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30节

  三天之后福州《旬报》便火热登出了一篇《中华文明入台史》。

  文章开篇就大大颠覆此时人的认知,王文龙直接写道:“台湾澎湖等地东汉时被称为夷州,三国时期吴国的丹阳太守沈莹在其《临海水土志中记载》,去今一千三百七十年前,黄龙二年春,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浮海征夷州,得夷州数千人还,自此夷州乃归附中华……”

  后世对于台湾岛属于中华土地的历史研究不要太多,史料非常充分,王文龙直接把三国时沈莹的记载、东吴相关史书的描述大段引用。

  如今台湾岛上已经有了三万多移民,稍有钱财的人都考虑过投资开垦台湾,福建识字人群对于台湾岛的风俗也有了不少了解,而台湾岛的原住民到现在大多也还处于部落时代,风俗和三国时期没什么差别。

  福建的读书人看到沈莹关于三国时“夷州”风土人情的记载,一下就能确定这说的便是台湾岛。

  《临海水土志》这种冷门的地方志在这年代几乎没人看过,大多数读书人也以为开垦台湾是本朝才有的事情,福建的士绅想跟朝廷说不放弃台湾开海都只能拿出经济作论据,一被说到台湾岛素不属于大陆就没有底气。但其实台湾和大陆之间的历史联系历朝历代几乎没有中断。从三国以后,隋、唐、宋、元都有大量相关史料记载,只是这些史料都被放在各种文书的角落,没有人专门整理几乎不会被注意到。

  而王文龙现在把这些冷门史料一一列出,整篇文章直接就占了一个版面,寻报一刊发就引起福建震动。

  此时开海和近海的争论已经在朝中有一定声量,这篇文章立马就被开海派当作有利证据主动传播,这篇文章飞快走出福建,进入江南,甚至一路北上。

  王文龙写出此文时,已经是万历三十二年的腊月,而文章传到江南便已经入了万历三十三年。

  万历三十三年正月,太湖。

  由太湖进入松江府的航道虽然还是湖面但是却十分拥挤,正月赶着北上的漕船以及赶着开年到南京去买卖的商船堵在一起。

  一艘打着翰林院庶吉士官牌的小船缓缓向东而行,新科进士张鼐正在船上翻看散文,突然就听见外边传来书船的叫卖声。

  “卖抄报了,卖抄报了,新科进士徐子先《光学初探》,福建名仕王建阳《中华文明入台史》……”

  听到徐光启的名字,张鼐便有些感兴趣,万历三十二年殿试放榜,松江府有两名新科进士,一个是张鼐,另一个就是徐光启。

  徐光启高中之后就留在京城当翰林,而张鼐却以父亲生病为由请假返回故里照顾老父。

  张鼐的家庭并不富裕,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阴阳学世家。

  他的伯父张烈曾经考中进士,但是张烈三十一岁就过世了,于家族经济没什么补益,因为张烈中进士而无后,张鼐在张烈死后就被族中过继给他做儿子。而张鼐的亲生父亲则因为家庭贫困,所以早早入赘于青浦陈家。

  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张鼐去京城科举时根本雇不起随从,手下长班还是在考上进士之后于京中招募的。

  张鼐的长班听不懂书商的口音,还是张鼐掏出十几文钱对他说:“去那书船上买徐子先和王建阳的文章。”那长班答应一声才去了。

  很快,那长班便拿着两张纸钻进书棚,张鼐接过纸对他说:“剩下的钱赏你了,去外边候着吧。”

  虽然进京赶考之前张鼐只是一个穷家的后生,但是如今高中进士,张鼐对于自己未来的“钱途”已经丝毫不担心,花钱习惯也自然改变。

  在这年头有进士功名就是踏上了飞黄腾达之路,张鼐回松江府随便打点秋风都可以把日子过得十分滋润,而且张鼐也已经下定决心如此做。

  历史上张鼐请假回家之后就开始泡假期。朝中最初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直到他们发现张鼐以照顾父亲为由,请了四年的假,而他的父亲也没出什么事情,朝廷这才反应过来。

  这家伙已经泡了四年的假期,如果他父亲过世,再丁忧三年,那还有日子回来吗?最后朝廷都看不下去了,逼令张鼐销假就职,而张鼐直拖到万历三十八年才回京城当官,请假时间长达五年,回京时张鼐家里的新房子都建完了,孩子都多了几个。

  张鼐先翻开徐光启的《光学初探》读了一遍,越读越皱眉头。徐光启的文章写的挺好,但是张鼐在自然科学上并没有什么研究,读徐光启这篇讲述光学原理的小文章,觉得艰涩又无聊。

  “这样文章也印了四处卖吗?”张鼐觉得自己浪费了几文钱。

  最近徐光启高中进士,松江书客查找徐光启的文章,发现他考中进士之前最新发表的文字就是这篇物理社期刊上的《光学初探》,他们哪管什么内容,直接就将此文刊印了,并且以“新科进士徐子先最新作”的名头拿到市面上发卖。

  颇多松江文人都出钱买了此文来看,然后便看的一头雾水,还有大呼上当者,不过书客的钱是挣到了。

  放下徐光启的文字,张鼐连带对王文龙的那篇《中华文明入台史》都有些期望降低,总觉得多半又是那无良的书商印了什么边角料的文字来糊弄事情。

  张鼐最终是抱着毕竟花了钱的心思,这才打开了王文龙的文章看起来,然后越看就越深入。

  半刻钟后,张鼐已是一脸愤慨:“这台湾岛自三国以来就已归入我华夏领土,南居益此辈怎敢要我大明放弃台岛?这岂非将祖先之地空送于人!”

  张鼐看的气愤无比,虽然在做官上他是个俸禄小偷,但是在气节上张鼐却是一个妥妥的明代民族主义者,而且他们家的民族主义还是世代流传的。

  张鼐的祖上原先是扬州大族,南宋建炎年间跟随宋室南迁过江,宋灭元兴,他们又举家迁徙于松江,自诩汉室忠臣。

  张鼐的四世祖是著名阴阳生,当年曾经被征召参与郑和下西洋之役,死于印度,因此受朝廷表彰。

  张鼐也颇有祖辈遗风,原本历史中他在万历末年萨尔浒之战惨败的情况下奉命出使辽东都司,大胆深入辽东,实地考察满清情况,依靠自己考察结果写下《使东日记》《筹辽疏》等边情作品呈给朝廷。

  这人虽然在当官上吊儿郎当,但是家学渊源,绝对的铁血皇明派。

  张鼐看到王文龙在《中华文明入台史》之中列出了大量中原王朝早期经营台湾的史实,他就已经在心中认定台湾岛应该归属大明所有,而王文龙这家伙又在最后荡开一笔,写到最近南居益等人号召放弃台湾岛开垦,张鼐瞬间就怒了。

  他将王文龙的文章看了两遍,越看越气,叫来长搬铺纸磨墨就准备写散文讽刺此事。

  张鼐是晚明著名小品文作家,而且也是个大喷子,此君写的文字并不会像东林党人那样咄咄逼人,他的讽刺风格是冷枪冷箭,总是似乎不经意一般就将人骂的破防。

  原历史上此君在天启年间当到少詹事,经常写文章嘲讽魏忠贤,而他的文章中不带一个脏字,魏忠贤想抓他的毛病都抓不到,气的魏忠贤最后只能抓他的小辫子,说张鼐经常请病假旷工,最终以诈疾之罪把他官身给削了。而张鼐也无所谓,骂爽了正好回家当富家翁。

  他此时正在气头上,冷言冷语的开始写起讽刺弃台文章,这样文字与他来说没有丝毫难度。

  几天之后张鼐的就以新科进士身份将此文于松江的报刊发表,他言语讽刺落笔辛辣,让看到此文的东林党人纷纷脸上挂不住。

第389章 《上南台书》

  正如张鼐一样,许多江南读书人看了《中华文明入台史》都对东林党弃台的言论大加驳斥。

  而在福建,此时讨论最热烈的就是开海禁海的议题,这篇文章正得其时,引起的反响自然更大。

  漳州诏安县,夏宏手拿着一卷文抄走进沈鈇的书房,笑道:“继扬你看看这是什么?”

  沈鈇接过他手中的文件,看了一眼,惊讶说道:“是京城抄报行印的《中华文明入台史》?此文已经传到京城了?”

  此时各地的印书作坊使用的字体很不相同,京城的印书喜欢用较肥的宋体字,墨色黑中泛着些许微红,这年代喜好藏书的人家一眼就看得出印刷品的产地。

  夏宏点头:“这是我京城中的朋友专门寄来的,王建阳这篇文章已经传入京中,实在没想到此文能够流传得如此之快!继扬,我们于此事之中也有一二功劳呀。”

  沈鈇也是大喜,捋着自己的白须点头道:“总算是不负八闽父老之望了。”

  沈鈇是万历二年的进士,当过九江知府、礼部主事,九年前告老还乡。而夏宏则是潮州人,也是进士出生,曾经做过沈鈇老家诏安县的县令,且和沈鈇是多年好友。两人都熟悉漳州的情况,是坚定的开海派。

  王文龙的《中华文明入台史》在《旬报》发表之后,沈鈇就看中此文能成为开海派的立论根基,组织了漳州商户将这篇文章印发,一口气直接印了上万份。

  这年头和后世差不多,一篇爆款文章的传播不仅是要靠文字写的好,背后的推手也必不可少。

  福建的印书成本很低,加上有漳州商人的补贴,这些福建油墨快印的《中华文明入台史》卖到江南,即使加上运输成本一份价钱也不过五文钱。

  所以张鼐能够在松江府这么快就看到王文龙的文章,并不完全是因为这文章就有如此大的传播能力,还有沈鈇他们出钱印刷降低成本的功劳。

  夏宏拿着京城送来的《中华文明入台史》再次阅读,赞叹说道:“王建阳这篇文章写的真是正当其时,以史料铺排的文字也足够犀利,可是帮了福建商人大忙了。”

  沈鈇对于王文龙的文章内容看的更加深入,评价说:“王建阳此文列出的史料固然重要,然而我以为他文章中对于日后开发台湾的建议才是恰到好处:于台湾岛上设游击坐镇,调兵员守备;与岛上建立工厂,修造兵船,添置枪炮;大量移民从事生产以利兵民安居;吸纳商民投资台湾;设立专职官员,不仅守御,还要负责经营台岛商人往来事宜……我觉得这些观念比之讲述台湾历史还更为有价值。”

  夏宏却道:“这篇文章写的好不错,可他的这几条建议我却觉得未免有些冒进。”

  “王建阳要往台湾岛上派两千士兵,这可是福建海防重镇的体量了。福建沿海的海防可以防止倭寇侵入福建腹地,可那台湾岛上不过是几万移民,却要用两千兵去保护他们?岂非得不偿失?”

  闻言沈鈇却摇头笑道:“兄台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两千士兵并不是为了保护台湾岛上的移民,而是为了保有对台湾岛的占领。我这几年常自思考台湾开发之事,千头万绪总不清明,而王建阳这六条一出却一下将我头脑中所思所想都讲了出来。”

  沈鈇从自己的书架上取下一副地图,指着上面台湾海峡的位置道:“这是我从红毛手上买来的西洋海图,此乃福建,此乃台湾岛,红毛人并未有机会上台湾岛仔细勘探过,故而对于台湾岛之形状标的也是恍惚,但大体能看出两地成犄角之势。便是这福建台湾之中一条海峡,兄台可知每年有多少商船从这里经行?”

  夏宏看着台湾海峡的位置,在地图上和边上的太平洋一对比只觉得狭窄,猜测道:“这条水路虽窄,但是走月港的船只多半要由此而过,再加上些许走日本的船只,怕不要有二三成的商船走这条海峡?”

  沈鈇摇头道:“夏兄猜的太保守了。”

  “难道有四五成?”

  沈鈇严肃道:“我在漳州查访多年,也问了一些海商的情况,据我所知每年走台湾海峡的商船占附近洋面船只数量的九成以上!”

  闻言夏宏瞪大了眼睛:“竟有如此之多?”

  沈鈇点头道:“夏兄看过《葡萄牙国史》,想来也知道,那欧洲人在海上建殖民地最要紧的就是控遏航路,若是将福建和台湾岛两边一锁,这走大明日本甚而北上朝鲜的船只九成都控在手中,每年该能有多少利益?又能有怎样影响?现在兄台再想想,用二千兵马换来对台湾之掌控,合算不合算?”

  夏宏惊讶良久,叹息道:“无怪乎王建阳会一力促成台湾岛民团建立,还号召开设商馆,想来做的就是如此打算。”

  沈鈇也点头道:“王建阳此人知思考先我一步,我虽未曾与他见过,但却有引为知己之感。”

  沈鈇辞官之后回到家乡就关心起海外经营的事情,他对于开海的理论有相当深刻的思索,只是这时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而看见王文龙的文章,沈鈇颇为惊讶——王文龙将他思索的事情都写了进去,甚至比他现在的设想还更加完备。

  这是自然,因为王文龙在《中华文明入台史》中提出的经营台湾的方案就是从原本历史上十几年后沈鈇向南居益提出的《上南台书》中抄来的……

  只不过原历史上沈鈇提出的经营目标是澎湖,而王文龙将目标改为台湾而已。

  当年王文龙看到沈鈇的《上南台书》时就很惊讶,沈鈇的思想比起同时代的明朝官员实在太先进了。

  沈鈇在《上南台书》中表明在福建禁海绝不可行,相反福建的海面想要平静,只有靠朝廷主动经营海外岛屿。

  原历史上沈鈇提出这观点时,台湾已经被荷兰人所占据,所以他只能提出经营澎湖,以澎湖岛的经营徐图恢复台湾。

  这观点还不算什么,关键是他提出经营澎湖的方法,除了常见的派游击、派兵马、建造炮船之外,还有主动移民澎湖,拟定通商便民制度。

  而目的是“澎湖岛堪与南澳并称重镇,而八闽士民永有攸赖矣。”

  南澳是福建广东两省交界之处,正好座落在东南亚贸易主航线上,在此时就是东南沿海通商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不只是军事重镇,更是大明沿海最重要的商业重镇。

  沈鈇想要将澎湖经营成南澳岛一样的地方,说白了,他不只是想要把澎湖建设成一处军事要塞,更是想将澎湖弄成一块用于通商的经济特区,和月港互相配合,彻底控制台湾海峡的商贸航线。

  沈鈇的这建议提出时郑芝龙还没满十岁,他的提议要是真能被实行后来的郑家根本就发展不起来。所以谁说明代人没有商业思维?只是沈鈇这样的想法并不能被重视罢了。

  沈鈇能够有开发台湾的想法,也是因为他自己的家庭就与海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换成其他背景,根本就不会有人做类似的思考。

  而原本历史上的沈鈇写出《上南台书》却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反应,直到几十年后,明清鼎革,顾炎武在故纸堆中翻出了这《上南台书》,一读之下惊为天人,因为站在后人视角,沈鈇所隐说的开发台湾岛的好处在后来历史中一一被郑家所证实,顾炎武大感配方,并将此文收入他所编纂的《天下郡国利病书》。

  而沈鈇自己的命运则有些唏嘘,崇祯七年,沈鈇因为子弟海外经商犯重法,他连坐也被判杀头。

  福建的小型海商并不是大商人、贵族的对手,他们反对禁海的声量也不大。

  而借助《中华文明入台史》被炒热的时机,这些小型商人终于成功的联合了起来。

  这篇文章给开发台湾提供了理论武器:台湾本来就是中华的土地,自古以来凡是强盛的朝代,没有不对台湾施加影响的,而且开发台湾有种种好处,这一项项都能成为支持开海开台的坚实证据。

  在沈鈇等支持开海的名仕的奔走呼号下,小商人们支持《中华文明入台史》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正确。官府还没有表态,福建的士商就开始自发按照文中六策组织开台事宜。

第390章 玩赖的皇帝

首节 上一节 230/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