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28节

  泉州,李家,王文龙和姚旅坐在院中喝茶。

  王文龙问道:“园客兄,监督会的进展如何了?”

  姚旅说道:“福建的士绅报名很踊跃,加上徐抚台推荐的人,如今八个监督员的职位已经选定。”

  “你这次去台湾,感觉三一教的村子里对于近日事情可还配合?”

  大员和台湾的称呼在万历年间都已经出现了,这两个词在闽南话中的发音相差不大,都是根据台湾岛当地土著人的发音音译过来的说法。

  姚旅笑道:“抓了王载后岛上的三一教村子已经知道了利害,对于监督之事全力配合,不敢有任何怨言,甚至热情的有些过头。至于成立民团,那些三一教徒就更是愿意了,他们在台湾岛上的武力强盛,早就想要获得朝廷的承认。”

  姚旅不仅对于殖民海外之事上心,而且还身体力行,这几天刚刚从台湾岛上考察回来,入冬之后福建的海况并不好,但是因为这段时间台湾民团的成立,还是有大量船只往返于大陆与台湾,只不过要出海,危险性也是不小。

  这时姚旅突然说:“建阳,我想去一趟西洋。”

  王文龙道:“园客兄可要想好了,去西洋的海途可是凶险呀。”

  原本历史上的姚旅年少时的确游学四方,但是中年以后就待在老家莆田写书,王文龙知道姚旅对于民族主义很上心而且关心殖民之事,他早就说过自己想去东南亚,但是却没想到姚旅真能下定决心。

  姚旅说道:“再等上小半年,把对三一教的监督会弄起个架子来,安排好之后,我便打算动身去往吕宋,先看看当地华人的情况。”

  王文龙问道:“可需要我的帮忙?”

  “钱财上都凑手,我也有不少海商朋友,路线也都安排好了,”姚旅说道:“只是监督会的事情,还要建阳时常关心,哪怕你回了江南也要时常询问些情况,帮着镇镇场子。”

  三一教的监督会中本来就有徐学聚的人,三一教再出叛徒的可能性不大,而姚旅说的镇场子是要王文龙督促三一教别放松了开拓汉人土地的事业。

  王文龙点头说道:“这监督会也是我们一起办的,我自然会上心。”

  姚旅拱拱手:“有建阳的话我就放心了。”

  王文龙道:“园客兄这次下西洋,可以询问当地华人有无回国投资的意愿。据我所知西洋不少华人都聚敛了些钱财,可以推荐他们将钱财先放在台湾岛,台湾岛上有了钱财就可以像欧洲人的殖民地一样建立造船厂、枪炮厂。”

  姚旅点头说道:“这个办法好,那些出海的华人怕朝廷治罪,不敢把钱拿回大明,但是要他们去投资台湾他们多半是愿意的。他们挣的那些钱财放在西洋也是等着被欧洲人抢劫,千辛万苦的拿回老家无非就是造几座没人住的大屋,还不如用于为我汉家开拓殖民的事业。”

  王文龙和姚旅正在说话的时候,突然有李家的佣人跑过来禀报说:“姑爷,杨海主派来的使者到了。”

  王文龙连忙起身和姚旅一起去迎接。

  来到院前就见一个十几岁的高大青年,身后跟着几个同样彪悍的少年人,已经被李家佣人领着进来。

  这少年今天是代表杨天生来和王文龙商量台岛开发之事的,如今杨天生等海主组成联盟正在海上和李家争利,所以李家的几个人看着这少年脸上颇有防备之意。

  而在众人目光之中这少年却是神色如常,仿若不觉。

  “你便是杨海主派来的弟兄?”王文龙向前询问道。

  那少年看到王文龙突然脸露激动,下一刻却是上前一步,果断跪下:“多谢恩公救命之恩。”

  王文龙奇怪道:“我何时救了你?”

  那少年抬头说道:“恩公在八闽帮助的人太多,想必不记得在下了。”

  “弟兄是?”王文龙怎么看都没认出来。

  “我是海澄县人,姓颜名思齐,几年前八闽大灾,我全家的家产几乎被夺,是恩公让三一教放粮放银赈济,又派人到海澄县去督办,我家中才得了救命的银钱。当年在海澄的三一教堂我远远是见过恩公一面的。”

  王文龙惊讶自己还救过颜思齐的命,接着忙脸露笑容托起他道:“原来如此,弟兄请先站起来。”

  颜思齐转身对自己的手下道:“这就是我说过好多遍的王建阳公,他救了福建许多人,八闽的马铃薯、南瓜等瓜菜代也是他推广的。”

  颜思齐自己今年不过十六岁,手下这帮马仔年纪更轻,都是十四五就出海讨生活的少年。

  王文龙推行瓜菜代已经是五年前的事情,那时他们还小,多半受过瓜菜代的福荫。

  闻言有一半少年直接跪倒道:“多谢建阳公活命之恩。”

  王文龙连忙扶起道:“使不得,使不得。”他又对颜思齐拱拱手邀请说道:“里面说话,不知兄弟和杨海主如何称呼?”

  “那是我结义的大哥。”颜思齐笑着回答。

  原历史上颜思齐是今年才因为家业被税监掠夺,愤而杀死税监之后才逃亡出海的。

  这个时空他的遭遇没有那么悲惨,家庭还算安稳,但却因此更加没有后顾之忧,早在三年前就出海谋生。

  颜思齐出海到达日本平户,先是用自己家传手艺开了个裁缝店积累了些资本,然后就在平户的闽南人之中放高利贷。他头脑聪明,广结豪杰,遇到实在还不上钱的借债人不光让他们拖延,甚至还有一份返乡银子相送,依靠如此做派,颜思齐到日本不久就成为当地闽人中颇有名望的人物。

  颜思齐声名鹊起之后就和到长崎贸易的杨天生拜了把子,如今他已经成为平户闽人头领,并且被平户当局任命为华商“甲螺”,即日语“头目”之意。

  颜思齐出海两年,手下就已经有了三条海船,并且同结拜兄弟杨天生一起投资进行台湾岛开发。

  颜思齐进院子给王文龙送上礼单,然后坐下说道:“杨大哥过两日就回福建,说了到时还要亲自来拜会恩公的。如今杨大哥的移民村落进展顺利,我们在台湾的人口也已破了三千。”

  姚旅问:“要不要福建官府再给你们送些人去?”

  颜思齐摆手道:“要等我们现在手上的移民村建设好之后才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我们选定的移民点就只有那么多适宜开垦的土地,急切之中送太多人去也使不上力。”

  他道:“开垦是以点带面,怕的不是现在没人,而是怕福建这边的政策一年一变,最怕等我们将良田开垦好可以吸纳人口时衙门又不放人了,我看建阳公的《葡萄牙国史》里头写欧洲人的殖民都是有计划的输送人口,不像我们这里,闹饥荒时人就跑去,等饥荒平息了又纷纷想着回大陆,福建的官府还到台湾吸纳青壮回流来种地交税,甚至说什么海禁,这样没长性,岂不是平添了开垦的难度?”

  姚旅听了这话,在王文龙耳边小声说道:“这少年眼力倒还不错,小小年纪对于开垦事业竟能看得清楚。”

  “要是福建人都有这样的眼光就好了。”王文龙无奈的笑道。

  前两年徐学聚倡导福建衙门开垦台湾,正好赶上福建的灾荒绵延,当时的福建巡抚金学曾也是个有眼光能做事的官员,所以开垦移民政策还没受到太大冲击。

  可是这两年随着福建洋面的形势风云变幻,特别是荷兰人占领澎湖一事之后,朝廷又传出应该调整海禁政策的消息。

  原本历史上隆庆以降的开海政策一直实行到万历末年,之后随着荷兰人骚扰沿海,明朝的海禁政策就在开海禁海之间不断变更。

  变更原因主要是海防安全和经济压力的考虑。

  荷兰人在东亚洋面的活跃养活了一大批的海盗,这些海盗不断的袭击沿海,致使沿海省份防御吃力。而原历史上,荷兰人占据台湾之后更是直接以台湾作为贸易中转口岸,大量福建海盗将福建的货品走私到台湾贸易,月港的关税大减,开海对于朝廷来说便越来越无利可图。

  不利因素两相交杂,原历史中到了天启四年朝廷就会下令禁海,之后又屡次反复,过程中对于海贸的限制不断加强。

  颜思齐送完礼物之后就跟王文龙聊起《葡萄牙国史》和《民族国家论》。颜思齐识字不多但是头脑灵活,并且有相当的国际眼光,讲起这两本书,说的头头是道,王文龙和姚旅与他聊的颇为投缘。

  可转过两天,福州方面却突然传来消息,朝中的刑部主事南居益上书建议禁海。

  这一提议正赶在抓了三一教汉奸、徐学聚刚刚派人去监督台湾民团之后,瞬间让八闽的海商炸了锅。

第386章 禁海风波

  李家,李国助从日本刚刚回来,杨天生也带着礼物来拜访李家和王文龙。

  杨天生问道:“建阳,如今这开海禁海之事闹得福建人心惶惶,你们《旬报》为何不写篇文章站站立场?咱们弟兄都快没活路了!”

  王文龙看向李国助问道:“李家是什么想法?”

  李国助说道:“先看看朝廷的风声如何吧。”

  杨天生在一旁冷哼一声:“李家做的大生意,开不开海有何区别?自然能够不疾不缓。”

  李旦集团现在已经不再和日本人做生意,而是凭借自己福建最大海商的身份直接巴结上了在东亚大肆扩张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挣得盆满钵满,禁海对于小商人来说是封死了他们的出路,但是对于李家这样的大海商集团来说总有出海的路子,反而可以减少竞争对手,其实对禁海李家暗地里是支持的。

  但李国助已经执掌家务两年多,装相的本领也学到家了,知道自己表明支持禁海肯定会得罪福建的同行,自然不会承认。

  他道:“咱们都是福建的海商,我李家怎么不想着桑梓都过上好日子?但朝廷文书压下来,我小小李家又如何能够抵挡?”说完之后李国助便慢慢喝茶,再看不去看杨天生的脸色。

  正在这时就听外头潘秀进来道:“先生,李大哥,姚园客来了。”

  “请他进来。”王文龙说道。

  姚旅激动走进院子,手中拿着一份稿纸说:“建阳,我写了一篇反对禁海的文章,你快快将之刊登到《旬报》上!”

  这一次带头表示应该禁海的刑部主事南居益有东林党背景,他的上书一出,已经在朝中引起很大反响。

  南居益观察了一段时间的福建海防局势,认为接下来福建的海面一定会进入混乱期,一方面欧洲人会试图占据不受大明控制的港口,另一方面繁忙的海运会养活大量海盗,这些都会使得朝廷所控制的海洋之利锐减。他以为虽然现在开海还有收入,但是长久来看,从月港获得的利益终究会“不足为募兵之费”,还不如早些禁海以弭盗源。

  南居益并非幸近小人,他出自渭南大家,当朝的尚书南企仲、南师仲是他的亲伯父,南居益的曾祖和曾伯主都是进士,南居益同辈之中也有不少考上黄榜之人。

  有这样的背景南居益的这篇文章就不是纯从自己视角写出,可以说代表着一部份东林党人甚至一部分福建本地官员的看法。

  但是这可就绝了福建人的生路,在许多福建人看来朝廷的意思是要把他们饿死穷死,也好过要他们出去作乱。

  姚旅这样还希望通过开海扩大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者更是直接被激怒,读了邸报之后就义愤填膺的写文章反击。

  王文龙仔细看了姚旅的文章,姚旅虽然激动,但是笔下还算有准,他也承认了南居益等人所说的开海的弊端,但是接着表示福建的四大平原养活如今福建的人口十分困难,朝廷该如何说服福建人放着台湾岛这么一个大粮仓不用,而是片板不许入海,全部蹲在福建挨饿?

  姚旅直接举了建瓯白莲教起义的例子,表示如果不开海,不需要海盗打来,福建本地的起义就会不断。

  此时建瓯的白莲教起义刚刚被平息,还是有些影响力的。之所以败落的如此之快,是因为起义领导者吴建防护工作做的太差。起义刚刚开始他就被几个混入起义军队伍的江西兵给刺杀了。而跟从百姓看到这么一个“冠冕加身”的“无为皇帝”轻而易举就被杀,瞬间失去信仰,于是起义飞速被镇压。

  王文龙请姚旅坐下道:“园客兄文章写的很好,《旬报》可以帮助发表。”

  姚旅却还是气愤说道:“这次若是把海禁给实施了,我中华文明将失去一大扩张机会,断断不可!”

  一旁的李国助安抚说道:“园客先生息怒,这事还在两可之间。”

  “有这样想法就让人心寒了,”姚旅摇头说道:“我还以为建阳的《民族国家论》在京城流传,京中的官员会懂得些要对外殖民的道理,却没想他们还是如此。”

  王文龙道:“他们未必不懂,只是身在其位,自有考虑。”

  王文龙之所以比姚旅心情平静,是因为他知道这次的海禁动议大概率不会实施。

  历史上从万历末年开始,朝廷就一直传出要实施海禁的消息,但争议实在太大,福建海禁要等到天启四年南居益上任福建巡抚后才会实行,而且没实行两年就又放开了。

  原历史上都做不到,如今福建的海商还有《葡萄牙国史》《民族国家论》等书作为理论武器,团结度比原历史上还要更高,此时想要禁海即使南居益亲自来也不一定能办到。

  王文龙无视了在一旁看戏的李国助,对杨天生建议道:“杨兄可以调动福建海商的力量,泉州《商报》等海商报纸这几年间已经资助了大量的士人,其中也有一些考上功名的,他们同《商报》也有香火情分,杨兄可以让他们去代表福建士人请愿发声。”

  “也只能如此了,”杨天生无奈说道,“我立马就去《商报》联络。”

  杨天生和姚旅离开之后,王文龙又看向李国助:“李兄,我看这次海禁成不了,泰山大人若是太过帮助禁海一派,传出去肯定在福建得罪人。”

  “真个成不了?”李国助问道。

首节 上一节 228/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