是华夏文明之地了。”

  王文龙笑着说道:“八百果然涉猎广泛,然而却小觑了这辽东文明的水平。”

  他说:“我们发现的那红土山遗址依据陶器年代来辨别,其文明水平还没到有文字的时期,彼时尧舜都尚未出,红山文化可不是什么华夏文明还未开发的九夷,而是比尧舜还要早之前的华夏文明始祖之一呢!”

  此话一出在场众人再次惊讶。

  这年代的关内读书人对于辽东极其鄙视,就是辽东本地的学者也以为辽东能够在孔子时期开始受中华文明影响就已经算是不错了,却没想到王文龙直接告诉他们出自辽东的红山文化可能是华夏文明的先祖。

  众人瞬间有一种庶子变嫡出的感觉。

  萧汝芳都惊讶的问:“建阳所说不是作假吗?”

  王文龙道:“近德先生不需担心,我们研究都是有文物作为左证的,相关文物王伯良收集了一部分正打算拿回陕西去招来甲骨社同道一起来辽东开发呢,而且类似文物还有相当大比例此时就在辽东流传,只要到北方一找就能找到,也不是我们作假能做出来的。”

  “好好!”洪敷教忍不住灌了一大口酒,高兴对身旁一个老者说道:“我们辽东也是文化荟萃之地了!”

  他身旁那老儒生也是连连点头:“我就说,我们此间该是有文气的。”

  又有人追着询问王文龙,“先生可否描述一下挖出了什么样的器物?”

  萧汝芳更是抓着王文龙的手说道:“今日建阳就到我家去休息,我要同你好好聊聊,好好聊聊!”

  盛情难却,王文龙笑着说道:“那就叨扰近德公了。”

  看着眼前大家欢喜的场面,王文龙心中也是不禁感叹。

  他很能理解辽东读书人听闻红山文化是华夏文明先祖之时那喜悦的心情。

  辽东的读书人太苦了。

  大明建国早期对辽东的定位就是一个军事屯垦地。当时人记载辽东的文化情况为:“识点画形声之文者堇堇可数,若究义、晓法令,则若空谷之足音焉。”

  可见别说读书了,能够看得懂官方告示的人在辽东都能算“空谷足音”一般的存在。

  这是因为早期被派来辽东的官员只负责防守、筑城、屯田,大明的统治者根本就没有派学官前来,打根子上他们就没打算让被发配辽东的这些军户子弟读书。

  结果就是从洪武到正统年间七十余年辽东没有一个进士,连举人都少见。

  辽东的第一个进士是正统十年的高润,当时是辽东巡抚和督选司看此地学子可怜,官家出钱送了两个辽东学子中的佼佼者到山东去应试,连送了许多年才考上的。

  直到现在辽东的读书人也没准地方考试,只能到处加塞,他们有时去山东,有时去顺天,最远的进士甚至跑到江西去科考。

  江西可是此时全天下科考难度数一数二的科举大省,读书人从东北被逼到江西去考试还能考中进士,可知其学习有多用功。

  而辽东的学子到各地去考乡试,自然就会挤占当地乡试录取的名额,所以到哪儿都不受当地学生待见,考个试都得跟做贼似的。

  历史上要到几年之后的万历三十七年顺天府才第一次专门为辽东士子增加了五名举人名额。

  可以说此时辽东的读书人在整个大明的科举系统中就是鄙视链的最下端,甚至受歧视到自己都认同本地人没文化了的的地步。

  但在这种情况下辽东的进士却是越来越多,在正统年间出了第一个之后基本上隔十几年就能考中一个进士,别看数量不多,但都是从别省读书人嘴里抢下来的名额,这还是要靠辽东读书人拼命保护文教种子才有的结果。

  其实对于这些辽东读书人来说,他们拼命考中进士,在官场上也混不到多高的位置。

  但这却是一种证明自己能力和身份的方法。

  从骨子里萧汝芳等人就是想要告诉全国的其他文人,辽东人也是识字的,辽东人也是能科举的。

  可想而知,当他们得知辽东也是华夏文明起源地之一时心中的那种自豪感。

  萧汝芳等名仕,本地大户一直在本地推广文教,此时听闻王文龙的研究成果怎么会不高兴?

  用过午饭,又说了一会儿话,众人散场。

  冯家、佟家等本地读书大户马上为谁今晚招待王文龙而争抢。

  最后还是萧汝芳叫来轿子,将王文龙请到自己家中去招待,他是铁岭第一个进士老爷,其他大户也抢不过他,这才让王文龙被萧汝芳抬去。

第415章 萧家问对

  萧汝芳的家就住在开原城南,是一座很传统的东北民居,没有什么亭台楼阁,只不过是三面瓦房,萧汝芳和大夫人住在正面的房间中,西房住着他的小妾,东边一溜则是厨房杂物间之类。

  这房子的规模别说比着关内的进士家庭,就是山东一带的普通民户,大概稍有田产之家也能置办得起。

  这也是铁岭一带的正常情况,明代文人笔记记载铁岭一带的士大夫之家生活状态就是“彬彬若邹鲁城郭之民”,至于辽东的乡间百姓这时还大量保持着元朝之前的习惯,所谓“男女聚会荡无防检”,“大有左衽者”。

  听说萧汝芳要招待贵客,他的两个儿子早早就从外边回来,萧汝芳的妻妾带着仆人忙碌着做饭,吃的食物也极有东北特色:高粱米水饭、蘸酱菜,又到市面上去买了卤鸡鸭回来。

  一直忙碌到傍晚,萧汝芳坐在正堂中举杯欢迎王文龙:“建阳来我家小坐,招待不周,还请见谅。”

  “荣幸之至。”王文龙笑着回答说。

  萧汝芳又指着做中一个军官模样的男子介绍:“这是我的长子,萧伯先,在城外经营田亩之事。”

  王文龙连忙拱手见礼:“萧朋友好。”

  “建阳先生好。”萧伯先虽然是萧汝芳的儿子,但看模样就知没什么文彩,更像是一个大地主。

  萧汝芳又指向自己的二儿子说:“这是我二子仲才,也是个读书不成的,如今在卫所中袭了个官职。”

  萧伯才四十几岁模样,为人比大哥圆滑的多,他笑着跟王文龙见礼说道:“半个月前听军中说本地来了大名士,那时我就想回来见见,又听闻先生北边去了,前两日才听说要到开原,我连忙便向军中告个假赶了来,这才能见老先生一面。”

  “仲才兄太热情了,今日能见到兄长,亦堪称快。”王文龙笑着说道。

  内地的读书人家子弟一般不会经商和从军,但在铁岭卫却很少有这样习俗。今天到萧汝芳家吃饭,王文龙处处都能感觉到辽东和内地习俗的差别。就比如这会儿他们吃着饭,而场院里还摆着一口萧汝芳给自己身后备下的棺材。

  当然,这种习俗在江南也有,不过王文龙一进门就发现这棺材的材质是松木。

  松木的价格便宜、木质软、还容易开裂,在关内肯定不会被用来做棺材,但这却是辽东人的习俗。

  当年辽东总兵韩玺临终前听说家人为他去南方求取杉木为棺,立马劝阻说道:“吾东人,以松木为棺,从俗可也。”本质上是辽东地方认同的体现。

  王文龙和萧汝芳一家人在饭桌前坐下,边吃边聊,聊的都是些家常之语,并没有说到什么学问上的事情。

  直到吃完饭萧汝芳才让仆人抬张炕桌来,他和王文龙面对面坐下,泡了茶,点起灯来说话。

  萧汝芳的两个儿子也在一旁拿过马扎来坐着听讲。

  萧汝芳指着自己书桌上的那一套《民族国家论》道:“我看建阳的书籍,对于这民族主义分外推崇,本质上似乎乃因是对济世救国有自己的一套思想,想要同建阳讨教一二。”

  “先生请讲。”王文龙说道。

  “建阳对于如今辽地情形如何看?”萧汝芳斟酌着问道。

  王文龙直白的评价:“我在关内时听闻自从李总兵上任辽东以来辽东几年不闻金鼓,百姓安乐。然而此次真正到辽东实地走访才发现,辽东这几年间虽然没有战事,但是逃户数量却大大增加,边境之上女真人活动也是分外频繁,这都是平静之下暗流涌动的征兆。”

  萧汝芳点点头,有些惊讶王文龙才到辽东这么短时间就看出了辽东局势的本质。

  萧汝芳问道:“建阳以为该怎么做?”

  王文龙说:“若从朝廷来说,一则是安民守边,二则是要防备女真势力做大,不可再养虎遗患。”

  “此大言也,难呀。”萧汝芳叹息说道,“朝廷如何做不去说他,建阳以为我辈文人又能做什么呢?”

  王文龙回答说道:“我认为文人所应倡导的方法,我在《民族国家论》之中已经写明,那就是进一步将辽地归于中华文明统一之内,以中华文明之主体去吸纳辽地的各民族,移风易俗。”

  萧汝芳问道:“辽地民族众多,风俗不一,用此方法能成功么?”

  王文龙斩钉截铁的下了论断:“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辽东地方上用临近山东华北,极容易受我中华文明影响,最终必然会被同化。”

  辽东在宋元以前本来就是汉家故地,只不过经过唐末的变乱,此地的少数民族势力早就占了上风,一直到明朝在此迁徙江浙、山东的军户充实辽东,此地的风俗才再度进行汉化。

  此时辽东人对于本地汉化的成果感觉很忧心,但其实在后世的历史分析来说,辽东的汉化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要知道明代户籍上所记载的辽东军户人数也不过几十万,辽东人口二三百万,其中大量都是明朝以前的少数民族,但到如今,辽东大多数百姓都已经有了中华认同,甚至许多小民族又恢复了汉族的认同。

  毕竟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太强,只要有一个大一统的文明中心施加影响力,对于东北各民族的吸纳和同化是必然结果。

  萧汝芳思索一番,又问:“近日有人以为为了防备建州女真做大,应该加强对女真的隔阂,严守边防,如此就能阻遏女真的发展,建阳以为如何?”

  王文龙摇头说道:“如今对着女真的边防地带其实乃是过去奴儿干都司的旧地,此地往西可接连蒙古,往北可通于野人女真,往东南可下朝鲜,这样四通八达的要地又不是云贵的大山,社几个关卡就能将反叛势力给困死,对于女真,光靠严守边防是定守不住的!”

  李成梁撤掉大量边境防御堡垒时对朝廷交代的原因就是少数民族势力做大,汉人和他们交往会助长少数民族的实力,还不如闭关锁国,而那些边境堡垒孤立无援,在闭关的情况下应该全部撤去,以防止被对方攻击。

  如果建州女真是大明内地的起义势力,起义军身处的地方是被明朝统治范围包围的区域,这种严密封锁或许有用,但面对他们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这思路就非常奇葩。

  你把边防撤了,不和对方交流,正好给了努尔哈赤发展壮大的空间,可以让他从容的收服女真各部,再去从容的打击整合蒙古势力。

  “撤去边防实为懒政,虽然能收一时安稳,长期看来却会让女真继续壮大,”王文龙说,“我以为若要解决辽东此时问题,只有分化瓦解,并且增加交流、化民为一这一条路。”

  他的一番说法引得萧汝芳细细思索,可这时萧汝芳的二儿子萧伯才却突然插嘴说道:“建阳公的说法岂非乱了华夷之辩?”

  王文龙回答:“我在《民族国家论》之中其实讲过,如今的华夷之辩其实是走错了路子,有能为的朝代并没有这种思想。”

  萧伯才摇头说:“那女真人岂是容易同化的?他们根本听不懂汉话,而且女真人中如今已经开始制做所谓满文,意思是以后子孙也不要学习汉话。人家不学,你想同化人家,却又如何做来?”

  王文龙笑着说道:“一旦女真人同汉人交往,他们必然学习汉话,若是交往深了,过上几百年满文别说有人去读写,便是听、说那满文,怕是全国也找不出百十个人会了。”

第416章 化民为一之策

  “至于能否化民为一?之前我曾同近德先生讲红山文化的发现,上古之时,辽东本来就是中华文明的祖先之地,直到汉唐时此地也是我中华文化的重镇,唐末纷乱,契丹人、金人、党项人、奚人轮番登场,几百年间便将辽东故地变成了朱离左衽之所,这不就是他们化民为一的结果么?”王文龙笑道:“如今我们说华夏的民族主义,无非是将此一事反着再来一遍,而且手段还要温和许多,如何会不出成效呢?”

  萧伯才说:“建阳没到边疆上任过事,坐在书斋中想来自然有道理,但事实却不会照你所说发展。如今局势,收缩边境是有道理的,将兵力都调动来建设几个大城堡,就比如这雄关开原城,加强防备让女真人打不进来,胡虏无百年之运,他如今得势上几年,等子孙后代出些酒囊饭袋之辈,自然势力也就衰弱了。何必与他们去做什么交流?又何必动手阻止?”

  “大家各有想法吧。”王文龙已经把事实摆出来还是劝不动萧伯才,也就只能如此说了。

首节 上一节 245/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