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31节

  接下来一段时间,大量小商人投资开垦台湾,聚少成多,一下将开发台湾的资金冲高了一倍,去往台湾的移民船只的数量都增加了三成以上。而这一批上岛的商人全都主动加入台湾民团,甚至真有人想要在台湾修建造船和造炮的作坊。

  当然,这样的投资在没有组织的情况下收益率堪忧,可却明白无误地表达了福建仕商支持开海的态度。

  月港开关四十年,在福建已经养活了一大群的小海商,这些人虽然在平时常受大海商、豪族的欺负,可一旦联合起来却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

  起码在福建,他们直接就将福建的舆论给翻转了过来,所有支持禁海的声音都被骂做丧权辱国。

  这年代福建的商人文人都是跟着江南混的,福州组织的大文会都要专门去浙江请名仕来参加,福建的小商人广泛支持东林党。

  江南的思想可以影响到福建,同样福建的声音也可以反向输入江南。

  东林党主动提议禁海其实是在得罪他们在福建的支持者,只不过因为福建士商的实力比不上江南商人,所以东林人物以为无所谓罢了。

  福建士绅一旦联合,瞬间就把东林党给骂懵了。

  此时连福建人都不知道中原王朝早在三国时就已经去过台湾岛,而且还将之征服下来。东林党人就更不可能知道了。

  东林党在提出禁海之论前也是做过政策准备的,原本以为可以轻而易举的压下舆论,却没想到王文龙斜刺里杀了出来。

  那些号召禁海撤台的东林党人看到王文龙列出的大段大段证明文字,这才连忙开始翻找典籍,越翻越惊讶。

  因为王文龙引用的典籍居然全都是正确的,原来台湾岛早在千把年前就已经和中原王朝有关系。它们只能哀叹自己的孤陋寡闻。

  东林党大佬帮助南居益提出禁海之论本来就是为了打击徐学聚和他背后的浙党,并不以为他们说两句话就能把月港开关的政策停了,却没想到因此直面天下之非。

  东林党为此颇为头疼,因为现在东林党的日子也没那么好过,实在不想分心再处理这样的麻烦事。

  万历三十三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京察,偏偏东林党就在这最大之事上碰上了钉子。

  万历三十三年的京察其实从去年年底就开始了,现在几乎已经查完,东林党人大获全胜。

  这在用人阶段就已经注定:这一次北方京察的主持署理吏部的杨时乔是东林党的暗子,南方的主持都御史温纯也和沈一贯一向不合。

  东陵党人用了不少精力,才把两人给放到京察主官的位置上。

  因为王文龙的提醒,所以本时空沈一贯发现杨时乔是东林党人的时间比原历史上早的多,组织浙党疯狂攻击,但都被沈鲤给挡了下来。

  沈一贯又派陈治则、钟兆斗弹劾温纯,把温纯骚扰的苦不堪言,温纯要求辞职的奏章递了二十几次,甚至因此在家待业了九个月,闭门不出。

  但沈一贯的攻击最终还是落空,因为他的攻击将要成功之时,万历皇帝突下御旨,挽留温纯。

  看到圣旨的时候沈一贯的心就凉了,他终于知道这一次经查东林党人可以将自己的党羽派上位的根本原因——万历皇帝在背后支持。

  万历皇帝虽然一天天的不上班,但是他的政治操盘手段还是相当老道,沈一贯的最大错误就是他的势力太张扬了,这几年又是楚王案,又是妖书案的。

  浙党可以操纵刑部、礼部,甚至到京城外的各个地方官,这些事情万历皇帝都看在眼里。

  哪怕沈一贯觉得东林党人部下的暗子无比恐怖,他们的势力甚至比浙党更大,但在万历皇帝眼中沈一贯才是真正需要被遏制的那一个。

  皇帝下场,沈一贯再怎么跳也没办法。

  所以万历三十三年的京察开始,东林党人是全胜的结局:沈一贯手下的大喷子,如御史张似渠、给事中钱梦皋考察不合格,被驱逐出朝廷。沈一贯的左膀右臂钟兆斗查不出问题却也逃不过去,东林党根据年例直接将他调为地方官,发配西南。

  浙党几乎被一锅端。

  但东林党的好计谋也没有完全照他们所想的实行——沈一贯动用自己内阁首甫的权力将考察奏疏给扣在了内阁之中,不发。

  奏疏不下发,人就不能走。

  东林党人都看懵了:这相当于输了之后硬捂着筹码不下桌,政治斗争哪有这样玩儿的?

  东林党的主事、御史连番上疏,表示“二百年来,计典无留中者。”但上疏的结果却令东林党人感到意外,万历皇帝根本不予理睬。

  哪怕负责京察的杨时乔激烈上书分辩,甚至请辞,万历皇帝也不理。

  因为万历皇帝也吓到了,原本他想用东林党去打压势力过大的沈一贯,等到东林党的大剪刀一挥直接把沈一贯的党羽给裁光了,万历皇帝这才发现,这东林党好像比浙党还利害,果断再次出手。

  沈一贯扣下奏疏前早就密言于上,沈一贯可没那么蠢,这事情要没有万历皇帝在背后撑着,他扣书有啥用?

  总结起来整件事还是万历皇帝信息工作没做到位,这家伙太久没上朝了,对于自己手下的朝局混乱到什么程度还没有个概念,想要打压浙党,却不知道东林党的实力有多强,又赶上此君是个没脸没皮的,发现一步棋走错了,居然伙同沈一贯一起将京察奏疏留中不发,似乎想要悔棋。

  东林党人现在也懵了,东林党现在自己都不知道这场京察之战他们赢是没赢。要说赢了吧,已经被他们搞倒的那些浙党官员如今一个个还在正常上班,要说没赢,当今圣上总不能荒唐到把已经搞过的京察再察一遍?

  想想这位皇帝的日常操作似乎又不是没有可能。

  而沈一贯则是高兴不已。

  这群东林党人还是跟当今圣上相处的时间太少,还不知道今上想要悔棋时是可以按暂停键的。

  沈一贯觉得自己赢面还挺大。

  万历皇帝这操作不是第一次了,争国本事件皇帝直接拖了十几年,而这一次京察不需要拖上十几年,只要拖上六年,下一次京察就到了。

  京城中因为这中断的京察一片混乱,倒是让福建的海商得了好处。

  东林党现在的情况太过尴尬,先期的投入已经放进去了,胜利果实还没得到,甚至能不能得到都两说,说不定原本满盘皆赢的局面一下会反转为满盘皆输,这时候东林党人就更不能去攻击福建海商、挖自己的根基了。

  面对福建海商群情汹涌,东林党人只能摸摸鼻子退一步,再没有人提起禁海之事,但也没有人支持王文龙所说的开台、驻军等主张。

  王文龙这边也被打了招呼,李三才亲自写信表示此时局势紧张,请王文龙不要添麻烦。

  他信写的客气,但王文龙也就不敢再多写台湾之事,他知道,如果再有新报道刊登出来,自己的《苏州旬报》都得关了。

  东林党人又暗中行动,压下舆论,他们把市面上流传的《中华文明入台史》抄报或买或查全都给收了。

  一时间南居益的上疏和《中华文明入台史》好像都没出现过,一切似乎都回到了原点。

  可就在关于开海禁海的议论渐渐平息时,西洋却传回了消息:大明文人愕然得知,在海外华人之中,王文龙的作品正在引起轰动。

  近至日本朝鲜,远至僧迦耶(斯里兰卡)、放拜(孟买),各地的华人都在疯传王文龙的《中华文明入台史》以及《民族国家论》……

第391章 西洋华人迎天使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

  “叩见大明天朝王老爷、干将军……”

  从福建月港驶来的海船,停靠在吕宋马尼拉的港口。

  海澄县丞王时和以及月港的百户干一成走下了甲板,感受着飘扬着鞭炮硝烟味的东南亚空气。

  王时和和干一成是被梁永派来旅送实地考察情况的,这也是梁永离开京城之时从万历皇帝那里收到的任务。

  随着王文龙的《葡萄牙国史》流行,现在的大明朝廷对于西班牙殖民吕宋的情况已经有了相当了解,不会再像历史上一样把西班牙殖民者当做是吕宋的土王,更不会傻乎乎的以为可以用处理不听话藩属国的办法,仅仅下书斥责就能够让吕宋的殖民者对于天朝敬畏有加。

  万历皇帝看了西班牙人的殖民历史之后,也对这西班牙的情况感到担忧,于是决定派人到吕宋实地查看。

  大明是天下之中,想要询问藩属国的情况,正常应该由鸿胪寺或礼部出面,但是吕宋国又不同,吕宋国的实际控制者应该是西班牙国王,可西班牙国王并没有向大明表示过臣服,鸿胪寺实在很难处理和吕宋殖民者的关系。

  最终万历皇帝,决定让月港督税太监派海澄县当地的官员去吕宋走访一番,名头也不叫做出使,而是因“吕宋大量海商为海澄人”,海澄的官员这次是特意来到万里外洋“看望”这些他乡游子的,为的是表明“大明天朝的洪恩”。

  不过实际做这个工作的王时和和干一成一路上却是心中腹诽,做官的人家谁愿意去万里洋面上冒险?无奈当今天子通过督税太监要求他们出海,他们根本不敢推辞。

  王时和虽然在漳州做官,但是却是河南人,一辈子别说出海,坐河船都坐不惯,干一成也是漳州的卫所子弟,世袭百户,虽然有些武艺,但他自己也是养尊处优的军官家庭出生,哪里走过海?

  这两货坐上海船,还没出台湾海峡就已经吐的七荤八素,一文一武躺在船舱里抱头痛哭,几次听说外边再起风暴,感觉船只翻覆如飞,两人都以为自己就要交待了,干一成和王时和两人甚至开始琢磨着写遗书。

  一路上他们遭遇过飓风、海盗,甚至在进入吕宋之后还碰上了红毛人的兵船拦截。最开始两人上海船时,还不知道船上的“直库”是做什么的职位,等碰到海盗就明白了,直库专管船上战具,一碰到海盗便在全船发放火铳。

  海上作战,干一成作为军官发现自己随身携带的祖传配刀根本不管用,如果是跳帮到海盗的船只上去作战,以他走甲板的能力,在颠簸的海面上多半还没到达敌船自己就掉到水里淹死了,如果是敌人打赢了枪战,跳帮到他们的船只上清剿,那他还是早点投降为好。

  三个月的航程,王时和和干一成完全不适应,吃的是咸菜配海鱼,偶尔吃盘豆芽都觉奢侈;穿的是拖在船尾用海水荡净然后才轻轻用淡水洗去盐分的衣服,因为不舍得用太多淡水洗衣,所以那衣服一穿到身上就开始反盐碱,因为盐分太重板结的如木板一般;两人每日只能龟缩在小小的船舱之中,几个月不能洗澡,舱中味道中人欲呕。

  这趟路程太苦了,好不容易来到了吕宋,一路上吃穿用度都比大明差远了,妥妥的一海外藩国。

  王时和于这西洋是一天也不想再待,只想打听清楚吕宋的情况赶快回家。

  皇上要他们探听一下西班牙人是否有扩张之野心,本地华人又是否受到西班牙人欺负,现在王时和只希望这两者都没发生,华人和西班牙人好好的做生意,他回去报个太平消息。否则若是有什么事情他还得留在吕宋详加查探,若是有什么反复,说不定回到大明没待几个月,他会被再次派出海来,想想可是太痛苦了。

  不过嘛,现在王时和总算双脚踏上了坚实的土地,整个人都有一种放松的感觉。

  进入吕宋之后,一路上经过了三岛的几个港口,但是王时和和干一成都不敢下船,主要是被海主路上说的故事给吓着了,生怕下到那些小岛上会被当地野人抢劫。忍耐几日来到马尼拉,这才是他们相隔三个月第一次踏上陆地。

  马尼拉当地的漳州商会早就听说王时和他们到来的消息,这些个商人跪了一片,还有几个又功名的商人专门换上一身儒衫来迎接天朝使者。

  一路上华商们黄土垫道,燃放着鞭炮,甚至沿途摆起香案,将干一成和王时和两人盛情邀请入商会用饭。

  这些华人一改平日靦覥低调的样子,大张旗鼓的操办喜乐,让沿途经过的吕宋土人和些许欧洲面孔都惊讶的看着这场面。

  王时和跟着华商们走入华人会馆,抬头一看,却见那会馆上挂着一个崭新的牌匾,上书“唐风汉土”,会馆门口还放着块木招牌,虽然为了迎接王时和等人这招牌被撤到一边,但是隐约还能见到上面歪七扭八的写着欧洲文字。

  王时和好奇问道:“招牌上写的是何意思?”

  一个年轻些的华商用带着隆重漳州口音的官话回答说:“这上头意思是此处乃是华人商贾聚集之地,请其他族裔人士不要擅自进入。”

  王时和闻言劝说道:“你们到外洋做生意,当与本地和气为好,不要如此明白的拒人于千里之外嘛。”

  那年轻商人却是理所当然的说:“此地是我们华人商贾共同筹钱购买,虽然远处外洋,但正如牌匾所写,乃是真正汉土,外番之人不经华人同意,岂能让他轻易进入汉土?”

  王时和听了皱眉,心中只觉得这些海外华人脾气乖戾。然而他却不晓得这华人会馆是今年刚刚建立的,“唐风汉土”的牌子挂上去才几个月。

  这其实完全是受了王文龙《民族国家论》的启发,原本历史上的吕宋华商可没有这么团结。

  王时和和干一成两人被请到会馆中央的大桌入座,桌面上摆满了福建口味的菜肴,满桌肥鸡、烧猪、虾丸、鲍鱼,令许久没有大快朵颐的王时和和干一成食指大动。

  两人被恭请着入了上座,王时和举杯跟众人说了一通场面话,然后便坐下开吃。

  王时和将一枚肉丸放入口中大嚼,又送了小半杯福建老酒,突然就见一个身穿儒衫的老者来到桌边,小声问道:“老朽有事情想要询问天使,不知可能打扰一下?”

  王时和也是有举人功名的,见到那老者做读书人打扮,手中还拿着一册书,当下笑道:“老丈有什么事情?”

  “天使,听说你们是从福建来,不知可曾见过静观先生王建阳?敢问静观先生是什么样人?”

  王时和好奇问道:“老丈莫非是王建阳的故人?”

  “老朽何德何能可与静观先生有故交?只是仰慕他的才华。”

首节 上一节 231/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