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223节

  你个老小子也不早说。

  王文龙问道:“这火铳的子药有多重?”

  “所用铅丸重达一两,大者甚有用一两六的。”

  王文龙一脸无语,后世的大口径子弹弹头重量也就是五六克而已,而这斑鸠冲的子弹换算过来得重五十多克,他总算明白,为什么自己射击的时候沈有容跑得那么远了,这后坐力真不是肉肩膀能扛的。

  两人说话时就见一个头发灰白的中年书生背着手走上沙滩。

  沈有容立即朝对方招手道:“赵舍人来啦?”

  “这位是……”王文龙问道。

  沈有容回答说:“这便是建阳你常提起的赵常吉呀。”

  王文龙闻言连忙冲对方拱手行礼。

  赵世祯,字常吉,整个明代最有声名的火器专家,前文提到在万历援朝战争中使用的几种火器都是由他发明或是仿制出来的。

  不过王文龙知道这人虽发明才能很高,在史书上确也是出了名的自负,好呈口舌之利、不讲理数。

  王文龙打招呼道:“赵舍人所打造的斑鸠铳精妙绝伦端,威力甚大,真是安邦定国的神器。”

  王文龙一心想和人家套近乎,对面的赵士桢却只是抬眼看了他一眼,然后冷哼一声道:“你知火器的精妙吗?”

  王文龙一愣,道:“在下虽不会制作火器,但是先前试了先生所作之火铳,也知这武器的效果,心中佩服。”

  “佩服?你怕只是嘴上说说,心里不会当真吧?我这火器其中奥妙无穷,并非你们舞文弄墨之人能窥得一二的。”

  王文龙被说的满脸无语,一旁的沈有容也有些尴尬,王文龙道:“先生不必如此,在下无非表达一下对您的敬仰罢了。”

  赵士桢闻言却是一点好脸色都不给,冷哼说道:“敬意不消有,只要不是别有用心便可……”

  赵士桢怼了一通王文龙,就这么背着手,跟沈有容也不打招呼,一摇三摆的走远了。

  王文龙皱眉问沈有容道:“他这是怎么了?我也没得罪过他。”

  沈有容摇头说道:“他到福建后就是如此,跟着他一起的干办都被骂跑了三个,多半是在京城中受了刺激。”

第376章 新书出版

  经过沈有容一番解释王文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赵士桢出生于官宦之家,但是却没有什么科举功名,他二十多年前能够当官是因为书法写的好才被万历皇帝赏识,给了个闲官。可他明明是“他途入仕”,但是赵士桢却一点都不觉得自卑,反而非常自负,即使面对高官公卿也没在怕的。

  此君自负到什么程度?当年张居正丧父,特旨“夺情”不回家奔丧,大臣们上疏攻击张居正恋权,万历皇帝和太后为了保住张居正的名声,将一些闹得利害的大臣抓去打庭杖。京城之中反对这种处理的声音不在少数。

  这时赵士桢就跑了出来。他一个八品官居然“不畏干连,予以调护”,主动参与文官们和张居正的斗争,方式是跑去跟万历皇帝表示:文官们说的其实也有道理,看我的面子别打他们了。

  给万历皇帝整的都无语了。

  赵士桢这样的性格在京城之中自然备受排挤,善于发明火器在这年头也不算啥受重视的能力,赵士桢当了十八年的八品小官,才终于身为七品下的中书舍人。

  而且他因为得罪的人太多,当上中书舍人还经常受到诽谤,现在赵士桢之所以对谁都充满戒心,是因为妖书案结束后京城中不知道哪个人造谣说其实此案的妖书是他写的。

  这样的造谣还真有不少人信,赵士桢在京城之中得罪的人太多了,妖书上牵扯的几乎所有官员都和他有矛盾。

  赵士桢有口难辩,而且也真的害怕,正好这时徐学聚邀请他前来福建造火器,于是赵士桢连忙逃出了京城。

  不过经过此事赵士桢整个人都变得神经质,总觉得有人要害他。

  此君原历史上经此一事就抑郁成疾,他多半是得了什么精神疾病,在这年代确实没法治,王文龙也只能在心中感叹天妒英才。

  于福清水寨歇了一夜,王文龙便返回福州的宅子,第二天一早敦古斋的掌柜就找上门来告诉王文龙样书已经印好。

  王文龙回福州路上经过建阳时专门去拜会了在建阳的几个老朋友,走动之下才晓得去年诚德堂主熊清波已经去世了,王文龙颇为惊讶,到墓前去拜过,询问得知如今诚德堂已经交给了熊家的小辈经营,方向有些调整,暂时没有办法开印新书。

  余象斗的书坊现在也把印刷方向转向专印油印快书,今年也没有开印新书的打算。王文龙感觉随着这两年江南书坊的崛起,建阳书坊的经营方向已经都趋向于低价竞争,过去建阳书商还有印刷精品书籍的能力,但现在却越来越没有人去做好书了。

  王文龙只好回到福州放出消息寻找可以合作的出版商,不久之后敦古斋就派人上门。

  敦古斋也是闽本印刷历史上有名的书坊,地点位于晋江,创立时间比诚德堂和双峰堂都要早,宣德年间就已经有敦古斋书籍流传于世了,王文龙记忆之中这家书坊后续的发展也还不错,一直到崇祯年间都还在经营,品牌信誉是有的。

  敦古斋和王文龙合作的态度也很积极,双方商议定之后这才不到半个月就拿出了第一批蓝印本样书。

  这么快的速度自然是蜡版油印。油印技术经过几年的发展,早已经是今非昔比,王文龙在福州的油印作坊已经开始生产可以长久保存的优质油墨了,配合上精细的刻板工作,已经可以承担高质量书籍的印刷。

  而在这过程中王文龙的作坊生产的油墨和蜡纸已经垄断了整个福建的市场,每年能给他带来二千多两的收入。

  王文龙仔细翻看了书籍,发现印刷质量相当不错,而且还是用的套色印刷,书籍的正文用蓝黑色的字体,而句读则用红色圈点,一些甲骨文、金文的图例也用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突显出文字内容。

  王文龙的生意到处都在挣钱,而与此同时,颇有钱财的徐兴公却日子过得有些拮据。

  几年前徐兴公和叶向高、曹学佺等福建名仕组了一个“芝山诗会”,万历三十一年,曹学佺丁忧将满马上就要回朝廷任职,徐兴公等人决定给他办一场送别会。

============

刺猬猫,菠萝包..全网小说资源共享,每月更新1500+,复制下面群号加入群聊

分享废鹿,刺猬猫,次元姬,菠萝包等等全网小说资源,每日更新1500+,从此告别书荒(之前群没了,以下是新群)

【千寻新小说中转群:312814139】

【千寻新免费满文件小说外群:950180909】

资源来自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使用,小说资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本仅供个人学习和试读,如果喜欢该资源,请购买正版谢谢合作!如不慎该资源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麻烦通知我们及时删除。

=============

  最开始只是一些福建诗人自己搞的集会,但是因为徐兴公这些人都是名士,朋友遍天下,发起集会之后报名人数越来越多,最后这场诗会直接变成了闽浙两地文人的大集会,聚集了词人名士上百人,办会地点也从原本的芝山改到了福州的乌石山凌霄台。

  这年代又没有准时的交通工具,参会人员不可能同时到达,所以会期也拉长了。

  此会从万历三十一年中秋一直延续到万历三十二年年初,史称“癸卯中秋大会”,这次盛会和后来万历四十七年南京的“秦淮大社”并称万历年间两大盛会。

  时人记载场面乃是“丝竹殷地”“列炬熏天”。

  这场聚会还成为闽剧的转折点,曹学佺在会上让自己的家班演出他所编写的几出闽剧,和闽浙两地的戏曲名家共同探讨改编闽剧的音律和词曲规范,闽剧从此由下里巴人而变成阳春白雪的雅乐。

  一场热闹轰动天下,曹学佺高高兴兴去上任了,徐兴公的家产也挥霍了大半,秋收之前家里甚至开始拉饥荒,朋友上门来送钱,徐兴公却一律不要。

  王文龙劝他说道:“兄台不必和我这样客气,朋友间本就有通财之义。”

  原历史中的徐兴公,哪怕到了晚年已然穷困潦倒,却依旧大肆购买藏书,还把买药的钱拿去招待来家中看书的穷秀才吃喝,朋友来求接济他钱财援手便送,以至于人送他雅号“穷孟常”。

  徐二少一辈子都是体面人,怎么可能接受王文龙的资金帮助?

  他洒脱的将王文龙递过来的银锭推回去,道:“咱们今日只聊看书之事。”

  一同来做客的黄道周看了两位兄长一眼,主动拿起王文龙今日带来的《训诂学讲义》,翻开扉页一看,道:“建阳还在这前头赋了一首诗?”

  徐兴公一下感兴趣起来,迫不及待说道:“我来看看。”

  王文龙赋在书籍最前面的诗很短,不过是一首七言绝句,叫做《论诗》: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徐兴公思索了一下此诗的意思,然后便点头赞叹:“好诗!简单明白,清新自然。”

  黄道周品味了一阵也连连点头:“性灵派的诗作这首算得一流了。”

  从改革诗风的角度来说,这首诗绝对符合此时性灵派的审美标准,朗朗上口,简单易懂,又深具趣味,王文龙把此诗放在《训诂学讲义》之前更是开宗明义的表明了他要另创一派学问的野心。

  有了这一首诗放在最前页,就是明白无误的告诉所有翻开《训诂学讲义》的读者这是一本不同一般的书。

第377章 杨嗣昌买书

  湖广,长沙府,杨嗣昌抱着自己新写的书籍,摇摇晃晃的走下了河船。

  这年头的湖广行省基本上包括了后是湖南湖北的区域,湖北对应地区已经相当发达,而湖南的发展程度则要低得多,只看从岳阳往西一大块地方的地名就知道:湘西一大片的安抚司、卫所、宣慰司……

  事实上杨嗣昌的祖先就是在洪武年间被发配到武陵充军的,经过几代人才在武陵府站稳脚跟,杨家渐渐成为武陵的望族,杨嗣昌的父亲今年刚刚考中了进士,这对于武陵人来说可是一件大事。

  杨嗣昌父亲的大名熟悉明末史的朋友想必非常熟悉:崇祯年间的兵部右侍郎、陕西三边总督杨鹤。

  今年杨嗣昌才刚满十七岁,在家风薰陶之下自幼潜心读书,他的理政才能还没有多少显现,但却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诗人。

  这两年杨嗣昌写了一本描绘家乡山水风俗的笔记文学《野客青鞋集》,十分想要将之出版,这次来长沙就是为了此事。

  “骆千户,怎敢劳烦您在码头上等候?”杨嗣昌一下船就看到骆思恭站在码头边,连忙上去打招呼。

  骆思恭笑着说道:“我已帮你去湖南官书局说项,他们愿意看看你的书稿,你拿上我的手书直接去便是。”

  杨嗣昌连连感谢,又问道:“骆千户接下来哪里去?”

  骆思恭回答道:“我先去一趟衡阳,见武夷先生,而后便回老家祭祖。”

  对锦衣卫这种特务机关皇帝比较喜欢任用世家子弟,骆家就是这样的锦衣卫世家。

  骆思恭的叔祖父就是嘉靖朝锦衣卫都指挥使,骆思恭的父亲是世袭锦衣卫千户,到骆思恭这一代二十几岁也早已经承袭成为锦衣卫千户。而骆思恭的儿子叫骆养性,按照原本历史,也将成为崇祯朝的锦衣卫指挥使。

  骆思恭家是湖南永州人,这年代湖南湖北虽然还都属于湖广省,但是两地之间早已经有文化分隔,湖南地方更穷,本地稍有名望之人更喜欢抱团。骆思恭从小在京城长大,但是他们一家却与同乡官员和名士颇有来往。

  比如他所说的武夷先生,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朝聘——王夫之的父亲,湖南衡阳人,到江西求学读书成为名士。

  杨嗣昌的父亲杨鹤今年考上进士,对于湖南来说,也的确算是难得人才。

  杨鹤如今还在翰林院里头熬资历呢,自然没有面子帮他出书,武陵地方太穷了,连书坊都没有,就只有几家书铺,根本刻不了书,而听说杨嗣昌这个湖南新科进士的儿子想要出书,回乡的骆思恭直接表示可以帮忙。

  事实上整个此时的湖南地区都没有什么上得了台面的出版业,湖南的刻书业赶上全国的刻书步伐那得是清代晚期湘军崛起以后的事了,明代的湖南连称得起字号的书坊都没有。

  到万历年间湖南主要的刻书机构还是家庭式的作坊,所刻的内容也以小学启蒙书、唱词小说、黄历日历、乡党应酬以及简略医书为主,没有什么大部头书籍。

  湖南少数能够刻得起闲书的机构中有一家就是地处长沙府的湖南官书局,这个书局基本上被长沙藩王宗室所掌控,要不是骆思恭开口,杨嗣昌连进门的机会都没有。

首节 上一节 223/2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历史直播:从卖公主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